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悟人生全集
發(fā)布時間:2017-02-06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于丹感悟人生全集篇一:百家講壇全部視頻全集
百家講壇全部視頻!
易中天品三國(全集) 明亡清興六十年 玄奘西游記
李清照
呂后的傳奇一生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詩仙-李白
詩圣-杜甫
于丹《論語》感悟 解讀蘇東坡
武則天(全集) 劉心武揭密紅樓夢 清十二帝疑案 貞觀之治 人際交往法則 于丹莊子心得(全集)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三字經(jīng) 杜甫的文化意義 于丹《論語》心得 我讀經(jīng)典(系列) 陸游
于丹感悟人生全集篇二:于丹解讀人生
旁白:
各位領(lǐng)導(dǎo)、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各位研究會的會員下午好。
感受經(jīng)典,感悟智慧,這里是重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和重慶市巴蜀中學(xué)共同舉辦的高峰論壇,今天我們非常有幸地請到了北師大的教授于丹老師。當報告會開始之前跟各位溝通兩句,第一,關(guān)掉手機。第二,不用照相,不能夠照相,你照我可以,待會兒于老師別照。第三,待會兒現(xiàn)場講課完了過后,有一段時間在互動,就可以“閃問”,所謂的“閃問”,但是先把提的問題寫到紙條上,“閃問”開始的時候,由我們工作人員將你寫的問題的紙條遞上來,由我們的助理交給于老師,于老師選擇中間來回答一些問題。
今天是因緣具足,研究會和我們巴蜀中學(xué)費了很多精力,終于聯(lián)系上于丹老師,本來她很忙,明天要到成都去有講座,所以,今天這一個多鐘頭的交流非常難得,珍惜時光,也珍惜我們難得的機緣。她今天講的題目叫做“感悟中國智慧”,這份報告會的主持人由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重慶市郵電大學(xué)校長陳流汀校長來主持,我們先掌聲歡迎主持人上場,掌聲。
主持人:
尊敬的于丹教授,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dǎo),各位來賓,各位會員,老師們、同學(xué)們,大家下午好。
進入新世紀以來,歷史把重慶推上了新的起跑線,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shè)為重慶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直轄市的設(shè)立開辟了重慶發(fā)展的新天地,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和“中央314”的戰(zhàn)略地位和要求,揭開了重慶加快發(fā)展的新篇章。
近年來,在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同志的倡導(dǎo)下,全市上下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唱紅歌、讀經(jīng)典、講故事、傳真言的活動,掀起了學(xué)習(xí)、研究、推廣、普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shè),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重慶人民的精、氣、神,加快了“五個重慶”的建設(shè)步伐。
記得去年也是這個地方,我們當時請到了國學(xué)大師、哈佛大學(xué)的教授顧偉民先生在此為我們講讀傳統(tǒng)文化,至今,記憶還非常深刻。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也非常有幸地邀請到北京師范大學(xué)藝術(shù)與傳媒學(xué)院副院長、博士生導(dǎo)師——于丹教授專程來到重慶,來到魯人巴蜀,為大家做“感悟中國智慧”的專場講座。 于丹教授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贊賞,也非常喜愛的文化名人,她講課神閒氣定,娓娓道來,古今中外,信手拈來,語言料事天成,哲理發(fā)人深省,她廣博的知識、超群的口才和豐富的內(nèi)涵,是由于她長期工作在教學(xué)科研的第一線,活躍在影視傳媒實踐的第一線,服務(wù)在傳統(tǒng)文化、引導(dǎo)大眾的第一線。
她曾經(jīng)是北師大最受學(xué)生歡迎的十佳教師,北京市高校教學(xué)名師,先后被評為“中國十大教育英才”,“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是一位教書育人、桃李滿園的優(yōu)秀教師。
于丹老師先后擔(dān)任了《在共和國史冊上》、《香港滄桑》等20余部大型電視專題片的撰稿人,擔(dān)任正大綜藝》、《環(huán)球新聞?wù){(diào)查對話》、《藝術(shù)人生》、《東方時空》等央視12個頻道的50多個電視欄目的策劃撰稿。同時,還擔(dān)任了全國40多家電視臺的顧問,參與電視頻道的策劃,傳媒機遇的策劃,城市形象的策劃。擔(dān)任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主持人金話筒獎等大獎的評委,曾被評為“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shù)工作者”、“中國百家電視藝術(shù)工作者”,是一位勤奮耕耘、成果豐碩的影視傳媒工作者。
于丹教授潛心學(xué)術(shù)服務(wù)社會,出版專著發(fā)表論文,在國內(nèi)外開辦講座,熱心公益事業(yè)。先后獲得優(yōu)秀教學(xué)成果獎、優(yōu)秀論文獎、年度最佳突出獎、年度文化人物、傳統(tǒng)文化最佳傳播獎,她還兼任中國電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視協(xié)高校藝術(shù)委員會秘書長、中央電視臺《研究時刻》做研究員,是一位學(xué)識豐富,品位高尚的文化名人。使我們感到非常深刻而敬佩的是,于丹教授近年來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試點欄目,普及傳播傳統(tǒng)文化,以生命
