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自體輸血_自體輸血
發(fā)布時間:2020-03-26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近兩年,“血荒”在各地時有發(fā)生。一方面,患者面臨可能發(fā)生的用血緊張,另一方面,異體輸血也存在一些難以控制的風險,為此專家倡導采取“自體輸血”,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 不過,近日人民網(wǎng)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九成的被調查者不了解“自體輸血”,48.5%的網(wǎng)友表示第一次聽說“自體輸血”。
什么是“自體輸血”
自體輸血,就是在病人需要輸血時,輸入病人自己預先儲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在國外,自體血回輸已開展20多年。早已被民眾接受的“自體輸血”有效地緩解了血液緊缺。美國80%以上的手術采用自體輸血,而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地的使用率也非常低。
一般來說,自體輸血分為三種:稀釋式、保存式、自體血回輸三種。
第一種是“術中急性等溶血液稀釋”,是指在麻醉后、手術開始前實行患者自體采血。只要沒有禁忌證,血液稀釋后再回輸。這種方法對預計術中失血達1-2L的大多數(shù)手術都適用。
第二種是術前自體儲血。適用于擇期手術的病人,在術前2-3周的時間內,對病人采取自體血,然后在手術時或急需時輸還病人。這種方法可以反復采血貯存,采取的血液可預存于血庫內,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0日。
大部分擇期手術的患者(預計術中失血過多需要輸血),都可以提前采取這種方式,特別是那些有過嚴重輸血反應病史的病人,或者是稀有血型并曾經發(fā)生過配血困難的患者,選擇這種輸血方法極為必要。
第三種自體輸血方式是血液回收式自體輸血,就是以機械吸引裝置將患者手術中流失的血液收集、過濾,分離清洗、凈化后再回輸給患者。適合腹腔或胸腔內出血患者,或是估計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術,如大血管手術、肝葉切除手術等。
自體輸血好在哪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yī)院麻醉科主任王增春介紹,用自體血救命的例子有很多,相對于輸異體血,自體血可以避免疾病通過血液傳播、免疫反應等風險。
眾所周知,目前異體輸血有被傳染疾病的風險。我國已經發(fā)生過多例輸血感染病毒的發(fā)生,病毒包括艾滋病、丙肝、瘧疾、梅毒。病毒感染到血液中到可檢測出相應的抗體之間有“窗口期”,所謂的窗口期,是指梅毒、肝炎、艾滋病等傳染病在感染初期雖然已經感染機體,但儀器往往在這個時期檢測不出來。如果這些已經被感染的血樣進入血庫,將會使更多人感染。
除了傳染疾病外,異體輸血還可能發(fā)生溶血反應、非溶血性發(fā)熱反應、輸血引起的急性肺損傷、輸血引起的心肌損傷、細菌污染、過敏反應、大量輸血后凝血病等風險。
所以,自體輸血的好處還包括:可以減少血液浪費,緩解血源緊張;解決特殊血型RH的供血問題;使用方便、及時快捷,有利突發(fā)大出血又未備血病人的搶救;節(jié)省開支,經濟合算。
不必害怕自體輸血
避免和減少異體輸血,一直是臨床醫(yī)生的追求。隨著艾滋病、丙型肝炎等血液傳播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血液供給的匱乏,自體輸血已經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的熱點。自體輸血更加安全,但一些病人對這種方式并不了解,存在害怕心理。
有的患者認為自己本身患有疾病,血液不健康,就不愿意采用自己的血液,因此臨床醫(yī)生向患者宣傳的難度比較大。其實,只要患者沒有傳染性疾病、傷口感染,沒有腫瘤,血液是干凈的,大部分病人是可以采用自體輸血的,且術后康復更快。
北京一位患者做心臟手術時,麻醉科、輸血科的醫(yī)生和手術醫(yī)生密切合作,為其進行多種形式的自體輸血,輸血量超過6000毫升,確保了手術成功,同時又避免了異體輸血的不良反應。病人自己的血液從手術切口流出,經過離心、過濾和清洗等環(huán)節(jié)后,回輸至他的體內。這次手術,病人僅輸血費一項就省下近千元。
在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希望自體輸血這種模式能推廣開來,以破解用血難題。
相關熱詞搜索:輸血 走近 自體 走近自體輸血 自體輸血 自體回輸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