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唐代興:生命倫理學:通往未來的橋梁(下)――生命倫理構建的多元境遇方向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內(nèi)容摘要】 勇往直前,生生不息,這是世界生命敞開自我的天賦命運。以此觀之,生命敞開所遭遇的全部倫理問題,都是境遇化的。境遇,要求生命倫理學必須以人文化的制度社會和自然社會為兩維視野,以生態(tài)境遇為基本平臺,展開多元方向的探索,由此形成四維扇面的生命倫理學學科藍圖:自然宇宙生態(tài)境遇中的自然生命倫理學,社會生態(tài)境遇中的人文生命倫理學,生物學生態(tài)境遇中的醫(yī)學生命倫理學和健康生態(tài)境遇中的個體生命倫理學。

  【關鍵詞】 生命境遇 自然生命倫理 人文生命倫理 醫(yī)學生命倫理 個體生命倫理

  

  愛的律法是根本律法,因為它能否定其它律法;
有的律法是絕對律法,因為它涉及一切具體事物;
........愛的絕對主義,使有愛有權滲入具體境遇之中,探明愛所關注的具體困境需要什么。因此,在爭取絕對地位的斗爭中,愛決不會變成狂熱;
在相對主義的影響下,愛也決不會玩世不恭。

  ――W.蒂利!断到y(tǒng)神學》第1卷

  

  客觀地看,生命倫理學與傳統(tǒng)的一般倫理學的根本區(qū)別有三:一是傳統(tǒng)的一般倫理學所關注的對象,只是人,因而它是人本中心論的;
生命倫理學所關注的對象,則是生命,所以它是生命中心化的。二是傳統(tǒng)的一般倫理學只進行一種學理的抽象研究,它可以不涉及倫理行動的生態(tài)境遇問題;
但生命倫理學卻必須涉及倫理行動的生態(tài)境遇問題,所以它要進行學理的抽象研究,更要注重于具體境遇的倫理行動研究。三是傳統(tǒng)的一般倫理學研究個體時只涉及人文化的制度社會;
而生命倫理學研究生命個體時則須同時涉及人文化的制度社會和自然社會。

  由于如上三個方面的區(qū)別,形成了生命倫理學必須以人文化的制度和自然社會為兩維視野,以生態(tài)境遇為基本平臺,展開多元方向的探索,由此形成四維扇面生命倫理學學科藍圖:自然生態(tài)境遇中的自然生命倫理學,社會生態(tài)境遇中的人文生命倫理學,生物學生態(tài)境遇中的醫(yī)學生命倫理學和健康生態(tài)境遇中的個體生命倫理學。

  

  一、生命存在的生態(tài)境遇性

  

  生命的境遇  “境遇”是一個生命概念,只有當它表述生命展開的歷程時,才獲得其具體的用途。因而,我們必須牢牢記。壕秤龅闹黧w是生命,境遇是因生命而發(fā)生的,它是描述生命展開(困境或?qū)Ь尺x擇)狀態(tài)的一個生存論概念,所以,它又獲得了倫理學意味而成為一個倫理學概念。

  所謂境遇,即是指生命完全身不由已地已經(jīng)處于某一種環(huán)境狀態(tài)之中并被迫面對生存的困境和行動的選擇。比如,上帝在創(chuàng)造好一切之后才開始創(chuàng)造人類的行動,因而,創(chuàng)造人類的行動是一個境遇性的行動。而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姓一旦被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就被置于伊甸園這個環(huán)境狀態(tài)之中被迫面臨生命之樹與善惡之樹的對立困境,正是這一困境使他們不得不進入蛇的引誘與選擇境遇:亞當和夏姓選擇善惡果,結果這個行動導致了另一個困境,那就是突然睜開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肉體的刺激與永恒的誘惑及其背后的美丑善惡,這一發(fā)現(xiàn)雖然在瞬間產(chǎn)生,但卻強迫他們必須進行行動選擇,于是,他們慌忙扯下一片無花果樹葉,把各自裸體中那沖蕩著深度誘惑的肉體部位遮掩起來。

  西方的《圣經(jīng)》應該算是最完整地描述生命境遇的一本書。但認真說來,最早對境遇問題予以思考的第一個人,應該算是赫拉克利特,他提出并思考“公正”問題,就是基于不公正的境遇而發(fā):“如果沒有那些(非公正)的事情,人們就不知道公正的名字!保ā稓埰罚23)因而,赫拉克利特認為“善與惡是一回事”(《殘篇》,59)。因為,在具體的生存境遇中,生命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倫理,往往是善惡不分的。比如,抽象地講,誠實的行為是善,欺騙撒謊的行為是惡,但在康德所講的“兇手追殺好人”的具體境遇中,向兇手隱瞞被追殺者去向這一欺騙撒謊行為,卻是善的;
如果是向兇手誠實,則是害了一條性命,其誠實行為反而是惡的。

  境遇不是生命的偶然或殊態(tài),而是生命的必然和常態(tài):凡是生命,一旦它成就為生命,就被命運地拋進了具體的境遇之中而展開自己的生命歷程。所以,境遇之于生命,是一種命運。人類的精神探索,必然要與境遇打交道;
生命倫理學,必然只能成為生命的境遇倫理學:對生命的倫理學思考與檢討,不可能逃避境遇的維度,只有當我們把審視的目光投向生命境遇之維,生命倫理學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創(chuàng)構。

