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頲:孔陳作記——元平陽州《選真寺記》碑補釋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提要】與“摩尼教”或“明教”相關的有元溫州路平陽州《選真寺記》之碑,已為學術界所廣泛熟悉。本文以碑中的人物、作者和所在宋、元二代的“金舟鄉(xiāng)”移民、風尚等為對象進行考察,以期為相關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背景視角的補釋。記載顯示,乃為本州島、路最為南偏的單位,其居民中的相當部分皆由福建遷來。由于儒家文化的滲透,迄于南宋,當?shù)氐目N紳大都拋棄了昔日的宗教,甚至包括佛教。入元以后,此種趨勢有增無減;
這就是“選真寺”和“潛光院”亦儒、亦佛、亦明的來源。又因相關文字的作者原本就是典型的儒士,以“孝思”與“趨淡泊而習高尚”為忠旨的作者,自然不會很多地涉及顯然與孔、孟之學相去甚遠的內(nèi)容。
一
與“摩尼教”或“明教”相關的有元溫州路平陽州《選真寺記》之碑,數(shù)年之前,已緣林順道先生《蒼南元、明時代摩尼教及其遺跡》一文的發(fā)表,而為學術界所知悉,文云:“選真寺遺址,在現(xiàn)在蒼南縣括山鄉(xiāng)下湯村彭家山山麓,四周都是農(nóng)田。清代重修的廟宇,已在公社化時拆毀,現(xiàn)在這里的選真禪寺,是前幾年才修建的,坐北朝南。現(xiàn)在東、西、南三面部分舊址和后邊小河已改為水田。確認其為明教寺選真寺遺址的依據(jù)是現(xiàn)選真禪寺前仍豎立著孔克表《選真寺記》元碑,碑高一百五十五厘米,寬七十六厘米,厚十厘米。碑額半圓型,選真寺記四字分兩行篆刻。碑文共十四行,滿行約三十字。碑文約有一半為苔垢所覆蓋,另一半文字清晰可辨,與民國平陽縣志所錄的吻合”。[1]該碑文,又由林悟殊先生校核,轉載于其《宋元溫州選真寺摩尼教屬性再辨析》一文中,并曰:“林順道先生的文本顯然較為符合文獻整理的規(guī)范,其據(jù)宗譜校補的文字均以括號標明,而參與制作該文本的日本學者,并無受到縣志或宗譜文本先入為主的影響,直接模讀原碑,故認讀的結果當較為客觀。是以筆者擬以上揭林順道先生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油印本為底本,參照金柏東先生先后發(fā)表的錄文,對照宗譜照片,斟酌詞義文意,重新理校,以碑記所用繁體字整理一個新的文本,以便討論”。[2]
《選真寺記》全文,分二部分。前半部分,直接關于“選真寺”。“平陽郭南行七十里,有山曰鵬山,層巒演迤,隆然回抱,河流縈帶,林壑茂美,彭氏世居之。從彭氏之居西北行三百余步,有宮一區(qū),其榜曰選真寺,為蘇鄰國之教者宅焉。蓋彭氏之先所建也,故制陋樸,人或隘之。彭君如山,奮謂其侄曰德玉曰:寺,吾祖創(chuàng)也,第厥度弗宏,不足以示嚴揭誠。吾幸不墮先人遺緒,愿輟堂構之余力以事茲役,汝其相吾成。吾祖有知,將不悼其志之弗獲承于地下矣。德玉應曰:諾,敢不惟命是共?乃斥故址,致木與石,聚群藝攻之。崇佛殿,立三門,列左右廡。諸所締構,咸既底法。無何,德玉即世。君衋焉,其曰:吾侄已矣,吾事其可已乎?則又飭材經(jīng)工,用濟此美。演法有堂,會學徒有舍,啟處食寢有室,以至廚、井、庫、廩、湢、圊之屬,靡不具修。都為屋若干楹,輪奐赫敞,視于初有加矣。既而又曰:嘻!斯役之造,吾惟先志之弗可承是懼,非惠徼福田利益也。今茲幸遂僝功,惟祖、考之靈,其尚于茲乎妥哉!于是,即寺之東廡,作祠宇以奉神主。又割田若干畝,賦其金,用恭祀饗,而委其藏,充寺之他費焉。繼德玉而相于成者,君之孫文復、文明、文定、文崇、文振也。今年春,文明來道建寺顛末,且征文記之”。[3]
