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臧雷振,郭唐心心: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理論審視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新一輪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面臨新問題與新挑戰(zhàn)。特別在處于變革中的地方政府基本理論、“大部制”的內(nèi)涵與外延、地方政府“大部制”設置的特殊性與適應性、改革張力、改革的工具媒介與技術支撐以及分權讓利下地方政府責任負荷與權力實化虛化的更迭等六個方面有進一步解釋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學術追思從而為地方政府改革的成功實施提供理論支撐和進行學術奠基。

  Theoretical survey on the New Round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臧雷振1 郭唐心心2

 。1.江蘇行政學院法政教研部;
2.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4)

  關鍵詞:地方政府;
大部制;
改革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199(2009)02-0024-07

  

  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構想在中央部門改革順利進行之后,全國范圍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目前普遍進入審批階段。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將成為此輪改革中后程的主要內(nèi)容,這不僅有利于縱向國家機構銜接,保證政令暢通,也有利于促進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與和諧社會建設。但回顧改革開放以來30年里,地方政府數(shù)次改革基本遵循著對中央機構設置創(chuàng)新點的路徑拷貝(雖然各地方機構改革方案中都強調要避免這點,卻依然難免),而地方政府的“精簡-膨脹怪圈”、效能低下詬病、地方治理困境(如群體性事件困擾)等現(xiàn)狀證明了這種復制來的機構體系在地方運用顯然是低效的、不相適應的。其深層次原因是一方面因為各級地方政府所承擔職能不同,一味遵循從上至下的“復制式”對口設置“桶式結構”,則容易導致現(xiàn)行地方政府的種種結構性弊端;
另一方面是中央與地方關系缺乏整體規(guī)劃、剛性準則和科學論證,沒有特定的科學合理的長遠目標模式等。恰是由于這些因素使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在曲折中艱難跋涉。

  所以,此次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能否跳出歷史的拘囿與窠臼,破解上述困境,明晰科學的理論鋪墊是關鍵。我們通過歷史追溯、文獻分析、基層實踐調查、區(qū)域比較等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xiàn):至少要在以下六個方面對地方機構改革的基礎理論做出深度解釋:(1)處于變革中的地方政府基本理論,(2)“大部制”的內(nèi)涵與外延,(3)地方政府“大部制”設置的特殊性與適應性,(4)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張力,(5)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工具媒介、技術支撐,(6)分權讓利下地方政府責任負荷與權力實化、虛化的更迭。下面將就這些問題結合我們研究實踐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處于變革中的地方政府基本理論。信息時代由于資訊傳遞耗費資源與成本,地方政府能夠比中央政府更準確有效地利用地方資訊來做決策,能更有效率地提供地方性公共產(chǎn)品。[1]如西方財政分權理論指出,不同的居民有權而且能夠選擇不同種類與數(shù)量的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而地方政府在提供不同的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上有信息和效率方面的優(yōu)勢;
不同地方政府的存在可以作為不同政策的實驗室進行相互比較學習,提高政策的決策效率;
不同地方政府的存在可以導致稅收、財政支出、投資環(huán)境等領域的競爭,可以改進公共品的供給效率,因此,地方政府的存在是必要而合理的。從中國現(xiàn)實來看,雖然地方政府存在由來已久,卻又難以掩蓋目前其身份的尷尬。比如由于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著指標包干現(xiàn)象(通過層層分解任務指標,簽立責任狀等條條管理手段),在面對上級管理部門不變化的同時又面對其所承擔指標實施時的手段空缺和實施對象的流動變化等困境,使得這類處于上級督辦、政府干預、群眾不滿夾縫中的地方政府處境艱難,這一點在地方政府能力不足的地區(qū)表現(xiàn)尤為明顯。此時地方政府的“唯上”和“唯指標”使其身份失去存在意義,而行為方向模糊甚至扭曲使其無法擔當應有的責任!