  生命境遇的敞開態(tài)勢  境遇由于生命而產(chǎn)生,生命因為境遇而敞開。所以,生命與境遇合二為一而形成生命境遇。從表面看,生命境遇的存在敞開,是通過個體生命的生存行動來啟動的;
但實際上,生命境遇的存在敞開,卻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所謂“歷史的必然”,是指生命與生命的相交相融或相悖相離所編織生成的時間之流,比如,每個人的誕生,都落入一個特定的境遇之中,從而形成個體生命的不同命運,比如生于達官顯貴之家或書香門第之家或破落貧窮之家等等,但生命誕生時所進入的這種境遇,卻是生命與生命(即你與某個特定的女人以及由此女人所聯(lián)貫起來的其他人)相交相融而編織生成的時間之流。

  生命境遇存在敞開的基本態(tài)勢,就是空間向時間的滲進,從而生成出生命境遇的歷史向度:生命境遇的存在敞開,始終是歷史性的。

  如前所述,生命的本性就是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創(chuàng)造生命和創(chuàng)造自我,而創(chuàng)造總要經(jīng)歷事件,并且始終需要空間舞臺,因而,從事件創(chuàng)造角度看,生命境遇總是由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造性事件構成的連續(xù)統(tǒng);
但從事件創(chuàng)造的空間舞臺方面看,每個創(chuàng)造性的事件都生發(fā)于某個特定的空間之中,并形成一個特定的空間之點,生命創(chuàng)造活動的繼續(xù)向前,實際上是一個又一個被創(chuàng)造的事件所生成的空間之點的連綴,因而,由所創(chuàng)造的事件而形成的事件的連續(xù)統(tǒng),實際上是一個又一個空間之點連綴所生成的無限時間進程(即歷史之流)。所以,生命境遇的存在敞開,不僅是時間進程的,更是生生不息的生態(tài)敞開。

  生命境遇的倫理要求  如前所述,以自由為最高原理的自我創(chuàng)生、互不傷害、平等尊重、相互完整等,構成了生命倫理學的實踐論原則體系,但生命倫理學的實踐論原則體系,卻必須服從生命境遇的存在敞開。因為生命的存在敞開始終是具體的,是境遇化的,而這些具有極強概括性的生命倫理原則,只有置于具體的生命境遇之中,才能發(fā)揮出真正的實踐功能。比如,在一般情況下,生命與生命之間,應該遵守平等生存的不傷害原則,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這就是善的,也是道德的。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出于不得已而傷害了生命,這是允許存在的,比如,著名的“電車理想實驗”就是一例,在別無選擇的不得已情況下,選擇犧牲一人的生命來保全共他五人的生命,這是善的,因為它符合“最大利益凈余額”原則。[1](PP156-161) 

  以此觀之,生命倫理學的實踐論原則體系的運用,必須接受生命存在、生存、行動的境遇論倫理原則,這即是約瑟夫.弗萊徹所講的愛的原則:愛是根本的律法,愛也是根本的道德原則,因為“愛同公正是一回事,因為公正就是分配了的愛!保2](P70)愛的境遇倫理原則,與生命的自我創(chuàng)生原則和生命的互不傷害原則、相互尊重原則、相互完整原則是相契合的,即生命倫理學的實踐論原則體系,必須建立在對生命的廣闊博愛與全面慈善之基石上,[3](P275)并且只能是對廣闊的博愛與全面的慈善的境遇化運用。

  

  二、自然生態(tài)境遇中的自然生命倫理學探索

  

  人本血緣與自然生命境遇  人是世界性存在者。人的世界性存在具體表征為他同時存在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之中:人文世界是由人力創(chuàng)造的器物、制度、知識、觀念、思想、信仰、方法組成;
自然世界由則生命和創(chuàng)造生命的法則、律令組成。

  人文世界是屬人的世界,但自然世界也是屬人的世界,但首先是屬于自然生命的世界;
同時,人文世界是建立在自然世界之中的,人的存在是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存在基礎之上的。這兩個方面是生命倫理學探討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態(tài)度。

  在過去,我們一直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屬人的、并為人所用的一個資源世界。這種看待源于我們的盲動認知,即主觀武斷地認為人與自然生命沒有存在的關聯(lián),只有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但是今天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自然是我們得以存在的根基;
大地是我們的母親,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整體創(chuàng)化力量是我們的父親。母親為我們提供了乳汁,使我們的生命得以延續(xù)和生成;
父親為我們提供了勇敢存在的意志和頑強生存的智慧與力量。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則是我們的兄弟姊妹,他們與我們血肉相聯(lián),因而,自然生命,為我們提供了親生命的關愛與照顧。所以,我們要繼續(xù)存在下去并希望生存得更好、更完美與幸福,必須敬畏、關愛、慈善自然生命,使他們完整存在和健康生存。因而,生命倫理學所關心的首要問題,應該是自然生態(tài)境遇中的自然生命的倫理問題;
生命倫理學建設的首要學科維度,應該是自然生態(tài)境遇中自然生命倫理學探索。