彭如山,其墓志銘,得見于陳高《不系舟漁集》卷一三,其主要部分:“至正{乙}[己]亥冬,予自四明歸,與友人何君岳過處士彭公所。公時年七十六矣,筋力堅強,衣巾楚楚,見客至,大歡。遇夜,留客飲,命諸孫行酒饋食,而公坐對客,欵接殷勤甚”!肮M仁翁,字如山。其先,自閩遷溫之平陽金舟鄉(xiāng)。曾大父弘,大父旦,父直道。公昆仲三人,而公為季,聰敏通豁,遇事勇、重然諾,負干濟才,不出求用于世,而能以善治其家。兄浚翁早卒,其子珙甫始生孩六月,公曰:兄弟之子,猶子也,字育訓誨之,俾成人,與己子均養(yǎng)齊愛。珙甫死,撫其諸子與子之子如一。及諸孫長分財,珙甫子四人,子之子一人,公析貲產(chǎn)為五,略無纎毫偏私厚薄,人以為難。鄉(xiāng)黨宗婣,稱其義,故家人化服。公訓長穉敦睦,毋敢有間言。嘗遇歲饑,設粥食餓者,鄰里之不能自給者,賑之粟,人多德之;蚪庖乱詽毴,甃路以便行路,蓄藥以惠病者,其好施予,不吝嗇財多類此。至正二十年三月丙辰,以疾卒,年七十有七。配鄭氏。庶生子一人:曰瑩甫,早卒。孫男一人:曰文震。從孫四人,珙甫之子也:長文從;
文明,慶元路{秦}[奉]化州判官;
次文定;
次文崇。卜以二十二年二月壬辰,葬于其鄉(xiāng)梅奧之原。予聞天之報施善人,必大其后,公之后,其將大乎”?[4]
將《選真寺記》與《彭仁翁墓志銘》進行比較:“德玉”即“珙甫”;
“文復”即“文從”,“文振”即“文震”!芭砣缟健彼蛹啊斑x真寺”所在之“鵬山”,“彭仁翁”所葬之“梅奧之原”亦“梅原”,皆見于同時人李士瞻的作品!督(jīng)濟集》卷六《題平陽彭氏云松亭》:“彭孝子,情何悲!中心一念人誰知?白日思親中夜隨,夢中猶欲笞其兒。兒啼不勝親抱之,遽爾一見尋別離。覺后但覺心歔欷,心歔欷,亦何有?朝見鵬山之云自往來,暮見梅原之松欝巍巍。從問爾,山中云,恐親心所怡,又復爾,云中松,恐是吾親手自移。今雖不見吾親顏色,幸得覩此為我永慕之容媒。松常青青云楚楚,云不能言兮,松不能語。彭孝子,有衣弗君著,有杯弗君舉。見君之容,聞君之音,心已苦。相游亭上暮即歸,歸來惟有睡與癡。彭孝子,忠心一念人誰知”?[5]這個“彭孝子”,應該就是“彭仁翁”的“孫子”或“侄孫”。而“彭氏云松亭”,陳高也有詩涉及。《不系舟漁集》卷五《題彭氏云松亭》:“亭屋依先壟,云松寄永思。昔年翁所好,此日志寧虧?觸石濡春雨,干霄長舊枝。九泉呼不作,感物淚如絲”!霸圃谟H曾翫,松長手自栽。夜臺人去遠,華表鶴歸來。細影生青石,寒陰護碧苔。歳時陳酒食,瞻望思徘徊”。[6]
二
無論是孔克表,還是陳高,甚至是李士瞻,都與“彭仁翁”所居“金舟鄉(xiāng)”亦“金洲鄉(xiāng)”、“金州鄉(xiāng)”,有著非同一般的“瓜葛”。乃為溫州路平陽州人的孔克表,[7]曾于所居授徒。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一四《張明善墓志銘》:“君諱明善,字思誠,今以字行,姓張氏,溫之平陽人。其先,自閩來遷,始家金舟鄉(xiāng)原奧。宋端平間,迪功郎、殿尉副又遷居縣西登瀛里。曾祖泗,咸淳鄉(xiāng)貢進士。祖文奎,博學善斷,州推為三老。父邦榮,以孝行聞。母林氏,宋太常寺簿鏜之曾孫女也”!熬龤q,病疹,醫(yī)者以為不可治,去之。是夕,醫(yī)者夢老人曰:張氏兒,令器也,何不飲以解毒飲?明日,持以飲之,果愈。稍長,自知力學。年十五,父沒,執(zhí)喪哀甚,善事其母,從進士孔克表授《尚書》,遭世大亂,隱居養(yǎng)母,以信誼重于鄉(xiāng)閭。其文辭,猶有聲搢紳間”。“洪武元年,按察僉事熊鼎以賢良薦于朝,擢將仕郎、真定府趙州判官”。[8]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巻八《修撰孔克表》:“孔克表,字正夫,浙江平陽人,孔子五十五代孫也。至正戊子(八年)進士。洪武六年正月,征為修撰?吮黹L身美髯,學篤而不窳,尤精于諸史。所著有《通鑒綱目附釋》,宋濂稱其書世不可無視,穿鑿性命、簸弄詞章者不侔,故一時士林稱為巨擘云”。[9]
也為溫州路平陽州人的陳高,曾經(jīng)緣躲避“割據(jù)者”的征召而背井離鄉(xiāng)!短K平仲文集》卷一○《跋陳子上書》:“而至違鄉(xiāng)里、捐墳墓、棄妻子,而置身于艱險之地,則以所重者甚于身,所愛者甚于妻子,所不可忘者甚于墳墓,所不可去者甚于鄉(xiāng)里也”!胺虬驳貌簧岜耍〈嗽?然非識輕重之人,亦烏乎能之?吾讀陳子上貽謝復元書,未嘗不嘆其于輕重也,明于取舍也,審而又悲其適丁斯時也。使子上不丁乎斯時,則固重其所重,愛其所愛,不忘其所不能忘,不去其所不可去,若尋常矣”。[10]根據(jù)其早夭之子慈童埋葬所在,其宅邸正在“金舟”境內(nèi)!恫幌抵蹪O集》卷一三《瘞殤子慈童銘》:“慈童,陳高子上之次子也。至正十八年戊戌之歲三月二十三日,日未入而生。二十二年壬寅九月十六日,日既出而死。生于慶元之慈溪,故名慈童。甫三月,高自慈溪掲家附海舟還鄉(xiāng)里,歷涉風濤,幸無恙。慈童方五歲,頭角岐然,聰明,慧而厚重,與群兒嬉,彼則競為挑達,獨凝然坐不動?椭,輒迎揖,入索茶酒,舒舒徐徐也。見者咸謂陳氏有后,予亦冀其成立,能大吾門也。是歲,高居母夫人喪,每朝夕饋奠,必隨拜于后。夜寢苫次,亦來同寢不肯去,以是感寒熱疾夭死。死之日,斂以小棺,瘞屋東邊塢上,實平陽之金舟鄉(xiāng)咸通里”。[11]