  此種地方政府身份尷尬和責任缺失一重要緣由就是對地方政府存在的基本理論界定不清。如地方政府作為“大部制”改革的重要對象,目前關于其概念卻依然眾說紛紜。國內(nèi)學術界在國際視野的學術探尋中,可以看到《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2]、英《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3]、《美國百科全書》分別從各自國家經(jīng)驗和立場給出不同的內(nèi)涵界定。以及貝利(Stephen J.Bailey)在科爾和波尼(Cole&Boyne,1995)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地方政府下了一個較為流行的概括性定義:地方政府是經(jīng)由地方選舉產(chǎn)生,在中央政府、省或地區(qū)層級以下的民主法制機構,這些機構負責向其轄區(qū)內(nèi)人們提供公共服務。但貝利同時也指出地方政府,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人們很難發(fā)現(xiàn)一組具體的特征指標來定義“純粹”的地方政府,并使之與其它次中央一級的公共機構嚴格區(qū)分。[4]學者傅大友等認為“地方政府”概念應包括以下幾層含義:“(1)與各級地方政府相對應的是國家為進行行政管理而劃分的各級區(qū)域或地方,因此(2)地方政府包括了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級政府,(3)地方政府是地方的國家行政機關,它同中央政府的區(qū)別是基于國家行政系統(tǒng)中的地位、職責、權限的不同而管轄范圍不同”。[5]以上研究大體代表了中外學術界對地方政府學理層面的總體認識。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地方政府”的現(xiàn)實理解是一個不甚清晰的概念:依照憲法和習慣泛指地方國家行政機關,憲法確定地方行政區(qū)劃為省、縣、鄉(xiāng)三級體制。實際設計中的我國地方政府涵蓋范圍也明顯大于西方國家用語,它包括州或省一級的政府機構。為了讓地方政府的進一步分析更具針對性,這里根據(jù)地方政府同轄區(qū)居民行政距離的遠近、地方政府功能定位和地位隸屬的體制差異將其分為:縣鄉(xiāng)級的基層地方政府和省一級的高階地方政府兩個層次。通過以上對地方政府概念的梳理和層級的區(qū)分,為其更加明確的定位進行學術奠基和理論支撐,畢竟這種基礎探究不能以脫離中國實際的國外解釋作為借鑒,亦不能因國外研究困境而放棄對其本土話語的追問。

  二、地方政府“大部制”設置的內(nèi)涵與外延。實施“大部制”改革無疑是一項極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雖然中央層次的“大部制”改革已基本落下帷幕,但目前在所有的研究中,對“大部制”這一全新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界定尚沒有明確界說。亞里士多德在《工具論》中有語“初始的東西需要定義”,“如果起點的定義沒被確立,就是困難的,甚至有可能整個都不能進行”。[6]由于缺乏對“大部制”系統(tǒng)研究和分析,一種常見的概念——“(‘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yè)務范圍雷同的事項,集中到一個部門進行管理”[7]——便充斥著所有的話語,幾乎成為一種定論。這種從組織結構角度出發(fā)解釋“大部制”,強調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部分重要內(nèi)容,蘊含人們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期望與要求及衡量標準。但如果實行“大部制”是簡單地部門合并或拆減,“大部制”改革就難以跳出歷史的拘囿與窠臼成為我國政府改革的里程碑。而我國早在1988年就提出機構改革要注重職能轉換而不僅僅是機構的裁減。所以這種權威流行的定義還有待進一步商榷,畢竟“依賴權威也有其局限性”。[8]

  我國“大部制”改革對西方的借鑒不言而喻,所以還有必要考察下國外對類似“大部制”改革的定義。西方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及與之相對的登哈特夫婦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濫觴,再到當代羅斯布魯姆多元公共行政觀方興未艾等學術反思;
反映在實踐領域就是這些理論將隨之同舞的世界各國政府再造運動打上深深的烙印。西方各國政府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在現(xiàn)代公共部門的第二輪改革中,改革重點已經(jīng)從結構性分權、機構裁減和設立單一職能的機構轉向壓縮層級和對政府部門整合。國外類似于“大部制”的改革在英國稱為合作政府(Joined-Up Government),澳大利亞,新西蘭叫整體型政府(whole-of-Government),加拿大命名為水平政府(Horizontal Government),美國則冠以協(xié)同政府(Collaboration Government)。OECD將政策一致作為這場改革的主要目標。各國整體型治理在組織結構上包括三個方面的整合:首先是不同層級或者同一層級上治理的整合,它包括地方政府、地方以及中央政府的代理機構、國際社會范圍內(nèi)全球治理網(wǎng)絡的整合;
其次是治理功能的整合,它既有同一機構內(nèi)不同功能上的整合,也有不同部門之間的整合;
最后是公私部門之間的整合,如政府部門、私人部門以及非營利性機構之間的合作。[9]回顧西方各國政府再造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整合與協(xié)力合作正在成為新的主導線;谡w型治理在上述組織結構上的整合需求,政府的運作將以治理結果為核心,擴大授權以整合性的預算來達成任務。[10]西方發(fā)達國家行政體制改革明確在重新厘清政府與社會、市場關系的思想指導下,緊緊圍繞政府職能的重新界定、政府職能實現(xiàn)方式的市場化、政府間關系的調整、政府內(nèi)部結構的優(yōu)化、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以及公務員制度改革等方面展開。OECD認為這類政府改革是指“公共服務機構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而實行的跨部門協(xié)作,以及為了解決某些特殊問題組成聯(lián)合機構。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可以側重政策的制定、項目的管理或者服務的提供”。[11]總而言之,其既包括決策的與執(zhí)行的整合,也包括橫向合作或縱向合作的整合。

