政府信息技術吸納能力及提升研究|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發(fā)布時間:2020-03-10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趨勢之下,電子政務的發(fā)展程度直接影響政府的競爭力,成為衡量各國發(fā)展水平的一個指標。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的吸納情況對電子政務的發(fā)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對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吸納的分析入手,分別從G2G、G2E和G2I三個角度研究信息技術對電子政務的影響,最后提出如何提升政府信息技術的吸納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電子政務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吸納能力 技術壁壘
[分類號]C931.6
1 引言
Devaraj和Kohli提出,信息技術只有得到使用才能對組織的績效產(chǎn)生影響,IT對組織影響的驅動力并非來自于IT投資,而是實際的技術使用,改進IT的使用可能是未來經(jīng)濟增長的主要來源。Chircu和Kauffman強調,目標用戶對新技術的使用情況是決定基于IT的組織績效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2]。通過IT投資為自己帶來效益,就不能只是簡單地獲取信息技術,還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用戶對技術的接受和使用。
如何才能使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tǒng)被用戶真正采納和接受,從而得到廣泛、深入而有效的吸收和應用,成為信息系統(tǒng)領域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課題,即信息技術的采納和接受問題。近幾年隨著政府上網(wǎng)工程以及金字號工程的推進,我國電子政府得到了迅猛發(fā)展。IT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fā)展,但是從信息技術的吸納來看還遠遠不夠。很多地區(qū)的政府部門信息技術的使用情況還只是一種形式,人們還習慣于傳統(tǒng)的方式,如何提高信息技術在政府業(yè)務中的使用,加強電子政府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下一步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2 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的相關研究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國際上關于信息技術采納和接受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躍。將技術采納研究按技術類型和采納主體兩個維度進行了分類:從被采納的技術來看,可分為低用戶依賴、高用戶依賴以及低技術壁壘和高技術壁壘來進行劃分,這樣可以組合成4種類型:①低用戶依賴、低技術壁壘;②低用戶依賴、高技術壁壘;③高用戶依賴、低技術壁壘;④高用戶依賴、高技術壁壘。
下面將分別從個體層面和組織層面對信息技術吸納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2.1 個體層面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的相關研究
個體層面的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研究的分類矩陣見表1。個體層面的技術接受行為研究是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相關研究的主流方向。這類研究主要基于組織行為學和社會心理學等基本理論。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0f Reasoned Action,TRA)、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和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0f Planed Behavior,TPB)等。
其后有很多學者不斷應用各種工具對其進行實證檢驗,主要是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對模型加以檢驗,或者對模型影響因素的內部相關性進行驗證,或者對影響模型的外部因素進行考察,或者對模型加以擴展、比較和整合。
2003年,Venkatesh和Morris 等人總結了8種模型和理論。包括理性行為理論(TRA)、技術接受模型(TAM)、激勵模型(MM)、計劃行為理論(TPB)、技術接受和計劃行為結合模型(TAM―TPB)、計算機使用模型(MPCU)、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IDT)和社會認知理論(SCT),提出了技術接受和使用的統(tǒng)一理論模型(Uni―fl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根據(jù)以上的研究得出IT吸納的個人層面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2.2 組織層面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的相關研究
組織層面的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研究的分類矩陣見表2。組織吸納能力的影響因素歸為五大類:①組織的知識存量;②組織的R&D活動;③組織管理因素;④組織文化;⑤組織的外部聯(lián)系。一些學者研究了幾類因素對吸納能力的影響,也有一些學者關注某一方面因素的影響。
吸納能力的認識分為三種觀點:過程觀點、技能觀點和知識轉換觀點。這里從過程觀點來研究組織層面的信息技術吸納問題。
Cohen&Levinthal(1990)明確地提出吸納能力是一個學習過程,并從組織能力的視角來定義吸納能力!斑^程/能力觀”較為完整地反映了知識吸納的過程特性和能力方法。這對吸納能力理論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采取“過程/能力”觀對IT吸納能力進行探討,信息技術吸納過程如表3所示:
根據(jù)過程/能力觀點可把IT吸納能力分為三個階段:辨識、采納、整合,對于不同階段的影響因素如表4所示:
3 信息技術對電子政務的影響
信息技術革命也正影響與改變著政府本身。目前的政府組織和管理體系是工業(yè)時代的產(chǎn)物,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必須通過電子化、網(wǎng)絡化的過程,對政府內部結構、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進行再造,最終建立適應信息社會的新的政府組織模式。