與陳高“忠”于元的情況不同,孔克表又于入明后出仕新朝,并受信用!恫幌抵蹪O集》卷一六揭汯《陳高墓志銘》:“先生諱高,字子上,世為永嘉平陽著姓。先生幼讀書日記千言,所請問即出人意表。擢至正十四年進士第,授慶元路録事”!耙坏┖鲆迫,及方氏至,欲招致之,而無從得矣。再授慈溪縣尹,亦不起”!岸甓瑬|、西浙陷。明年春,先生走中州。夏,謁河南王、太傅中書右丞相于懷慶”!皵(shù)月而疾,以八月十八日卒于邸,以是月二十日葬于懷慶城南”。[12]鄭真《滎陽外史集》卷四六《郭可學傳》:“又明年壬子(洪武五年),秋試,敦迫再三,進士遂以書經(jīng)薦浙省,考官姑蘇魏俊民、永嘉孔克表、會稽錢宰、嘉興貝瓊共稱其文,置在四十名之列”。[13]宋濂《宋文憲集》卷三三《恭題御制論語解二章后》:“右《解論語》二章,乃皇上所親制,以賜翰林修撰臣孔克表者也。初,上留心經(jīng)籍,以為經(jīng)之不明,傳注害之,傳注之害,在乎辭繁而旨深。洪武六年,乃詔克表及御史中丞臣劉基、秦府紀善臣林溫,取諸經(jīng)要言,析為若干類,以恒言釋之,使人皆得通其說,而盡圣賢之旨意。又慮一二儒臣未達注釋之凡,乃手釋二章,以賜克表,俾取則而為之?吮淼瘸性t釋四書五經(jīng),以上詔賜名曰《群經(jīng)類要》”。[14]
陳高與孔克表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不系舟漁集》卷七《送孔{夫}正[夫]赴會試》、卷三《近山軒燕集,并序》、卷四《無弦琴,與鄭玉、孔正夫、劉景玉、周元浩分題席上賦》:“冬日江頭梅蕊新,鹿鳴歌輟送嘉賓。把文南省已驚俗,對策明堂定絶倫。桐樹朝陽鳴彩鳳,桃花春浪化金鱗。高堂白發(fā)俱強健,早聽芝泥出紫宸”!爸琳晗乃脑掳巳眨瑫趶埶颊\之近山軒。時孔君正夫方自吳回,曾伯大、陳德華、徐德顯、金士名、呂敬中、盧文威、鄭子敬咸在,而高亦與焉,皆能文之士。酒酣,正夫言曰:茲集也,不可以無記。乃命賦詩分韻”。“我有緑綺琴,而無朱絲弦。無弦何以彈?蠧蝕底孔穿”!白詮逆R期死,伯牙絶之今幾年?太音聲本希,至樂樂其天”。[15]而李士瞻,曾因使命途經(jīng)平陽,與陳高有過文字的來往!督(jīng)濟集》卷六《題不系舟漁者卷,并序》:“初授慶元録事,在任未竟,值浙東、西盜敓蠭起,郡邑無大小,皆陷于賊。士大夫茍得脫于難者,往往去依方鎮(zhèn),不顧道義,夤縁茍祿以養(yǎng)生,寧畬朝廷弗顧”!白由溪毑豢,曰:始予承圣天子策士時,幸以子大夫遇我,我何忍一旦悖此,狐媚以求活耶?乃即日解官還家,而慶元亦尋以陷”!白咭策m以督運事嚴,泊舟于此,偶得與子上邂逅。于是,嘉其高而贈之”。[16]
三
早在唐中葉,溫州所屬平陽縣[17]之“金舟鄉(xiāng)”,即已為入“閩”再“移民”的理想地方。樓鑰《攻媿集》卷七○《跋薛士隆所撰林杞墓志》:“淳熙四年冬,一日,同林伯順大備相過,愴然曰:薛寺正(季宣)之亡,吾儕之所痛也。嘗為伯順求先銘于寺正,書以古篆,恐其難辨,又作楷法于后,已授我而亡之矣。始伯順葬父于金舟,如寺正之志。后以五年九月壬申,改葬于親仁鄉(xiāng)龍門山,合其母陳氏云”。[18]薛季宣《浪語集》卷三三《林杞墓志銘》:“南仲諱杞。其先,家閩中。唐會昌、大中間,有名彥者,徙橫陽之金舟鄉(xiāng),遂為林灣里人。由彥及頌,四世無支子。頌始三息,君曾大父基,其季也。大父景深,父汝翼,世豪于貲。自君先公和柔不與物競,由是稍淪落。君有兄某,不喜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君方少,奮曰:吾子弟也,可不任親之憂?不能興起吾家,若祖父時,不室矣。料理家政,一不以累父、兄。行年三十有七而娶,時家道成矣”!白幽腥耍捍笕,大備,大時。孫男二人”。“銘曰:湖源之岡,公乎歸處。左以瞻吾祖,右以依吾父”。[19]陳傅良《止齋集》卷四二《跋林伯順七世祖畫像》:“而吾友林大備所藏七世祖像,見之面如生,真家寶也。公諱頌,字雅文,薛寺丞先生銘大備父,嘗識之序引中。公起家累數(shù)巨萬,而不及仕。今衣冠,蓋貌工尊大之云”。[20]