  西方這種改革內(nèi)涵的確定是從行政管理對象和能力提升角度出發(fā),反映出對行政權力規(guī)制和重新定位的訴求,體現(xiàn)對改革價值追求的把握。當然我們也不應忘記這些都是基于西方“綿密而精細的資訊體系、組織體系、和人事行政體系之上,此外還要依賴一個主動積極的公民社會,持續(xù)而有力的進行政治參與監(jiān)督和行政參與監(jiān)督”,[12]這在我國還具有相當?shù)牟罹唷H缛粽瞻嵛鞣秸w政府的內(nèi)涵我們所面對的各項挑戰(zhàn)是無比巨大。不過,當每一個國家都在面臨國內(nèi)外環(huán)境大幅變遷、全球化壓力普遍影響、社會需求的復雜化和多元化、人口結構不斷老化、政府財政的窘困和組織的彈性化及自主化、失業(yè)的情況嚴重等共同困境的趨勢下,對其借鑒又有積極的意義。

  通過分析國內(nèi)外相關概念的內(nèi)涵,按照科學定義的一般要求,從實踐與理論的雙重視角出發(fā),現(xiàn)階段,我國進行“大部制”改革較為完備的科學內(nèi)涵可為:在橫向與縱向整合政府機構的基礎上,實現(xiàn)政府權力的規(guī)制與重構并以制度保障為支撐,保證政府職能的有效展開,回應多元化社會建構需求,締造一個結構優(yōu)化、職能定位合理、隊伍素質優(yōu)良的的良好政府。這一內(nèi)涵的界定清楚表明:首先府際協(xié)作是方向!21世紀末期的眾多事件已經(jīng)清楚的證明,政府無法再獨立運作下去了,協(xié)調合作是這個游戲的名詞”。[13]這概括了現(xiàn)代政府改革的外部特征和過程內(nèi)容,通過對組織結構的的重構打破改革僵局。其次,從行政權力再分配和制度保障角度出發(fā),通過制度規(guī)范達到改革的法理正當性與可持續(xù)性,涵蓋機構改革制度形態(tài)變遷。再次,從政府設立目的確立組織機構建立,囊括機構改革的價值追求取向,“政府是一個問題,應和其他事務問題一樣加以處理。第一步是明確政府所需促進的目的,第二步是研究什么樣的政府形式是最適于實現(xiàn)這些目的”,[14]目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應以按照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科學設置公共服務機構。這一界定為我們地方政府萬花筒般錯綜復雜局面的改革提供標桿式的宏觀指導。

  三、地方政府“大部制”設置的特殊性和適應性。長久以來對官僚機構研究卻都建立在這樣一個隱蔽而錯誤的假定:“所有公共官僚機構都是相同的”,[15]而事實上地方政府具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行為偏好等。除此以外,還應考慮其民族構成、城鎮(zhèn)居民的密集度或其他特定要求(特殊型地方政府)等。各種特征的組合將產(chǎn)生紛繁復雜獨具一格的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各具特點。所以地方政府在“大部制”改革過程中,要根據(jù)各層級政府的職責重點,結合各級行政管理和地域特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市場發(fā)育程度、人力資源狀況,制定具體方案,不搞“一刀切”。不同層級地方政府不亦要求同時進行,其先后安排應由各地結合實際自行確定;
在機構設置上,應由地方從實際出發(fā)制定方案,沒有必要完全對口復制上級機構設置安排,如美國中央政府網(wǎng)站顯示其總統(tǒng)內(nèi)閣部門有15個,但由于美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機構不強調對口設置,其州級、郡級政府部門的設置根據(jù)實際需求從35至8個不等。[16]

