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狀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17-02-0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人生的狀態(tài)篇一:最佳的人生狀態(tài)
最佳的人生狀態(tài)
01. 最佳的人生狀態(tài)
文/柯云路
人無形中有很多限定,社會在限定你,自己也在限定自己。你注意到了嗎,這個世界每天都在限定你,你叫什么名字,你是搞什么專業(yè)的,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外界對你的概念帶著你的名字,帶著對你的稱呼,帶著對你的限定:你不能干商業(yè)啦,你不能當政治家,你不能當球星啦,你不能當偉人啦……
當這些限定被你接受的時候,就是人生的誤區(qū)。
要把各種利欲、牽掛、計劃放下來,把自己舊有的知識、經(jīng)驗、成見、框框、模式放下業(yè),把自己舊有的觀念放下業(yè),把自己舊有的思維、語言模式放下來,使自己真正成為虛心的人、空靈的人、敏感的人。
從此以后,面帶微笑地、心平氣和看待世界,包括看繁華的社會、浩瀚的宇宙。
這就是我們的新角色、新自我、新狀態(tài)。
千萬不要覺得世界那么大,有些人的思想那么深刻,有些人的財富那么壓人,有些人的地位那么需要仰視,有些人物那么偉大,有些明星那么出名,有些苦難那么深重。都不需要。
心平氣和地看待它。
歷史上的很多天才雖然成功,但并不健康。
我們應該學會讓自己進入最佳的人生狀態(tài)。即使是心理很健康的人,也要經(jīng)常在生活中進行各種微調,使自己進入最佳狀態(tài)。
人不可沒有人生的終極目標。如果說完全放下業(yè),完全空白,連古代的禪都不主張。完全沒有心思,沒有思想,是石頭。完全沒有人生的考慮,沒有人生的終極目標,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最佳的人生狀態(tài)是這樣的:應該有人生的終極目標,有一個大的愿望,甚至很宏大、很偉大的愿望,但同時又不要在細節(jié)上太執(zhí)著。
現(xiàn)在不是老有人講執(zhí)著地追求嗎?我不喜歡執(zhí)著兩個字。執(zhí)著容易讓人感覺死板。不要太拘泥。有了大的人生宏愿,其他東西都要放得下,F(xiàn)在的人活得很多累,我覺得人的絕大部分累,從社會生活的角度講是多余的。
人的大多數(shù)支出屬于額外支出。要善于放下這些額外支出。
額外支出把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全扼殺了。
有的人為什么能夠做比較多的事情呢?很重要的一個藝術,就是把額外支出壓縮到近乎于零的狀態(tài)。 02. 趣味哲理
大圓圈和小圓圈
一次,古希臘哲學家捷諾的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們多許多倍,您回答的問題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么對自己的解答總是有疑問呢?”捷諾用手在桌上畫了兩個圓圈,并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的多。但在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的長,因而我接觸到
的無知的范圍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么常懷疑自己知識的原因!評:知識無邊,學海亦無涯,先賢用精當?shù)谋扔魃钊霚\出地闡述了這一道理。
更大的榮耀
戴奧珍尼斯是古希臘有名的諷刺哲學家。有一天,他來到柏拉圖家中。他從不穿鞋,兩腳很臟,就這樣在柏拉圖的地毯上來回走動,并說:“我在踐踏柏拉圖引以為榮的東西。”柏拉圖說:“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榮耀!
評:言語是幽默諷刺的,內容確是贊美對方的,這是機警的語言藝術。
人活著靠什么
有人請教一位哲學大師:“人活著靠什么?”大師說:“呼吸!
“那么,”那人再問:“呼吸又是為了什么?”
大師答:“呼者,為出一口氣;吸者,為爭一口氣!
評:人的尊嚴、境界都在這一呼一吸之間了。妙!妙極!
