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7-01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關鍵詞】 數學教學;提問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1—0111—01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的改革之路也越走越遠,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多。但是,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還有很多教師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培養(yǎng)小學生提問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是每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下面,筆者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結合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展開數學教學活動。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主動將自己對問題的疑問和相關問題提出來,進而活躍課堂氛圍。而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能夠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平等位置,以更好地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比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來給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比如,信息一:一盒圓珠筆共24元,而每盒圓珠筆共有7支;信息二:有一支圓珠筆單價為4元,一盒中共有7支。對于這兩個信息,教師就可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如果是對信息一提出的問題,則可以問一支圓珠筆的價格是多少;而如果是信息二,學生能夠問一盒圓珠筆的價格一共是多少。
二、科學運用情境教學法
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相關的教學知識以現實的形式進行展示。這種教學方法的使用,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深刻理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廣泛應用在數學教學中。
例如,在小學數學關于“速度與路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通過自愿的方式選擇出幾個小組,讓學生去調查和搜集數學問題,然后讓一名學生在課堂上扮演司機,其余學生扮演乘客。學生在扮演司機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問題,扮演乘客的學生也會有各種各樣的疑問,教師可以通過多種誘導的方式引發(fā)學生自主提問。例如,“校車司機每天行駛的路程是20公里,每天花費的時間是1.5小時,請問平均速度是多少?”
三、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數學問題
相較于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活動,小學數學趣味性、發(fā)散性更強,但是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小學生仍然缺乏較強的思維邏輯能力。如何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主要工作。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都不主張課堂上學生多提問,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顯然,在這樣的現狀下,要在有限的課堂內引導學生自己發(fā)言、提問,是對教師的一大挑戰(zhàn)。在學生自己提問中,教師要對學生創(chuàng)新型的答案及時表揚,不能對學生的答案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在課堂中,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的創(chuàng)意性發(fā)言,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之中,教師要發(fā)揮出核心引導作用,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核心問題,并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去解決問題。
例如,在進行“圖形”一課的教學時,讓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回答以下問題:什么是圓形?什么是正方形?生活中又有哪些事物與之相似?在對學生逐步引導中,讓學生對于書本中抽象的知識進行深刻理解。
總之,面對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對完成課堂要求、教學任務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模式,而應該采用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fā)言,敢于提問,逐步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逐步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問能力,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編輯:謝穎麗
相關熱詞搜索:中學生 提問 培養(yǎng) 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