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你可能不認識的儒者

發(fā)布時間:2020-04-11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秦漢之際,有一群儒者秉承道德理想主義精神,通過學術活動在社會中扎根,并擴展影響力,逐漸地改造政治      春節(jié)前,我發(fā)表《你可能不認識的孔子》一文(《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4期)。不出所料,文章遭到很多非難、抨擊,其理由正是過去一個世紀的宣傳、教導積淀在人們心中的所謂“常識”,有人甚至搬出了孔子要復辟“奴隸制”的理由。
  令我高興的是,有不少朋友認可文章的結論,表示將重新認識孔子。但他們也提出一個問題:孔子固然偉大,儒家卻實在不怎么樣。有人說,漢代以后,儒家充當了專制的幫兇。
  這看法果然正確么?這一問題也曾經(jīng)困擾過我。帶著這問題,我進入歷史,考察了孔子之后、尤其是秦漢之際的儒者之行事。下面講述我讀到的三個儒者的故事?赐赀@些故事,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過去一百年的常識很可能是錯誤的。
  首先理解秦制
   要理解孔子,先得理解封建制。要理解秦漢之際的儒者,先得理解秦制。
  阿克頓爵士和托克維爾這兩位最偉大的思想者都曾說過:自由是古老的,專制才是現(xiàn)代的。這話也適用于中國。中國古代賢哲對此已說得清清楚楚:周為封建,秦為郡縣。前者是自由的,后者是專制的。
  具體地說,戰(zhàn)國以前的中國為封建制。封建關系的本質是兩個自由人訂立契約,形成“君-臣”關系。君臣雙方的地位當然不平等,但雙方的權利-義務是相互的。禮治體系保障每個人享有自己的權利,同時對對方承擔義務。因此,在封建的禮治秩序下,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但每個人是自由的。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他看到一個平等的時代正在到來?鬃訜崃业赜舆@個時代,并通過學術、社會活動,參與創(chuàng)造諸多平等的制度?鬃右矠槠降汝U述了一個人性的基礎:仁。
  但同時,孔子也敏銳地感受到,伴隨著平等,政治上的專制正在降臨。在禮治秩序下,基本上不存在“權力”這樣的東西。人們用權利、義務這樣的話語進行交往,甚至戰(zhàn)爭也總是因為權利之爭而起的。春秋后期則浮現(xiàn)出君主專制,其本質是權利和義務分離:一個人有權利而無義務,另一個人有義務而無權利。由此,權力出現(xiàn)了:前者是有權者,后者是無權者。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孔子的歷史意義就很清楚了:復禮具有反抗專制的用意和效果,復禮就是復雙方均有權利、義務的人際關系狀態(tài),就是堅守封建的自由原則,就是主張任何人都有人格尊嚴而非強者的工具?鬃拥倪@一觀念塑造了后世儒家的基本思想結構。就其大體而言,就是守護人格尊嚴,堅持學術自主,主張民間自治,反對絕對權力。
  當然,孔子之后的儒家扮演著全社會教育提供者的角色,因而,與“儒”相關的人群中,有各色各樣人等。其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人真正具有道德理想主義精神,堅持孔子所論述或者親身展開的那些理念,他們是真正的儒者。
  孔子無力阻止專制政體的降臨。東方各國的封建制逐漸崩潰,出現(xiàn)王權制。不過,封建傳統(tǒng)依然深深影響這些國家,因而這些王權乃是典型的“開明專制”:政體上確實是專制的,但王權的運用還算寬和。
