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人生
發(fā)布時間:2017-02-12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死亡人生篇一:論死亡
論死亡
摘要:不管是窮人、富人、奴隸和國王都必有一死。如果把人生比作從高處沖下來的泉水激起來的水泡,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遲早都要破裂。而且,當人們死亡的時候,不管他們活著的時候擁有什么,在死的時候,也都“必須赤裸裸地離去”,也都要變成一具難看的骷髏。 關鍵詞:生命 死亡 必然性 愿意一死
人固有一死,不過是遲早而已。諸如身體器官的失靈,年老而至的體衰,都是顯而易見的證據(jù)。但原始人卻不這么看,他們在死亡問題上,也如在許多其他問題上一樣,尚無因果必然性概念,他們并不把死亡看作人類固有的一種必然屬性。在他們看來,年來體衰和死亡有什么關系?他們不是見到一些年事很高的人依然健在嗎?而且,年老體衰本身不也和我們患上別的一種疾病那樣,完全由外在的神秘力量所致嗎?例如,仇敵不是可以把人殺死,巫術不是可以使人染上致死的疾病嗎?“對原始人的思維來說,要想像‘自然死亡’實際是不可能的。須知這是一個和其他觀念毫無共同之處的獨特的觀念!
然而,死亡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思想此后隨著因果必然性哲學概念的出現(xiàn)非常自然地出現(xiàn)了。誠然,我們不能夠說,阿那克西曼德既然提出了“命運”學說,也就在事實上提出和論證了人的死亡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赫拉克利特既然宣布所謂“命運”也就是“必然性”和“邏各斯”,宣布“一切皆流,無物常住”乃萬物的通則,宣布“我們既存在又不存在”,“對于靈魂來說,死就是變成水”,他也就因此而宣布了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至于此后的德謨克利特講“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講靈魂是“有形體的”和“有死的”,即便是“神”,也不可能“享有不死的本性”;盧克萊修講“我們應當順從自然的厄運”,則顯然是進一步在用自然的必然性來解說人的死亡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了。19世紀著名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年)更是從辯證法的立場把“必然性”理解為“死亡的根據(jù)”,一方面辯證地指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種子”,“生命的活動就在于加速生命的死亡”,自然的死亡是自然對人所執(zhí)行的必然的無可逃避的“絕對的法律”,另一方面又辯證地指出:“死亡的根據(jù)是個體性轉化為普遍性的必然性”。這就把死亡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及生死辯證關系發(fā)揮到了極致。
隨著人們對自然因果必然性和死亡必然性的認識的加深,人們也就獲得了死亡普遍性的認識。在發(fā)展了的人類看來,死亡不僅對于這個那個人是必然的,而且對于所有的人都是必然的和無可避免的。古羅馬時代的著名無神論哲學家琉善根據(jù)死亡的普遍性原則,明確地提出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琉善認為:不管是窮人、富人、奴隸和國王都必有一死。他曾把人生比作從高處沖下來的泉水激起來的水泡,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遲早都要破裂。
而且,當人們死亡的時候,不管他們活著的時候擁有什么,在死的時候,也都“必須赤裸裸地離去”,也都要變成一具難看的骷髏。
然而,死亡不僅具有絕對的普遍性,而且也具有鮮活的個體性。
孔子在怎樣對待死亡的問題上就提出了這樣三種觀點:其一,“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說,人在一生中會遇到什么樣的情況都不知道,為什么還要去了解死的事情呢?所以,人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上。其二,“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就是說,做人要以立德為首,那么,對于死亡的問題也要以道德品質為取向,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仁的價 值。其三,做人一定要注重死后的名聲問題。例如《論語·衛(wèi)靈公》上載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我國的文史老祖宗司馬遷在談論死亡時曾給人們留下了歷久不衰的銘言,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边@說明,雖然大多數(shù)人的死都是極為平常的事情,但是,由于生前的價值不同,死的分量差別就巨大,有價值的人的死其意義重于泰山,而沒有 價值的人的死其意義輕于鴻毛。所以,人生應當把有沒有價值看的比泰山還重,比天還高。
周恩來同志對死亡的態(tài)度既非常理性,又非常超脫。他認為,死亡是人生的自然法則,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一個人應當不怕死。如果打起仗來,要死就死在戰(zhàn)場上,同敵人 拼到底,中彈身亡,就是死得其所。如果沒有戰(zhàn)爭,就要努力進取,拼命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然而,西方社會的洋人又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美國政治家、發(fā)明家富蘭克林說:“若你希望死后仍不被人們遺忘,那么就寫一些有價 值的東西讓后人去讀,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后人去寫!