感悟激活了經(jīng)典中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了海內(nèi)外民眾學(xué)習(xí)品位經(jīng)典,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
特別是《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等,使我們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寶,感悟到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xué)智慧。
我曾專門到新華書店去購買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讀完它、看完它,你會感到一種放松和釋懷,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生命氣息,讓你博大的去面對一切。
“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眼界的高低、警戒的大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庇诘そ淌诘倪@些名言警句引人深思,讓大家懂得去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今天,出席我們講座的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和嘉賓有:我們重慶市重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的總顧問,原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甘宇平同志,重慶中華文化傳統(tǒng)研究會名譽會長、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遠波同志,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國華同志,重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原重慶市政協(xié)副主席竇瑞華同志,重慶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涂經(jīng)平同志,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趙為量同志,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鐘燕同志,重慶市衛(wèi)生局副局長方明清同志,重慶市煙草工業(yè)責(zé)任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也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協(xié)會的骨干易從寬同志,重慶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會長、重慶副學(xué)院名義院長、原重慶市人民政府副會長葉貴本同志。 后面還有我們重慶市人民政府的副秘書長、原副秘書長高沙輝同志、劉少波同志,原重慶市政協(xié)教科委主任王開達同志,有我們重慶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重慶市政協(xié)常委、巴蜀中學(xué)的付偉全校長,有我們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的萬明春副會長、宣宇黃副會長,還有我們重慶市副院長常務(wù)副院長、重慶市華巖寺住持道簡法師,重慶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的秘書長唐彥木同志,以及我們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的副秘書長鄧朝熙、楊玉輝、螯易昌等同志。出席今天我們講座的還有我們重慶市高校及中小學(xué)的教師代表、學(xué)生代表共1600余人參加了本次講座,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大家的光臨。
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于丹教授給我們做精彩的講座和報告。
于丹: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dǎo)、到場的各位朋友,謝謝大家給我這份榮幸,我今天在的這個地方背后是巍巍巴山,面前是大家的殷殷目光和一座菁菁校園,我剛才看到有這么多領(lǐng)導(dǎo)、這么多朋友,以這么高的熱情在重慶這樣一個年輕的直轄市,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來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接納我到這里來跟大家一起努力,我確實是懷著感恩之心的。
應(yīng)該說提起重慶的文化,大家會想到一種英雄豪情,一種浪漫傳奇,想到這個地方孕育的那么多歷史的故事,和這個地方比歷史更絢麗的未來,站在歷史與未來的結(jié)合部上,在當下的坐標系里,我們?yōu)槭裁匆獊韨鞒兄袊奈幕?如果文化僅僅是我們拿出來炫耀的一根羽毛,那我們不值得花費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于今天的校園來講,學(xué)生們的專業(yè)壓力已經(jīng)夠大的了,文化到底在什么樣的意義上在成全著中國人的人格呢?
