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王曙光:“教然后知困”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屈指算來,在燕園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悠久學術傳統(tǒng)的地方,我已經學習工作了十四個春秋。讀書的時候,我就非常癡迷于對于北大傳統(tǒng)的探求,并借著在北大?⻊盏臋C會,接觸到許多在各個領域造詣精深的名師大家。在走訪這些學界前輩的過程中,他們的人生遭際和豐富閱歷所給予我的生命意義上的啟迪固然使我受益匪淺,然而這些大師的特出的人格魅力和為師風范,每每使我在景仰的同時反復玩味不已,所謂“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內心里面充滿了對于教書這個職業(yè)的敬畏與神往之感。但是留在母校服務,對于我來說,絕對是一件概率極小的偶然而幸運的事件。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的人,一個在眾人面前講話都會感到拘謹而膽怯的人,是否能夠勝任北大的神圣的講臺,是否能夠抵擋北大學生近乎苛刻的挑剔眼光,對于我和我的家人來說,都是不十分確定的。就是帶著這種誠惶誠恐的心態(tài),開始了我的教師的職業(yè)生涯。

  所謂“無知者無畏”,盡管對教學毫無經驗,但我并不覺得站在講臺上說話有多么恐怖。我也風聞過一些前輩的逸事,比如沈從文先生,到北大講授的第一節(jié)課,準備了兩個小時的講稿,竟然不到半小時就講完了,站在講臺上尷尬得不知所措,只好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字:“我講完了,沒有話可說了”,至今傳為佳話。汪曾祺先生曾有文章憶及此事。再比如曾有學長告訴我,厲以寧先生雖時下舉辦講座時從容不迫侃侃而談令聽者云集如癡如醉,但他早年因口吃之故,幾乎要放棄在北大的教職而欲往他處專事科研工作。我后來聽厲先生的課,果然還微帶口吃痕跡,有點相信學長講的故事并非虛構。這些傳說,不管真假,總算給了我一點勇氣和信心,覺得教書如同任何職業(yè)一樣,總有一個淬煉的過程,而決定職業(yè)生涯成敗的關鍵之點,在于你是否享受這個過程,是否在這個過程中感到愉悅和自我實現。

  我聽到無數前輩說過,教書是一門藝術。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實際上,任何一種職業(yè),當它達到一種純熟、從容、忘我、自如的境界的時候,不都是一種藝術嗎?彈奏古琴,物我兩忘,固然是一種藝術,然而一個鐵匠,當他有節(jié)奏地揮舞著鐵錘,看火紅的物件在鐵砧上鍛煉時,那種渾然忘我的境界,那種完美的節(jié)奏,那種嫻熟的收放自如的神態(tài),不也是一種藝術嗎?所以作為“竹林七賢”的名士嵇康,既可以是卓越的古琴演奏者,在《廣陵散》的世界里陶醉,也可以是一個優(yōu)秀的鐵匠,在鐵錘的叮當聲里體會生命的美感。所以斯賓諾沙既可以是一個深沉的哲學家,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享受快感,也可以是一個手藝精湛的磨鏡片的工匠,在這兩個領域,他都以藝術家的姿態(tài)生活著。教書作為一種職業(yè),其境界,也應該是藝術的。藝術的本質是多元,所以教書的風格就不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種風格并存的;
藝術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的,因此教書就不會是一種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應該經常注入新鮮的東西;
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激情,因此教書就不可能是呆板的毫無生氣的照本宣科,而應該是生命熱情的全部投入。我體會,正是在這些意義上,前輩們才稱教書是一門藝術。藝術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

  我有幸在北大學習的過程中,見識了很多在教書這個行當堪稱高手的“藝術家”?墒撬麄兊慕虝乃囆g或者說風格確實是非常不同的。我曾在課堂上跟學生戲談北大教師的風格,我把這些風格分成五種:激情宣泄型,人格感化型,儒雅灑脫型,冷靜肅穆型,世情嘲諷型。我可能另有文章來細說這幾種類型。實際上,我們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所有名師一定都是在講臺上談笑自如,都有著講演家的口才和相聲藝術家的幽默。其實名師的風格是繽紛多樣的,并不拘于一種模式。我在讀書的時候聽過很多名師的講座,他們給我的感覺似乎恰好相反:這些大師的口才實在不能說是特別優(yōu)秀的,但是他們的課堂卻總是能夠吸引那么多沉靜聽講的學生。季羨林先生有些山東口音,講話速度并不迅疾流暢,屬于樸厚敦雅的學者,他的講課風格很平實,處處透著一種老實、寬厚、謹嚴的風范,我從來沒有看到他的講座中出現什么高潮轟動的場面。張岱年先生也是這樣,他不太會講笑話,說話有些艱澀的樣子,總愛說:“這個問題很復雜”,他完全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名士的灑脫。侯仁之先生的講課很有熱情,但基本的格調仍舊是平實的。經濟學院的幾位前輩給我的印象也多半如此。據說陳岱孫先生的講課富有邏輯性,思路清晰,掌握節(jié)奏恰倒好處,但他氣質平和,講課并非激情洋溢妙趣橫生。經濟史一代大家陳振漢先生,據說講課時聲音極為微弱,且一口浙江官話,聽來十分費勁。但他的課程無疑是很有分量很有內容的。我到陳振漢先生家拜訪多次,每次聽他講諸暨話我都很頭疼,經常茫然不知所云。中國經濟思想史領域可謂開宗立派的學者趙靖先生,講話有濃重的濟南腔,講課的風格十分平靜質樸,幾乎沒有什么波瀾,但他對中國古代文獻的淵博學識總是使學生在課上屏息以聽不敢怠慢。這些大師級前輩,之所以成為名師,不在于特別優(yōu)異的口才和演講天賦,而在于其淵博的學識與精深的學術造詣,還有他們在為人行事方面所表現出的特出的人格魅力。自然,也有口才與學識兼擅的名師,比如北大歷史上的胡適先生,馬寅初先生,但這樣的人物實屬稀有,不能當作通例。

