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陳昌鳳:傳媒是語言變革的積極推動者

發(fā)布時間:2020-06-16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2008年末發(fā)布了《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作為委員會發(fā)布的第一個“軟性”規(guī)范。[1]《詞表》收錄了一些新詞匯,如:彩民、泡吧、私企、軟著陸、網吧、網民、網管、網絡游戲等。這些詞匯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不少源于網絡。新詞匯的出現(xiàn)一直令人擔憂,有語言學家擔心現(xiàn)有的語言文化體系受到沖擊。英語世界也驚呼:在現(xiàn)有的詞語及其定義收錄于詞典之時,這些詞語及其定義就已經過時了![2]

  有生命的語言是不斷推陳出新的,是經過歷史的不斷演化的。美國語言學家勒若認為僅莎士比亞就創(chuàng)造了近6000個新詞。[3]美國公共電視臺(PBS)的“你會說英語嗎?”節(jié)目將托馬斯•杰斐遜評為迄今為止創(chuàng)造最多新詞的美國總統(tǒng)。[4]當代漢語每年都會出現(xiàn)許多新詞,有些新詞很快就成了社會的流行語,豐富生動了我們的交流和文化,傳媒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

  

  語詞創(chuàng)新與傳媒的功能、特性相契合

  

  歷次傳播革命,都是與語言文字密切相聯(lián)的。語言是人類第一次傳播革命的結果,標志著人類完成了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的飛躍;
文字帶來了傳播史上第二次革命,打破了傳播的時空限制,標志著文明時代的開始;
印刷文字和符號的使用成就了第三次傳播革命,使傳播從貴族階層走向大眾化,大眾化媒體得以誕生。語言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演化的。日常生活中的習語、不同民族文化的互釋、新生的文化現(xiàn)象和社會事物的符號,經過廣泛的使用和擴散,在書面化后,其形式和意義逐漸穩(wěn)定下來,成為新的詞匯。語詞的使用、擴散和固化途徑,主要是報刊、廣播電視、網絡、電影、書籍。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在社會的演進中語言最敏銳的變化就是詞匯的快速增加。過去30年里,美國的詞典一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充,那些新詞匯反映了全球文化對美國文化的貢獻、適應了科技發(fā)展、代表著現(xiàn)代文化,擴充了英語的內容。[5]新詞新語是時代變革的一些符號,反映的是社會生活的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觀念,而傳媒則是時代變革的記錄者,是最新變動信息的敏銳捕捉者,通過新詞新語,傳媒記錄了社會發(fā)生的種種變化。

  漢語言經過了數千年的演化,漢唐時期、五四時期、新中國成立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是公認的新詞語出現(xiàn)最密集的時期。漢唐時期主要通過事物傳播新詞語,一個新詞要在廣闊的中國傳播、讓人了解和使用,需要很長時間。后三個時期依賴現(xiàn)代化的傳媒,新詞語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傳播并被使用。五四時期通過《新青年》等媒體掀起了白話文運動,使白話成為國語,許多新詞匯延用至今。30年代《申報》創(chuàng)辦的《申報月刊》曾開設專欄“新辭源”,介紹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新詞。

  傳媒常常就是新詞語的創(chuàng)造者。新中國成立時期,因應政治、經濟、社會的需要,傳媒創(chuàng)造了許多詞語,比如“大躍進”就是人民日報的創(chuàng)造。改革開放以后,傳媒更是創(chuàng)造、引進許多新詞匯,如:克隆、托福、迪斯科、桑拿、黑客、轉基因、代溝、互聯(lián)網等,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這些語匯十分契合不斷追求“貼近性”的媒體的需要。由于現(xiàn)代傳播的即時性,新詞語的擴散和使用非?焖佟

  據統(tǒng)計,當代漢語中每年出現(xiàn)1000個左右的語文性新詞語。[6]新詞語的篩選、審定和發(fā)布,每一步都離不開媒體。目前最權威的國家語委2006年起設立課題調查漢語新詞語,其基本方法是持續(xù)觀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30余家報紙,從中發(fā)現(xiàn)“候選新詞語”,再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考察其使用頻率及出現(xiàn)年代,在審定出若干新詞語后,利用平面媒體、有聲媒體、網絡媒體三類語料庫進行驗證。[7]在英語世界,以往各種詞典編撰者都是向少數學者征詢意見,《韋氏詞典》1961年第三版就轉向媒體、流行出版物尋找新詞條。媒體是新詞語的承載者、使用者和推廣者。

  

  新詞匯的文化特性與傳媒的大眾化相一致

  