今天我到這兒來,其實是為了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的一點心得,所謂“感悟中國智慧”,有感有悟,皆從于心,一個人的心靈生活如果能夠再放大一些,也許在一個喧囂的時代里,我們會找到更多寧靜的力量。
大家會看到中國字從心字部部首的字都很有意思,你比如說這個“思想”,中國的古人不認為它是頭腦活動,而認為它是心田里面的活動,是叫有思有想。比如說我們說的感恩,這樣一種美好的情懷它是因心而起的,那個因心而起的情懷就叫做恩情。
這兩年我們的慈善事業(yè)越來越多,盡管網(wǎng)上有很多的爭論,說一個富豪到底捐多少善款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慈善?但按中國人的觀點來看,慈善是個論心不論計的事情,有慈悲之心決定的善良之舉,他才是真正的善意,所以它也是從心靈的流露。
中國人做錯了什么事情會懺悔、會慚愧,這都是豎心旁。也就是說,我們站在今天想一想,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是不是用頭腦已經(jīng)太多,而忽略了心靈的活動,我們是不是在今天功
利的是非判斷已經(jīng)充斥世界,而不那么信任誠意。我們今天的心,有的時候是關(guān)在一座大門里的,這就是中國字煩悶的“悶”,為什么我們擁有的物質(zhì)越多,人反而內(nèi)心越惶惑呢?其實你看這個“惶”和“惑”,不是豎心旁就是心字底,這都是我們心靈的不寧靜。
什么是中國文化的心靈態(tài)度?《莊子》里面有一句話說得好,他說“水靜尤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間萬物之靜也!笔裁匆馑寄?水靜尤明,水這個東西,大家都知道,它是能夠照見世間萬物的,但是你去看一看,水在激蕩的時候能照見什么呢?你看看長江在奔涌的時候,排天濁浪,能照見山景嗎?看不見,一條急流小溪啪嗒啪嗒地拍打在礁石上面的時候,能照見什么嗎?那些碎末在喧嘯著你也看不見,水其實只在一種情況下可以照得見世界,那就是安靜的狀態(tài),這叫水靜尤明,水安靜了就明亮澄澈了,而況精神,何況人的精神世界。
“圣人之心靜乎”,什么叫圣人?說白了圣人就是心靜的人,心能安靜下來,這個人就接近圣人的境界了,所以,一顆心一安靜,那就是天地之間萬物之靜也,天地之間最大的靜象莫過于人心。
所以,我們想一想,為什么在今天我們經(jīng)常對世界失去判斷。當一個人處于巨大的挫折困擾之間,當一個人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的時候,當一個人迷惑于眾多人的吹捧或眾多人的鄙視之中的時候,我們的心其實都是那些湍急的喧囂的水流,水靜尤明,怎么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才能夠讓自己的一顆心真正寧靜如鏡,然后照見世間萬物,看到古往今來,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標?我想,這就是在一個極度繁華的時代里,一個人心能夠?qū)ψ晕易龀龅某兄Z。
我很高興今天是在巴蜀中學(xué),因為我的本職是一個老師,也就是說不管我以后還講什么、還寫什么,我能夠確認的事情就是我會一直是一個老師,對我來講,最熟悉、最親切的地方永遠是在校園的講臺上。
因為做老師的人面對的首先不是學(xué)科、不是知識體系、不是文憑,而是正在成長過程中的生命。一個老師真正的使命,其實就是陪伴成長,他不僅僅是傳導(dǎo)了一些知識,而且在一個孩子他對世界價值觀養(yǎng)成的過程中,怎么樣讓他培養(yǎng)對世界的信任,信任人性,信任愛,信任善良,信任一個公民的責(zé)任和這個世界的未來。相信是一種力量,一個內(nèi)心有信任的人,他才能夠在世界上真正用他的行為去給更多人信任的依據(jù)。
我們今天有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有很多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yǎng),覺得學(xué)習(xí)好就是全家的功臣,考上我們這樣全國的重點大學(xué)之后,還經(jīng)常是因為宿舍里的一些瑣事跟同學(xué)打得不可開交。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大學(xué)老師有的時候是感到遺憾的,因為到了大學(xué)再去討論他們?nèi)烁耩B(yǎng)成的問題,有時候已經(jīng)晚了,而中學(xué)正好是最關(guān)鍵的時候。
所以,我說今天在巴蜀中學(xué)探討中國文化,它就有了雙重意義,他讓我們認識中國的