  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  在自然生態(tài)境遇中構建自然生命倫理學,這是生命倫理學創(chuàng)構的奠基工程。自然生態(tài)境遇中的自然生命倫理學探索,應以自然生命為倫理主體,但必須要從人出發(fā)。因為自然生命倫理學是專門探討自然生命在其自身境遇中的存在地位、生存資格和行動權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倫理訴求,以及這一倫理訴求對人的完整存在和健康生存的實際功用與影響,從而為人的生命倫理學提供最基本立法原則和普遍行動原則。

  從人本身出發(fā)來探索構建自然生命倫理學,需要拋棄惟人本主義的狹隘人道論理念,重建能夠拯救世界、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自然人道主義、大地人道主義、原野人道主義。由此,自然生命倫理學探索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起這樣一種視域開放的生命主義人道原則。這一生命主義人道原則的核心精神,就是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

  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的根本前提是平等地尊重生命。平等地尊重生命則要求我們必須去了解自然生命,認識自然生命。

  了解和認識自然生命,就是了解和認識自然生命的自由朝向,創(chuàng)造品質(zhì)及其親生命的倫理傾向;
就是了解和認識自然生命的創(chuàng)造本性和生態(tài)境遇;
就是了解和認識自然與人的生命處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在與互存、共生與互生的境遇進程之中,人善待自然生命,最終是善待自己,人要真正的善待自己,就必須完全地善待生命;
就是了解和認識人自己:完全地善待自然生命的實質(zhì)體現(xiàn),就是真誠地尊重自然生命,“生命是一個超越了我們的理解能力的奇跡,我們?nèi)孕枰鹬厮。”?](P238)總之,以一種廣闊的博愛和全面的慈善之情來完全地尊重自然生命,是人類了解自然生命的前提,亦是人類認識自我的前提,更是人類真正尊重自我的開始。

  平等地尊重一切自然生命的實質(zhì)性道德體現(xiàn)就是敬畏自然生命。敬畏自然生命,需要以一種虔敬和畏懼的態(tài)度來平等地看待所有的自然生命。因為,世界因為生命才成其為世界,自然因其生命才成為自然。生命構成了自然和世界本身,生命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種道德存在:“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fā)展的生命實現(xiàn)其最高的價值。惡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理!保5](P30) 在生命世界里,惟有人類才因其擁有自主性思維能力和目的性認知能力而可能敬畏生命:學會敬畏生命,構成了人類的最大幸福之源,因為只有敬畏生命,人才能夠幫助和拯救其他生命;
只有敬畏生命,人類才可通過維護世界生命之生態(tài)平衡,使自己獲得幸福生存的自然根基。

  世界主義生命利益觀  人類與自然生命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雙重關系,它背后所隱含的基本法則是利益法則,即世界生命利益、自然生命利益、地球生命利益、物種生命利益與人類利益之間的得失平衡,構成了整個世界存在的法則。以此,自然生命倫理學的生態(tài)境遇探索,必須建立起世界主義生命利益觀,并以此為基本準則,在人類利益與自然生命利益之間建立起限度選擇機制和與自我限制的行動原則,這些原則包括:

  第一,世界生命的共同存在、普遍繁殖原則;

  第二,生命利益的平等索取原則。

  前一個原則是后一個原則實現(xiàn)的目的原則,它表述為生命的共在與互存、共生與互生;
后一個原則是前一個原則的境遇敞開的手段原則,它具體表述為兩個分原則:一是在進行利益索取時一定要遵循生命利益的最大化再生原則;
二是在利益索取中一定要遵循生命利益的平等原則。

  生命利益的最大化再生原則展開為兩個具體的行動原則,一是生命利益索取要遵循利益分配公正原則(the rule of distributive justice),即人類在向自然生命世界索取自我利益時,一定要公正地分配地球上的一切資源,使人類與地球上所生命物種都能獲得生命延續(xù)與延展的資源保障。(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二是進行利益索取時要遵循生命利益的公正補償原則(the rule of restitute justice),即當人類向自然生命世界索取自我利益時,因為自己的錯誤或其它的原因而導致了對自然生命利益損害時,就必須想法去彌補這種損害,去調(diào)節(jié)這種失衡,使整個自然生命世界在利益分配與索取中處于動態(tài)平衡與和諧的健康運行狀態(tài)中。

  生命利益的平等原則展開為兩個具體的行動原則,一是生命存在和索取的對稱原則(the rule of proportionality):它要求人類必須以充分考慮世界生命相互存在的利益平衡性,而主動放棄許多非分的、過度的利益索取。二是利益的最小原則(the rule of minimumwrong):它要求人類在向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索取自我利益時,應將對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物種生命的傷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同時,當因為不可避免的原因而造成了對自然生命的利益損害,就應該以其最大的努力去進行補償,使之能恢復再生與平衡。

  

  二、社會生態(tài)境遇中的人文生命倫理學探索

  

  人的存在雖然以自然世界為母體,但卻要以人文世界為生命展開的直接境遇舞臺,因而,對人的生命存在、生存、行動的倫理探討,則是人文生命倫理學:人文生命倫理學探索,構成了生命倫理學的另一基本維度。