另一位是喬布斯。他說,當我17歲的時候,我讀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話,那么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正確的!边@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開始,在33年中,每天早晨我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當答案連續(xù)很多次被給予“不是”的時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坝涀∧慵磳⑺廊ァ,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幫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選擇。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榮譽、所有的驕傲、所有對難堪和失敗的恐懼,這些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東西。你有時候會思考你將會失去某些東西。沒有人愿意死,即使人們想上天堂,人們也不會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終點。從來沒有人能夠逃脫它,也應該如此。因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個發(fā)明。它將舊的清除以便給新的讓路。(選摘自喬布斯
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稿)
有人說,生命從零開始,最后又歸于零。人生好比一個圓圈,從終點又回到起點,圈中的無數(shù)點點就是生命的印跡。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表明了人生是最有意義的。 既然生的有意義,為什么不能做到死的也最有意義呢?如何做到死的最有意義,答案就是不妨請你學學名人的生死觀。
每一個人都是必然要死的。死亡的這樣一種普遍必然性并不意味著人在死亡面前就像一塊石頭或一只小狗一樣,毫無作為和建樹。而這就在事實上提出了“成就之死”和“死亡的自由”問題!俺删椭馈焙汀八劳鲎杂伞弊鳛檎軐W術語雖然是由尼采首先提出來的,但是, 作為對死亡的一種理解,卻也是許多哲學家的共識。
在費爾巴哈看來,人和動物都必有一死,但是由于人與動物不同,具有理性和意志,能夠“預見和預知他自己的死”,“甚至能夠把死提升為他意志的一個對象”,從而不僅能夠和動物一樣“必然要死”,而且還能夠“愿意一死”。因此,是否“愿意一死”是人的死亡和動物的死亡的一個原則性區(qū)別。一個人只有“把死提升為他意志的對象”,“愿意一死”,他才可以說是“屬人地死去”。 “屬人地死去,意識到你在死里面完成了你最后的屬人的規(guī)定地死去,也就是說,與死和睦相處地死去,――讓這成為你最終的愿望、最終的目的吧。”
尼采說:“當你們死,你們的精神和道德當輝燦著如落霞之環(huán)照耀著世界;否則你們的死是失敗的。”由此看來,死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生的問題。許多人的生和死都是失敗的,因為他們毫無創(chuàng)造精神和進取精神,結果,少年頒白,精神先老,雖生猶死。這些人是死得太晚了。 “我示你們以成就之死,那對于生者是一個刺激和一個期許!薄拔胰缡窃敢庵溃鼓銈兣笥褌?yōu)槲抑识鼝鄞蟮;我愿意重返于地,使我于誕生我者之地中得享安息!
時間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禮物,而對所有人都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帶走了一切禮物,不管這禮物是好是壞。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為物傷其類:自己也會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為殊途同歸:自己也得死。
今天我活著,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執(zhí)著生命,愛護自我,珍惜今天,度一個濃烈的人生。
今天我活著,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超脫生命,參破自我,寬容今天,度一個
恬淡的人生。
死亡人生篇二:被宣告死亡人生還并撤銷死亡宣告后,關于其發(fā)生的法律后果的說法中,不正確
一、整體解讀
試卷緊扣教材和考試說明,從考生熟悉的基礎知識入手,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了學生的數(shù)學理性思維能力及對數(shù)學本質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礎,先易后難,難易適中,強調應用,不偏不怪,達到了“考基礎、考能力、考素質”的目標。試卷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都在考試大綱的范圍內,幾乎覆蓋了高中所學知識的全部重要內容,體現(xiàn)了“重點知識重點考查”的原則。
1.回歸教材,注重基礎
試卷遵循了考查基礎知識為主體的原則,尤其是考試說明中的大部分知識點均有涉及,其中應用題與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為背景,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試題當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育才價值,所有這些題目的設計都回歸教材和中學教學實際,操作性強。
2.適當設置題目難度與區(qū)分度
選擇題第12題和填空題第16題以及解答題的第21題,都是綜合性問題,難度較大,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扎實深厚的數(shù)學基本功,而且還要掌握必須的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否則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完成。
3.布局合理(轉 載 于:www.newchangjing.com 蒲 公英文 摘:死亡人生),考查全面,著重數(shù)學方法和數(shù)學思想的考察