文化常變常新,他讓我們認識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文化是一種成全,也許這些成長的生命真的建立了信念和對這個世界的行動能力,他們還會回過頭來成全新生的中國文化。什么是我們的文化呢?我很喜歡《周易》上對于文化最早的界定,叫做“關(guān)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是什么意思呢?關(guān)乎天文,我們都知道,一年之間是經(jīng)常有陰晴圓缺這些變化的,人只有隨時添衣飽暖,以察時變,你知道天氣的變化才能夠保養(yǎng)你的健康。而心靈也一樣,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中國人對早對文化的定義。觀察的觀,觀乎人文就是觀察世間百態(tài),這個事項的動蕩變化、人心的遷徙、理念的更迭,這一切都是人文。觀察了之后要提煉聚斂起來一些道德思想、行為觀念,再用這樣的理念去流化天下,到每一個生命上讓它氤氳入心,變?yōu)槟愕囊环N氣質(zhì),變?yōu)槟愕囊环N理念,支撐人的這種尊嚴與自由,這就叫做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大家看,文化這個詞在它的本意上應(yīng)該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流變的過程,它并不是一個僵死的名詞概念,讓我們覺得它只是典籍嗎?它僅僅是讓人膜拜嗎?文化僅僅
是是遺產(chǎn)嗎?文而化之,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是生生不息變化的系統(tǒng),它是正在生成的生活方式。我們這個民族不缺少文,五千年的文明卷帙浩繁,汗牛充棟,我們?nèi)笔裁茨?我們真正缺的是化,也就是在今天,怎么樣能夠讓那些文真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到巴蜀中學(xué)這樣的孩子們中間,讓一個成長中的少年對自己的文化有信任,并且讓它化入生命,變?yōu)樾袨榉绞健?/p>
所以,我想今天的知識分子有一種使命是作為動詞文化活著,也就是說去用自己一生的生命完成化育的過程,讓一個人能夠進入文化系統(tǒng)之內(nèi)。所以,我今天說的“感悟中國智慧”,是站在一個動詞的角度去看中國文化怎么流化人心,它給了我們什么?這個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變化。
進入二十一世紀了,有什么樣的事情是我們敢說一成不變的呢?一個人如果不以流變的方式去看時代、看生命,那他自己就永遠都會是落伍的,盡管他可能學(xué)富五車,盡管他可能才高八斗,但是如果他不能夠跟上時代的變化,那么這個人他無法與這個歷史命運緊密相融。 大家看,今年是中國建國的60年,去年是改革開放的30年,重慶作為一個年輕的直轄市獲得了巨大的機遇和這種歷史性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每個人就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了多少巨大的觀念變化。
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老師講課跟我們講說什么叫做民主呢?說你看美國不如中國民主,他們號稱民主,但你看看他們的選舉,只要有51%的人投票同意一個人當總統(tǒng),這個人就當總統(tǒng)了,那還有40%多的人民都反對他呢?你看看我們國家,我們選人大代表從來都是百分百舉手,一票反對都沒有,所以我們小的時候真的認為美國不如中國民主,因為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就是一致的聲音,我們認為這叫民主,這就是中國人70年代對民主的態(tài)度。
到80年代我們怎么看待法制呢?那個時候的觀念是好人不打官司,如果誰家有人打了官司,所有的鄰里對他們家另眼看待,背后指指點點,都認為他們家投機倒把了,干了什么不法的事情。
90年代,大家怎么看待健康?如果哪個外企的員工去做了心理咨詢,覺得精神壓力大,那可能鄰里的大爺大媽就很可憐地說,哎呀,你看那個孩子累出神經(jīng)病了,這就是我們當時怎么看健康。
時間才過去多少年,到了我們這個世紀,大家會認為民主其實是一個公民的權(quán)利,每一個公民都擁有這樣一個種深刻的權(quán)利,而這個權(quán)利不僅僅是你手中一張選票,一種政治權(quán)利,它也是你文化權(quán)利的分享。比如說這個經(jīng)典,一定需要有多高的文憑,要怎么懂得古文你才能讀嗎?只要你是這個民族的子孫,這也是你的一份民主權(quán)利。