“林杞”堂兄弟“林棟”,也有墓志銘可稽。(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其雖英年逝世,未及任官,卻也以“縉紳”形象出現(xiàn)。而其與妻孫氏的“合葬”地,正是“金舟鄉(xiāng)”之“湖原象嶺”。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xù)集》卷二二《林棟墓志銘》、《孫夫人墓志銘》:“按君先世,自閩徙溫,卜居林灣,薛習齋已于南仲之志紀之。曾大父訓,大父廷翰,父謹,皆以積善名于鄉(xiāng)。君諱棟,字國輔,一字與守”!暗闷婕玻,淳佑辛亥六月二十有七日也,春秋四十二。明年,從戎殿扈之命下,不及拜,階為保義郎”!吧揭徽Z不輕發(fā),自號訥庵。惜哉!性喜施輕財,救荒赒急,不少吝。某梁某路茍有病于人,不待告者。筑均水偃,復古運河,團保伍捍海暴,或請于諸使自為之;颢I以奇策,俾行之”。“其睦族有恩,其交友有義,其持身有禮,其敎子有方”!叭O氏,上舍正奏應霖之姊,后君十年卒。男煜也,女嫁方皥如。咸淳丙寅十一月己酉,與孫夫人合葬湖原象嶺,君昔自卜也”!胺蛉藢O氏,諱汝靜,溫之平陽仙江人。迪功郎叔惠之女,保義郎林棟之妻”!耙跃岸ㄋ哪炅滤娜兆,享年五十有八”!耙韵檀颈显峤鹬坂l(xiāng)湖原象嶺。曾祖德運,武翼郎。祖大經(jīng),承節(jié)郎。子一人:煜,漕貢進士。女一人,壻方皥如”。[21]
宋平陽縣“金舟鄉(xiāng)”的“宦族”,尚有鄭氏、彭氏。葉適《水心集》卷一五《鄭噩墓志銘》、《彭仲剛墓志銘》:“君姓鄭氏,諱噩,字仲酉,溫州平陽人。曾祖瓊,祖榛,父躬,故皆不仕。君中進士第,為臺州天臺縣尉、婺州武義縣丞、臨江軍録事參軍,知其軍新淦縣。淳熙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卒,年五十六”!案辏瑧c元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其子益朋、壽朋始葬君于縣金舟鄉(xiāng)斜溪山。夫人陳氏,先卒。女嫁承信郎李韶、進士林某”!白訌托张硎,名仲剛,溫州平陽人。曾祖逈,祖宗盛。父汝礪,贈承議郎。初任婺州金華縣主簿,曰:古人先正,名主簿者,主其簿籍云爾。今簿籍多廢絶,何以名官?乃求得四塍帳,校其差謬,類為數(shù)百冊,藏焉”。“移臺州臨?h令,均其民之力役,圖縣鄉(xiāng)之地幾都、幾保,合為大圖,地之所有,皆物數(shù)之”!八熳歼M士與知舉,力爭而罷久,乃知全州”。“未幾,承議卒,民哭扶其柩,至境外數(shù)十里,曰:何時復此太守乎?服除,知濠州,未行。紹熙五年,明、越大饑,特令提舉浙東常平,蓋于是將用子復矣。命下,八月庚戌,以病不起聞,年五十二,官至朝請郎。娶王氏,封安人。子曰(氵厥),將仕郎;
曰深;
曰浚。女嫁從事郎、新歙縣丞林士發(fā)、進士林君易,其二尚幼。慶元二年四月丙辰,葬金舟鄉(xiāng)將軍灣”。[22]
擁有家族墓地的金氏,其徙入“金洲”,可以追溯到宋!稖铌柾馐芳肪砥摺吨窳肘钟洝罚骸坝兰谓鹗希鸀槿遄。其始祖寧甫氏,在宋時,自閩之赤岸來居平陽金洲,以積善有名。所居東南,厥地爽塏,野水分流,林麓掩映,遙山迤邐起伏”!坝墒菈埻翞閴,潴水為沼,環(huán)以松栢,雜以荷芰,清颷徐來,香氣郁勃。仰高俯深,孔樂斯土,以窆以竁,是為始祖之藏,爾來二百余年矣。元至正末,所在構兵,郡將繕修城郭,士卒樵采不禁,合抱之木,為所伐者八九。金氏有谷汶父者,聚族謀曰:斤斧之禍,乃至此乎!眾心為動,相與出資財賂之,得還故物。遂命族人伯賢督工,構屋三楹,列為兩廡,外置庖湢,旁儲祭器,深廣高下,悉如其度。別置田若干畝,以供祭祀,歲時殷薦,家聚族于斯。鄉(xiāng)縉紳大老嘆羨稱慕,以金氏不乏人焉”。[23]而有家在“金舟”的陳氏,其來遷則在“五代之季”!恫幌抵蹪O集》卷一○《族譜序》:“陳氏有虞帝以來,不知其幾百世矣。而吾族,則在五季時,自閩之長溪赤岸,避亂遷居平陽,今已四百余年。入宋,為鄉(xiāng)之望族。族舊有譜,亡失于大德丁酉(元年)風潮之變。高生也后,志在修輯,而無所考見,乃廣詢諸族之故老,及檢尋先世遺簡殘幅,略得其宗派流傳之一二,因次序之,以為陳氏之族譜焉”。[24]