03. 趣對人生
人在逆境中,有人感到枯燥乏味,度日如年;有人卻感到豐富多彩,光陰如飛。其間的差別,除去對人生意義的不同認知外,還在于一個“趣”字。
關于趣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林語堂先生在他的《論趣》一文中,談得甚為透徹。林先生認為世人活著大多為名利所驅使,但是“還有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為動機,叫做趣”,繼而說“人生快事莫如趣”,
列出趣對人生的三大益處:一是“凡在學問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來”,舉出創(chuàng)立了“巴氏消毒法”的巴斯德、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哥倫布予以佐證;二是可以啟發(fā)心智,能使人瀟灑出群;三是有益身心,不似名、利、色、權把人弄得神魂不定。
人生在世,倘若做事的出發(fā)點全部基于名利色權四端,不但無趣,且極易出現(xiàn)偏差。如能從興趣出發(fā)而成就事業(yè),或是有一項興趣愛好作為生活的調劑,則對人生大有裨益。反觀囹圄生活,充裕的時間、和諧的氛圍,為生活提供了培養(yǎng)情趣、滋長好奇的沃土。許多人正是在深入懺悔罪錯中,發(fā)生對法律、哲學、歷史的興趣,引發(fā)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反思和探索。
趣對人生是一種品質。遠離“趣”字,生活將是蒼白的,日子將是乏味的,情感將是僵冷的。即使因種種原因,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志趣長成一棵事業(yè)的大樹,但至少我們可以將它培養(yǎng)成點綴生活的花花草草。只是,趣的到來仿若靈光乍現(xiàn),而要抓住這一靈光,讓情趣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讓人生從對趣的追求中得到真正的助益,不僅要付出大量的心力,更需要執(zhí)著、堅毅、勇氣、勤奮等美德的澆灌。難怪林語堂先生會說出“人生必有癡,必有偏好癖嗜。沒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這句話了。
有趣的人生不一定壯美,無趣的人生也不一定就黯然。但如果缺少情趣的人生,注定會少一抹陽光的照耀,少一些氧氣的滋養(yǎng),少一份生命的快樂與精彩。因此,求趣的過程,不單單生長的是一棵興趣的幼苗,它應該是美德的種子在心之土壤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董正)
04. 人生總有“連環(huán)套”
小時候,我們杭州的孩童就常常背這首歌謠:“瘌痢背洋槍,洋槍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公雞,公雞捉蜜蜂,蜜蜂叮瘌痢!蓖杂兄畹览,民諺里面藏大千,這種“連環(huán)套”,實在是告誡世人。我們每個人,不都是生活在這樣的“連環(huán)套”中么?既依賴別人,又被別人依賴;既制約別人,又被別人制約。誰也躲不出這個“環(huán)”,誰也跳不出這個“套”。
在自然界,強者總有克星存在。山雀的一粒小小的糞便,一粘上虎皮,就會發(fā)生彌漫性潰爛,最終讓山中之王死去。熊是動物界的力士,但只要敲中了它的鼻子,這廝就會立馬昏去,任由擺布。在這個世界上,“天下第一”、“所向無敵”的東西實在很少,造物主不會讓誰強大得唯其獨尊,也不會讓誰渺小得一無是處,弱者往往都有它精明的生存智慧。
人生在世,連環(huán)多多。常說高處不勝寒,高樓之上有天人,而當你居上高位之后,無數(shù)雙眼睛盯著,多少條法紀牽著,只會被“連環(huán)套”套得更緊。而你設法要逃出這些個“套”,鋌而走險越雷池半步,或許可得意于一時,但眾目睽睽,法網(wǎng)恢恢,豈能跳出三界外?最終還是要做“套中人”!
