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尼:張海迪為什么那樣紅?|張海迪為什么能開車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口述/郭梅尼 攝影/本刊記者 李櫻 圖片提供/李霞 郭梅尼1935年生,高級記者,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1953年起任《中國青年報》記者。1983年3月1日,在《中國青年報》發(fā)表的《生命的支柱――張海迪之歌》引起社會巨大反響,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一個時代的青春偶像,是以一個殘疾人的形象出現(xiàn),這記錄著八零年代最激情的篇章。她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也是殘疾人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典范。曾在角落的,甚或說卑微的普通殘疾人,因她,有了抖直腰板兒,抵御世俗眼光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有了戰(zhàn)勝身體障礙的榜樣動力。
1983年2月22日,陽光普照,張海迪被抱上面包車,我挨著她坐下。不一會,我聽到旁邊的她,輕聲地對我說,“郭阿姨,你擠著我點,要不,我這邊支不住!痹瓉,張海迪一直靠用雙肘撐在輪椅扶手上,才能坐穩(wěn),脫開了輪椅,手臂不能支撐在扶手上,上身便失去支撐,就會癱軟下來。多年來,她輪椅的兩側扶手早已脫漆凹陷。
“你摸摸,我這邊的肋條拿掉了,能摸到肝臟!蔽疑焓置怂菦]有肋骨的軟綿綿的胸部,心理一陣難受。她后背因為脊椎變形不能支撐,前身的右側又沒有肋條,這28年來,她是靠著什么支撐著自己的生命?
我懂得了
什么是2/3軀體失去知覺
3月7日,共青團中央將會在全國青年中表彰張海迪。這次,張海迪是去北京,參加表彰大會的。2月20日,我接受報社領導的任務,先從北京趕到山東聊城,對她進行先期采訪。
上面包車前,張海迪要去小便,我一定要陪她去。之前,我們已經有過思想交流,她對我很信任。在那種環(huán)境下,她談起一些截癱病人經常寫信問她,為什么能去上班,大小便失禁問題怎么解決,“其實我和他們一樣難!每天上班前,我都要使勁用手擠壓膀胱,把尿排掉。有兩次把膀胱擠破了,排出的不是尿,是血……”
到了北京,張海迪住進了中央團校,等待表彰大會。我想著能幫助她一點是一點,正好有一位中醫(yī)朋友,住在我家。我馬上領著他給張海迪檢查身體。
當幫她推車的姑娘替她脫下衣服,我的心嗖地一下緊縮了,只見她的脊柱已經變成了S形扭曲在脊背上。這還能叫脊椎嗎?!脊椎兩側,一條條長長的刀傷疤痕,那是她動四次大手術留下的。
醫(yī)生拿出銀針扎著她的皮肉,檢查她的知覺。從腳一直往上扎,扎過腹部,扎過心窩!坝懈杏X嗎?”醫(yī)生問!皼]有。”“有感覺嗎?”“沒有。”
我在一旁屏住呼吸等待她肯定的回答。直扎到胸二椎的部位,她才說“有了”。我這才深深懂得了:這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軀體失去知覺!走出門后,醫(yī)生長嘆一聲,對我說:“這是我見到的癱瘓病人中最嚴重的,她完全是靠精神支撐著。”
她不能走,人生路卻越走越寬
在當時的中央團校,我和張海迪住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聊天。在這里,我完成了關于張海迪的采訪和寫作。
在我的報道之前,山東的一些報紙,已經宣傳了張海迪的事跡,但大多數是講述她以重殘之身去做一些好事。在我的這篇人物通訊中,我沒有羅列她為群眾做了多少好事,而是剖析了她人生觀的形成,她為什么會做這么多好事,為什么能做到這么多好事,展示了她重殘卻還為社會做貢獻的人生之路。這也是我的通訊能寫得更真實生動感人的地方。
我在《生命的支柱》這篇報道中,寫了張海迪的三大部分。一,在尚樓插隊,使她懂得了讓別人幸福,自己才會幸福;二,她自殺的挫折和考驗,戰(zhàn)勝消極悲觀;三,她從沒進過學校,卻自學成材,為社會做貢獻。
張海迪在尚樓插隊的生活是她人生的基石階段。她和五、六歲的小伙伴建立了深厚感情,卻因為農村醫(yī)療條件太差,眼睜睜看著小伙伴死去,這使張海迪悔恨自己沒本事,決心學醫(yī)為群眾解除痛苦。當她醫(yī)治好耿大爺,耿大爺能一步一步挪動的瞬間,她體會到了幸福,是這種幫助別人,而帶給自己的幸福,支持著她走下去。
自殺這段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是報道受讀者歡迎的關鍵所在。采訪張海迪之前,我聽了她媽媽給我的四盤張海迪做報告的錄音帶,最感動的也是自殺那段。未到山東前,我在北京也聽說張海迪曾自殺過,可當時那么多報道,沒人寫到這點。
那時人們認為自殺就是背叛,寫先進人物自殺,不就貶低了她,顯得很不光彩,就沒人寫。但就我了解,這么一個重殘人,當時她從農村回到城市,一切生疏,沒有朋友,學畫不行、學音樂不行,還有人對她說,“健全人都找不著工作,你還想找”,干什么都不行,在這種非常痛苦的情況下,她的心都凍僵了,想自殺,非常真實,很能理解。《生命的支柱》見報后,很多讀者來信說,這篇通訊最感人的地方就是她自殺的這段,榜樣是人不是神,真實的東西最打動人,這樣的榜樣才是可學的。
她回答了時代的提問
現(xiàn)今回頭看,張海迪就是那個時代的青春偶像,紅遍全國,影響了幾代人。為什么張海迪能有這樣大的精神影響力,是因為她具有著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困惑和精神風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青年們剛從“文革”的動亂年代走出來,沒有上好學,沒有學好本領,面對著升學、就業(yè)等等困難和挫折,又受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整個八十年代的青年群體,處在一個浮躁的狀態(tài),缺少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激情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力量,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人生之路應該怎么走?
這個時候,張海迪的出現(xiàn),就如天際出現(xiàn)的一道綠光,回答了所有人的疑惑,為大家指明了前進的道路。每個人都有困難,但你再困難,也達不到張海迪的困難程度,她面臨著所有人面臨的問題,卻戰(zhàn)勝了軀體和社會造成的重重障礙,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能不讓人佩服。
當時有一篇報道,也曾引起大眾共鳴,講的是當時時代條件下,一個青年的人生路越走越窄的心路歷程;張海迪正好相反,她是一個不會走的青年,她的路反而越走越寬。
當時青年們是真喜歡張海迪啊,《生命的支柱》刊登后,我的辦公室堆滿了讀者來信,一箱一箱都堆到了房頂,大致有9萬封。青年們在信中,傾吐了自己的心聲,說張海迪教育了她們這一代青年,具有著一個時代的價值。
注:張海迪最先是1981年12月被當時《山東畫報》社的攝影記者李霞發(fā)現(xiàn),后來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宋熙文又最早對張海迪進行了文字報道,形成《癱瘓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團火》(玲玲:張海迪的小名),發(fā)表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后來,山東媒體對張海迪進行了后續(xù)報道,引起了山東省團委注意,匯報給了團中央,團中央很重視,為此在全國青年中表彰張海迪,表彰會促成了張海迪成為時代偶像。郭梅妮對張海迪的報道,也被推向了浪尖兒!
相關熱詞搜索:張海迪 郭梅 郭梅尼:張海迪為什么那樣紅? 郭梅尼 張海迪為什么那樣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