四
入元以后,仍隸平陽州之“金洲鄉(xiāng)”,人才備出。其中,有專治經(jīng)術的吳氏!短K平仲集》卷一四《吳舉墓志銘》:“平陽吳氏,于其時曰苗府君,曰海府君,曰渉府君,皆刻意于經(jīng)術,力行于家庭,抗志不仕,自足山林,以孝友忠信、禮讓廉隅,表勵其族姻鄉(xiāng)黨,而渉極為遠近學者所宗,尊之曰金州先生。于乎!可謂特起于流俗中者矣”。“君于苗為曾孫,于海為孫,而渉之子也。名舉,字子庸”。“嘗構小樓,藏修其間,搢紳學者多就之,而君亦喜得朋也,相與講明唐、虞、周、孔之道,或夜分不寐,或浹旬忘去。蓋將磨礱浸灌,以闖夫圣賢之閫奧。志未及就,而死及之矣。故君之死,士類咸為之衋傷。卒之日,至正庚子七月十四日也,上距延佑丁巳君始生之歲,得年四十有四,以壬寅十月十六日葬于里之黛山原。娶陳氏,后四年卒,其生以某年月日,其卒以癸卯九月十七日,其葬以洪武戊午九月廿二日,墓在金洲之湖里。丈夫子四:曰任,陳出;
曰田,曰榖,曰埜,側室滕出”。[25]王璲《青城山人集》卷四《挽金洲吳處士》:“有士抱高節(jié),逍遙在林丘。布衣輕組綬,天爵傲公侯。心逐閑云巻,身隨野鶴游。何由歌楚些?薦藻謁金洲”!懊撣E浮名外,游心太古先。一經(jīng)傳后似,獨行繼前賢。高致由泉石,清風表墓阡。行人徒仰止,灑淚緑蘿煙”。[26]
當有明之初,又有孝子出自董氏!稖铌柾馐芳肪硭陌恕讹L木亭銘》:“國子生平陽董瑨仲石,年十有二時,值其父伯高翁棄世。既葬,慨其親之弗得養(yǎng)也,筑亭山中,扁曰風木,歲時祀享,以致其思云。夫木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此皋魚答吾夫子之言也。魚在春秋時,舍其親以去,不得仕于其君,又弗克致養(yǎng)其親,志憤心激,卒以死亡,人至今悲之”。[27]“風木亭”,正是建在“金洲鄉(xiāng)”的界內(nèi)。貝瓊《清江集》卷文二五《風木亭記》:“國子生平陽董瑨,蚤孤,既葬父伯高,筑亭于墓左,題之曰風木,取韓詩外傳記皋魚之語云。初,伯高撫瑨甚勤,而教之有法。時年甫十二,猶未知也。既長,而有知思報無窮之德,而抱無窮之戚矣。此亭之所以作,因求記其所謂風木者,久未復也。洪武八年春,余分教中都,復與瑨俱,且申其請,乃為之說”!敖瘳捴就隰~,而無其三失,惟以死而厚于祭也,孰與生而養(yǎng)之薄、死而致其哀也?孰與生而樂之深、故假其言表吾之思耳?歲時展敬墓下,登斯亭也,俯金洲而仰靈鷲,徘徊四顧,又安得起吾親于九京歟?此尤足閔之也。嗚呼!彼一時富貴者,居有華構,出有輿馬,饜梁肉而襲綺紈者,皆不肖之子弟。曾弗悼其親于既沒不及事之為戚,如瑨者,此又魚之罪人,而世亦莫之怪已,豈不重有所感夫”?[28]
“金洲”的王氏兄弟,也是鄉(xiāng)里品德高尚的“處士”!短K平仲集》卷一四《王原京墓志銘》、卷一三《王文琰墓志銘》:“卜地括山,葬其親而樹永思庵墓前,以備祀享”。“處士姓王氏,諱原京,字子昌。十世祖曰六評事,五代時,自長溪赤岸來居平陽金洲,人以其族之碩大也,名其所居里曰王奧。咸淳鄉(xiāng)貢進士公甲,曾太父也;
修,大父也;
紹祖,父也;
母項氏,宋欽州陵山縣主簿宋英之孫女也。處士襲祖父流風,恬于進取,筑室鳳岡而隱居,扁曰見山,故內(nèi)交者號為見山處士。娶吳氏。男子三人:曰杰,曰侃,曰僖。女子二人,陳深、吳惠生其婿。孫男二:宜選,宜進。孫女二。生于元延佑戊午十月十一日,卒于今洪武壬戌六月二十六日。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烏石山之原”!棒斏教幨可谠佑蛹滓咴露,卒之歲,至正癸卯正月十五日也。既卒之又明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葬將軍括山之原。姓王氏,諱文琰,字子仁,號魯山人,因稱之曰魯山處士。蓋溫之平陽人也,上世自閩來遷,十四傳而至處士。曽祖公甲,宋咸淳鄉(xiāng)貢進士。祖修,以文行稱于元,當路薦諸朝,辭疾不行。父紹祖,倜儻好誼,渉獵經(jīng)史,于地理、醫(yī)卜之學尤精”!疤幨侩m生富家,自幼攘去膏粱,折節(jié)讀書為學,在鄉(xiāng)校,能盡記諸生所疑問”。[29]