  人文生命存在境遇之構成  人文世界是由人力創(chuàng)造的器物、制度、知識、觀念、思想、信仰、方法等內(nèi)容構成。人文世界是人力智慧的成果,但它一旦為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就構成一種脫離于人的意志控制的客觀力量,而成為現(xiàn)實的或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控制人的生命運動方式、方法的選擇與建構。因而,人力所創(chuàng)造的器物、制度、知識、觀念、思想、信仰、方法等等,構成了人的生命存在敞開的歷史化的文化境遇,它實質(zhì)地敞開為三個向度:

  一是由器物構成人的生命敞開的器物境遇。器物是指人力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形態(tài),它實際上兩個展開為兩個維度,一是更多地具有收藏和保存價值的歷史性器物,二是更多地發(fā)揮當下使用價值的器物,因而,人力創(chuàng)造的器物實際上是從歷史和當下兩個維度創(chuàng)構起人的生命敞開的器物境遇,比如我們居住的房屋,我們所生活其中的城市等等,即是。

  二是由制度構成人的生命敞開的制度境遇。制度是國家社會的歷史經(jīng)驗的積累與張揚,它具有功能強大的歷史維度;
但制度的歷史功能最終要通過制度的當下運行來展開。由此,制度的歷史期盼與當下運作,此二者的合流,構成了人的生命敞開的制度境遇。

  三是由知識、觀念、思想、信仰、方法等內(nèi)容整合構建起人的生命敞開的精神境遇。客觀地看,在歷史化的文化境遇構成中,其器物境遇和制度境遇,都具有相對單一的價值朝向和情感期許,只有精神境遇才呈現(xiàn)出價值與情感的多元指向。當然,它在器物境遇和制度境遇的規(guī)范下,會分裂出主導性、非主導性和邊緣化之三維向度。

  歷史化的文化境遇僅是其人文生命存在境遇構成的時間維度,而人文生命存在境遇構成的空間維度,則是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關系。

  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關系,實際上涉及到三個維度:一是人與他人交互生成的人際環(huán)境;
二是人與群體、組織、政黨、政府等交互生成的社會環(huán)境;
三是人與特定自然生存空間交互生成的生活環(huán)境。這三個維度的價值取向、情感向度可能完全不同,也可能部分交叉,也可能根本對立,但不管怎樣,它們都通過人而聚合生成人的生命敞開的環(huán)境境遇。

  人文生命倫理學探索的基本方向  在現(xiàn)代社會里,物、技術和通過技術武裝的集權主義,此三者通力合作,構建起了全面消解人的獨立性、主體性的生存境遇。在這種生存境遇中,人文生命倫理學探索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了解和認識人本身,重新確立人在人文社會中的完整人本地位、資格、權利、價值、尊嚴。因為社會的真正締造者是生龍活虎的個人,只有個人才是社會的真正主體,只有個人才擁有平等締造社會的權利和選擇、取舍、利用器物、制度、知識、觀念、思想、信仰、方法的絕對權利;
并且,只有當每個人真正擁有了這些最基本的權利,才稱得上是一個人文世界。如果人被器物所控制、被制度所奴役、被知識、觀念、、思想、信仰、方法所俘虜,那么,人的主體地位、資格、權利就實質(zhì)地被統(tǒng)統(tǒng)消解,人由此成為一個生命的空殼。現(xiàn)代生活中,物質(zhì)、商品、技術和由技術武裝起來的集權主義運動,就是把人變成生命空殼的過程。所以,重新了解和認識人本身,重新確立人在人文世界中的完整人本地位、資格、權利、價值、尊嚴,這是人文生命倫理學的根本時代任務;诖艘桓救蝿眨宋纳鼈惱韺W探索必須創(chuàng)立能夠使所有人獲得人的地位、資格、權利、價值、尊嚴的人本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平等地善待人人,把人人當人看并努力使人人成為完整的人。

  平等地善待一切人,其根本前提是平等地看待一切人:只有平等地看待一切人,才能做到善待一切人。平等地看待一切人的認知前提是確立人的最高社會地位與存在價值,這是因為:第一,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而獨立地存在;
第二,每個人的生命是被拋于世的,他沒有原因也沒有理由,人的生命誕生本身就構成了其依據(jù)、理由:人永遠是自己存在的理由與依據(jù),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第三,每個人一旦被拋于世就享受著生的權利,并必然承擔其死的職責:人是必死的求生者,也是樂生的求死者,這對每一個人來講,同樣是相同的。第四,人的生命一旦誕生,就必然要擔當起求生和創(chuàng)生的職責,為此,人人必須勞動,并必須因其勞動而走向他人、走進群體、走入社會而終身地勞動,這是天職,更是人的權利。第五,如上四方面的因素都是天賦給人的命運、權利與職責,正是這種命運與職責,構成了人在存在的根基意義上是絕對平等的;
也正是這種命運與職責,賦予了人人成為平等的人最終理由和根本依據(jù)。

