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擬據理論研究綜述]國內外媒體融合理論研究綜述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摘要】擬據理論兼具社會學和傳播學的雙重內涵,凸顯對其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通過綜述國內外擬據理論研究的現狀,力求對其進行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文獻梳理。 【關鍵詞】擬據理論 文獻研究 戈夫曼
一、擬據理論概述
18世紀后期,工業(yè)革命與無產階級的出現導致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急劇增加,關于研究社會運行與發(fā)展的社會學應運而生。在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發(fā)展后,結構功能主義的提出開創(chuàng)了“帕森斯王朝”統(tǒng)治時期。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社會發(fā)生激烈變動,帕森斯的理論已經不能給予很好的解釋,缺陷暴露出來,于是出現了大批反帕森斯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派別之一就是包括戈夫曼擬劇理論在內的符號互動論。①
1956年,戈夫曼的研究成果在其第一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予以提出,并在后續(xù)的研究與著作中被不斷完善。這種關于人際互動的研究,由于戈夫曼引入了戲劇學上的術語來說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互動,而被稱作“擬劇理論”。
在戈夫曼的研究中,他將注意力集中在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符號互動上,著重研究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運用符號預先設計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在戈夫曼的理論框架中,他將人生定義為一場表演,社會則是表演的舞臺。這樣,人際行為發(fā)生的過程實際上就轉化為了一種表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必然涉及到表演目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效果的問題。印象管理的提出為表演目的提供了落腳點,他將印象管理分為理想化表演、誤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補救表演,表演的最終目的都是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借鑒表演的舞臺屬性,結合戲劇學的相關概念,戈夫曼將表演框架分為劇本期望、劇情、劇組和表演區(qū)域四個環(huán)節(jié),這種舞臺的隱喻和人在實際生活中的“表演”行為是一一對應的。這些觀點作為戈夫曼思想的核心,在其后續(xù)的研究中被不斷發(fā)展,吸引了諸多研究者的興趣。
二、國外研究現狀
1989年Frances Chaput Waksler和George Psathas整理了國外關于戈夫曼及其學術理論研究的文獻56篇。同年,二人共同發(fā)表了《Erving Goffman’s sociology:An introductory essay》一文,主要從學術的角度對戈夫曼的學術歷程、社會學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隨著研究的深入,戈夫曼的理論思想得到了廣泛認同,也使他在社會學領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然而,擬據理論以現象分析來詮釋理論觀點的做法,在導致擬據理論理論價值遭受懷疑的同時,也使戈夫曼作為一個理論學家的身份備受爭議。對此,Richard L. Lanigan于2002年在《Is Erving Goffman a Phenomenologist》中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2004年,Leeds-Hurwitz對這種現象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在《Erving Goffman as a Communication Theorist》一文中,Leeds-
Hurwitz指出:這種理論的提出方法是由于戈夫曼本身在著作中追求淡化理論呈現以及通過詳實的事例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平衡所致。此外,在避免出版物中內容的同質性上,戈夫曼的這種淡化理論的做法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②雖然這一爭議迄今尚未得到定論,但是戈夫曼擬據理論的學科價值卻并沒有因此而消減。
21世紀,傳播領域的革新帶來了社會學和傳播學領域研究方向的新問題,一些學者開始將戈夫曼的“框架”和“區(qū)域”概念引入大眾傳播領域。2002年,Espen Ytreberg在《Erving Goffman as a Theorist of the Mass Media》通過借用戈夫曼理論中的大眾傳播理論框架:傳播儀式化與戲劇文本,分析了大眾傳播領域的人際傳播行為,擬劇理論已經開始在社交網站(SNS)中的人際交往行為研究中得以運用。2008年,Elizabeth Butler Breese在《Reports from “Backstage” in Entertainment News》通過對比Tiger Woods 和Sandra Bullock兩位名人在同時期“前臺”和“后臺”呈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情況,來分析名人在娛樂新聞中引起輿論效應的原因,以期為美國“serious”新聞尋找出路指明方向。③擬據理論開始以實證主義的形態(tài)深入國外大眾傳播領域,成為傳播學研究重要的理論之一。
三、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擬據理論的研究出現的相對較晚,也大致經歷了一個解讀――實證研究――批判重構的過程。
1986年,許殷宏教授在《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中,對高夫曼戲劇論的思想內涵進行了統(tǒng)整,以《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為主要參考架構,配合戈夫曼的其它相關論述,深入剖析了戲劇論的核心概念,包括“舞臺表演”及“互動儀式”兩大范疇,并首次將擬劇理論應用到教育中課堂和師生的角色解讀中。指出戲劇論的教育蘊義有二:一、印象管理與學校教育;二、學校教育的互動儀式。是國內早期較為完備的關于介紹戈夫曼“擬劇理論”的著作。④1988年,國內開始出現《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和《日常接觸》的中文譯本,戈夫曼及其理論思想開始為國內學者關注。
