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淺析樂山民間音樂及文化特征_樂山女孩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0-03-1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的心聲,從本質上說,它充分展現(xiàn)了人民精神面貌中最積級、最光彩的方面。它是人類文化成果中的珍貴遺產(chǎn),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內容,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基礎。
  [關鍵詞]樂山;民間音樂;文化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樂山,屬四川省直轄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是蜀王開明的故都,大文豪郭沫若的故鄉(xiāng)。以名山、名佛、名城、名人享譽全國,F(xiàn)樂山市總面積1.28萬平方公里,轄四個縣級直屬區(qū)(市中區(qū)、五通橋區(qū)、沙灣區(qū)、金口河區(qū))、四個縣(夾江、井研、犍為、沐川)、一個縣級市(峨眉山),兩個彝族自治縣(峨邊、馬邊),有漢、彝、苗、回等民族,總人口347.9萬人。[1](第1頁)
  在這片歷史悠久、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勤勞淳樸的樂山人民在開發(fā)大自然創(chuàng)造物資財富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精神財富,樂山民間音樂就是樂山文化的一支奇葩。
  一、樂山民間音樂的總體概況
  樂山的民間音樂也和傳統(tǒng)的中國民間音樂一樣,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說唱、民間器樂、民間戲曲等。
  (一)民間歌曲
  樂山的民間歌曲也包括號子、山歌、小調。而在樂山范圍內傳唱的山歌包括著名的峨眉山歌、和銅河山歌等,從山歌內容的性質可分為勞動山歌(號子)、生活歌、苦難歌、情歌等四大類。
  1、號子:也稱勞動號子,是伴隨著人們的體力勞動而唱的歌曲。在樂山最具代表性的有船工號子、竹麻號子等。
  第一、船工號子:由于樂山是著名的三江(大渡河、岷江、青衣江)匯合之地,自古以來水上航運發(fā)達,也孕育了著名的“銅河號子”,還有彝族的“邊河(馬邊河)號子”等有名的“船工號子”。銅河,是大渡河下游的俗稱,銅河山歌是銅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廣泛流行于銅河一帶,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銅河號子其中以“拉纖號子”、“江南牡丹朵朵紅”等最具特色,都被收錄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四川卷)中。[2](第469頁)。
  第二、竹麻號子:夾江縣以搗竹為漿,手工造紙聞名,竹紙制作技藝2006年已經(jīng)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①。而生產(chǎn)過程中所唱的歌曲,形成了樂山地域非常有特點的竹麻號子,其中以“好久沒到這方來(高腔)”、“天上星多月不明(平腔)”、“太陽出來照北坡(連環(huán)扣)”、“送郎送在窗子邊(扯麻花)”等最為有名[2](第481-485頁)。
  除此以外,在樂山還有與勞動緊密相連的流行在五通橋的鹽工號子、流行在峨邊等地的伐木號子、分布很廣的石工號子等。
  2、山歌:是人們在山野、田間勞動所唱的歌曲。在樂山最具代表性的有峨眉山歌、沐川的打鼓草、犍為的薅秧歌等。
  峨眉山歌,作為樂山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體裁②。其中以“太陽落山又落巖”“送郎歌”“不唱山歌冷秋秋”“太陽出來三丈三”等非常有名[2](第128頁)。而流行在沐川的“沐川打鼓草”、“擂鼓三通把歌揚”、“唱古人”;及流行在犍為的“點棉花”、“釣魚”、“下田薅秧行對行” [2](第365-367頁)等,從各個方面讓我們感受到各種不同的勞動生活,為勞動者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3、小調:是人們在休閑、集會等場合唱的歌曲。在樂山由于地理、風俗的不同,形成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小調。如:流行于市中區(qū)的“打開書箱唱起來”、“月亮出來亮晶晶”,幽默風趣的“又拿兩碗面”;流行于犍為的收荒音調“收爛銀元首飾”,流行于峨眉山的“花筒丹紫桐花”,流行于井研的“對門山上一樹槐” [2](第671-771頁),以及流行于峨邊、馬邊彝族地區(qū)的“敬酒歌”等,特別是馬邊彝族自治縣的愛情歌曲“阿惹妞”還作為民間音樂,被四川省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③。
 。ǘ┟耖g歌舞
  樂山的民間歌舞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其中以流行于峨眉山、夾江的“堂燈”、流行于犍為的“羅城麒麟燈”、流行于金口河、峨邊、馬邊等彝族地區(qū)的“達踢舞”、“羊皮鼓舞”、“蕎子舞”等最為有名。這些民間歌舞都是載歌載舞,歌舞并重,許多音樂取自于民間歌謠。