  善待一切人的最高立法原理自由。自由的基本內(nèi)涵是獨立;
自主;
個性;谧杂稍碇(guī)定,善待一切人基本要求即是:第一,善意地承認和看待每個人的獨立人格與獨立存在;
第二,善意地承認和看待每個人對生存的自主設計與自主安排;
第三,善意地看待每個人個性化地生活、個性化地勞動和個性化地追求人生快樂與幸福的權利。

  善待一切人的行為表現(xiàn)就是博愛與慈善。博愛就是把一切人作為愛的對象,去愛一切人;
慈善就是對一切人報以同情與憐憫,并同情和憐憫一切人。無論是博愛行為還是慈善行為,就是給人幫助、扶持、增益,就是給人以尊嚴和提升人的做人尊嚴的行為。所以博愛與慈愛的境遇落實,就是在把一切人當人看的基礎上,努力使每個人成為頂天立地的人。

  人文生命倫理學構建的基本要求  人既是世界性存在者,也是歷史性生存者,由此兩個方面的規(guī)定,人的人文生命存在境遇敞開為三個維度:一是歷史的維度,它所指向的是未來和未有,由此,人的境遇性存在、生存、行動,必須考慮未來的子孫后代;
二是環(huán)境的維度,它指向的是自然生態(tài),由此,人的境遇性存在、生存、行動,必須考慮與環(huán)境、與自然生態(tài)、與整個生命世界應該建構起怎樣的生態(tài)關系,才可能使自己存在完整和生存健康;
三是制度的維度,它所指向的是整齊劃一的律法、規(guī)則、原則,因而,人的當下存在、生存、行動,應該以如何的姿態(tài)來面對、取舍、運用或重構其律法、規(guī)則、原則,才更符合人性,才更體現(xiàn)愛的張力。

  面對這三個維度,人文生命倫理學探索,必須嚴肅地考察人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確立限度生存的整體實踐原則。

  以此原則出發(fā),人文生命倫理學探索引導人們改變對地球、對自然資源的態(tài)度:自然和地球給予人類生存提供了存在的現(xiàn)實條件,它們的價值之于人首先是一種存在(目的論)價值,然后才是一種使用(即手段)價值。所以,人類必須拋棄自然征服論的觀念,建立起尊重自然、尊重地球、尊重資源環(huán)境的態(tài)度。這需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重建人與地球、資源之間的真正協(xié)調(diào)和諧的生存關系,這種生存關系的普遍形成最終以對資源運用限度原則和理性節(jié)約原則的社會化建立運用為具體標志;
二是拋棄片面的財富目的論和物質(zhì)幸福論觀念,重建人與人文環(huán)境之間協(xié)調(diào)關系,以實現(xiàn)對財富與生命或精神與物質(zhì)的協(xié)調(diào)幸福觀的創(chuàng)建;
三是徹底拋棄霸權主義行動綱領和絕對經(jīng)濟技術理性行動原則,重建政府、社會、個人三者的生存關系,使人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協(xié)調(diào)生存、限度發(fā)展。

  在此基礎上,人文生命倫理學應該全面探索人類的持續(xù)再生問題,建立起限度生存的發(fā)展原則,它展開為兩個具體性的實踐原則,即可再生資源的持續(xù)開發(fā)原則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持續(xù)利用原則。為此,必須從深度和廣度上開發(fā)人類的智慧力量,限度地、節(jié)制地開發(fā)科學力量和技術力量,使人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維護、開發(fā)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資源再生和激勵限度生存為主要任務。

  在當代世界,人文社會對人的主體地位、資格、權利、價值、尊嚴的消解的主要力量,是制度,是整個人文世界的制度規(guī)范系統(tǒng)和制度價值系統(tǒng)。前者規(guī)范人、壓制人,后者引導人、奴化人。制度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壓制和奴化生命的情況,是在于制度作為人力意志的境遇性產(chǎn)物,它一旦被制定出來,就獲得了超越時空的穩(wěn)定性與不變性;
人的生命存在、生存、行動卻始終在具體的境遇中流動、變化。因而,超越時空的制度始終滯后、落后于人的生命的境遇化存在、生存、行動;
并且,制度一旦產(chǎn)生,就具有對人的存在、生存、行動的絕對控制之本能沖動與欲望,所以,當制度的這種本能沖動與欲望變成現(xiàn)實的時候,境遇化存在、生存、行動的生命,就不得被迫遭受奴役之苦,人的地位、資格、權利、價值、尊嚴等等,就無時不刻不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制度力量的消解。所以,人文生命倫理學要擔當起重建人的地位、資格、權利、價值、尊嚴之重任,必須立足人的生命存在境遇本身,探索構建能夠張揚人性、激活生命創(chuàng)造力的境遇化生命價值導向系統(tǒng)。這個價值導向系統(tǒng)的根本坐標是:愛是根本的律法,并且愛決定律法的取舍,因為愛是最根本的公正;
這個價值導向系統(tǒng)的具體倫理尺度是:第一,境遇決定實情;
第二,境遇改變原則和規(guī)則。[6](P44)

  

  四、生物學生態(tài)境遇中的醫(yī)學生命倫理學探索

  