  正如在2003年的《關于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意見》中就曾明確指出:“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要根據(jù)中央精神,(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從各地實際出發(fā),積極探索符合各地特點的改革路子,國有資產(chǎn)管理機構設置要按照中央的規(guī)定,依法有序進行;
其他有的機構設置不搞一刀切,也不要求上下完全對口。省以下政府機構的改革,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黨委和政府研究確定。”這種指導思想在地方行政體制和機構改革中,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符合中國國情,能夠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使改革更加符合各地的實際,更加富有成效,通過注重統(tǒng)一性與特異性的協(xié)調,保證管理層級的有序性。也只有這樣,延續(xù)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大部制”思路在地方“大廳局”的整合中才具有生命力,滿足地方發(fā)展與資源整合的需要。但這種書面的規(guī)定在現(xiàn)實的執(zhí)行中并不樂觀,如湖北省隨州市于2000年開始的“大部制”改革就在嘗試中經(jīng)歷了波折,從2000年到2007年的7年間,原被整合的科協(xié)、市殘聯(lián)、規(guī)劃局、宗教局、法制辦等因上下不對口而又單設出來。[17]對地方政府特殊性及改革對其適應性的操作忽略,可以說是地方政府改革困境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張力。張力即為改革過程中系統(tǒng)的拉拽力,或者說地方政府改革的阻力與動力。其實任何的變革都會有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同時也有來自不同利益群體的期盼和支撐等動力。弄清阻力的來源、性質和力度有助于積極采取措施對其進行化解。故如何更好消減改革阻力,增加改革動力成為對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研究的另一重點!霸谕ǔG闆r下,當驅動力強于制力時,變革發(fā)生并能持續(xù)下去,反之則不發(fā)生;
當兩種力量作用相當、相互抵消時,則會維持現(xiàn)狀”。[18]從宏觀上看,政府機構改革中政府自身扮演著非常特殊的雙重角色,它既是改革的主體和推動者,又是改革的對象和接受者。改革的動力和阻力并存于政府內(nèi)部。但從微觀上看,處于不同層次的政府其所扮演雙重角色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由于機構改革是中央政府決策層自上而下發(fā)動,相對來說,地方政府作為改革的對象和客體的角色更為突出,其抵制改革的阻力也更大些,這一點在較為低級的縣鄉(xiāng)基層政府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如就人員分流來看,地方政府在就業(yè)機會存儲(“bangking”openings)、人員的吸收借用、短期留用及提供就業(yè)幫助與培訓等方面能力遠遜于層級更高的上級部門,特別在全球金融危機的今天,政府出于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挽救就業(yè)崗位的心理與機構冗員、改革裁員的矛盾,及我國政府部門長期對公務員的父愛主義與庇護政策,使改革的阻力顯得尤為突出。另外諸如其他思想觀念上的變革難等阻力因素更不勝枚舉。

  行政組織變革的動力是推動決策者和行政領導進行組織變革的力量。[19]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市場經(jīng)濟進一步完善及全球化的影響也為改革帶來壓力、契機與動力。另外,專家學者利用豐富和先進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對地方行政組織的弊端以及組織變革的意義、步驟和前景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論證,從而提高變革的前瞻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且隨著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現(xiàn)代辦公自動化技術,尤其是網(wǎng)絡技術在政府組織廣泛普及與應用,網(wǎng)絡政府和電子政府的出現(xiàn),促使公共組織作出相應的變革。[20]對地方政府改革張力系統(tǒng)的研究并形成切實可行的操作步驟有助于改革的順利進行,當前由于基于田野調查系統(tǒng)研究的匱乏,更毋寧說具有可行性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了。

