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圖時代:為文學視像化一辯
發(fā)布時間:2018-06-3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這組關于“讀圖時代”和“文學存在”的文章中,陳定家研究員從傳統(tǒng)與新生的角度,闡釋了文學在圖像主導的文化潮流中并未“消亡”;王晴飛博士認為影視媒介的出現并非是對文學話語空間的擠壓,更不會導致文學的終結;王暉教授強調“文學性”在任何時空都不會消失,作家應創(chuàng)作出不只有“圖”、更有永恒的經典的意味的文學作品。這些意見,對身處讀圖時代的讀者是智慧的啟迪,也給了日益“邊緣化”的文學人以責任和信心。
最近微信圈流行一種批評國人不讀書的言論,其中有篇文章描述了一位 “印度游客”眼中的“中國印象”:“無論在飛機、火車或地鐵上,根本看不到一個像歐洲人那樣專心閱讀的中國人。所到之處,觸目皆是刷手機、玩iPad的男男女女!庇谑牵@個外國人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中國人不閱讀,充其量只看看圖像而已。這個不閱讀國家正在淪為弱智民族!睂@種偏激言論我們自然可以一笑置之,無論如何,在這個圖像泛濫的時代,傳統(tǒng)閱讀空間日漸逼仄還的確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尤其是在互聯網與自媒體成為信息主渠道的情況下,傳統(tǒng)閱讀模式的瓦解與崩潰呈現出不可阻擋之勢,一個翰墨飄香的帝國已進入五彩繽紛的讀圖時代。在這個五千年詩經教化的國度,這一重大變局結果如何,人們滿懷期待的喜悅中難免也會夾雜著絲絲憂慮。
2016年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國有7億網民,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币粋相當于整個歐洲人口總數的中國網民,在分享數字化生存的先進成果,人們的閱讀總量出現了井噴式增長,這一堪稱奇跡的事實本身就足以說明“中國人不閱讀”純屬博眼球的噱頭。事實上中國早已進入了讀屏時代,移動閱讀已成時代主潮,“一機在手,乾坤在握”是手機閱讀最形象的說法,因為方寸屏幕之間,儲存著無限豐富的在線書籍,隱藏著森羅萬象的網絡世界。
僅就文學而言,閱讀方式的革命,必然引發(fā)文學生產與消費的革命。傳統(tǒng)文學的式微和網絡文學的興起,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在數字化生存語境中最顯著、最強烈的時代變革之一。以語言文字為表意工具的文學正遭受著數字化視像日甚一日的攻擊,以書刊形式存在的詩歌、散文、戲劇與小說所主導的千年帝國早已露出西風殘照的衰敗氣象。
在以電影電視為代表的現代媒介問世后的近百年來,文學經典的視覺化或圖像化獲得驚人的進展,尤其是網絡文化崛起之后,世界圖像化達到了如此驚人的程度,仿佛圖像不再是世界的影像,世界反倒成了圖像的組成部分。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文學圖像化與圖像化文學被納入工業(yè)流水線程序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隨著圖像化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人類的感官、感覺也隨之發(fā)生了驚人的變化,眼睛似乎成了人類唯一的感官,“視覺優(yōu)先”也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法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從本質上來看,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現代化的基本進程乃是對作為圖像的世界的征服過程。”英國學者豪厄爾斯認為在我們這個“視覺世界”里,公眾離開了圖像幾乎寸步難行,“按圖索驥”成了一種思維定勢。遇到任何事情,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圖像在哪里?我們要看圖像”!“一幅畫面勝過千言萬語”,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視覺文化的世界?傊覀儾粌H生活在一個“視覺圖像”組成的世界中,事實上,我們每個人也都是這個“視像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說視像化是近百年來世界文化隨著現代傳媒飛速發(fā)展而形成的一股潮流。當然,若追根溯源,基于“視覺優(yōu)先原則”或“視覺中心主義”的“視像化”潮流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柏拉圖的《蒂邁歐篇》中,“視覺”就被視為“神賜之物”和“理性之源”。尤其是1839年達蓋爾銀版照相機問世之后,圖像魔法般地瞬間生成成為現實,畫家們經年累月的艱苦勞作根本無法望其項背,繪畫作品的神圣性和膜拜價值大打折扣,這也使得文字的詩性光輝為之遜色三分?茖W技術從神靈處盜取了觀看和保存世界圖景的“神之眼”,對整個文藝領域來說,這是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盡管人們一開始并未覺察到文學世界因之發(fā)生的微妙變化。
直到近幾十年,人們才強烈地感受到文學受圖像藝術的擠壓,被邊緣化的景象已成無可爭辯的事實。尤其是波茲曼所謂“娛樂至死”之禍根的電視悄然取代圍爐夜讀的溫馨場景之后,“極視聽之娛”的影視作品使大眾趨之若鶩時,文學作為黑格爾所謂“把精神作為精神來表現的藝術”,正漸漸淡出娛樂至上的讀者的視線。奧斯卡電影獎的花團錦簇和諾貝爾文學獎的波瀾不驚都是一個富有象征性意義的對比。
青年詩人曹誰說:“畫以影像描繪世界,詩則以語言揭示世界!眻D像,尤其是唾手可得的數字化視像,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偉大奇跡:蕓蕓眾生的酸甜苦辣,都能在數字化相片與視頻中積淀為美好時光的記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夢似幻的視像環(huán)繞下無不變得越來越像神話傳說;某些AI專家們甚至堅信人類已切近“自我神化”的臨界點——渴望精神長存與生命不朽的夢想,如今至少可以在視像化層面變成“虛擬現實”。
“現代生活就發(fā)生在熒屏上!”這是米爾佐夫的驚世之論,“在這個圖像的旋渦里,觀看遠勝于相信。這絕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因為在工業(yè)化國家里,生活越來越受到視頻的監(jiān)視。公共汽車和購物商場,高速公路和立交橋梁上,ATM機旁邊,甚至電梯里,幾乎無處不在的攝像鏡頭一刻不停地監(jiān)視著每個人的行動。人們的經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具視覺性或是更加視覺化,從衛(wèi)星照片到人體內部的醫(yī)學攝像,簡直是無所不包。在視像屏幕的時代,觀看視點顯得至關重要。電影電視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主導日常生活的視覺化形式如今正遭到諸如互聯網和虛擬現實軟件等互動式視覺媒體的挑戰(zhàn),當今社會就是一個“楚門的世界”。
視像化社會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不遺余力地將非視覺性的東西予以視覺化,小到倫琴射線下原形畢露的微生物,大到在哈勃望遠鏡里遙遠星系的“星河圖”,視覺霸權不斷拓展邊界。這種麥克盧漢所謂的“媒介延伸”實則不僅僅限于視覺,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對人類所有感官的沖擊與解放。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