  人既是人文化的人,也是生物化的人。人的文化取向和生物傾向,同時濃縮在人的生命存在境遇之中,而構成其雙重方向。因而,從生物學生態(tài)境遇角度來審查生命的醫(yī)學倫理問題,構成了生命倫理學的又一基本維度。生命的醫(yī)學倫理是最典型的境遇倫理,它主要指涉三個方面:一是生命境遇中的生殖倫理;
二是生命境遇中的死亡倫理;
三是生命境遇中的治療倫理。

  境遇性生殖的根本倫理問題  人的生命敞開境遇中的生殖倫理,所涉及的對象內(nèi)容主要有五:一是生殖技術的開發(fā)與運用中的倫理問題,它包括人工授精、體外授精、代理母親、無性生殖等方面;
二是生育的倫理問題,它包括避孕、人工流產(chǎn)、絕育等問題;
三是優(yōu)生問題;
四是遺傳問題;
五是缺陷新生嬰兒問題。

  生物醫(yī)學生命倫理學對境遇生殖倫理問題的探討,所應該確立的出發(fā)點是:必須完全地確立和維護人的生命生殖本性,因為只有完全地保障和維護人的生命生殖本性,人才可能完整地保持自己創(chuàng)造生命和創(chuàng)造自我的力量,才可能真正完美無缺地在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生態(tài)進程中始終創(chuàng)造自我和創(chuàng)造生命,使自己在這種雙重創(chuàng)造進程中實現(xiàn)生命的智力生殖、情感生殖和意志生殖。[7]

  完美無缺地維護和保持人體的生命生殖本性,必須遵守三個本生命原則:第一,兩性生命交合原則:人的生命只能由兩性生命來創(chuàng)造,無性的或單性的人的生命創(chuàng)造行為,都是違反人的生殖本性的,也是違反人的生命本性的,所以是反道德;
第二,生殖意志原則:任何生殖行為,都必須同時體現(xiàn)兩性生命的自主生殖意志,惟有以兩性雙方的自主生殖意志為動力的生殖行為,才是合生殖道德的行為;
第三,兩性情感的身體注入原則:人的生命的創(chuàng)造,必須以兩性身體為傳導媒介,將雙方相向膨脹和張揚的創(chuàng)造生命和創(chuàng)造自我的自由情感融注進新生命體中,并構成新生命的原初生命激情,否則,任何形式的生殖行為,都是違反人的生命本性的。

  境遇性死亡的根本倫理問題  人的生命境遇中的死亡倫理所涉及的主要對象有四個方面:一是殺嬰問題;
二是安樂死問題;
三是器官移植問題;
四是生命的死亡及其處理問題。

  如上四個方面的境遇性死亡所涉及的根本倫理問題有三:

  一是必須明確定位什么叫生命。如前所述,生命就是指能不斷地與生命、環(huán)境進行能量攝取與交換,并具備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創(chuàng)造自我和創(chuàng)造生命之能力的有機體。以此來看,一旦兩性行為使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產(chǎn)生了交合,并可因此而進行能量攝取與交換而處于生長進程狀態(tài)中的東西,(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就是生命。因此,處于母腹中正在生成成形的有機體,都是生命,他都享有完全的生命權。

  二是誰有權決定人的生命的問題,即誰有權來決定、分配人的生命權、存在權、生存權、行動權?誰有權來處置人的生命的去留權、生死權?這些問題實際上涉及生命的誕生:如上篇所述,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得之于天(之靈光),受之地(之神性),承之類與族的血脈,形之父母(精血氣勢)。只有只四者的合和,才使生命的種子產(chǎn)生并最終孕育而誕生。所以,生命并不屬于父母所有,也不屬于自己所有,而且是屬于天地族人這四大自然力的合和之力,即上蒼:生命源于上蒼并最終歸上蒼所擁有。上蒼擁有生命權,不僅在于它創(chuàng)造了人的生命,更在它在創(chuàng)造生命時就賦予生命的走向及其最后的長度,這是生命創(chuàng)造與回歸的永恒法則,任何個人,任何群體力量,任何技術力量,都不能違背的生命法則,不能破壞的生命鐵律。生命的自由、平等,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立論的。人的生命權、存在權、生存權、行動權,只有上蒼有權分配。上蒼有好生之德,并且無親,所以,它是按照生命平等原則和生命自由原則來分配人的生命權利的,包括人的生命去留權、生死權。除此,沒有任何人有權處置自己的生命以及他者的生命。所以,殺嬰、安樂死,都是違背生命意愿并違背生命存在之自然法則的。

  三是生命的完整性問題。生命成就自己為生命,就在實現(xiàn)生命的健康生存;
生命成就自己為生命,更在于保持其生命存在的完整性。

  生命的完整性,首先是指生命必須自生至死保持上蒼創(chuàng)造的形式,不能殘缺,也不能減少。增加或減少、殘缺或美化,都違背了生命的自然法則,構成了對身體的傷害;
而傷害身體,就是對生命之完整權的侵犯,不管是否體現(xiàn)本人的自主意志,因為它破壞了生命存在的自然法則。因而,器官移植,以及死后的人體捐獻等行為,總是以侵犯生命、殘缺生命為前提,哪怕是移植動物器官,同樣是生命侵犯,并且還體現(xiàn)了生命的亂類。