  五、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工具媒介、技術支撐。基于實踐性視角,在信息時代構建“大部制”改革,打造兼容的政治系統(tǒng),必要的工具媒介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因素,而現(xiàn)階段最可行的媒介就是充分發(fā)揮我國已經(jīng)取得初步成效的電子政務建設成果。正如理查德·豪克斯(Richard Heeks)所說,電子政務與行政管理機構改革具有其特殊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電子政務系統(tǒng)的建設能夠支持行政管理機構的改革;
行政管理機構的改革能夠影響電子政務系統(tǒng)的建設與管理。[21]通過以先進信息生產(chǎn)力為基礎的流程再造,實現(xiàn)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聯(lián)合國《2003年政府公共部門報告:處在十字路口的電子政務》(World Public Sector Report 2003:E-Government at the Crossroads)也指出電子政務對政府績效改變及政府轉型帶來巨大變革和影響,世界性的電子政務建設浪潮方興未艾。而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電子政務建設至今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國政府域名(GOV.CN)注冊量達到45,555個,政府門戶網(wǎng)站日益成為政務公開的重要窗口,同時以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務水平為重點,各級政府網(wǎng)站內(nèi)容不斷豐富,功能不斷完善。另外據(jù)第22次CNNIC調查結果也顯示,25.4%的人訪問過政府網(wǎng)站,即半年內(nèi)有5334萬人訪問過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網(wǎng)站。我國電子政務概念逐步受到民眾的認同,政府網(wǎng)站“官民互動”的橋梁作用得到認可,公眾參與的渠道建設受到普遍重視。[22]

  建設電子政務一方面是適應當今世界信息化發(fā)展的大趨勢,另一方面對政府實現(xiàn)全面整合與無縫隙對接、超越部門界限達到信息的兼容、共享與交換的“良政”目標開辟了新途徑,使得政府工作模式重構得以實現(xiàn),使部門林立、條塊分割、等級森嚴的結構關系發(fā)生改變;
而“大部制”建設也是為適應現(xiàn)實治理挑戰(zhàn),是對公共治理需求的回應,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重疊、多頭管理,達到公共利益最大化,行政成本最低化目標。顯然,二者的發(fā)展都需要去條塊、去分割化,協(xié)同共建“小政府”的“大部門”,有著共同默契。

  事實上,“大部制”建設通過政府流程橫向與縱向的重塑,增進部門流動溝通,政府機構組織形態(tài)由金字塔式垂直結構向錯綜復雜的水平網(wǎng)狀結構轉變,也有力避免電子政務發(fā)展中的無序盲目現(xiàn)象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如“信息孤島”的存在),同時以大部門的視角整體推動信息化建設,形成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平臺的互聯(lián)互通網(wǎng)絡。電子政務則為“大部制”改革提供實現(xiàn)的平臺和技術保障,增加政府改革的內(nèi)涵,達到外在形式的變革與內(nèi)在效益的改善,也改變以往數(shù)次變革內(nèi)涵的缺失。因此,電子政務為“大部制”改革提供工具媒介,使“大部制”改革成為可能;
“大部制”改革是解決電子政務建設瓶頸和深入應用的重要手段。

  六、分權讓利下地方政府責任負荷與權力實化、虛化的更迭。“大部制”改革將是新一輪對地方政府的分權讓利,進一步鞏固“擴權強縣”成果,地方政府將經(jīng)歷著變革中的責任負荷轉化和權力實化、虛化的更迭。這種變化再加上我國體制上的不完善與條件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導致我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再現(xiàn)曾經(jīng)的反復性和不徹底性,人們往往把此描述為“精簡-膨脹”或“放亂-收死”的松弛怪圈。同時此一過程中也可能衍生新的問題并對政府官員能力形成新的沖擊,特別是“條塊”權限的轉移、部門權力虛化后的利益虛空帶來新的改革阻力等。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由于地級市政府強化其對城市、工商業(yè)、科技等的管理服務職能,將其對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及縣域經(jīng)濟的管理職能虛化并交由縣(市、區(qū))承擔;
在部分領域實現(xiàn)省管縣(市、區(qū))的時候,由于配套措施不足,一方面縣(市、區(qū))財權進一步被抽走,而相關基礎服務類支出性的事權卻進一步增多。責任與義務的不對等、權力虛實的轉變抑制了縣域經(jīng)濟的活力,不利于消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

  地方政府責任負荷變化與權力實化、虛化相更迭對地方長遠發(fā)展和政策的制定產(chǎn)生“雙刃劍”似的影響,一方面伴隨部分權力的獲取使地方政府對所屬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有更多的決策權和發(fā)言權,有更多的施政空間,地方政府的行政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但職責增加同時還面臨著經(jīng)驗技術空缺等難題;
另一方面由于權力的更迭,使政策又不具有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更有甚者居于短期目標使然,對地方長遠發(fā)展帶來非分權本意的負面影響。最后地方政府財權事權在改革中遭受的部分弱化導致事實上履職不足的現(xiàn)象。特別在財權弱化的情況下因動力不足及本身職權的弱化,地發(fā)政府效能大面積失效或行政缺位在所難免。所以如何準確權力虛化實化更迭的度,最大限度減少其負面影響,防治政府職責虛化,明責授權,并使權責法定化,落實地方政府的行政機關職責和行政人員個人職責,健全行政問責制度則是亟需研究的問題。