  1、堂燈戲: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堂燈有400多年的歷史,為川戲的孕育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被譽為“川劇之母” ③。樂山的民族民間舞蹈,特別是漢族地區(qū)幾乎是無舞不燈,而堂燈是在居家堂屋里載歌載舞地演唱一些傳統(tǒng)的的戲曲故事,它既是民間舞蹈,也是民間戲曲、民間音樂[3](第56頁)。
  2、羅城麒麟燈: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中“麒麟送子”的故事,它獨特之處是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具有顯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它像一出川劇武打戲,似舞、似戲,舞和戲和諧地統(tǒng)一構成了民族民間舞蹈的一個特征,由此也被列入了四川省的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③
  樂山的民間舞蹈大都以群眾的廣場活動為主,因此廣泛流行于峨眉山的“蓮簫舞”、市中區(qū)的“腰鼓”、“民間舞獅”、夾江的“紙鄉(xiāng)秧歌”④等,都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表達了樂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也是樂山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
 。ㄈ┟耖g器樂
  樂山的民間器樂源遠流長,在現(xiàn)今的社會生活中,民間器樂活動依然異彩紛呈,十分活躍。最具代表性的有“喔山號”、民間吹打、和少數(shù)民族的器樂等。
  1、喔山號:是一種竹制的簡易民間樂器,也是漢民族流傳已久的一項春節(jié)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特別是峨眉山的喔山號,還把同為民間竹制樂器的竹梆鼓揉和進去[3](第39-40頁),“喔嘟嘟…”的嘹亮聲音,加上整齊的“梆梆”聲,給喜慶的氣氛增添了幾多和諧神秘的韻味。
  2、民間吹打活動:在樂山的民間吹打音樂,常常以嗩吶等吹奏樂器與鑼鼓相結合,為民間歌舞花燈、龍燈等作伴奏。在樂山的各區(qū)縣都分布有各種吹打班子,走街串巷,根據(jù)不同場合的需要,參與民間節(jié)日或婚、喪、壽等民俗活動,渲染和烘托氣氛[1](第2頁)。
  3、少數(shù)民族的器樂:主要是指流行于兩個彝族自治縣峨邊、馬邊的民間器樂。樂器都是具有少數(shù)民族風味的月琴、口弦、馬布等,特別是彝族人民喜愛的口弦,聲音微弱縹緲,醇甜圓潤,美妙至極。具有代表性的樂曲有“歡樂調”、“放羊調”等[1](第2頁)。
 。ㄋ模┟耖g說唱
  民間說唱又叫“曲藝”,它是一種以“敘述體”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在樂山流傳較廣的有金錢板、清音等藝術形式。其中金錢板《耍哥》、清音《斷橋》、荷葉《賭徒借褲》、盤手《手拿碟兒敲起來》等節(jié)目深受樂山人民的喜愛。樂山市有許多退休人員喜愛說唱藝術者,以及民間老藝人,自發(fā)組織成立了“樂山民間說唱團”這一群眾文藝團體,并將具有百年建筑風格的“楊家老宅”作為說唱陣地,向廣大市民展示民間說唱藝術,培養(yǎng)說唱藝術的接班人,并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4]
 。ㄎ澹┟耖g戲曲
  樂山作為四川的一部分,川劇當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戲曲。
  “樂山川劇源遠流長。清咸豐年間(1851~1861)就有川劇班社出現(xiàn)。同治二年(1863)為彭子龍組建“龍袍班”。民國時期樂山的“友會”發(fā)展成為專業(yè)劇團,有20余個,著名的有天祿班、友聲社、同春班、珠聯(lián)班等。1949年后,樂山、犍為、五通橋、馬邊相繼成立較大規(guī)模的專業(yè)劇團。以樂山川劇規(guī)模為大,名角多,演出的劇目有影響。樂山川劇流派屬嘉陽河,又深受浣花仙唱腔的影響,聲腔有昆、高、胡、彈、燈五大類。伴奏分兩大類,硬場面(鑼鼓鈸板)與軟場(管弦樂隊)相結合。代表劇目有《臨江宴》、《掃松》、《連升店》、《太白醉寫》、《鐵弓緣》、《芙蓉花仙》、《思凡》、《子都之死》、《鳳儀亭》等!保ㄞD引自[5])在2008年樂山市公布的“樂山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川劇的“嘉陽河流派”也被列入其中④。
  作為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樂山地區(qū)的宗教音樂也非常有特點。特別是峨眉山的佛教音樂,也是作為民間音樂列入了四川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拙作《峨眉山佛事梵唄探微――以伏虎寺為例》⑤有專門的論述,在此不再詳述。
  二、樂山民間音樂的文化特征
  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獨特的人物風俗,孕育了獨特的樂山民間音樂,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文化特征。
 。ㄒ唬﹥热莸呢S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
  1、題材內容的豐富性