我們這個時代怎么看法制?每個公民都知道,這是你威權(quán)的武器,在商場、在餐館,有什么不合意的地方你就可以說你必須要保障我的權(quán)益,不然的話我就可以起訴你。在今天大家怎么看健康,做心理咨詢,這是一個對自己負責(zé)任的表現(xiàn)。
其實,我們曾經(jīng)荒唐的想法,過去的年頭久嗎?不過是十幾二十年,就在今天,我們在2009年的年底,我們篤信不疑的一些觀念,再過十年八年,也許也被我們的孩子們恥笑,也許認為我們今天是墨守成規(guī)的,這就是時代。
所以,一種真正強大的文化永遠都不是凝滯不變的,它是在跟著整個時代的進步,在完成它的更新與穿越。所以我說,感悟中國智慧,要放在一個生命流動的坐標系中,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生命有更迭、有變化,跟著中國文化漸生漸長,并且永遠站在世界的前沿完成文化的包容。
什么是中國文化的成長?在《三五歷記》很古老的一本書上講過中國人開天辟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開天辟地的人叫盤古,盤古是怎么開天辟地的呢?那上面記載,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其中,說天跟地就是一團真氣,盤古就在那里面,然后他們共同從容不迫的開始了成長,那種開辟不是一種瞬間的劇變,而是一種漸生漸長,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
長一丈,一日九變。也就是說天每天不多長,就長厚一丈,地每天也是一丈,而盤古,并不因為天高地擴而感到人的渺小,他和天和地保持著同樣生長的速度,他也長了一丈。一日九變,九在中國數(shù)字中及言其多,所謂一日九變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天之中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變化。這個概念讓我很感動,我們今天還有誰的生命敢說我一天之內(nèi)有無窮無盡的變化嗎?如果這個話放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傷上那是認可的,你覺得他在成長嘛,他在更新知識,他在認知世界,他的身體在蓬勃著發(fā)育著,覺得孩子是可以每天變化的。但是成年人呢?中國人的說法,說人過三十不學(xué)藝,人到四十天過五,一到五六十就說土埋半截子了。為什么有時候我們精神頹唐,我們萎靡不振,是因為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給了自己一種心理暗示,就是我可以停止成長了,當人真的這么想的時候他就真的停頓了。其實什么是生命的變化呢?就是像盤古這樣跟著天和地一日九變不斷成長。
你去看看為什么有些老年人,今天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他的精神狀態(tài)中仍然有一種讓年輕人感到羨慕的天真和蓬勃?赡芤粋80多歲的老奶奶上網(wǎng)去玩玩他孫子玩過的電子游戲,可能在孫女兒上學(xué)以后去試試穿她的新裙子,可能上街吃完一道菜回來弄的烏煙瘴氣要給兒女們做一做,或者是買塊花布把窗簾和沙發(fā)套都給換了。一個人的成長不見得他非要去考個新文憑、考個新執(zhí)照、換個新行當,哪怕是他表現(xiàn)出對生活這么天真而樸素的一份愛,他愿意動手去嘗試,你就會覺得他永不衰老。
所以,我們今天總是抱怨壓力,我們說現(xiàn)代人壓力大、困頓大、挑戰(zhàn)大,你為什么不去從積極的方面去想,你的機遇還更多,你自我實現(xiàn)的可能性還更多,你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獲得的各式各樣豐富的感知,從物質(zhì)到精神,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個時代。我們會感到困惑,為什么呢?是因為我們的生命還不夠堅強,一個真正強大的,保持著成長力量的生命,它是不會遠離天地變化的。你看盤古一日九變這么跟著天地長,一共長了多少年呢?三萬八千歲天地開辟,多感人的歷程!一共長了一萬八千年,每天就這么長,終于長到天和地分開的,大家能想象天地是怎么分開的,其實是被盤古這個人頂天立地分開的,這是中國人的觀念。中國人從來不會說天高地擴,生命渺小,我感到卑微,所以像西方的傳統(tǒng)宗教是什么呢?是一個人在世上抱著救贖的心理去向神呼喚,請求神賜給力量,而中國人為什么不帶著這種原罪的意識呢?因為他跟天地是一起成長起來的,天和地對他來講不陌生。所以盤古一萬八千年跟著天地長起來以后,那一刻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厚,盤古極長,那么盤古這個人的人格什么樣子呢?
