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寅龍和李俊樺,登上《Nature》雜志封面] 雜志封面圖片
發(fā)布時間:2020-03-31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最近,一篇重要論文登上英國著名科學雜志《自然》的封面,兩位年輕的中國學生側(cè)身作者行列,他們一個22歲,一個23歲 深圳北山腳下,西北工業(yè)區(q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就坐落在這里。對面,是綠油油的梧桐山。站在綜合樓第五層隔窗遠眺,稀稀落落的沿街商市和民宅,還帶著幾分鄉(xiāng)土氣息;不遠處的鹽田港,海浪永不停息地拍擊著海面。
一年前,兩個20出頭的本科學生謝寅龍和李俊樺,因一次宣講會的機緣,來到這里實習,由此踏上了過去未曾想過的基因組探秘之路。
一年后,一篇《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構(gòu)建工作》的論文,登上英國著名科學雜志《自然》的主刊封面,他倆署名其中,位列全球54位作者排名中的第20位和第12位。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中國大陸學者在該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一年僅幾十篇,更不要說是封面。
謝寅龍、李俊樺是誰?
原來是這群人!
在米白色外墻的華大第一辦公樓,記者初次見到謝寅龍和李俊樺,兩人穿著拖鞋,身上一襲學生行頭,見了面靦腆地笑了。
去年,21歲的謝寅龍和比自己大一歲的李俊樺在華南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工)軟件工程學院讀大三;現(xiàn)在,讀大四的同時他倆多了一個身份――華大的科研人員,做著世界領先的基因組科學項目。此外,他們還是華工與華大研究院合作培養(yǎng)的“基因組科學”創(chuàng)新班的第一屆學生。與班上其他8人一樣,他們與華大的交集緣自一次宣講會。
2009年2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黨委書記楊國華帶領華大一行人來到華工開講座。臨近學期末,很多同學已回家,來的人不足一百。起先,軟件工程背景的李俊樺和謝寅龍對這種生物類講座并不感冒。
抱著隨意聽聽的初衷,謝寅龍拉幾個同學一同前往。
沒想到,他被驚住了。
1990年10月,被譽為生命科學“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1999年9月,中國獲準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我國有科學家負責測定全部序列的1%。
謝寅龍從中學生物課本上早早知道了這個項目,“宣講會直接提到那承擔1%主要測序工作的楊煥明、汪建等科學家正好在他們那里,當時腦海的記憶立馬全部對上號――原來是這群人!”。
“小時候,學知識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旦找到機會的話就去做!边@是暗藏心底的大理想,謝寅龍從不輕易說出口。于是,理想就此被點燃了。
顛倒晝夜的日子
五樓的生物信息中心,是謝寅龍和李俊樺從實習生到科研人員的“根據(jù)地”。辦公室、過道、會議室,密集地安置著桌椅、電腦。
左側(cè)的過道里,一群年輕人正在略顯昏暗的光線下飛敲鍵盤,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基因代碼;會議室里,有人在開著小組會議,說著說著,一方開始臉紅脖子粗,另一方則靜靜地聽著……
在這略顯逼仄的空間里,一群年輕的科學家在與國際領先水平賽跑,其中學生身份的占了10%-20%。與謝寅龍、李俊樺一樣,這里有好幾百個新老員工每天“跟著數(shù)據(jù)走”,一個項目下來會有明確的進度與分工,在電腦上跑程序、編程,一系列基因測序與注釋分析工作讓他們晝夜顛倒。
“上午我們中國人討論,下午與歐洲人交流,晚上跟美洲人對話!表椖控撠熑笋〗芨嬖V本刊記者,在人體腸道菌群基因組項目的最后攻關期,大家連續(xù)一周干好幾個通宵!皻W洲人都在等著我們的結(jié)果,大家非常有熱情!
