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剛:當代中國的十大觀念變革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社會的進步往往是以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變革為先導。近些年來,全社會在思想觀念上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見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的形成過程,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fā)展水平。
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chuàng)事業(yè)新局面的一大法寶。小平同志曾講:“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被仡欉@些年我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可以看出,長期以來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主要思想理論障礙,主要是關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公有制和私有制、階級和階層特別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許多簡單、片面、似是而非的觀念。這些觀念,有的已經改變,有的正在悄然改變,有的正在引起人們注意。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推動了我們在這些問題上的思想觀念的逐步嬗變。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也需要我們在這些觀念上實現根本變革。
第1大變革:對社會形態(tài)的認識,從單一的重點論轉變到全面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看待社會形態(tài),至少有兩個基本角度:一個是社會制度的角度、經濟社會形態(tài)(即一定經濟基礎和相應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的角度。此即“五種社會形態(tài)”(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理論。另一個是生產力角度、技術社會形態(tài)的角度。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社會迄今大體經歷了漁獵社會、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四個階段。此外,馬克思還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把社會歷史劃分為人的依賴、物的依賴、自由個性三個階段即“三形態(tài)”說。
看待社會形態(tài)的社會制度角度和生產力角度,都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墒牵L期以來,我們通常比較重視前一角度,卻嚴重忽略后一角度,忽視從生產力角度看社會形態(tài),似乎“主義”問題或社會制度,就是社會形態(tài)的全部,統(tǒng)攝全部社會生活。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以偏概全的觀點。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制度是社會形態(tài)的形式,而生產力發(fā)展才是社會形態(tài)的內容。所以,在分析社會形態(tài)的過程中,生產力角度、技術社會形態(tài)角度,是比社會制度角度、經濟社會形態(tài)角度更根本的角度。
現在,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從技術社會形態(tài)的角度看,總體上仍然處于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科學概括了我國的基本國情,而其新意和重點在后一方面。它體現了全面性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其低級形態(tài)是工業(yè)化),社會主義制度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我們應當更多地注意技術社會形態(tài)的角度,以便夯實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從根本上把中國推向前進。
第2大變革:從只重制度模式轉變到更重價值取向
長期以來,人們大多把社會主義主要甚至僅僅理解為一種社會制度,而且,這種社會制度好像有某種固定不變的模式,無論實際情況發(fā)生多大變化,都不能改變這個模式,否則,就被視為背離了社會主義。
在這方面,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即“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薄!叭齻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強調,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科學發(fā)展觀更是強調以人為本,并把它放在核心位置。因此,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說到底,就是讓老百姓普遍過好日子!
唯物史觀指明,作為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統(tǒng)一的社會制度,是由生產力和人民群眾決定的,是為它們的發(fā)展服務的,并且要隨著它們的發(fā)展而變更。應該說,建立在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基礎上的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是更根本的,因為它代表著社會主義的實際價值、實質意義。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固然十分重要,但終歸是為前者服務的手段。
尤其應當看到,在現階段,社會主義實踐的時間還很短,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還很不成熟,成熟的社會主義制度究竟是什么樣子,誰也沒有見過。現在,社會主義還在實踐中,在形成過程中,在不斷變化中,并不存在一個現成的社會主義樣板,可供我們按圖施工。這個社會主義樣板,還有待于人類包括中國人民的長期艱苦探索和創(chuàng)造。因此,不能把前人在沒有實踐經驗條件下關于未來社會的某些原則設想,也不能把我們自己過去在發(fā)展水平很低又很封閉條件下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的某些觀念,當作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的東西。社會主義雖然是一種社會制度,但這種制度還很不成熟、不“定型”,社會主義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取向,即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幸福,社會主義制度及其體制都是為此服務的。認清這一點,對于我們在不發(fā)達階段既堅持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又不拘泥于某種具體體制模式,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3大變革:從不同社會制度的絕對對立轉變到正視制度多樣化