  樂山民間音樂題材豐富,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樂山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在樂山的廣大鄉(xiāng)村、市鎮(zhèn),每年中重要的節(jié)氣、民俗節(jié)日,都有各種文化活動。如元宵燈節(jié)、每年正月初五的獅舞、牛兒燈;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七的“炎帝會”等,林林總總,多意義、多功能的民俗文化活躍在樂山大地,或舞蹈、或歌唱,充滿著無限生機。而與勞動緊密相連的民間歌曲,如打鼓薅草唱山歌,牽船拉纖唱船歌等,都是人們對生命存在的真實吶喊,展現(xiàn)出原汁原味、土生土長的動人魅力。更不用說現(xiàn)在我們都能隨處可見的秧歌舞、腰鼓舞、蓮簫舞等,輕松自如,既是娛樂,又是健身,表現(xiàn)了樂山人民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2、表演形式的多樣性樂山的民間音樂伴隨著各種民間活動,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形式。如舞獅表演,根據(jù)表演要求,有表演帶有技巧性的跳躍、翻滾等,還有用幽默風趣的山歌唱的,唱詞多為“獅子做得高又大,又來朝賀主人家,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九江……”[3](第13頁)等;而載歌載舞的打蓮簫,更是形式多樣,有隊形蓮簫,一人領唱,其余的邊打邊幫腔,主要是變換隊形;還有只打不唱的技巧蓮簫,都給人們帶來愉悅和美的享受。更不用說彝族的達踢舞,簡單輕快,不論民族,不論老少,一學就會,大家手拉手,圍成一個圓,隨著歡快的音樂,盡情地踏地舞蹈,展現(xiàn)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
  (二)地域的鄉(xiāng)土性和性格的特色性
  1、地域的鄉(xiāng)土性
  樂山是四川省重要的農業(yè)經(jīng)濟區(qū)域之一,農業(yè)開發(fā)歷史悠久,所展現(xiàn)的農耕文化更是多姿多彩。如“沐川打鼓草”、“點棉花”、“下田薅秧行對行”等特色鮮明的歌曲,無不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無不展現(xiàn)人們在田間勞作的生動畫面。
  2、性格的特色性
  樂山山川毓秀鐘靈,有峨嵋、凌云、岷江、大渡河等名山大川的宏偉氣魄和博大精神,也有“海棠香國”、“小橋清音”的熱情柔美和幽默風趣的精神。樂山特有的山水,傳承著崇尚自然的情趣。峨眉的山歌、銅河的號子、沐川打鼓草等,都和人民的性格緊密相連,具有樂觀向上、幽默風趣、情感豐富等性格特征。如流傳在峨眉山的《太陽出來三丈三》(見以下譜例)[2](第129頁),從樸實的語言、起伏不大的旋律中,表現(xiàn)了峨眉人民樂觀、幽默的精神和直抒胸意的豪情。
 。ㄈ﹦(chuàng)作上的即興性和體裁的交叉性
  1、創(chuàng)作上的即興性
  樂山民間音樂沿襲了我國民間音樂的基本傳承方式口傳心授,而這樣的方式造成了民間音樂的不確定性和易變性,為集體創(chuàng)作、即興表演提供了條件;而不斷的集體創(chuàng)作、和即興表演又使世代流傳的民間音樂日臻完美。如樂山的蓮簫舞,曲調基本固定,旋律親切悠揚,節(jié)奏感很強,抑揚頓挫;但唱詞卻是即興發(fā)揮,有唱節(jié)氣的、有唱吉祥平安的、有唱戲文故事的,見什么唱什么,根據(jù)當天要求、或現(xiàn)場氣氛隨時變換,而且在現(xiàn)場的群眾,都會隨著載歌載舞的人們,哼上一句“柳呀柳連柳啊”,讓人覺得詼諧風趣,回味無窮。
  2、體裁的交叉性
  樂山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折射出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各種藝術門類之間是相互交叉、相互促進的。有些民間小調吸收了曲藝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增強了敘述故事、展開情節(jié)的表現(xiàn)功能;有些曲藝音樂吸收了戲曲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擴大了表現(xiàn)戲劇性沖突和緊張激烈情緒的能力。如蓮簫舞中唱的是民間歌謠和小調;獅子舞中唱的有山歌。而“堂燈”是在居家堂屋里載歌載舞地演唱一些傳統(tǒng)戲曲故事,它既是民間舞蹈,也是民間戲曲、民間音樂。而犍為縣的“羅城麒麟燈”更像是一出川劇武打戲……似舞、似戲、似唱、似說,和諧的統(tǒng)一,是民間音樂的固有傳統(tǒng),也是其發(fā)展、豐富的手段。這樣的特點使民間音樂生生不已,充滿活力。
 。ㄋ模┪幕瘍r值的多元性
  1、悠久的歷史,具有保護價值
  樂山歷史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時代,就生活著勤勞、勇敢、熱情的人民。燦
  爛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從唐代的燈會,到宋朝流行于民間的彩會;從山野的民謠到嘹亮的峨山號,從院壩的舞獅到城市鄉(xiāng)村的蓮簫…都凝聚著樂山勞動人民的智慧,都是樂山文化最珍貴的遺產(chǎn)。樂山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就有民間音樂“峨眉山歌”、傳統(tǒng)戲劇“堂燈”;第二批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有民間音樂“毛坪山歌”、“岷江船工號子”、民間舞蹈“蓮簫舞”、