  我讀過一篇文章,談到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說他對教書有一種類似于“宗教的狂熱”和“母性的激情”,這種形容當然是文學家筆法,但卻頗為傳神地傳達出一個教師所必須具備的首要素質:那就是對教書的一種深刻的、執(zhí)著的熱愛。假如一個人在職業(yè)中找不到激情,找不到那種身心俱醉的投入感覺,找不到一種自我實現的滿足感,那么,他就應該考慮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yè)。教書不是為稻梁謀的“教書匠”職業(yè),它是需要一種激情作后盾的。我聽說過侯寶林先生(80年代曾被北京大學中文系聘任為教授)的逸事。據說侯先生在家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人,不茍言笑,十分沒有幽默感;
然而一上臺子演出,則立刻神采飛揚妙語連珠,仿佛變了一個人。戲臺是他的人生提升之所,是他感到光彩煥發(fā)之所。講臺也是如同戲臺,當一個教師站在神圣的講臺前的時候,他應該表現出像侯先生上戲臺一樣的激情,他面對的是他所熱愛的忠實而挑剔的聽眾,他必須用全部的身心力量來展現自己,不能慵懶,不能敷衍,不能面無表情,不能無所用心。

  古時談起教師,總要說“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我體會,古人對于一個教師的要求是相當全面的,不但要有精湛的學養(yǎng),還要有高尚的人格根基,也就是前人所說的“道德文章”。在這個方面,我國經濟學泰斗陳岱孫先生堪稱典范。在他逝世的時候,我曾連夜寫了一副挽聯(lián):

  “學為儒范,行堪士表,仰一代宗師,道德文章澤后續(xù);

  質如松柏,襟同云水,數九秩春秋,經世濟民慰平生。”

  岱老為人所稱道的,也不僅是他在西方經濟學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更使學界推重的,是他的淡泊、高貴、堅貞的人格操守和獨立不倚、“修辭立其誠”的學術品質!蛾愥穼O先生紀念文集》是我經常翻閱的一本書,每次讀,總會被其中回憶岱老的文字所打動和震撼。一個教師,能夠在那么多心靈里面留下寶貴的痕跡,能夠以他的道德文章感化和熏陶那么多的后輩,實在是做到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巔峰境界。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甘作前薪燃后薪”,有這樣的教師在北大薪火相傳,則北大優(yōu)秀的學術傳統(tǒng)和人文精神就永不會湮滅。

  我體會,北大這些聲譽卓著的學界大家之所以成為名師,有三個重要因素。一曰職業(yè)操守。所謂職業(yè)操守,乃是對自己的職業(yè)所懷有的敬畏、珍惜、尊重與神圣的感覺。一個北大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要珍惜和尊重自己的職業(yè),熱愛自己的學生,并且對北大懷著天然的深厚感情。一個在北大這樣的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學府執(zhí)教鞭的人,如果他對北大的歷史淵源和學術傳統(tǒng)沒有相當的覺解,如果他對這所大學的未來命運沒有一種天然的負擔和使命感,那么我們就很難相信他能夠勝任北大教師的職業(yè)。二曰學術根基。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應該是在自己的領域里學有專長、有所造詣的學者,所以科學研究始終是教學的基礎。北大的教師,往往不是拿著現成的教科書去照本宣科,而是在講授過程中緊密結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將自己的研究心得及時地反饋和融會到教學之中。而教書過程中所遇到的學生的質疑、問難,又補充和修正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科學研究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因此之故,我們才可以解釋,為什么那些并非妙語連珠口若懸河的學者,可以成為深受學生愛戴的名師,其中的道理在于,他們在學術上的深厚根基使他們的講授充滿智慧的光彩。三曰人文底蘊。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有其深刻的人文背景和社會屬性。一個經濟學的研究者和傳授者,如果沒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沒有一種終極意義上的人文關懷,他就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經濟學研究者和傳授者,他所培養(yǎng)的學生,也只能是沒有思想的經濟學“工匠”。工匠與藝術家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成批制作,固守模式,而后者傾心于創(chuàng)造,絕不與他人或先前的自己雷同;
前者乃是為稻梁謀的職業(yè)匠人,而后者是將生命投入進去的獻身者。一個經濟學的研究者和講授者,如果不具備歷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等最基本的人文修養(yǎng),就很難在更高的意義上理解經濟學,他只能是“經濟學匠”,而不是“經濟學家”;
而一個匠人,所培養(yǎng)的也只能是匠人,而不可能培養(yǎng)出有著人文關懷的、有思想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未來的大師。

  北大90周年校慶紀念文集《精神的魅力》(1988)的扉頁,印著這樣一段話:

  “這真是一塊圣地。近百年來,這里成長著中國數代最優(yōu)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的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出的精神魅力”。

  這是我讀過的對北大精神最精彩、也是最富有文采的詮釋,據我所知是出于中文系謝冕先生的手筆。北大精神的傳承者是她的一代代學生,但其傳授的擔子在教師肩上。我有幸生活學習在這樣的一個校園,見識到這么多優(yōu)秀的學者和教師。他們都是值得效仿的榜樣,還是那八個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北大(以及那些名師)對于我而言,是一所永遠難以畢業(yè)的學校!皩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陳岱孫先生晚年給后輩題字,喜歡用這句話。我體會,這不僅僅是一種大師式的謙遜。這里面蘊涵著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精髓所在,那就是:終身學習。

  

  2004年10月16日夜

  

  * 本文是作者在2004年10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學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稿。

相關熱詞搜索:曙光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