  其次,生命成為生命之完整性,并不以生命本身的長短來判定,也不以生活的幸福、快樂或苦難、痛苦為尺度,而是以經(jīng)歷本身為尺度:因上蒼的緣故,不同生命有其不同的經(jīng)歷,不管這經(jīng)歷是輕松、快樂、幸福,還是苦難、絕望、痛苦,每個人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去經(jīng)歷他應該經(jīng)歷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件事情,只有這樣,他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走完完整的人生歷程。所以,面對此,任何人都不能人為地以結束生命的方式去逃避必須經(jīng)歷的人生生活內(nèi)容。所以,安樂死的倫理,并不是一個法律上的問題,也不是一個人道的問題,而是一個人道與天道相吻合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人的倫理準則與天地族人之自然法則相吻合的問題。

  境遇性治療的根本倫理問題  臨床治療,其目的是使人重新恢復健康。所以,臨床治療中的倫理問題,集中體現(xiàn)為如何使生命全面獲得健康的問題。

  在傳統(tǒng)的臨床治療中,健康只相對身體而論。因而,治療的經(jīng)典意義,就是運用藥物或其它醫(yī)學技術使病人的身體恢復正常、并達到原初的強壯狀態(tài)。其實,這種把人看成是一個純粹生物體而進行生物療法,并不完全符合人類的倫理要求,所以才有現(xiàn)代醫(yī)學觀念的改變,并產(chǎn)生生物-社會心理治療模式,但這種治療模式不過是對純粹生物模式的一種補充性修正,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建康觀念。

  客觀地講,真正意義的健康,是身體、精神、心靈三者的動態(tài)協(xié)調(diào),而使生命達到活潑剛健的創(chuàng)造狀態(tài)。所以,“健康”之于人,即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心靈健康的統(tǒng)稱。臨床治療對病人的健康恢復,也就意味著使病人從身體、精神、心靈三個維度恢復原初的活潑剛健的創(chuàng)造狀態(tài)。以此來看,臨床治療中的“治療”,就不僅是藥物或醫(yī)學技術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包括情志的疏導、心靈的激活與純化、精神的飽滿與昂揚。中國古代臨床醫(yī)學中講“三分思想,七分疾病”,并且針對此而提出“三分治療,七分調(diào)養(yǎng)”的辯證施治方略,則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完整的、全面的健康生命倫理理念。

  基于這樣一種健康和治療的倫理理念,必須在臨床治療中徹底改變對病人的看待,重新認識病人,這是治療倫理的核心問題。

  從生命倫理角度看,病人首先是一個人,病人的權利首先是他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權利,所以,他首先應該享受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權利。一個人的完整權利有很多內(nèi)容,但在臨床治療中,最根本的權利,就是平等的生命存在、生存、行動權和平等的生命知情權。因為前者,要求在臨床治療中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人權歧視;
由于后者,要求在臨床治療中不允許對病人有任何形式的病情隱瞞,除非病人自己以其自主意志表示他不愿知道或不想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否則,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他的生命知情權。因為,人的生命的健康,最終是人的心靈、精神、情志的健康;
并且,根據(jù)生命的自然法則,一個人的生命構成,就是他的全部經(jīng)歷,無論是好是壞,都是實現(xiàn)他自己生命完整性并磨煉他生命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因而,該人去經(jīng)歷的,必須要由他自己去完全經(jīng)歷,該由他去承受的,必須去承受,哪怕是再苦、再難,只有當他在心靈、情志、精神上經(jīng)歷了、承受了這種經(jīng)歷,他才可能真正戰(zhàn)勝身體上的疾病。所以,從健康倫理角度講,在臨床治療中對病人生命狀態(tài)的隱瞞,本身就是促使病人軟弱而不能全面恢復健康的一種墮落方式,所以,它是不道德的,也是違背人性的。

  在臨床治療中,讓每個病人充分享受生命知情權,這將要求臨床治療必須全面改變其醫(yī)學觀念,重建治療模式。這種醫(yī)學觀念,就是身體、精神、心靈動態(tài)協(xié)調(diào)的健康觀;
這種治療模式,即是身心并治的治療模式,即臨床治療應以對病人進行心靈、精神、情志的治療為根本,以藥物和技術的治療為展開為方式。因而,臨床治療對健康的追求,更多地體現(xiàn)了倫理道德的強大功能,換句話講,倫理道德本身,將在這種身心并治的新型模式中成為治療內(nèi)容和治療方法本身。

  

  五、健康生態(tài)境遇中的個體生命倫理學探索 

  

  人的生命敞開進程要完全展開其創(chuàng)造自我和創(chuàng)造生命的本性,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則必須有健康的生態(tài)境遇;
人創(chuàng)造自我和創(chuàng)造生命的健康生態(tài)境遇,則需要從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生物學生態(tài)三個面來建構。因而,當生命倫理學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對人予以引導,則必將開創(chuàng)出一個使人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展開創(chuàng)造的整體生態(tài)境遇。在這樣的整體生態(tài)境遇中,每個個人都踏上生命創(chuàng)造的道路,完整存在、健康生存,幸福生活。因而,生命倫理學創(chuàng)構的綜合維度,就是全面探索個體生命倫理學。

