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漁:學術不端行為應受嚴厲懲治
發(fā)布時間:2020-05-2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日前,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guī)范與學風建設論壇"上表態(tài),要盡早拿出《關于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意見》,作為各地各校處罰學術失范的基本依據(jù)。
這是一條令人高興的消息,最近若干年來,我國一些高校和科研機關中學風不正、學術行為不端(論文寫作剽竊、畢業(yè)生花錢雇 槍手代寫論文、導師或行政官員毫無貢獻強行當?shù)谝蛔髡,等等)的情況頻繁發(fā)生,屢禁不止,社會輿論不滿和譴責之聲不絕于耳,但形勢未見好轉,反而愈演愈烈,看來,沒有嚴厲、斷然的措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希望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政策法規(guī)盡早出臺,而且條文明確、具體、細化,便于操作,懲罰力度大,成為打擊和制止學術不端行為的撒手锏。
學術不端行為為什么屢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兩點,第一,我們慣于用批評或道德譴責代替行政或法律的懲處;
第二,許多學校和科研機關的有關領導采取衛(wèi)護甚至包庇態(tài)度。
我們知道,現(xiàn)在職稱、職務上的升遷,評獎、課題經費申請等等,都推行所謂的量化管理,形式主義成風,這種激勵機制使一些人為了巨大的利益以各種方式作假。用傳統(tǒng)的觀點看,大學教師和學者、科研人員都是"斯文人",他們僅僅因為懼怕丟面子就會自律,不至于使丑行發(fā)生。但是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現(xiàn)象不時出現(xiàn),許許多多斯文人變得很不斯文,他們以利益為實,以榮譽和尊嚴為虛,采取"笑罵由他,好事我自為之"的態(tài)度,所以人們原以為同行的評價、議論足以使人在虧心事面前止步不前,但實際上這一道道德防線經常是形同虛設。另外,任何可能作假的人都要計算冒險的成本,如果行為不端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很容易受到懲處,那么大多數(shù)人還是有賊心而無賊膽,不會去干得不償失的事。但是,因為我們沒有明確的、可以操作的懲罰學術不端行為的法規(guī)條例,許多情況下出了事之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犯規(guī)就不是太冒風險的事。一方面誘惑很大、利益很大,另一方面風險不大,甚至可以確定懲罰是在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那么有人心存僥幸就是自然的了。
最近一兩年,一些名牌大學的知名教授因為學術行為不端而被媒體曝光,受到大眾譴責,雖然學界軒然大波不斷,但是許多人并未引以為戒,犯規(guī)者還是前赴后繼,犯規(guī)隊伍有繼續(xù)擴大之勢。究其原因,和本單位、本部門的領導有意衛(wèi)護,使其輕易過關有極大關系。本單位領導袒護不正之風,其心理和動機是"家丑不可外揚",不但有照顧同事面子的考慮,更要緊的是:丑事出在自己家里,鬧大了要使自己的"政績"扣分,所以,保護壞人壞事,其實是保護自己。其次,如果對犯規(guī)者的處罰沒有明確的細則規(guī)定,對問題的處理就顯得好像是取決于本單位領導的態(tài)度,他們本來的責任是懲前毖后,但他們卻容易將此轉化為另一種考慮:"為什么要由我來得罪人?"顯而易見,姑息養(yǎng)奸的態(tài)度和沒有明晰的懲治法規(guī)有關,如果懲治學術不端純屬依法辦事而不是領導與人過不去,如果衛(wèi)護和包庇將招致相應的處罰,那么反對學術腐敗的斗爭就一定會很快見到成效。(新京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