這本書上用了六個字來形容他的人格,我認為這就是中國人理想的人格狀態(tài),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大家從小就經(jīng)常聽說神圣這個詞,我們神圣的理想、神圣的使命,何為神圣?它不在一個層面上,神于天、圣于地,這是我們的坐標,因為人在其中。
先來說什么叫做圣于地,就是要像圣賢那樣在大地上完成社會人格的自我實現(xiàn)。什么是圣賢人格?這就是中國的儒家思想體系,中國的儒家提倡“事是不可不鴻毅,任重而道遠,人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就是圣賢的擔(dān)當,一個人可能需要犧牲小我、認同規(guī)則,承擔(dān)使命完成他一個社會角色的實現(xiàn),在大地上建立起來這樣一種崇高、偉大的圣賢人格,這就叫圣于地。
但是僅僅有這個夠嗎?還有一重境界叫神于天,這其實就是中國的道家體系。莊子提倡“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你要相信天地是有精神的,就像這樣的巴山蜀水,人在其中會有什么樣的感覺?自古文人皆入巴蜀,到這個地方你是來領(lǐng)會天地精華的。如同《莊子》上所說,一個人生也有涯,但如果你一顆心能夠做到磅礴萬物,那你就會達到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合一。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山川有靈,整個宇宙自然的那種永恒比我們的世界更恒久,那一個人的神于天,就是以這樣的一種神仙境界去完成自然人格的自我超越。我們的社會人格是需要認同規(guī)則的,但自然人格是需要超越規(guī)則的,我們的社會人格要求做個圣賢,這是公眾的這么一種認可標準。但我們的自然人格要求超越,這是一種天地宇宙自然的精神。用
于丹感悟人生全集篇三:于丹論語心得講稿
于丹論語心得講稿----處世之道
"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的關(guān)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guān)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么,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世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待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在紛繁復(fù)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在《論語》中,其實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guī)距,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墩撜Z》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里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任何任何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懷?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要好壞之分,只是你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yīng)該是有尺度的?追蜃硬皇且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曾經(jīng)有他的學(xué)生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論語〃××篇],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不陌生,我們經(jīng)常說,生活里頭有這樣的人,說看別人那么對不起他,他還對人那么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yīng)該在孔子這里是得到贊賞的。沒想到呢,孔子反問了他一句,子曰,"何以報德",孔夫子說,一個人,他已經(jīng)用德去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么,去報別人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他好的時候,他又該怎么做呢?問完了這一句,孔子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說一個人,如果有他人有負于你,對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饋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實這個道理,我們要是一聽,覺得好像跟我們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學(xué)不一樣啊,孔子也是有原則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
是以直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對這一切。
于丹心語:"孔子不提但是以德報怨,他給的分寸是以直報怨"。
其實,孔夫子在這里,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他當然不提倡以怨報怨,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永遠是一種惡意,以一種仇殺,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的循環(huán),將是一個惡***的,將是無止無休的。我們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價,還有子孫的幸福。所以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種仁厚,去面對已經(jīng)有負于你的事情,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在兩者之間,其實還有第三種態(tài)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實孔夫子的這種態(tài)度,可以舉一反三,推及到我們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yīng)該使用的地方。
于丹心語:"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給最應(yīng)該使用的地方"。
在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避免能源的浪費。這個地球上,被浪費的資源已經(jīng)太多了,但是,當我們關(guān)注環(huán)保的時候,我們其實沒有關(guān)注一點,就是心靈環(huán)境的荒蕪,和我們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應(yīng)該說,今天物資是繁榮了,但是心靈的生態(tài),未必隨之改變,變得欣欣向榮,也不意味著今天那種仇恨,那種報復(fù)種種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了嗎?有的時候,會越演越烈了,在這樣情況下,怎么樣避免心靈資源的浪費呢?就是我們面對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自己最有價值的方式,。
動畫:"老師,如果一個特別仁義的人,掉進井里去了,您會跟下起嗎?為什么要跟著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腦子想想的"。
曾經(jīng)有學(xué)生宰我,去問他的老師,說老師啊,仁者,雖告曰,"井有仁焉,其從
之也",你看給他老師出的難題,說問您個問題,如果是一個特別仁義的人,現(xiàn)在有人跑來跟他說,有一個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著去嗎?這叫"井有仁焉",井里頭有一個更賢德的人,你跟著下去嗎?那么這怎么辦呢?老師問他: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篇目],這話說得好,孔夫子說,那干嘛要這樣做呢,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著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里去,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君子也許不能避免很多的傷害,他可以被人欺騙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說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不能被自己的一時智力上的糊涂,一種沖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傻事,這是孔夫子所不恥的,他并沒有拘泥地說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著下去,他很不解說,為什么要這樣做,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訴我們,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難得的。
動畫:"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父母對孩子關(guān)愛得無微不至,為什么孩子會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為什么會彼此傷害?費盡心機和領(lǐng)導(dǎo)、同事套近乎,為什么總是好心不得好報?"