  語言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是與社會各方面相適應的。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語詞,也革新了原有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主要符號,大量文化儲存于語言之中。比如漢語從文言文到白話文不僅是語詞上的變化,更引進了西方的文法、語法結構,具有了分析性。中國長期使用文言文作為書面文字,向來遠離普通大眾,是少數精英階層的專用品,而白話文則使文化變得通俗化、平民化,推動了大眾的文明化程度。新語新詞多來源于生活,其大眾化特征正是語言變革的方向,這一點與傳媒的大眾化是一致的。大眾傳媒是大眾文化的主要載體。

  語言受無所不在的大眾文化的影響。現(xiàn)代世界的人口遷移及即時傳播技術的運用,促進了語言的交叉滲透。在西方,20世紀流行的嘻哈(hip-hop)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美國《時代》周刊曾宣稱“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嘻哈國家’”。[8]事實上嘻哈文化80年代后就風行全世界。嘻哈文化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英語流行語,一些舊詞語被制造出新的意義,諸如20年代起流行的hot(“熱門”)、30年代的swing(“蓋帽”)、40年代的hip(“時髦”)、50年代cool(“酷”)、60年代的soul(“深沉”)、70年代的chill(“酷”的變體)、80年代的smooth(“新潮”)等詞,都是被嘻哈語言重新定義了。200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中添加的短語ling-bling(“閃閃亮”),2007年版《韋氏詞典》收錄的crunk(曠課樂),都來自嘻哈文化。這些語詞改變著英語的性質、發(fā)音甚至規(guī)則,[9]它們是通過傳媒擴散后被了解和使用的。美國公共電視臺1995年起開設“你會說美語嗎?”系列節(jié)目,溯源英語詞匯從而讓觀眾了解美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1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快速變動,漢語不斷新生出新詞,“流行語”、“關鍵詞”層出不窮。如時政方面的“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個代表”、“和諧社會”、“打黃掃非”,經濟方面的“個體戶”、“萬元戶”、“聯(lián)產承包”、“私企”、“股民”、“基民”,婚姻情感方面的“丁克”、“小蜜”、“包二奶”、MBA(Married But Available,已婚但來者不拒),計算機及網絡方面的“萬維網”、“微軟”、“搜索引擎”,都是社會變遷的縮影,時下流行的“山寨版”、“雷人”、“囧”等詞語透出網絡時代一種求新求變的潮流。一些學術機構總結每年的媒體流行語,即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上迅速盛行、廣為傳播的語詞,它們高度概括了社會的生動變化。

  傳媒是大眾文化的始作俑者。2005年湖南衛(wèi)視的“超級女聲秀”掀起了一場流行文化熱,也造就了新詞如“粉絲”(fans)及其變體(玉米,李宇春的“迷”;
涼粉,張靚穎的粉絲;
盒飯,何潔的fan),用于偶像明星的符號甚至延伸到了政界,人民網還給“什錦飯”(胡錦濤主席的粉絲團)、“八寶飯”(溫家寶總理的粉絲團)頒發(fā)了證書。這些由媒體成就的新興的簡略表意符號,擴大或改變了詞匯的文化意義,它們是特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

  新詞語編碼了大眾文化、尤其是不同時期流行文化,然后傳媒把這些編碼傳播到更廣泛的地區(qū),一些詞語流傳下來,一些詞語則失去了活力。在大眾文化的市場上,新詞語是否具有消費價值,是其能否流通、流傳的關鍵,而大眾傳媒永遠是追求著消費價值的,兩者內在特質是一致的。

  

  規(guī)范新詞從媒體入手

  

  在新詞語層出不窮的網絡時代,如何既堅持語言的規(guī)范性,又符合時代變遷的要求、保持語言的活力和生動,成了一大難題。任何語言規(guī)范似乎都在抵抗即時傳訊(Instant Messaging)中的詞匯、俚語新詞!俄f氏詞典》1961年版首次收錄俚語新詞,被時人痛斥,但不久所有詞典都學它收錄俚語新詞。

  規(guī)范語言常常從教育和媒體入手。網絡時代的新詞新語較任何時代都更加多樣、更難預料。國內首次規(guī)范網絡語言行為的法規(guī),是上海市2006年3月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其中第14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不得使用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的網絡語匯。新聞報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的網絡語匯!狈ㄒ(guī)草案出臺后,經媒體報道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新華網的報道稱: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諸如“美眉”、“恐龍”、“PK”、“粉絲”等網絡流行語言,將被判定為違法行為。有些報道的標題為“上海立法封殺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確實需要規(guī)范。但網絡時代催生的新詞匯、縮略語、符號,表達了新現(xiàn)象、新認知、新行為。媒體作為時代的記錄者,是最新變動信息的捕捉者,必然承擔著反映這些新事物的責任,如果連那些最新鮮活潑的網絡語言都不能使用,又如何去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變動?作為大眾文化載體的傳媒,若不能使用網絡流行語,又如何承載不斷變動中的流行文化?