前進路上,奔波途中,一山放出一山,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山以高蝕,谷以卑安,金以剛折,水以柔全,木因直伐,李因苦存,花因雨謝,井因甘竭,仔細嚼一嚼,用心品一品,生活的種種變幻,無不深藏著一層層意思呢!(朱國良)
05. 習慣于失去
周國平
1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于得到,而不習慣于失去的。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就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涂抹掉的筆誤。
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F(xiàn)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叭擞械┫Φ湼!,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至于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
由此可見,不習慣于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2
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zhí)著于財物,進而不執(zhí)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這塵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橋梁。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于自己,連自己也不屬于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當然,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不宜提倡。只是對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劑。我們在社會上盡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有了這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3
我失去了的東西,不能再得到了。我還能得到一些東西,但遲早還會失去。我最后注定要無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為什么還要看重得與失呢?到手的一切,連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們來做試驗,至多不過是早一點失去罷了。
4
我們總是以為,已經(jīng)到手的東西便是屬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復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地面對死亡。
另一方面,對于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5
大損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對小損失不再計較。
06. 從容也可是幸福
幸福不能沒有物質基礎,但可以不為物質所左右;重要的是心態(tài)從容,知足所以常樂
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尺度如何衡量?相信“5·12”后很多人會有不同的感覺。
地震讓四川出名,而四川人,尤其是深受清代旗人生活方式影響的成都人,很早就有比其他地方更閑逸的幸福感。所謂旗人,是指在旗的滿人和漢人。他們有著固定的錢糧,所以無溫飽之憂,有閑適之怡;然而這錢糧的數(shù)量又不特別大,故常需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自尋其樂。
由于明末的大亂,清代的四川是個移民充斥之地,對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和外來生活方式相對包容,發(fā)展出自身的生活特色。不僅四川話屬于北方語系,成都大概也是南方都市中少見的嗜花茶(老北京所謂香片)而非綠茶者。兩者大概都有旗人的影響,后者尤其明顯。這是生活方式的自然影響,表現(xiàn)的是文化的力量。史家常見的那種滿漢政治沖突,在這里基本看不見;可以看到的毋寧是一種相反的趨勢,即不同生活方式在一種相互包容的氛圍中共處,并有所融合。
川菜亦然。川菜現(xiàn)以麻辣著稱,其實是一個有意無意間“炒作”出的特色。前些年曾經(jīng)流行的“火鍋”,以前僅是適應川東地區(qū)下力人需求的一種地方小吃而已,不具普遍的代表性。川菜中真正雅俗共賞而不可或缺的,大約還是回鍋肉。而最能體現(xiàn)其特色,此處有而他處無者,則應該是所謂“魚香”味!棒~香肉絲”似乎也是最能行遠的一道川菜,無論其在世界各地有著怎樣的適應性變化,那種在和緩中調和五味的特色仍基本保持,亦可見文化的力量。
同樣,或正因為是移民社會,維護自我認同的需要更明顯,川人的獨立性似較很多地方更甚,不那么喜歡與他人保持一致。但這獨立風格又能考慮到協(xié)作和共處的需要,川劇中有類似合唱的所謂“幫腔”,為各類“傳統(tǒng)戲劇”所少見,便充分反映出這樣一種開放包容的意態(tài)。
移民的一個共相是在憑借不足的狀態(tài)下努力開拓,艱苦的生活培養(yǎng)出較強的幽默感。川人的詼諧往往有些辛辣,稍帶進攻性。尤其是貧下中農(nóng)的日常言談,頗好在口舌上繞著彎子占人便宜,以此為樂。這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智力競賽,彼此不因吃虧而傷感情(絕大部分玩笑也都適可而止,不到傷人的程度)。勞動人民在這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際的“創(chuàng)新成果”,其豐富程度遠超過我們的認知?上Ш芏鄷r候這類創(chuàng)造都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往往需要在方言中應對,才能充分表現(xiàn)出詼諧的力量,及其分寸感。
記得前些年教育部規(guī)定上課不得用方言,四川某大學本來外地學生較多,然一位教授說的普通話卻讓學生聽不懂,課堂出席率大減,學生乃向系里要求讓此師恢復講四川話。系主任對該教授委婉提出,老兄的普通話似不高明,學生流失過半……教授正色答曰:不會呀,我數(shù)過,還差一個人才一半。于是教育部的規(guī)定繼續(xù)得到貫徹。方言的魅力和師生的幽默感如此,在那樣的學校念書教書,或也是一種享受吧。
若要給近代四川文化以某種理想型的概括,大概可以說是有刺激而不必太強烈,主張獨立而贊同協(xié)作,節(jié)奏平緩而不那么迅疾,詼諧而不過于傷人。
這些特點別處大概也有,或不那么集中,而幽默感的缺失可能有著更長遠的影響:自從南宋的儒者致力于禮下庶人之后,理學士紳多的地方,民間的風氣也就有些嚴肅起來。四川或因是移民社會,宗族的約束力
人生的狀態(tài)篇二:人生的三種狀態(tài)
人生的三種狀態(tài)
人生的三種狀態(tài)
人生的三種狀態(tài)
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在學生畢業(yè)的最后一節(jié)課時說:『這是我給你們上最后一堂課了,這是一堂簡單的實驗課,也是一堂深奧的實驗課,我希望你們以后能永遠記住這最后一堂課!