  個體生命倫理學就是個體生命自我實現(xiàn)的倫理學。

  個體生命自我實現(xiàn)有三個基本指標:一是生命存在的完整性;
二是生命展開生存的真正健康:三是生命始終充滿創(chuàng)造的激情與活力勇往直前,從不間斷地創(chuàng)造自我和創(chuàng)造生命。

  這里必要重新理解人的生命。概括地講,人的完整生命構成有三:一,身體:這是生命的外形體;
二,心靈:這是生命的內(nèi)形體,它由自由意志、靈魂、生命激情三者構成;
三,精神:這是身心一體的中介聚合體,它由意識、潛意識、無意識構成,人的文化經(jīng)驗知識、能力技巧,居于意識領域;
超驗性智慧、方法,居于潛意識領域;
人的先驗知識、智慧和方法,沉潛于無意識領域。在人的精神構成中,其無意識與心靈相鄰,生命的整體創(chuàng)化力量和秩序力量沉潛于心靈世界之中,接受自由意志的導航和靈魂的統(tǒng)帥,并通過無意識而進入精神世界,引導人的生命行動。

  由此來看,個體生命倫理學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調(diào)節(jié)身體、心靈、精神三者的關系,使之成為完整、協(xié)調(diào)、自組織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心靈、精神、身體三者的自我協(xié)調(diào)生成為完整的生命整體,體現(xiàn)出兩個方面的倫理取向:一是在微觀層面,身體、心靈、精神三者的自我協(xié)調(diào),體現(xiàn)為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動態(tài)合和一體;
二是在宏觀層面,身體、心靈、精神三者的自我協(xié)調(diào)生成,體現(xiàn)為看待生命、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的自我協(xié)調(diào)?陀^地看,一個人要具有平等地善待生命和平等地善待他人,卻需要一個自我主體性前提,這個自我主體性前提就是:平等地善待自己,把自己當人看并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這是個體生命倫理學的最高個體原則: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環(huán)境下都要把自己當人看,真正確立以健康、完整、樂觀的人性敞開為其最高價值,并使自己成為真正完整意義上的人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人要能平等地把自己當人看,并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必須解決三個基本的倫理問題:

  一是如何確立“人把自己當人看”的標準:人把自己當人看的標準設定,最終源于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生命的那種以自己為目的的能力,所以,人是以自己為標準的。其具體表述是:人是自己的目的,人就是目的;
人是自己的價值形式,人的存在就是價值;
人就是自己的意義,人的生存展開本身就構成人的意義的全部。

  二是“人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人”:它具體展開為四個方面,首先,人應該真誠地學會并努力建立起做人的價值意識與目的信念: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他誕生于自然世界而成為人,就獲得了獨立存在的最高價值和意義;
每個人一旦作為人而生活在人群和社會中,他就成為社會得以產(chǎn)生、存在與繁榮的最實在的構成主體,因而他也就獲得了最高的社會存在價值和意義。由此兩個方面形成確立人的價值意識與目的信念的源泉――人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人,創(chuàng)造人生生存的獨立價值與生活的人生意義,這是每個人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的心理前提、意志前提、人格前提、情感前提和認知前提。其次,人必須具備平等的人格和自尊精神。人作為自然生命,在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里是平等的,這種本體意義的平等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永遠是平等的,它構成了人人人格平等和自尊精神產(chǎn)生的本體論基石。其三,人必須學會向自己要自我實現(xiàn)的行動:自我實現(xiàn)是人的最高價值實現(xiàn)狀態(tài),是人使自己成為完美完整的人的最高狀態(tài)。因為生命天生具有一種求生長,求成長、求高大與完美的本性:比如,樹木為什么要那樣竭盡全力地瘋長?花為什么要那樣竭其生命的全部而向世界開放自我?細想一想,其實它們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我。世界上的一切生命存在都是如此,人更是這樣,追求自我生長、自我成長和自我高大與完美,不僅是人對生命存在之自然本性的釋放,更是人的社會存在之文化本性要求使之然。其四,人必須需要一種不斷實現(xiàn)自我、不斷完整自我的內(nèi)在推動力量。這種推動人不斷實現(xiàn)自我、不斷完整自我的內(nèi)在力量,就是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力和自我創(chuàng)生力,它來源于天賦,啟動于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自由創(chuàng)造本性和自我目的性激情。

  三是“人如何踐行自己的人生”:人踐行自己的人生的根本方式就是追求過程而生生不息。因為人要平等地善待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人,這意味著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是一個生生不息的人生過程,他伴隨著人生的始終,從來沒有停息的時候,如果有誰想通過一次努力或一段時間的努力就能做到使自己真正成為完整的人,這只能是一種天真,一種不想費力氣的偷懶。努力使自己成為真正完整的人,需要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奮斗,一生的行動。

  

  參考文獻:

 。1]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6]約瑟夫.弗萊徹.境遇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3]唐代.優(yōu)良道德體系論:新倫理學研究[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4]巴里.康芒納.封閉的循環(huán)[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1997.

  [5]愛因.蘭德.新個體主義倫理觀[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3.

 。7]居友.無義務無制裁的道德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007、9、30

相關熱詞搜索:生命 倫理學 境遇 唐代 通往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