前引“與友人何君岳過處士彭公所”之“何岳”,即“汝樵”,也曾是“金舟鄉(xiāng)”的長住居民!恫幌抵蹪O集》卷一一《送林希顏歸永嘉序》、卷一二《遠山軒記》:“予(陳高)少時不知論學取友,年弱冠,而得林希顏氏,既又得何汝樵氏、陳允心氏。凡予在鄉(xiāng)井所與友者,僅止此耳。而予知讀書為文,不自慕棄而流于鄙俗者,則希顏之助予者居多焉”!坝栌押尉觊,自[金舟鄉(xiāng)]將軍里遷某處,去山甚遠,而于遷室之東偏,為軒焉,扁曰遠山。夫其蒼翠之色,朝夕在望,煙云吐吞,松栢森列,了然于眉睫之間,則山豈遠乎哉?蓋以寓夫故土之思焉爾。君舊居括山下,列楹峙乎崖石,疏牖瞰乎深澗,巖竹園卉,茂樹清泉,可憩可翫。君髫齓日,嘗侍其大父后溪翁寢興于是,弦誦娛游。于是,時序移改,陵谷變遷,昔之棟宇,今丘墟矣。而君乃能卓然有立,艱勤締構,以成室廬。初欲從其祖居,相厥遺址,榛莽蕪沒,四顧寥寂,又無與為鄰者,乃舍其舊,而宅于茲。爽塏堅密,不陋不華,燕處奉賓,爰有其所,儒者之居,亦云美矣。然君雖居此,而心未嘗不在于括山之麓也。是則茲室去山雖近,而視昔之負山而居者,庸詎非遠乎”?“君名岳,隠居不仕,以孝行為眾所宗之。故為之記”。[30]
五
轄境涵今浙江平陽、蒼南二縣全部并泰順縣[31]部分的宋平陽縣、元平陽州,本不過是本州島、路內(nèi)最為偏僻的單位。[32]其所轄,楊簡《慈湖遺書》卷二《永嘉平陽陰均堤記》:“天府府庠林子君雅,合平陽東、西、金舟、親仁四鄉(xiāng)父老而下,衘哀興敬,以請于州守楊某”!敖駥⒘⑹幘,刻曰:令君汪公,遺愛恩波,使十鄉(xiāng)之民,世世子孫無忘”。[33]“十鄉(xiāng)”,東、西、南、北、金舟、親仁、宰清、萬全、鳳林、歸仁等。與“選真寺”所在的“金舟鄉(xiāng)”相似,當宋、元之時,其它各鄉(xiāng),也都在“風俗”上浸潤著“儒學”的氣息。如歸仁鄉(xiāng)王氏,《止齋集》卷五○《王自中壙志》:“王道甫諱自中,皇曽祖髙皇,祖成子。父廷佐,贈朝奉郎。母施氏,封太安人。道甫登淳熙五年進士第,調(diào)舒州懐寧主簿、嚴州分水令,未上,以樞密使王公藺薦,除籍田令。未幾,罷通判郢州,未上,知光化軍、信州。召赴行在,丁太安人憂,服闋,再被召,以論罷主管建寧府武夷山?jīng)_佑觀。起知邵州、興化軍,連以論罷。興化之命下,道甫已病,慶元五年七月也。八月二十三日,卒,官至朝請郎,年六十。娶林氏,封安人。二子:長曰更生,次幼”!暗栏訙刂疥枤w仁鄉(xiāng),晚徙縣之橘莊,雅愛仙壇僧屋之后山,因以為墳”。[34]
記載顯示,凡宋、元代居“金舟鄉(xiāng)”人家,無論林、鄭、彭、金、陳、吳、王等姓,大都溯源從“閩”亦遷來。實際上,就是平陽的其他鄉(xiāng),情況也都有雷同!吨过S集》卷四九《徐鉞墓志銘》:“武叔諱鉞,姓徐氏。其先入閩,家福之長溪赤岸,由赤岸徙溫平陽。至髙祖,始為萬全鄉(xiāng)尚賢里之族。祖諱隆。父諱幾,自謂休休翁,與里人作義學,延知名士教子弟”。[35]人從“閩”來,教亦從“閩”來。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志》:“摩尼佛,名末摩尼光佛,蘇鄰國人”!皶,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至道中,懷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師卜肆,鬻以五十千錢,而瑞相遂傳閩中。真宗朝,閩士人林世長,取其經(jīng)以進,授守福州文學”。[36]即就仍奉“蘇鄰國之教”的彭氏來說,也是“自閩徙溫”。所以,當時的平陽,奉同種信仰的場所,自然不啻“選真寺”和位于本鄉(xiāng)“炎亭”的“潛光院”二處。《不系舟漁集》卷一二《竹西樓記》:“溫之平陽,有地曰炎亭,在大海之濱”。“潛光院者,明教浮圖之宇也。明教之始,相傳以為自蘇鄰國流入中土,甌、閩人多奉之。其徒齋戒持律,頗嚴謹,日一食,晝夜七時詠膜拜”!皹墙ㄓ谀衬。石心之師曰德山,實經(jīng)營之,石心名道堅。至正十一年七月望記”。[37]