在當今時代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它同資本主義的關系!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在這方面也提出了新觀點。黨的十六大報告等重要文獻都強調,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應當彼此尊重,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fā)展。這坦率地承認了資本主義制度還會長期存在下去,承認了它同社會主義制度各有長短,因此才有互相取長補短、求得共同發(fā)展的可能和必要。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應該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fā)展模式多樣化,堅持平等對話和交流,倡導開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觀,使不同文明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fā)展,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這些思想同過去那種簡單化的“社會主義先進、資本主義落后”、“資本主義已經垂死、腐朽”、“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是絕對對立的關系”等觀念具有重要差別。這些思想集中地代表了我們黨對資本主義認識的新高度,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認識的新高度,它對于我們在現階段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特別是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來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第4大變革:從只重生產關系轉變到更重生產力發(fā)展
長期以來,在所有制問題上,許多同志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勢,即以為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最根本、最重要的內容,似乎有了公有制,就有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越多越大越純,社會主義就越成熟,因此,動輒就問“姓公姓私”。這是離開生產力,主觀隨意地談論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的一種錯誤觀念。
從理論上說,馬克思主義看待所有制問題的根本觀點是生產力標準。它認為,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所有制,都是合理的和進步的;
而一切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所有制,都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我們必須從過分關注“姓公姓私”,轉變到首先關注所有制“是好是壞”,即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這才更科學、更有實際意義,也更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義。
從實踐上看,我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表明,公有制至少有兩類:一類是長期沒有效率和效益的公有制,一類是有效率和效益的公有制。可見,公有制不能和社會主義劃等號,有了公有制,不一定有科學的社會主義。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公有制經濟占到國民經濟的99%以上,若以公有制為標準,似乎比我們今天更像社會主義。然而那時,我國卻處于國弱民窮狀態(tài)。進入新時期以后,黨和國家調整了過分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允許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合法發(fā)展,適當降低了公有制特別是國有經濟的比重。這些措施,在只重手段的人們看來,不啻是削弱社會主義。但是,從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或價值目標來看,情況恰恰相反,它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得到了絕大多數干部和群眾的擁護,實質上離社會主義近了。這些措施所體現的基本原則,就是牢牢把握生產力標準,堅持社會主義的目的,調整和改變實現社會主義的手段。這應該成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長期的重要指導思想。
第5大變革:對待所有制,從狹隘“二分法”轉變到多維視角
對于所有制問題,我們長期習慣于用公、私“二分法”來分析它,似乎所有制非“姓公”即“姓私”。實際上,所有制是“立體的”、動態(tài)的,認識所有制還有多種不同角度。
例如,國家所有制與社會所有制的角度,官有制與民有制的角度,直接所有制與間接所有制的角度,微觀所有制(企業(yè)層面)與宏觀所有制(社會或國家層面)的角度,公有、私有的關鍵在剩余價值歸誰所有,等等。
實際上,我們過去把國家所有制看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高級形式,是有很大缺陷的,當代所有制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是以股份制為實現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它兼容公有、私有、國有、民有等于一身,具有一定的“雜交”優(yōu)勢。我們現在對國有經濟實行戰(zhàn)略性調整,實際上看到了國家所有制的局限,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合理選擇。
從所有制的發(fā)展趨勢上來看,所有制發(fā)展的基本方向,是適應生產不斷社會化的要求,逐步走向所有權的社會化,包括所有權規(guī)模的擴大(含所有者的增多),所有權的分解和制衡,資產有效利用同所有者和經營者個人利益的關聯性,所有權的自由流動組合。我們不僅要注意發(fā)揮資本的作用,保護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更要著重維護勞動者的利益,逐步實現“勞者有其股”、“人人有其股”;
既要注意終極所有權,更要注意實際收益權,因為后者是所有權的最終實現。
第6大變革:研究階級階層,從單純生產關系角度轉變到側重生產力角度
一般地說,所謂階級和階層,是指由較多社會成員所構成的社會集團或利益群體。按照我國理論界的主流認識,階層是社會分層的一般范疇,而階級則是社會分層的特殊范疇。階級就是差別和矛盾比較突出的階層或階層集合體。階級和階層兩個范疇是相容的。
劃分階級和階層有多種不同的標準,包括馬克思注重生產關系特別是所有制的標準、西方社會學的“收入、權力、聲望”三重標準以及各國統(tǒng)計局的職業(yè)標準等,但它們并不是絕對相互排斥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講到城鄉(xiāng)差別、工農差別、體腦差別(或對立),這體現了從地域、職業(yè)、勞動方式看待階層的視角,與強調所有制差別的階級分析有所不同。在我國現階段,可以而且應該從多種角度來劃分階級和階層,包括所有制、財產或收入、職業(yè)及行業(yè)、權力或地位、文化技術水平等角度。其中,按職業(yè)劃分應該是基礎的。