當時,項目組霸占了一個小型會議室,白板上寫著TO DO LIST(工作清單)。七八個小組成員環(huán)坐一起趕進度,誰有靈感或新想法,就起身到對面的小白板上講解和討論。
“那時是一種無休無止的感覺!敝x寅龍說,當時工作目錄的命名方式是“final、final再final一級一級地下去,無數(shù)個final或last文件”!翱炝!還有一周,可這種方法驗證完,又覺得不夠全面或者蹦出新的想法,重新驗證。就這么來來回回,反反復復。”
半夜三更,對面科學體系第一負責人李英睿的辦公室,時常傳來日本動漫的歌聲,旋律激烈,洪亮的嗓門往往橫掃任何的睡意。
最幸福的時刻,是趁著電腦跑程序的當口,大家曬著月光去吃宵夜。拐角路口的大排檔阿姨經(jīng)常凌晨三四點接到他們要來吃夜宵的電話,有時吃著吃著天就亮了。
盡管做著全球最前沿的生命科學項目,青春的氣息仍然抵擋不住。愛看漫畫的李俊樺,每周會抽出時間下載最新的《海賊王》,不過他強調(diào)只看漫畫而不是動畫,“漫畫才原汁原味呢。”見了同事,李俊樺會突然從口袋掏出一包棒棒糖,大方地給每人發(fā)一只。他不喜歡阿爾卑斯棒棒糖,偏愛透明的水果味真知棒。
有時完成不了任務或者程序大到無法在大型機上跑,李俊樺會將任務切割成小塊,分攤給每個小組成員,這就是他創(chuàng)造的“有福同享”郵件。還好大家心領神會,每個人按照郵件里的“指示”把任務投放在電腦上運行,“團結(jié)就是力量嘛!”如今,經(jīng)過一年多的歷練,李俊樺已經(jīng)成為科研項目組負責人,負責一項糖尿病項目的研發(fā)工作。
最近,謝寅龍轉(zhuǎn)入基因軟件開發(fā)項目組,“希望弄出點東西來造福人類社會!贝饲跋矚g玩CS類主流游戲的他早就琢磨著“有一天能玩自己設計的游戲”。
拉開謝寅龍的抽屜,牛奶、水果、汽水、泡面等樣樣俱全,項目組師兄李少川把他稱作“土撥鼠”,因為謝會屯糧。他還買了個飯盒,加班時就飄出泡面的香味。
“科學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據(jù)說,做人類腸道基因組項目時,有些國外大學的研究所也在做這個事情,而且據(jù)說他們的“人類基因組測得已經(jīng)比較深了”。
“科學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敝x寅龍舉例說,被蘋果砸到的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接下來再多的被砸到的人說萬有引力沒有什么價值。
作為此項目組組長,覃俊杰深諳科學界競爭激烈!叭绻梭w腸道菌群元基因組他們先發(fā)現(xiàn)了,這種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就沒了!
經(jīng)過大半年的序列組裝和基因注釋分析,他們終于成功對人腸道內(nèi)微生物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菌口普查”:從124個來自于歐洲人腸道菌群的樣本,獲得330萬個非冗余的人體腸道元基因組的參考基因;并可估計人腸道中存在約1000到1150種細菌,我們每個人體內(nèi)平均約含有160種優(yōu)勢菌種。
這項研究使科學家們開始關注到人類身體里最重要的“居民”――腸道微生物,與人類的自身健康存有一種微妙關系。被譽為“人類的第二組基因”的腸道菌群的發(fā)現(xiàn),不僅將有助于預防、監(jiān)控和干預由腸道菌群引發(fā)的肥胖、腸炎和糖尿病等疾病,而且使得基于腸道元基因組的個體化醫(yī)療時代已不遙遠:當一個病人體內(nèi)的腸道菌種不足以幫助消化或者抵御常見疾病時,或?qū)⑼ㄟ^培養(yǎng)和輸入一定比例的益生菌群的方式,趕走疾病。這項研究,飽含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華大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項目帶人才,直接邀請國內(nèi)外前沿科學家為實習生或員工授課。這種繞開傳統(tǒng)博士教育、讓本科學生直接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培養(yǎng)模式,已引起海內(nèi)外教育界的關注!蹲匀弧肪痛丝l(fā)社論文章《科學家是否需要博士學位?》,認為“華大的模式可能為教育和培訓體制帶來一場革命”。
要真正成為“華大人”,就必須闖出“銅人陣”,這種少林弟子出山闖關式的“銅人陣”類似于微軟公司內(nèi)部的計算機水平認證,新人先學習1到3個月,然后過“銅人陣”,通過的才算達至華大水準。老員工也要不定期“回爐”,確保能力不斷提高。
“華大離世界很近,做的都是前沿科研,這點讓我非常興奮!眮砣A大后,李俊樺決定放棄出國留學的念頭。
(感謝李姍姍、蔣婷燕對此文的幫助)
謝寅龍、李俊樺答《南方人物周刊》問
人物周刊:你對自己的現(xiàn)狀滿意嗎?