  七、結語。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現(xiàn)實,提升政府行政質量,規(guī)范政府行為亦是克服經(jīng)濟危機的題中之義,地方政府作為政策的執(zhí)行者,其改革的成功與否亦關乎經(jīng)濟刺激計劃的有效實施。應把金融危機變成政府改革的“契機”,切實促進政府的成功轉型,提升地方政府的問題意識、規(guī)范意識與責任意識。改革目的是為了增強政府能力,改革成果的轉化是改革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效益的體現(xiàn)是看改革后地方政府機構職能的設置是否達到需求與供給的平衡。現(xiàn)代地方發(fā)展的競爭實質就是地方政府的競爭。政府能力的跨越式進步和提供一流的區(qū)域服務既能進一步提升政府在民眾心中的信任度,也能增加合法性來源,向善治意義上的政府靠攏。

  當然,除以上六個方面以外,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如何積極應對民意的反饋;
如何在地方改革人員分流方面探索新路徑、挖掘新思路;
地方機構黨政權力的對接和整合等。但從實際調研和目前態(tài)勢來看這六個方面應該算是不得不提出,不得不深入探討的緊迫問題。因為只有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才可能成功。世界上任何重大改革,都必須思想率先、理論率先。對這上述這些基礎理論的學術追思也是我們祈盼改革成功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Hayek,Friedrich 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

  [2] David L Sill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M]New York:Macmillan,1972,9v:4.

  [3] 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421.

  [4] 貝利.地方政府經(jīng)濟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

  [5] 傅大友.行政改革與制度創(chuàng)新:地方政府改革的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54.更多國內(nèi)相關學者的分析可見李文星2003年出版的《地方政府戰(zhàn)略管理》;
俞可平2003年出版的《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與善治》;
楊冠瓊2002年出版的《政府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
孫柏瑛2003年出版的《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zhàn)》;
沈榮華2006年版《中國地方政府學》。

  [6]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工具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論題篇第八卷[3].

  [7] 汪玉凱:《冷靜看待.部制”改革[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7年12月10日.更多類似定義可見王四方:“大部制”改革研究綜述及前瞻,當代社科視野,2008(2);
龔常,曾維和,凌峰:我國大部制改革述評,政治學研究,2008(3)。

  [8] [美]紐曼.社會研究方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7.

  [9] Christopher Pollitt: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34-49.

  [10] 曾令發(fā).任務型組織的發(fā)展:從新公共管理到整體型治理[J].學海,2007(4):129-134.

  [11] 彭錦鵬.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J].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94年3月(2005/03):61-100.

  [12] The Management Advisory Committee of Australia.Connecting Government:Whole of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Australia"s Priority challenges[EB/OL].http://www.apsc.gov.au/mac/connectinggovernment.pdf.

  [13] Donald F.Kett.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的革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63.

  [14] 密爾.代議制政府[M].(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商務印書館,1982:5.

  [15] 馬駿.官僚組織、交易費用與區(qū)別性組合:新都思路[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2):5

  [16] The Cabinet[EB/OL].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cabinet/.2008-11-15.

  [17] 翁仕友.湖北隨州:政府“大部制”,改革的風雨七年[J].黨員文摘.2008(2):6.

  [18] 張國慶.行政管理中的組織、人事與決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80.

  [19] 任曉.中國行政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2.

  [20] 吳愛明、祁光華.政府上網(wǎng)與公務員上網(wǎng)[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63-70.

  [21] Richard Heeks.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al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M]. New York :Routledge,2001:259.

  [22]北京大學網(wǎng)絡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009年1月)[EB/OL].

  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9/1/13/92458.Pdf,2009-01-23.

  

  Theoretical survey on the New Round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ZANG Leizhen GUOTANG Xinxin

  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is up against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So we must give futher explanation for these.An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it will help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he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local government.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super ministry,reform

  聯(lián)系方式:
tony-100@126.com

  

  原文發(fā)表于《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第24—30頁。

相關熱詞搜索:心心 新一輪 審視 理論 地方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