  

  流行語的隨意性與傳媒的濫用

  

  網絡時代的新詞語,比任何時候都生得急、死得快。一些流行語常常是一個偶然事件引發(fā)的,如“很黃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打醬油”、“俯臥撐”,它們不具有中國傳統(tǒng)語言的那些表音表意的特質和傳承內涵,只是一時興起,隨意性很強,往往流行得越快、也消失得越快。網民中的活躍者主要是青少年,他們喜歡標新立異,追求娛樂、時髦,甚至從語言的暴力、惡搞式語詞中發(fā)泄情緒、追求快感。一些人為了追求個性,從生僻字中發(fā)現(xiàn)賣點,比如“囧”,以表達求新、求怪、異于主流的心理。流行源于群體跟風,跟風則是因為流行文化的內涵貧乏與急于表達創(chuàng)造性、標新立異。

  作為大眾文化的流行語,其實具有先天的“去個性”特點,因為它可以無限地低成本復制,而且具有可消費性!傲餍小痹诒举|上就是“大眾化”的,而越是大眾化就越沒有個性。近期網上最流行的莫過于“山寨”、“雷人”,網民們一開始覺得很時髦、形象,“有股跟權威和傳統(tǒng)文化較勁的感覺”,但沒多久,“忽如一夜春風來,千門萬戶皆山寨”,網絡上沾不沾得上邊的標題和內容,都拼命地“山寨”、“雷人”:《大學生拍攝山寨版〈新白娘子傳奇〉很雷人》(大學生DV視頻),《國寶慘遭山寨泰然逛街雷倒眾人》(報道的是整容的狗),還有《山寨“嘔”像劇省錢招數雷死人》、《山寨版明星雷得你外焦內嫩》、《西安民間藝人制作山寨版“神七”飛天》。不少網民大呼“視覺疲勞”,忍不住質疑:“網編們,我崩潰了,敢問什么時候不‘山寨’?”“我們有那么不禁‘雷’嗎?”[11]

  媒體為了謀取受眾率,刻意地選用那些流行語,造成了流行語的濫用,也導致受眾的視覺疲勞和厭惡情緒,這會加速那些流行語的淘汰。每個時段都有不同的媒體“熱語”,它們時時受到聲討,如“現(xiàn)身”(環(huán)保協(xié)會現(xiàn)身小學校園,死亡音樂現(xiàn)身互聯(lián)網,容祖兒現(xiàn)身北京歌迷會)、“浮出水面”(民營銀行浮出水面,日本侵華航拍照浮出水面,手機支付浮出水面)、“揭開神秘面紗”(揭開防火墻的神秘面紗,揭開女子學院的神秘面紗,我國登月機器人的神秘面紗悄然揭開)、“塵埃落定”(首批中國足球歌曲塵埃落定,春運鐵路票價塵埃落定,“二奶”爭奪遺產案塵埃落定),還有“驚現(xiàn)”、“打造”…… 傳媒語言跟風泛濫。在如此豐富的漢語言體系里,幾乎每一個時段新聞標題僅用幾個熱門語詞,它們看似時髦和新意,實則語言貧乏和缺少個性。流行語言是缺少深層底蘊的,在經過沉淀和長期篩選之后,有生命力的新詞匯終會成為我們的常用語匯,傳媒在其中能夠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注釋:

  [1]新華社2008年12月31日電訊。

  [2]Ilan Stavans,Change Is Gonna Do Ya Good,in the August 2007 edition of eJournal USA.

  [3]Seth Lerer, Inventing English: A Portable History of the Langua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un 2007

  [4]Do You Speak American? http://www.pbs.org/speak/words/

  [5]Emmett G. Price III,What’s New?The Effect of Hip-Hop Culture on Everyday English, in the August 2007 edition of eJournal USA.

  [6]《新詞語會不會削弱漢語的獨特魅力》,中國青年報2002年8月28日。

  [7]李宇明,《發(fā)布新詞語是與社會共享信息》,中國語言資源網http://www.clr.org.cn/4.htm

  [8]Time, Feb.5, 1999

  [9]Emmett G. Price III, What’s New?The Effect of Hip-Hop Culture on Everyday Englis, in the August 2007 edition of eJournal USA。

  [10]http://www.pbs.org/speak/words/

  [11]張木蘭、謝洋:《“山寨”“雷人”引發(fā)網民視覺疲勞》,中國青年報2008年12月16日。

相關熱詞搜索:推動者 變革 語言 傳媒 陳昌鳳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