  秦卻完全不同。秦沒有封建傳統(tǒng),它卷入霸權政治游戲后又屢經(jīng)挫折。于是,秦穆公接受一個叫由余的“野蠻的文明人”的指導,重回戎狄之道,追求“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也即讓國家像一個單個人那樣行動,所謂團結如一人。這就是霍布斯所設想的“利維坦”。國王是這個巨獸的頭腦,國民是他的身體,稅收是他的血液,刑律是他的筋脈,軍隊是他的四肢爪牙。由余說,這樣的利維坦讓秦國可在霸權政治中取得優(yōu)勢。
  不過,塑造這樣的利維坦面臨一個困難。戎狄部落本來就小,內部血緣關系緊密,天然地具有較高凝聚力,因而具有較強戰(zhàn)斗力,F(xiàn)在的秦卻是一個由陌生人組成的大范圍共同體,這些相互陌生的人們如何團結如一人?
  商鞅、韓非等法家,乃至墨家,給秦人源源不斷地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援。他們提出的辦法是,消滅民間社會,消滅思想學術,消滅人的個性。由此,社會結構被解構,人被消解為相互分散的、原子化的個體的存在。由此,政府可以輕松地把他們驅趕到農、戰(zhàn)這兩條政府指定的獨木橋上。
  這就是秦制的本質。這些辦法似乎很有效,它確實讓成千上萬人在一個頭腦指揮下一致行動,就像一個人那樣。秦國借助這一制度安排,攻滅六國,兼有天下,征服了具有封建傳統(tǒng)、學術文化發(fā)達的東方。
  本來,儒家與秦制之間沒有多少關系:儒家形成于以齊魯衛(wèi)宋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傳統(tǒng)中,秦的專制制度形成于西方戎狄傳統(tǒng)中。但現(xiàn)在,兩者發(fā)生了關聯(lián),并立刻陷入不可解的沖突之中。
  孔子八世孫參加陳勝起義
  受過當代中國歷史教育的人都知道陳勝吳廣起義。但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孔子的八世孫也加入了這個反抗秦人暴政的大軍,并為之犧牲。
  秦始皇也知道,要統(tǒng)治東方必須借助東方人生產的知識,也要籠絡東方。似乎正是出于這兩個考慮,秦始皇設立了“博士”制度。博士有七十人,明顯地以孔子七十弟子的事實作為依據(jù)。博士的職責是“掌通古今”,以及“掌教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這承接了臨淄稷下學宮的傳統(tǒng)。這些博士也確實曾經(jīng)廣泛參與諸多重大事務的議論。比如,秦王即位二十六年議帝號的時候,丞相等人與博士們進行過商議。
  但儒生們究竟有自己的理想,而這樣的理想終究要與秦始皇的絕對權力觀念和制度發(fā)生沖突。
  秦始皇兼有天下之后,曾幾次東巡。《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即皇帝位三年,東巡郡縣,“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欲封禪泰山。這是一個古老而神圣的宗教儀式,其目的是“報天之功”。然而,秦始皇根本就是一個物質主義的無神論者,他不相信任何神靈。即便有人告訴他這世界上存在神靈,他也立刻主張自己有權統(tǒng)治神靈。對他來說,泰山封禪不過是一次宣示權力的儀式而已。
  在齊魯儒生眼里,天卻是神圣的!渡袝芬衙鞔_地把天樹立為最高神靈,天命決定著統(tǒng)治權的歸屬。對于秦始皇封禪泰山,他們似乎蠻興奮。他們認為,這或許意味著,秦始皇愿意承認上天的至高性。由此,秦始皇的絕對權力也就可以受到某種控制了――后來的董仲舒正是這樣做的。為此,儒生們對秦始皇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
  