特別需要重視的是,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的新概念。它不再囿于從有產與無產、勞動與剝削等生產關系角度看問題,而是從生產要素及其投入者即生產力的角度看問題,從而拓展了認識階級和階層的新視野。由于我國新形成的各個社會階層,都參加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都投入了一定的生產要素(資本、技術等),都對我國生產力發(fā)展作出了實際貢獻,因而他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它提供了分析階級和階層的新角度,是對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的重要發(fā)展,并且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最終決定力量的深層思想。
在評價各個階級和階層方面,不少同志通常是以生產關系為標準,即根據一個階級和階層是否私人占有生產資料、有無剝削來判定它的進步與反動。我們必須從這種生產關系標準論,轉變到堅持生產力標準。因為階級和階層主要是一個社會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范疇,正如判別各種生產關系是否合理必須以生產力為根本標準一樣,判定各個階級的進步與反動,也必須同生產力聯系起來,看它們對生產力的不同作用,即同樣以生產力為根本標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明確肯定過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充當過革命的領導階級。其根據就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資產階級代表了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對待其他階級同樣應當如此評價。具體地說,應當根據各個階級和階層是否為當時當地的社會生產所必需,來判斷它們的進步與反動,凡是社會生產所需要的階級和階層,都屬于社會的進步力量;
而在適應社會生產需要的進步階級和階層中,則應依據各個階級和階層所代表的生產方式是否先進,進一步分析它們的進步程度。
第7大變革:從階級階層之間的簡單對立轉變到多樣化的互補、合作和共處、多贏
我們過去進行階級和階層分析的時候,有一種突出它們之間的利益差別甚至沖突的傾向。這在當時,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即使是在今天,階級和階層之間的客觀差別也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在注意階級和階層之間的差別和沖突的同時,(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也要注意不同階級和階層之間的同一、一致、互補性。只講對立,不講統(tǒng)一,在理論上是片面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
以人們比較關注的私營企業(yè)主與雇員的關系為例,他們之間既存在占有財產多少、收入高低、支配與被支配等差別和矛盾,同時,又有很大的互補性。這主要表現為前者為后者提供生產條件和就業(yè)機會,使后者的勞動潛能發(fā)揮出來并得到相應的報酬,而后者則使前者的資本和經營管理才能得到利用,并為其創(chuàng)造一定的利潤。在人民內部,反映這種合作、互補、共存、雙贏關系的理念應當大力宣傳,以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相互溝通、理解、團結與合作。這實際包含著一種觀念上的轉變,一種從階級階層之間的簡單對立到和諧共處的改變。當然,在勞動力嚴重過剩的我國現階段,打工者通常處于弱勢地位,利益時常受到損害,應當注意維護他們的正當利益。
更一般地說,階級和階層差別的存在,是同長期固定的所謂舊式分工的存在密切相連的。在生產力有所發(fā)展而又發(fā)展不足的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包括我國現階段,這種分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階級和階層的差別也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的。而存在分工本身,就表明了不同階級和階層都不可缺少,表明它們之間具有協作或互補關系。因此,我們必須在觀念上有所轉變,努力建設各個階級和階層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
第8大變革:從理論本位論轉變到實踐本位論
我們黨一貫強調,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不僅是一個理論態(tài)度,更是一個客觀事實。其實質意義,是要求我們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是我黨近年來提出并突出強調的一個概念。它簡約地表達了兩層含義: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老祖宗”不能丟。這是尊重歷史,尊重科學,也是現實需要。二是單靠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不夠的,馬克思主義必須發(fā)展。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竟生活在100多年以前,他們的許多論斷都是針對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作出的。100多年來,世界和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決不能簡單固守。
如此對待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的要求。實踐觀點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它強調,理論來自于實踐,受實踐檢驗,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變化,并且最終是為實踐服務的。實際情況是“地形”,理論是“地圖”,“地形”變了,“地圖”也要變,不能指望根據“地圖”來修改“地形”。堅持這樣的實踐觀點,擺正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的關系,正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之點。我們必須從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發(fā)展我們的理論。只有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科學解釋并正確指導新的實踐。
第9大變革:由服從革命導師個人轉變到服膺普遍真理
馬克思列寧主義(簡稱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但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等同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所有論述,其內涵應當是指馬列學說中那些“經過實踐證明是科學的并且具有普遍意義(即對當代中國仍有指導意義)的理論”,亦即普遍真理。只有這種具有普遍真理性質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夠得到愈來愈多國家和人民的擁護,才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最終在全世界取得勝利。其外延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由此展開而來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至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學說中的那些具體結論和個別論斷,不能當作我們的指導思想。
