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志:《小崔會客》,中國式議會報道的TALK,SHOW
發(fā)布時間:2020-06-16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朋友謝岳寫e-mail問我:“美國議會報道,從形式上看,好像與我們也沒多大區(qū)別,無外乎是訪談資深議員或追蹤熱點問題,關鍵是你能有多大空間?被訪談的對象有多大的表達空間?”
“兩會”正開呢。
“兩會”報道,應該算時文了吧——豈敢罵人,把“兩會”報道貶為八股?借用“時文”,專指時下流行的各種新聞和評論。
寫時文的態(tài)度,當年周作人分了三種:一是老生常談,以常識啟蒙;
二是熱鬧說書,吸引眼球掙錢;
三是差役傳話,只為宣傳。
這常識,應該是潘恩式的常識;
熱鬧說書,倒也符合受眾心理;
差役傳話,則舉目皆是。
電視上,從來沒見過從報紙上讀到的這樣的報道——《人大代表“較勁”財政預算》、《局長讀報告 代表說“不懂”》,所以,看到《小崔會客》,就覺得真正難得:它分明以說書的架勢、借宣傳的任務,下啟蒙的功夫。難得!
我沒有幽默感,但追捧小崔,把《小崔會客》歸為“新聞—信息類談話節(jié)目”;
不管貼不貼“兩會報道”的簽兒,還是認它作議會報道的一類。
也許是強人所難,我想從中看到我作為民眾一員所關心的焦點議題的呈現(xiàn)和利益訴求的表達,想看到代表、委員履職的記錄和官員是否盡責的信息。
今年小崔還在繼續(xù)會客,所不同的,無黨派人士的他已是新科委員。寫這篇小文時,還沒看到崔委員的新客人,就說說我仔細看過的去年的6期節(jié)目吧。把每期從6個方面按A、B、C評級,然后以綜合印象排出名次——
在議題呈現(xiàn)上,看到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西部農村的飲水工程、工業(yè)化轉化中的農民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等等真問題;
在利益表達上,聽到了普通工人、農民、小學生的心愿;
在對策探討上,和節(jié)目中設置的“義工”(叫“觀察員”或“體驗者”更合適)一起見識了各地的一些嘗試(像易中天對安徽銅陵解決擇校問題的觀察);
在話語方式上,高官和普通家庭“平起平坐、促膝談心”的畫面時時能讓人感受到節(jié)目制作者變政策議題為生活話題、變官方話語為公共話語的努力,但還是間或感到行政措施的表態(tài)式描述而非解析式溝通、情感化內容的應付式宣揚而非人際化交流——這倒也是當下中國政治溝通的真實一面。
來的都是客,貴客。但作為“兩會”報道,過分突出了來客中的官員,高官的名諱甚至成了節(jié)目的標題,數量更多的其他客人(普通人家、易中天等名流義工)似乎成了陪襯。再者,對官員,強調的是黨政職務而不是代議制民主下的PUBLIC SERVANT或者說民意代表(名分如此)身份;
正因為忽視了他們人大代表的角色,所以節(jié)目也缺失了公共政策方面的一些重要信息。關于政策動議,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起了什么作用?還好,“顧秀蓮”中觀眾席上的政協(xié)委員王莉茹介紹了幫助留守兒童的提案。關于政策推行,利益相關者如何重新調整利益?幸虧,“郭金龍”中觀眾席上的中學教師柯曉霞敘述自己所在的學校不再是重點中學之后的第一反應——上訪。
會見陸浩的那期《小崔會客》得了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電視類訪談節(jié)目一等獎,作為同行、同事,似乎應該感到“與有榮焉”,可一想到朋友的發(fā)問,總覺得惶恐——
朋友謝岳去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寫e-mail問我:“美國議會報道,從形式上看,好像與我們也沒多大區(qū)別,無外乎是訪談資深議員或追蹤熱點問題,關鍵是你能有多大空間?被訪談的對象有多大的表達空間?”
無言以對!
2008.2.24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