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水:教育與教化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教育與教化兩者很難區(qū)分,常常是寓化于教,這在中西方都一樣。但在方法上,中西方文化還是表現(xiàn)出很大的區(qū)別。
在封建社會時期,統(tǒng)治者為了取得執(zhí)政的合法性,便宣揚“天授皇權”的理論。在西方,為了證明這種合法性,當時的宗教首領——教皇或主教還為每位君王登位時加冕。因此,當時西歐許多國家施行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權體制,宗教負責對人民進行教化:信仰上帝和服從皇權。
但從18世紀開始西方社會通過艱難的思想啟蒙運動和不斷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人權思想日漸擴大和深入人心。按照西方主流文化傳統(tǒng),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但人類社會卻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逃出伊甸園對上帝的背叛就是人類注定的命運,逃離的人類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世俗生活和世俗社會,也產(chǎn)生了與神權對立的世俗治權。人類的世俗世界總是在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新,也不斷變得越來越具有價值,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從上帝的教庭中的逃離,延續(xù)了許多世紀“政教合一”的政體分崩離析。因此,道德的養(yǎng)成僅僅是個人的事,學校并不刻意教育,反倒是社會更多地承擔起這個責任。
反觀幾千年的中國社會,雖然也講的是“天授皇權”,但并無宗教緊密配合,因此,鞏固皇權,教化人民的責任便要由教育來承擔,五倫綱常的封建說教充斥著整個古代典籍中,偶有民本思想的閃光,但終未能演變成主流思潮。
不需要科學文化知識,只需聽話的奴才,扼殺思想,抹殺人性。
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造成了中國近代百年的貧窮落后,喪權辱國,仁人志士一次次奮起,卻遭到殘酷的鎮(zhèn)壓。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慷慨就義,“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
有之,請自嗣同始!”這些話語至今聽了仍叫人血脈賁張,但當年菜市口法場四周卻圍滿了麻木的看客。事實說明,沒有先進的社會制度,何來先進的文化,又何談正確的教化。
今天,皇權雖早已不復存在,但教育同時教化的責任卻繼承了下來,并在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中發(fā)展成單獨的一門課程。并把內(nèi)涵是以民眾為主要對象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感化的教化,片面地理解為就是宣揚現(xiàn)時政治人物的言行舉止和事跡。教材的頻繁變動和過快地更換,不但浪費社會資源,同時也使受教育者迷惑迷茫,最后導致信仰迷失。
那么,教育到底要不要承擔教化的責任呢?當然要承擔,就是西方教育中也深蘊著教化的理念。但它決不是說教,更不是某種精神壓迫,它應該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思想穿越了幾千年時光留存下來的精華,它是溫暖愉悅的,叫人心悅誠服的,能為全體人民接受并被感化的。因此,它不是生硬的、機械的、孤立的,也不是和政治緊密相連的;
它是自由的、活潑的、生動而有趣的,它融化在我們的美術、音樂、體育課里,閃爍在我們的文學、歷史、哲學課里,它映射著先人的大智大慧,它凝聚著先烈為國為民的不朽精神。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和雷鋒叔叔的笑容一樣燦爛美好,這樣的美德已經(jīng)超越了階級、黨派、種族、地域等等一切人為的劃分,升華成全民族的靈魂。
教化從來都是潛移默化的,正如春雨潤物,細語無聲!短禊Z湖》的優(yōu)美典雅,《梁!返耐褶D凄美,撥動多少人心底善良的心弦,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獵人筆記》中俄羅斯草原的寂寥靜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凄清,《背影》中的憂傷,甚至魯迅小說中最打動人的既不是《阿Q正傳》,也不是《祥林嫂》,而是那篇充滿淡淡傷感和痛楚的《傷逝》……野塘無人舟自橫,多少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
因此,要逐步實現(xiàn)教育管理權力的分散化和民主化,這樣課程設置、教材內(nèi)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才能多樣化。各種類型和各種層次的學校才能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和要求,設置不同的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去發(fā)揮發(fā)展各自的優(yōu)勢和特點,通過比較和競爭,全面發(fā)展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回首看一下當年的北大清華和西南聯(lián)大等眾多優(yōu)秀學校培育了中國近代歷史上多少光輝璀燦的大師和學人,今天我們是否應該深刻反思,如何在繼承和發(fā)揚的基礎上建設一個更加優(yōu)秀的教育體系呢。思想從來都不是靠灌輸?shù),只有偉大的靈魂才能產(chǎn)生偉大的思想,毛澤東思想誕生了新中國,鄧小平理論帶來了中國的繁榮富強。思想有多遠,行動才能有多遠。
先進思想的啟蒙靠得是對心靈的教化,而教化只能貫穿在整個教育的全部過程中,完成在社會生活和實踐里,并不能終結于某一門課程的灌輸。教育和教化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中西方的做法卻大相徑庭,仔細研究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否能對我們有所啟示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