3.1 信息技術對G2G(政府對政府)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政府對政府及內部之間進行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成為可能,這大大提高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降低了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成本和限制,減少了獲取信息的時間,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之間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廣泛交流,共享信息資源,減少內部摩擦,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術還能幫助員工持續(xù)不斷地學習和接觸組織業(yè)務知識,改進員工知識結構,建立自學習型的組織。
3.2 信息技術對G2E(政府對企業(yè))的影響
信息技術使信息傳輸渠道發(fā)展為全方位、多層次的各種傳輸形式,這樣企業(yè)可以很好地利用政府的信息資源來進行運作,進行生產(chǎn)管理,把握企業(yè)的發(fā)展的方向和把握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以前政府與企業(yè)的信息呈現(xiàn)非對稱性,企業(yè)很難了解政府的政策法規(guī),政府也不了解企業(yè)的發(fā)展狀況,F(xiàn)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政府和企業(yè)可以在共享的平臺上進行交流,發(fā)表建議。
3.3 信息技術對C2I(政府對個人)的影響
進入信息時代以后,政府信息資源建設主要是面對用戶開發(fā),根據(jù)用戶的需求來建設政府信息資源系統(tǒng)。建立統(tǒng)一的電子政務門戶,在網(wǎng)站上公開政府辦公的流程和注意事項。這樣,公眾在需要到政府辦事時可以先到相關網(wǎng)站上了解辦公的流程和注意事項,還可以了解到需要到哪個部門辦事和這個部門具體在什么位置,這樣就大大節(jié)省了辦事的時間成本,政府里消除了排長隊等待辦事的現(xiàn)象。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利用網(wǎng)絡的便利性,可以及時更新電子政務網(wǎng)站上發(fā)布的信息,及時發(fā)布政府的最新政策和重大事件。公眾就可以登陸到政府的電子政務網(wǎng)站上了解自己需 要的信息,還能監(jiān)督政府的活動,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對組織結構產(chǎn)生變革。信息共享范圍增大,獲取成本減小,傳遞的及時性和完整性增強,由此組織的橫向專業(yè)化和部門化的差異性縮小,組織中層的信息傳遞職能減弱,管理部門的層級縮減,使得組織結構的橫向差異性和縱向差異性減小,同時也使得組織在地理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減小,最終降低了組織結構的復雜性。
4 提升政府電子政務的信息技術吸納能力
從政府內部來看,促進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發(fā)展和演進的關鍵是系統(tǒng)的智能所在――人,包括各層級的公務人員。提升政府信息技術吸納能力,一是要加強信息化意識,二是要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提升政府信息技術吸納能力要從人、系統(tǒng)建設和立法等角度實施,具體如下:
4.1 加強人的信息化意識
由于制約信息吸納的關鍵因素在于政府的意志和落實情況,在信息技術吸納過程中就必須加強政府人員的信息化意識。
首先,要加強政府主管對信息化的認識和理解,使其結合戰(zhàn)略制定出有助于改善政府信息吸納的信息化規(guī)劃。
其次,要加強政府IT部門的技術培訓,通過各種交流學習吸收IT知識,掌握更多技巧和經(jīng)驗。
最后,還要定期組織各層級公務人員參加培訓,及時更新知識,培養(yǎng)他們對信息系統(tǒng)的認同度,提高使用積極性。同時,在培訓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修正系統(tǒng)與業(yè)務流程的差距,更好地滿足業(yè)務需求,增強信息技術吸納能力。
4.2 加強信息資源數(shù)字化建設
考慮電子政務的信息需求,把分散于社會各機構的有價值的文獻和音像資料數(shù)字化,同時有計劃、有選擇、有重點地把政府機構現(xiàn)有的各種資料和檔案數(shù)字化。
政府信息的傳輸逐步實現(xiàn)網(wǎng)絡化,機關內部的辦公事務也主要依靠內部網(wǎng)絡電子郵件來傳遞信息,傳統(tǒng)的紙質文件、書面簽名方式只在處理一些重要事務時使用,這些措施將為IT技術的吸納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
4.3 加強信息資源網(wǎng)絡建設
各部門必須首先建立自己的內部辦公網(wǎng)絡,構建以政府各部門局域網(wǎng)為基礎的相對獨立的日常公文流轉系統(tǒng)和業(yè)務處理系統(tǒng)。建好覆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的政府辦公資源業(yè)務網(wǎng),實現(xiàn)所有的辦公業(yè)務信息、管理信息都在網(wǎng)上傳輸和交換。
還應建立健全的公眾信息網(wǎng),從公眾那里獲取必要的信息,做好行政監(jiān)督檢查工作,更好的向社會、公眾提供管理和信息服務,這將為IT的吸納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在政府各級部門建立服務意識、危機意識,提高各級人員學習IT技術的主動性。
4.4 加強信息應用系統(tǒng)建設
政府信息資源的應用系統(tǒng)應圍繞著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獲取、采納和整合等應用為內容,建立基于數(shù)據(jù)庫基礎上的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應用系統(tǒng),包括:綜合服務系統(tǒng)、公文處理系統(tǒng)和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開發(fā)具有可讀性、可檢索的終端用戶界面,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4.5 加強政府電子政務建設
完善電子政務信息交換平臺,平臺需具有信息交換服務、基礎信息資源服務、公共目錄管理與服務、應用整合服務、認證授權服務等功能。
統(tǒng)一電子政務門戶,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有效地整合各部門的相關系統(tǒng),簡化政府內部管理流程,降低信息系統(tǒng)的復雜性,實現(xiàn)跨部門的政務處理流程化。
建立政企互聯(lián)信息交換平臺,實現(xiàn)政府與企業(yè)的信息溝通,并開始與被管理的企業(yè)建立面向應用的、點對點的信息交換,大大提高政府信息技術吸納的能力。