什么樣是好呢?孔夫子老在強調(diào)"過猶不及"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可以說有機地滲透在他舉的很多例子中,您說,你去做的工作,面對你的領(lǐng)導(dǎo),那我們每一個下屬,面對領(lǐng)導(dǎo),肯定應(yīng)該是忠誠的,也應(yīng)該是有熱愛的,大家私交好,公職好,把事情做好,這沒有錯。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有朋友,大家對朋友,都應(yīng)該是將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說,是可以兩肋插刀的,那么,這些個關(guān)系里面,不管是對領(lǐng)導(dǎo),還是對朋友,有我們的分寸嗎?孔夫子曾經(jīng)跟他的學(xué)生探討過,最后,由他的學(xué)生子游說了這樣一句話: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論語〃顯仁篇 ]"。什么意思,就是過于密集。他說,你跟你的領(lǐng)導(dǎo)關(guān)系,要是過于密集的話,離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跟你朋友的過從,要是過密的話,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
遠了。其實這是什么呢?《論語》里面無所不在有哲學(xué),這其實就是哲學(xué)關(guān)系。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個哲學(xué)寓言,叫豪豬的哲學(xué),說有一群豪豬,就是野豬身上長刺的那種野豬,大家擠在一起過冬,它們老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的什么樣的距離最好,離得稍微遠點,冬天就冷,相互借不到熱氣,大家就往一起湊湊,結(jié)果,一旦湊近了,彼此的刺都扎著對方了,就又開始遠離,但是,再遠的話,大家又覺得寒冷,又想借助別人的溫暖就再湊,湊著湊著又受傷了,然后再拉遠,多少次磨合以后,豪豬們終于找到了一種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堤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于丹心語:"最恰當?shù)木嚯x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
其實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看一看,原來的大雜院,現(xiàn)在都改成了單元樓,已經(jīng)沒有這院里頭一家包餃子,十家全挨排兒去送,沒有這樣的事了。沒有大家過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經(jīng)常是一個單元里邊,住了三、四年,人都認不全,不知道你的鄰居是誰。其實今天的這個社會,隨著物質(zhì)整個的發(fā)達,人際之間的障礙越來越多了。這種障礙多了以后會怎么樣呢?就變成我們所依賴的幾個朋友,身上的負擔(dān)更重,因為你覺得周圍的人際普遍冷漠,所以對你的好朋友,你就會覺得他應(yīng)該對我多好一點,我對他多好,我應(yīng)該跟他要過從再密一點,他們家有什么私事,兩口子打架了,為什么不告訴我,我可以去給他們調(diào)停,其實我們今天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有這種想法的人,應(yīng)該聽聽子游的這句話,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太密集,就是疏遠的開始,這就是豪豬的刺,必然要傷及他人。
子貢曾經(jīng)問過他老師,說什么叫好朋友,老師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論語〃顏淵篇]"。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說了,再說下去,
屬于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樣的事情,大包大攬,說包在我的身上,我給你一個幸福的未來。沒有任何人,可以對他人這樣許諾。
動畫:"《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lǐng)導(dǎo),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那么對待自己最親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間,丈夫與妻子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嗎"?
我曾經(jīng)看到心理學(xué)上,有一種界定,說現(xiàn)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叫做"非愛行為",什么叫非愛行為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非愛***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fā)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夫妻和戀人之間,經(jīng)常會有人說,你看看,我就是為了愛你,我放棄了什么什么。我就為了這個家,我今天怎么怎么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父母對孩了經(jīng)常說,你看看,我自從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變丑了,我一切都犧牲了,就是為了你,你為什么不好好地念書呢?所有這些,其實,統(tǒng)統(tǒng)稱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制***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經(jīng)看到有一本寫父母的書,一個英國的心理學(xué)的女博士寫的一本書,她在開頭說了非常好的一段話,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的目的,所有的愛,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這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她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就是越成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明白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yīng)該保有。于丹心語:"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yīng)該保有"無論父母對孩子,還是多年的夫妻,一旦沒有了這種尊重,越過了這個尺度,就會到《論語》中說的,到了"數(shù)"這個階段。一切過于密集,密集得彼此已經(jīng)不獨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感悟 全集 人生 于丹 于丹感悟人生視頻全集 于丹感悟人生語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