由于儒家文化的滲透,迄于南宋,平陽地方的不少縉紳拋棄了昔日的宗教,甚至包括佛教。許景衡《橫塘集》卷一九《陳宗偉墓志銘》:“惟陳氏,世為溫人”!耙刂紫卜,豪民多弟、侄,則畀于浮屠,以并其所有。大父深疾之,毎以為宗戚戒,故于今凡陳氏子弟皆儒學,無一人異趨者,吾大父之敎也”!案M宗偉,字公美。年七十有二,崇寧二年歲次癸未十月二十八日,死于家”!耙悦髂昙咨晔辉率娜眨嵊谒釉浊遴l(xiāng)樂溪村之原曽祖墓西四十步。曽祖諱添,祖諱度。父諱文濟,博學而文,為州里所推重云”。[38]當然,也有分別將子侄派入俗、道的現(xiàn)象,以從二方面維護家族的繁衍!吨过S集》卷四八《林氏墓銘》:“陳子端己,自平陽將父天錫之命來,再拜乞銘其母林氏”。“其葬日,淳熙十年閏月某日;
其地所居,萬全鄉(xiāng)管奧之葉原。其壻朱次宣,子明畏、端己、彪也。(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端己從余學,彪為比丘”。[39]入元以后,此種趨勢有增無減;
這就是“選真寺”和“潛光院”亦儒、亦佛、亦明的來源!恫幌抵蹪O集》卷一二《竹西樓記》:“鄉(xiāng)之能文之士,若章君慶、何君岳、林君齊、鄭君弼,咸賦詩以歌詠之”!笆,素儒家子,幼誦六蓺百氏之書,趨淡泊而習高尚,故能不汨于塵俗,而逃夫虛空。其學明教之學者,蓋亦托其跡而隠焉者歟”![40]
無論孔克表還是陳高,都是典型的儒生。為躲避方氏,陳高棄妻子而入福建,接著又浮海至山東,最后死于河南,突出了“忠”的內(nèi)涵?卓吮恚苍凇靶ⅰ庇猩虾玫捏w現(xiàn)。《滎陽外史集》卷九○《永嘉孔正夫生時,父、母年五十,及登第,則九十余矣。正夫養(yǎng)志不仕,明年,父、母皆死,追念不忘,為作此詩》:“朱顏白髪壽期頤,喜看賢郎射策歸。天上恩除承紫詔,堂前歡笑舞斑衣。椿萱慘慘星霜變,莪蓼哀哀涕泗揮。幸際圣朝新孝理,征書行復下丹扉”。[41]錢宰《臨安集》卷一《題孔正夫迂隠軒》:“所性倦俯仰,闊焉與世殊。野服謝簪紱,衡門薄軒車。對酒不解飲,乃與陶潛俱。朝采籬下菊,夕釣江上魚。榮名如浮云,富貴非我圖。隠顯吾不知,迂叟方著書”。[42]以“孝思”與“趨淡泊而習高尚”為忠旨的作者,自然不會很多地涉及顯然與此相去甚遠的內(nèi)容。除外,“明教”以《老子化胡經(jīng)》為主要典籍;
該作,早在至元前的道、佛的辯論中,即被斥為偽書!吨猎?zhèn)武洝肪硎讖埐尽吨猎鎮(zhèn)武涬S函序》:“時少林裕長老率師德詣闕陳奏,先朝蒙哥皇帝玉音宣諭登殿辨對化胡真?zhèn)危スR朝親證,李志常等義墮辭屈,奉旨焚偽經(jīng)”。[43]所以,是為元代科舉進士的孔克表、陳高,自然不會津津樂道于諸如“末摩尼佛”之類的故事了。[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載《世界宗教》一九八九年第四期,頁110。
[2] 載《中華文史論叢》第八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六年,頁269、270。
[3] 頁270、271、272.
[4]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5上、下、6上、下。
[5]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12上、下。
[6] 頁12下、13上。
[7] 又,黃佐《翰林記》卷一七《史官題名,修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16下:“孔克表,浙江東陽人,孔子五十五世孫,由薦舉洪武初任”。茲“東陽”,誤。
[8]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正統(tǒng)刊本,頁2下、3上。
[9]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2上。
[10] 頁13上、下。
[11] 頁9下、10上。
[12] 頁1上、下。