謝寅龍:不算滿意,很多該做到的沒做到,自己還缺乏主見、創(chuàng)意。
李俊樺:滿意。
人物周刊: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什么樣的心得可以與他人分享?
謝寅龍:抓住機遇,付出汗水,加把勁的話最后可以得到成果。
李俊樺:感覺科學研究對本科生來說也可以參與,其實也沒那么深奧。
人物周刊:對父母或他們成長的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們嗎?
謝寅龍:當年父親從家鄉(xiāng)那邊來深圳闖,全家都搬了過來,他們身上充滿打拼精神,現(xiàn)在也需要這種精神。
李俊樺:那時有很多知識分子無法把自己的才能發(fā)揮出來,現(xiàn)在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我感到很幸福。
人物周刊:你對這個時代有什么話不吐不快?
謝寅龍:我感覺生物科技時代快到了,未來最重要的應用技術,將不再是IT,而是生物技術。
李俊樺:真正能參與到科學研究的年輕人還不多。我覺得有些事困難沒想象的大,只要對科學研究感興趣就應該勇敢去嘗試。
人物周刊:在經(jīng)濟形勢尚不十分樂觀的大背景下,你對你所從事領域的前景怎么看?
謝寅龍:我覺得前景廣闊,生物技術產(chǎn)業(yè)化的前景非常誘人。
李俊樺:我們從事的研究領域,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健康是人類很關注的問題,你想想看,未來花幾千塊錢,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基因組是怎樣的,或者能夠真正通過腸道微生物的改變,來預測和治療疾病,多么神氣!
人物周刊:你覺得你的同齡人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謝寅龍:我覺得沒什么問題。
李俊樺:我看不出來。
人物周刊: 你認為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有“領袖氣質(zhì)”?在當下的人中,你最欽佩的是誰?你的同齡人中夠得上青年領袖的還有誰?
謝寅龍:特別有主見,特別認真,會激勵大家的人。我很欽佩李英睿。
李俊樺:具有感染人的魅力。沒有特別欽佩的人。同齡人中主管李英睿夠得上,他很有感染力,看著他我們就更有干勁。
人物周刊:責任和個人自由,你更看重哪一個?
謝寅龍:責任。
李俊樺:責任。
人物周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謝寅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李俊樺:《當幸福來敲門》,記得里面有一所幼兒園墻上有個“happyness”,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but I.
人物周刊:你幸福嗎?有沒有什么不安?你現(xiàn)在最大的擔憂是什么?
謝寅龍:幸福。暫時沒什么不安。擔憂自己能不能趕上最新的技術。
李俊樺:挺幸福的,各方面都還好。沒什么擔憂,現(xiàn)在處于半學生半工作的狀態(tài),許多壓力還沒真正承擔起來。
相關熱詞搜索:登上 封面 雜志 謝寅龍和李俊樺 登上《Nature》雜志封面 郭碧婷登上男人裝雜志封面 男人裝雜志封面圖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