4.6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當前,我國在管理政府信息技術吸納的法律意識還很薄弱,力度不夠,立法工作滯后于政務信息化建設的發(fā)展,制約了信息資源建設工作的開展,影響了政府信息技術吸納的能力。因此,提升政府信息技術吸納能力,實現(xiàn)信息開放共享,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創(chuàng)建法制環(huán)境,依法而行,降低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行政影響,減少其對政府信息的壟斷,從實質上提升政府信息技術吸納能力。
參考文獻:
[1]Devaraj s,Kohli R.Perfomance impacts 0f infornlaion technology:Is actual usage the missing link.Management Science,2003,49(3):273―289.
[2]Chircu A M,Kauffman R J.Limits t0 value in electronic commercerelated IT investment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rns,2000,17(2):59―80.
[3]Fichman R G.The Assimilation 0f software process innovations:a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Management Science,1997,43(10):1345―1363.
[4]方針.用戶信息技術接受的影響因素模型與實證研究[學位論文].上海:復旦大學,2005.
[5]Rogers E M.Diffusion 0f innovations(3rd).New York:The FreePress,1983.
[6]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th).New York:The FreePress,1995.
[7]Fishbein M,AjzenI.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introduction t0 theory and research.MA:Addison-Wesley,1975.
[8]Ajzen I,F(xiàn)ishbein M.Attitude behavior relations: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7,84(5):888―918.
[9]Davis F D,Bago~i R P,Warshaw P R.User acceptance 0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0f tw0 technology models.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10]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0f use and user ac-ceptanee n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erly,1989,l 3(3): 319―340.
[11]Ajzen I.The theory 0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e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12]M arios K.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0nline consumer behavior.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2):205―224.
[13]Andrew B,Geoffrey s H.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usage behavior:Revisiting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ssumpfion.Database fbrAdvances in Info丌nation System,2005,36(2):58―77.
[14]Taylor S,Todd P.Assessing IT usage:The role 0f prior experience.MIS Quarterly,1995a,19(4):561―570.
[15]TayXor s,Todd P.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test of competl’ng model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5b,6(2):144―176.
[16]Venkatesh V,Morris M G.Why do not men ever stop t0 ask for direction?Gender,social influence and their r01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age behavior,MIS Quarterly,2000,24(I):115―139.
[17]Cohen w M,Levinthai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mpective 0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18]Dish_dw M T,Strong D M.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 with task―technology 6t constructs. Information&Management,1999,36(I):9―21.
[19]Kieran M,EiIeen P,Wynne w c.Extend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he influence 0f perceived user resources.Databasefor Advances in Inforrnation Systems,2001,32(3):86―102.
[20]Inge M K,Earl M.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the task―technology 6t model.Information Technology,Learning,and Pefforrnarlce Journal,2004,22(1):35―48.
[21]畢新華;余翠玲;齊曉云.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的演化機理及過程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0,54(4):34―37.
相關熱詞搜索:信息技術 吸納 提升 政府信息技術吸納能力及提升研究 利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治理能力是什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