[13]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13上。
[14] 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瘒罉s?,頁392下。
[15] 頁13上、下、7下、8上、6上。
[16] 頁28下、29上。
[17] 《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刊本,頁10上:“唐武德五年,分安固縣復置[橫陽縣],屬東嘉州。貞觀元年,省。大足元年,分安固縣復置,屬溫州。干元四年,改名平陽。宋因之。元升為州,屬溫州路。本朝洪武二年,改為縣”。
[18]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武英殿聚珍》本,頁10上、下。
[19] 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印清鈔本,頁497上。
[20]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弘治刊本,頁6下。
[21] 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印清鈔本,頁570下、571下。
[22] 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印正統(tǒng)刊本,頁516上、下、517上、下、518上。
[23] 頁8上、下。
[24] 頁1下、2上。
[25] 頁5下、6上、下。
[26]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景泰刊本,頁148上。
[27] 頁13上。
[28]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明刊本,頁6下、7上。
[29] 頁11上、下、12上、下、13上、下。
[30] 頁1上、7下、8上、下。
[31] 《嘉靖溫州府志》卷一,上海古籍書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原刊本,頁2上:“泰順,本瑞安、平陽二縣地。國朝景泰中,分置泰順縣”。
[32] 《橫塘集》卷一八《迎坡閣記》,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印清鈔本,頁342上:“平陽,浙東之窮處也,邑于山谷間”。
[33]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32下、33上。
[34] 頁5上、下。
[35] 頁4下、5上。
[36]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廈門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點校本,一九九二年,頁171、172。
[37] 頁24上、25上。
[38] 頁352下、353上。
[39] 頁2上。
[40] 頁24下、25上。
[41] 頁9下、10上。
[42]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8下。
[43]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崇禎刊本,頁477上。
[44] 黃震《黃氏日抄》卷八六《崇壽宮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8下、9上!叭晃崛迮c佛老固冰炭,佛與老又自冰炭,今謂老為佛,而又屬記于學儒者,將何辭以合之?且何據(jù)耶?因書詰之,則報曰:吾說豈無據(jù)者?《老子化胡經(jīng)》明言:我乘自然光明道氣,飛入西那玉界,降為太子,舍家入道,號末摩尼,說戒律、定惠等法,則道經(jīng)之據(jù)如此”。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