  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秸,言其易遵也!笔蓟事劥俗h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于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
  
  儒生們要求秦始皇對上天保持虔敬之心。秦始皇卻對此十分警惕,斷然拒絕。問題不在于儒生們看法各異,難以實施,而在于究竟是天高,還是皇帝高。如果接受儒生的要求,等于承認上天比皇帝高。這是秦始皇絕不愿意承認的。
  因此,秦始皇斷然拒絕了儒生的要求,采用秦人的祭神程式。有趣的是,上天似乎對秦始皇的傲慢態(tài)度有所不滿,《封禪書》中說:“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于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于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可以設想,秦始皇與儒生相互之間已經(jīng)大感失望,兩者的關系已瀕于崩潰。幾年后,博士、齊人淳于越再次對秦的中央集權制度提出異議,而主張“復封建”。由此引發(fā)秦始皇、李斯發(fā)動“焚書”運動。焚書運動的本質是禁止民間學術和士人議政。這等于全面封殺了儒家活動的空間,儒家以封建的自由理念改造專制的秦制的希望完全破滅。再后來,則是“坑儒”事件。
  這樣,秦始皇把儒生完全變成自己的敵人。儒生也就堅定地站到了這個政權的對面:
  
  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于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也。
  
  孔甲為孔子八世孫,名鮒,字甲。經(jīng)過種種失望、絕望,孔甲發(fā)現(xiàn),自己只觸成為秦的敵人。他義無反顧地帶著孔氏所保存的古代禮器,投身于陳涉的反秦起義?准字侗缄惿,在今人看來或許有點輕率,但在當時,帶著理想主義的孔甲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推翻秦的暴政。因為,秦的統(tǒng)治與儒家精神是根本不能兼容的,推翻秦制乃是儒家理念得以實現(xiàn)的基本前提。
  孔甲拋棄秦制具有重大的文化象征意義,這是一場文明對野蠻的起義,道德對權力的起義。它表明,就本質而言,儒家與秦這樣的專制統(tǒng)治是不可能相容的。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讓它必然成為專制的反抗者,不論這專制以什么面目出現(xiàn)。
  孔甲之投身起義,也產生了重大的政治意義。陳涉本人的事業(yè)雖然沒有成功,但孔甲代表儒家宣告了秦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喪失歷史和文化的正當性。而任何政權,只要喪失這一正當性,其滅亡的命運就注定了。
  轅固生論弒君正義說
  劉邦所建立的制度仍延續(xù)秦制,不過,秉承東方傳統(tǒng),比較寬和。也就在這樣寬和的環(huán)境中,儒家的學術事業(yè)開始繁榮,并逐漸發(fā)揮政治影響力。
  見證了秦的暴政,那些具有道德理想主義的儒生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馴化皇權。陸賈、賈誼等人已經(jīng)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還有一位轅固生,可能不那么廣受關注,但他的道德勇氣值得予以表彰。為說明轅固生的故事,首先看《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段對話: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這是中國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對話。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這時的王權制已經(jīng)相當成熟,國王已宣告自己是“主權者”,也即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齊宣王就以此自居。孟子卻明白地告訴齊宣王:在你的主權之上,還有另外一個更高的主權,那就是“仁義”。這個道德律法高于世俗一切權力,并有資格判斷王權。如果國王踐踏仁義,殘賊人民,他就不再是國王了,而是“一夫”,是獨夫民賊。那么,受命之君殺死這樣的國王,就是完全正當?shù)。兩百多年后,轅固生在皇帝面前再度宣告了這一學說。來看《史記?儒林列傳》的記錄: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
  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
  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
  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
  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遂罷。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黃生大約屬于法家。法家的基本立場是維護君主統(tǒng)治權威。所以,他的立場很清晰:商湯、周武王根本就是叛亂分子,他們是以下犯上,弒殺君上。《韓非子?忠孝》篇就清楚地闡述過這樣的看法。
  轅固生是《詩經(jīng)》專家,他反駁說:并非如此。夏桀、商紂實行暴政,因而完全失去了民心。天下是萬民組成的,那么這個時候,他們就已失去天下了。民心已歸向商湯、武王,也即商湯、武王已被萬民承認為王者了。這個時候,他們就是受命之王,他們不過是順應人民的意志,起而誅滅暴君。對他們而言,這簡直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是上天施加給他們的一項道德責任,也是人民授予他們的一項道義性權利。
  黃生為了反駁,提出了專制主義的基本原理:帽子雖然破舊,但也得戴在頭上,而不能踩在腳下。鞋子再新,也只能當鞋穿,而不能把它戴到頭上。天下事物,都有個上下、貴賤的名分,這個是斷不可搞亂的。這是萬物的法則,所以,夏桀、商紂雖然胡作非為,但仍是君上。湯武雖然具有十分高尚的德性和偉大的仁愛情懷,但依然是夏桀、商紂的臣子。那么,他們就該遵守君尊臣卑的法則,他們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苦苦哀求君上改正錯誤。君上不聽,他們也必須容忍。而現(xiàn)在,他們竟然起來推翻了君上,這不是以下弒君是什么?
  轅固生給出致命一擊:照您這樣說,本朝的高皇帝推翻秦朝,自己登上天子之位,是否也屬于弒君之罪。
  這一問,黃生當然張口結舌。正在傾聽兩位學者辯論的漢景帝,此刻也坐不住了。他立刻表達自己的意見:殺了馬,光吃馬肉,而不吃有毒的馬肝,沒有人說你不知馬味。研究學術,回避討論湯武革命的事情,沒有人說你是笨蛋。
  可以想象,景帝聽了轅固生的話后,內心受到極大震動。不過,漢文帝、景帝已經(jīng)清楚地看到,重建統(tǒng)治正當性,必須接受儒家,因而景帝并沒有懲罰轅固生。
  作為黃老之學的保護神的竇太后卻無法容忍儒家的興起,F(xiàn)在有些人贊美黃老之學,仿佛它是自由主義的,因為它主張無為。但這樣的看法忽視了黃老之學的歷史背景:漢承秦制,那么,無為就是對秦制無所作為。表面上主張無為的黃老之學,其現(xiàn)實效果是挽留專制的秦政。
  儒生深知這一點,極力排斥黃老。轅固生因此與景帝之母竇太后發(fā)生了直接沖突: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碧笈唬骸鞍驳盟究粘堑⿻?”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竇太后侮辱轅固生,幸得景帝照顧,安然無恙。但轅固生也并不認為自己因此就應當對皇帝感恩戴德。因為,歸根到底,當時的情形是,皇帝有求于儒家,而非相反。
  這是后世真正的儒者始終堅持的態(tài)度。漢初儒家的確出了叔孫通、公孫弘這樣的人,以儒術充當皇權的統(tǒng)治工具。這也構成了后來儒生一大傳統(tǒng),即官僚傳統(tǒng)。平心而論,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這樣的官僚也是必要的。盡管如此,轅固生作為真正的儒生,堅持道德理想主義。他曾當面訓誡過公孫弘:
  