20世紀90年代起,國內研究對戈夫曼的擬劇理論的解讀漸次發(fā)展起來。1992年,蔡禾主編的《現代社會學理論述評》一書對戲劇舞臺的意象、自我表演思想、戲劇分析、印象管理等概念加以分析闡釋。⑤周曉虹著的《現代社會心理學史》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戈夫曼的擬劇理論進行了解讀,簡要介紹了戈夫曼的生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書的主題以及“前臺”“后臺”“劇班”等概念。⑥類似的還有1998年于海的《社會是舞臺 人人皆演員――讀戈夫曼》,以及項光勤的《戈夫曼的角色距離理論及其意義》。
21世紀初,國內對擬據理論的研究開始轉向實證研究階段,研究所涉及的領域也十分廣泛。在這些研究中,有大量關于“師生擬劇”的研究。2008年,張宇慧發(fā)表了的《“角色空間”的建構――大學教師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一文,指出現代大學不再是純粹的教學機構,它具有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位一體的辦學功能。而隨著大學教師被賦予越來越多的角色,“前臺”與“后臺”之間的差別正在逐漸擴大。⑦類似的還有,2006年楊杏芳的《大學教師角色扮演的哲學與社會學分析》和2009年章茜的《師生擬劇――社會擬劇理論視角下的課堂師生角色》。在廣播電視領域,《論電視民生新聞的擬劇化現象》指出電視民生新聞也具有擬劇化的性質;《名人廣告效果的“擬劇理論”解讀》則針對引起人們高度關注的名人廣告,嘗試引入社會學的擬劇理論,構建了一個由前臺印象、后臺形象和公眾形象組成的分析名人廣告效果的三維框架。⑧在互聯網領域,《QQ空間中的自我呈現》研究QQ空間中人們自我呈現過程;王君玲的《試析個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現》認為博客中的自我呈現有其固有的特點與機制,并源自印象管理以及現實社會空間受到擠壓等深層心理動因。⑨吳興民則從近年來網絡犯罪率不斷上升出發(fā),在《網絡犯罪及其管制措施再認識》指出“無論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對象的犯罪, 還是利用計算機網絡的犯罪, 都帶有這種戲劇特征”。⑩呈現了新媒體時代人際交往的“擬劇”特征。
與此同時,對擬劇理論的解讀的文章也不少,不過不再僅局限于個別概念的介紹上,開始出現一些思想的解讀和總體框架的分析,同時在解讀中開始出現批判重構的傾向。主要有:黃建生的《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與行為分析》、汪廣華的《述評戈夫曼的社會擬劇理論》吳中宇和胡仕勇的《戈夫曼與舒茨的社會情景中個人及個人行動理論分析――現代社會學思想流派中的主觀主義傾向》,芮必峰的《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李啟鳳和吳廣麗的《戈夫曼戲劇思想解讀》,周梅和李桂平的《人際互動中的戲劇理論――解讀》,孟蔚的《戈夫曼戲劇分析理論述評》,張梅的《從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動――對戈夫曼的框架性分析》,宋悅和劉楊的《網絡社會與后區(qū)的消逝》以及任媛媛的《網絡時代“后區(qū)”透明化》。對擬劇理論的批判與重構傾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僅用單一的戲劇理論來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有很大局限性;二、人為地夸大了人在互動中虛假的一面;三、過分強調人在互動中的主觀性,與他談及社會規(guī)范的對人的限制作用相互矛盾;四、對戈夫曼的前臺-后臺二元對立框架提出質疑,提出應有一個中間地帶緩解二者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綜觀國內外關于戈夫曼擬據理論的研究,可以看出擬據理論作為社會學理論之一,在傳播學與社會學研究的交融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但是對比來看,二者也有著一定的區(qū)別。在研究思路上,國外更多的顯示出對學術的嚴肅性,批判重構的思想傾向較為突出,而國內則更側重于擬據理論的實證研究上,研究成果顯著。在研究方法上,國內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國外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作了一定的突破;在研究效果上,二者則各得其所,擬據理論最終在國外確立了其指導地位,成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而在國內,擬據理論則推動了互聯網領域的研究革新,誕生了“后區(qū)透明”的新觀念,對我國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可以說擬據理論已經兼具了社會學和傳播學的雙重內涵,預示著關于擬據理論的研究存在著更多可以拓展和重構的地方留待國內外學者去發(fā)現,而這也同樣凸顯出擬據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參考文獻
①岳敏,《表演:心智與身體中社會秩序何以可能――試析戈夫曼》,《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
、贚eeds-Hurwitz,Wendy.“Erving Goffman as a Communication Theoris-
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New Orleans S-
heraton,New Orleans,LA,May 27,2004
、跡lizabeth Butler Breese: Rep-
orts from “Backstage”in Entertain-
ment News,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LLC,2010
、茉S殷宏,《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教育研究集刊》,1986(11)
、莶毯蹋骸冬F代社會學理論述評》,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拗軙院纾骸冬F代社會心理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邚堄罨,《“角色空間”的建構――大學教師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3月
⑧張淑燕、王波偉,《名人廣告效果的“擬劇理論”解讀》,《廣告大觀(理論版)》,2008(6)
、嵬蹙,《試析個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現》,《新聞界》,2009(2)
⑩吳興民:《網絡犯罪及其管制措施再認識》,《社科縱橫》,2008年10月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08級學生)
責編:姚少寶
相關熱詞搜索:據理 綜述 國內外 國內外擬據理論研究綜述 創(chuàng)新理論最新研究綜述 現代化理論研究綜述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