在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和三選一問題中,試卷均對高中數(shù)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反復考查。包括函數(shù),三角函數(shù),數(shù)列、立體幾何、概率統(tǒng)計、解析幾何、導數(shù)等幾大版塊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以知識為載體,立意于能力,讓數(shù)學思想方法和數(shù)學思維方式貫穿于整個試題的解答過程之中。
死亡人生篇三:對死亡的思考
對死亡的思考
在此之前,似乎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對死亡的思考,或者是有意無意地回避。因為死亡往往是令人失望,讓人恐懼的。當問及生死問題的時候,別人通常會覺得你在胡思亂想。《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句名句:“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借著這次的契機,我對生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發(fā)現(xiàn)對死亡的思考并沒有人們認為的那么可怕,反而覺得釋然。
人總是要死的。這恐怕是人類發(fā)現(xiàn)的所有真理中最為樸實無華,也最是無從變易的一種。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必然歸宿。無論是一草一葉,還是參天喬木、猛虎雄獅,乃至英名蓋世的風云人物,終將零落成泥,化作煙塵。然而,人們依然對死亡有著巨大的恐懼。死亡成了人類的一個永恒的隱痛。人們害怕死亡,因為死亡是種痛苦的經驗,一個垂死的人,通常要經歷巨大的苦痛;人們害怕死亡,因為死去之后萬事皆空,我們生前孜孜以求的享受、榮譽、名位、財富等,一切都將化為烏有;人們害怕死亡,因為死亡讓我們失去骨肉和親朋摯友。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足以使得人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苦難和煩惱都相形失色。面對死亡,人類一籌莫展,束手無策。死亡不但是人生之途的一個終斷,它甚至還是茫茫宇宙的必然歸宿。
面對這讓人恐懼的死亡,我們要避而不談,還是認真思考,
勇敢面對?如果人類可以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會看到何種景象?我們將會看到這個星球上布滿枯木朽株般的老人,他們禿發(fā)缺齒,形銷骨立,百病纏身,早已衰竭枯萎了,然而命中注定他們將永遠衰老下去,永遠不得解脫。在這樣一幅觸目驚心的永生圖中,死亡將是何其甘美的安息!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認真地思考死亡,正確地面對死亡。
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怎樣才能讓我們對死亡的恐懼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怎樣才能使我們宛如流星的短暫生命變得燦然生動起來呢?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
因為害怕死亡,所以我們要以我們的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困頓。積極努力在有限的生命時間里,不斷進取,創(chuàng)造精彩生活,讓生命更具意義。讓死亡從生命的負極處策動著我們可歌可泣的壯麗人生。
我們應該站在生死的高度,重新審視自我生命的價值。我們要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自己保持健康的身體。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才能為我們的夢想保持最強大的原動力。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我們要更加充分地體驗生活、積極地創(chuàng)造生活、深刻地表現(xiàn)生活。從而實現(xiàn)生命的最大價值。
人生在世,歲月匆匆,世路坎坷,死亡是檢驗每一個人自
我價值最終實現(xiàn)與否的終極尺度,誠如死神降臨的方式形態(tài)各異,于生命的這一終點中透現(xiàn)出的美感特征亦是峰回路轉,層出不窮。生命稍縱即逝,也許就在我們的不經意間,死亡就已降臨。認真思考死亡,勇敢面對死亡的我們,應該在死亡到來之前,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或者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路上,而不是頹廢不堪,虛度年華。
我們的生生死死是生命及自然運動的定則,本無須以生為喜,以死為哀,然而當生與死融入真理的光輝之中時,死亡這個歷久彌新的困惑便于轉瞬間煥發(fā)出永恒的美麗。布魯諾為了堅持哥白尼的日心說,最終被教會活活燒死。正因為布魯諾的堅持,才有了我們今天對宇宙的正確認識,布魯諾雖然已經逝去,但是他伴隨著真理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他為真理獻身的死亡成為了永恒的美麗。
與為真理獻身的壯麗相似,人類為科學獻身的死亡也同樣美麗。相信作為80末90初的我們對居里夫人并不會感到陌生,在我們孩童時代就已經聽過她的故事,她為科學的付出讓我們?yōu)橹畡尤。她一生?chuàng)造、發(fā)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后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的死亡雖是宇宙間一瞬間的生死,在這一刻已轉化為了永恒的輝煌。
或許我們沒有為真理、為科學獻身的雄心壯志,但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這個夢想
或大或小,但只要我們努力付出了,我們的死亡也同樣極具魅力。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思考死亡,讓我懂得了重新審視自身的生命價值;思考死亡,讓我有了勇敢面對的勇氣;思考死亡,讓我有了努力創(chuàng)造生活、實現(xiàn)夢想的動力;思考死亡,讓我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學會思考,無懼思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