  今上(漢武帝)初即位,復以賢良徵(征召)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徵也,薛人公孫弘亦徵,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這就是一位具有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儒者的風骨。這樣的儒者與官僚,雖然同樣接受過儒家教育,但兩者的人格和精神氣質全然不同。歷史上,兩者之間也始終存在緊張、乃至沖突。這種沖突是古代中國政治變化的一大動力機制。
  夏侯勝要皇帝服從高級法
  過去幾十年來,秦皇、漢武似乎成為偉大皇帝的代名詞,因為他們成就了偉大的功業(yè)。但在皇權不受限制的時代,皇帝追求功業(yè)的過程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財力耗竭、民眾負擔加重。漢武帝晚年就已對自己的所謂功業(yè)深表懊悔,此即“輪臺罪己詔”,可笑今人反而對武帝的功業(yè)津津樂道。
  漢宣帝身上有很多霸氣,對漢武的功業(yè)青睞有加,初即位即準備褒揚漢武帝。他下達一份詔書,羅列漢武帝的功業(yè),提出為武帝“立廟樂”。但有一個人強烈反對,這就是本文要講的第三位儒者,活躍于漢宣帝時代的夏侯勝。他傳授《尚書》及《洪范五行傳》。根據(jù)《漢書》的記載,宣帝詔書下達之后……
  
  群臣大議廷中,皆曰:“宜如詔書。”
  長信少府(夏侯)勝獨曰:“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shù)千里;蛉嗣裣嗍常蠓e至今未復。亡德澤于民,不宜為立廟樂!
  
  漢宣帝詔書中羅列了漢武帝若干功業(yè),夏侯勝針鋒相對,逐一予以反駁。其基本立場是,漢武帝好大喜功,固然創(chuàng)造了亮麗的政績,民眾卻因此遭受巨大痛苦。這樣的皇帝“無德澤于民”,根本沒有資格立廟樂。在這些論述中,我們清楚看到儒家的民本觀念:人民為大。如果皇帝侵害了人民,政績工程再亮麗,也沒有意義,反而應當受到譴責!稘h書》接下來說:
  
  公卿共難勝曰:“此詔書也!
  勝曰:“詔書不可用也。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茍阿意順指。議已出口,雖死不悔。”
  
  這段記載非常重要,夏侯勝的話清楚地表達了漢代儒者的憲政主義理念,這與孟子、轅固生所堅持的不行正義的君王就不是君王的命題是一脈相承的。
  今天的法律、政治學者們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示。他們猶在爭論,惡法究竟是不是法?有些人說,既然是法律,那不管它是否正義,民眾都有義務遵守。儒家卻不這樣看。儒家當然承認,皇帝在萬人之上。但儒家也說:皇帝不是至高無上的。他在某種超越性律法之下;实塾袡嘁栽t書的形式宣告法律,但是,這個法律必須接受高級法的審查。權力、法律必須服從“高級法”。如果皇帝所宣告的法律違反了高級法,它就不是法律。不合乎正義原則的詔書,就不是詔書。
  夏侯勝這一番議論,當然觸犯了正在追求專制性權力的漢宣帝。他被投入監(jiān)獄,另一位官員黃霸也被連累。但兩人沒有氣餒,而把監(jiān)獄變成了學校。黃霸夏侯勝請求傳授《尚書》之學,夏侯勝說,我們兩個都是死罪的罪名,來日已無多矣。黃霸引用孔子的話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钡赖吕硐胫髁x精神激勵著他們。
  根據(jù)《漢書?循吏傳》的記載,出獄之后,黃霸長期擔任穎川太守,外明內寬,尤其是打破權力迷信,推進民間社會自治,穎川因此而“治為天下第一”。黃霸依據(jù)儒家精神,一改秦以來吏治的酷烈之風,塑造了一個完全不同于秦吏的官員典范!稘h書》因此稱贊他,“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黃)霸為首”。
  由上面三個儒者的事跡可以看出,秦漢之際,有一群儒者秉承道德理想主義精神,通過學術活動在社會中扎根,并擴展影響力,逐漸地改造政治。正是在此基礎上,董仲舒集秦漢之際儒家之大成,提出“天道憲政主義”的文化與政治規(guī)劃,透過天道憲政主義運動,對專制的秦制進行了一次較為根本的改造。這是一個更為精彩的故事,留待下回分解。

相關熱詞搜索:儒者 你可 能不 你可能不認識的儒者 你可能不認識我 你可能認識的人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