而普遍真理既不能停滯,也不可能被任何人所壟斷。作為我們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時俱進。幾十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其他基本原理有很大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僅包括我們黨的領袖人物的有關思想,而且包括其他人乃至外國人所概括的普遍真理。這些普遍真理,本質上同馬克思主義是一致的、相容的。像一切科學一樣,馬克思主義沒有國界,也不限于領袖人物的思想。只要是正確的東西,即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我們也要照著去做。列寧說過:“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fā)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睆氖澜鐨v史的宏觀視野看,馬克思主義整體上是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大全”,而只是人類真理長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他不少國家雖然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總體上也在發(fā)展和進步,他們的思想理論中也包含許多科學的成分。包括那些實踐水平較高即經濟文化發(fā)達國家的思想理論,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
可見,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源于馬克思,但又不限于馬克思,總體上高于馬克思,前者對后者存在著繼承、矯正、發(fā)展三重關系。
第10大變革:從“語錄”標準轉變到“基本精神”標準
幾十年來,我們幾乎天天講堅持馬克思主義,然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標準是什么,卻始終沒有解決。于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一些人那里就成了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觀隨意性很大的事情?梢姡瑘猿竹R克思主義的標準問題,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多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不能把是否固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詞句、具體結論直至個別基本原理(如階級斗爭原理),當作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標準。他們關于所有制、分配方式、具體體制以及革命形式等許多論述,都是“歷史的科學”(恩格斯語),必須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而且都屬于途徑、手段、方法之列,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內核”即根本。堅持還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標準,是遵循還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即是否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特別是社會規(guī)律的基礎上,為絕大多數人(包括其中的每一個人)謀利益。其中,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前提和基礎,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而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則是核心和目的,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這個基本精神,正是我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深層意涵。就核心和目的而言,馬克思主義內在地包含著倫理的要求。沒有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奉獻精神,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弄清這一標準,有助于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馬克思主義,對于判斷堅持或背離馬克思主義具有重大意義。所謂“忠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應是忠于科學、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馬克思個人及其語錄。只要堅持了這個基本精神,就是真正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由此也可看出,一切反映客觀規(guī)律、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的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或者是同馬克思主義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必須保持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主要表現,是根據實踐的發(fā)展概括出新的科學理論特別是在它指導下的實踐的進展。毛澤東思想之所以被公認為是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因為它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被公認為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它們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功。科學發(fā)展觀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正是因為它為解決當代中國發(fā)展過程中遇到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指明了正確方向。所以,判斷是堅持還是或背離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重大問題。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越多越重大,我們國家越日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人民生活越日益富裕幸福,我們的基本理論即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就會具有越來越強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以上觀念變革的中心內容,就是進一步破除兩個階級、兩條道路斗爭為綱的思想,揚棄我們幾十年來的“革命文化”,確立與時代、國情和黨情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基本理念,建構當代中國的“建設文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