教授說著,取出一個玻璃容器,又注入了半容器清水。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進一旁的冰柜說:『現(xiàn)在我們將它制冷!贿^了一會兒,容器端出來了,里面的水凝結成了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塊。
教授說:『0℃ 以下,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種形態(tài),但水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動了!
『現(xiàn)在,我們來看水的第三種形態(tài)!唤淌谶呎f邊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在酒精爐上,并點燃了酒精爐。過了一會兒,冰漸漸融化成了水,后來水被燒沸了,咕咕嘟嘟地翻騰出乳白色的水蒸氣,在實驗室里靜靜地氤氳著,彌漫著。
過了沒多久,容器里的水蒸發(fā)了。教授關掉酒精爐,讓同學們一個個驗看玻璃容器,說:『誰能說出這些水到哪兒去了呢?』學生盯著教授。
他們不明白這最后一堂課,學識淵博的教授為什么給他們做這個最簡單的實驗。
教授看著那些不愿回答這個問題的學生說:『水那里去了呢?它們蒸發(fā)進空氣里,融進藍藍的遼闊無邊的天空里去了。』
教授微微頓了一頓又說:『你們可能都覺得這個實驗太簡單了,但是 …… 』教授口氣一轉,嚴肅地說:『它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實驗!』
教授瞅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學生說:『水有三種狀態(tài),人生也有三種狀態(tài)。水的狀態(tài)是由溫度決定的,人生的狀態(tài)是由自己心靈的溫度決定的!
教授說:『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的溫度是 0 ℃ 以下,那么這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就會是冰,他的整個人生世界也就不過他雙腳站的地方那么大;
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態(tài),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態(tài)下的水,他能奔流進大河、大海,但他永遠離不開大地;
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是 100℃ 的熾熱,那么他就會成為水蒸氣,成為云朵,他將飛起來, 他不僅擁有大地,還能擁有天空,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樣大!
教授微笑著望著他的學生們問:『明白這堂最簡單的實驗課了嗎?』
Life is Beautiful !!!
讓美好的事物在這世界散播開來
人生的狀態(tài)篇三:人生的三種狀態(tài)
人生的三種狀態(tài)
一位白髮 蒼蒼的老 教授在學生將畢業(yè)的最後一節(jié)課時說:「這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後一堂課了,這是一堂簡單的實驗課,也是一堂深奧的實驗課,我希望你們以後能永遠記住這最後一堂課。」
教授說著,取出一個玻璃容器,又注入了半容器清水。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進一
旁的冰櫃說:
「現(xiàn)在我們將它製成冰!惯^了一會兒,容器取出來了, 裡面的水凝結成了晶瑩剔透的冰。
教授說:「0℃ 以下,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種形態(tài)。但水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動了!
「現(xiàn)在,我們來看水的第三種形態(tài)!
教授邊說邊把盛冰的玻璃
容器放在酒精爐上,並點燃了酒精爐。
過了一會兒,冰漸漸溶化成了水,後來水被燒沸了,咕咕嘟嘟地翻騰出一縷縷乳白色的水蒸氣,在實驗室裡靜靜地氤氳著、瀰漫著。
過了沒多久,容器裡的水蒸發(fā)乾了。
教授關掉酒精爐,讓同學們一個個驗看玻璃容器,:
「誰能說出這些水到哪兒去了呢?」
學生盯著教授,他們不明白這最後一堂課,學識淵博的教授為什麼給他們做這個最簡單的實驗。
教授看著那些不願回答這個問題的學生說:
「水哪裡去了呢?它們蒸
發(fā)進空氣裡,融進藍藍的遼闊無邊的天空裡去了!
教授微微頓了一頓又說:「你們可能都覺得這個實
驗太簡單了,但是……」
教授口氣一轉,嚴肅地說:「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實驗!」
教授瞅了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學生說:
「水有三種狀態(tài),人生也有三種狀態(tài)。
水的狀態(tài)是由自然界溫度決定的,人生的狀態(tài)是由自
相關熱詞搜索:狀態(tài) 人生 模擬人生中世紀狀態(tài) 選擇人生狀態(tài)作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