  民間獅舞”、“彝族蕎子舞”、“紙鄉(xiāng)秧歌”、“榨鼓草把龍”;傳統(tǒng)戲劇“川劇嘉陽河流派”、民間說唱“金錢板”等。其中馬邊彝族自治縣的“阿惹妞”、峨眉山市的“峨眉山佛教音樂”;民間舞蹈:犍為縣的“羅城麒麟燈”;傳統(tǒng)戲。憾朊忌绞信c夾江縣的“堂燈戲”;還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所以具有保護價值[6]。2、有學術研究價值
  在樂山眾多的民間音樂寶庫中,有些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如峨眉山的佛教音樂:峨眉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傳說中的普賢菩薩的道場。佛教音樂承載著歷史、承載著峨眉山僧尼對佛旨的禪悟,是峨眉山僧尼精神文化生活在音樂方面的體現(xiàn)。它對研究我國佛文化,研究峨眉佛文化,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較高的音樂價值。特別是峨眉山作為南方漢傳的佛教寺院,它特有的佛事梵唄是以寺院傳統(tǒng)的音樂為主,規(guī)范嚴密,雖經(jīng)不斷流傳變化,但仍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它的收集整理、系統(tǒng)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能體現(xiàn)峨眉山在整個佛教界的地位。再如銅河號子:是銅河人至秦漢以來在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銅河人精神文化的一種包涵。它的風格獨具特色,僅以調式而言,就有優(yōu)雅婉轉的“二峨調”和高亢嘹亮的“三峨調”等等。它特有的歌詞特征、音樂特征等都等待著人們的進一步認識、研究,[7](第8頁)才能使這些悠久、古老的文化得以傳承。
  3、具有較高的藝術表演價值
  樂山的民間音樂歷來都具有自娛性和表演性。如蓮簫舞、牛兒燈、達踢舞等,動作瀟灑舒展、輕松自如,集娛樂性和表演性,深受人們喜愛。而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在文化人的不斷努力中,從內容到形式豐富了民間音樂的內涵,使這古老的民間音樂散發(fā)著時代的氣息,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如“川江號子”的代表人物蔡德元是五通橋人,他演唱的川江號子曾多次在國內獲獎,還唱響了1987年的法國“阿維尼翁藝術家”。 [3](第114頁);而夾江的“紙鄉(xiāng)秧歌”,具有很高的藝術品味,在2006年還作為四川民間文化藝術的代表赴韓國參加江陵端午祭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演出,獲得巨大好評[3](第38頁)。更有樂山本土音樂家,樂山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王治中先生,根據(jù)峨眉山佛教音樂的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的混聲合唱曲《佛贊》,為樂山民間音樂的藝術表演寫下了輝煌的一頁⑥。
  結語
  人與自然、文化之間是相互創(chuàng)造和被創(chuàng)造,而民間音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表現(xiàn)出它與傳統(tǒng)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聯(lián)系、共同發(fā)展、共創(chuàng)輝煌的主要特質。樂山的民間音樂植根于樂山廣袤的自然山水中,也融于樂山豐厚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中,其豐富的內容和巨大的蘊藏,為我們積淀了極其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它的保護研究、傳承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注釋
  ①2006年5月22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其中夾江竹紙制作技藝已經(jīng)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2006年樂山市公布了“樂山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共計10項”。其中民間音樂有“峨眉山歌”
 、2007年四川省文化廳確定的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正式公布,我市申報的14項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ǎn)名列其中。民間音樂:馬邊彝族自治縣的“阿惹妞”、峨眉山市的“峨眉山佛教音樂”;民間舞蹈:犍為縣的“羅城麒麟燈”;傳統(tǒng)戲。憾朊忌绞信c夾江縣的“堂燈戲” 。
 、2008年樂山市公布了“樂山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共計25項”。其中民間音樂有毛坪山歌、岷江船工號子、峨眉蓮簫、毛獅子、彝族蕎子舞、紙鄉(xiāng)秧歌、榨鼓草把龍、川劇“嘉陽河”流派、金錢板等。
 、荼疚淖髡咴2007年對峨眉山佛事梵唄進行研究,并發(fā)表論文《峨眉山佛事梵唄探微――以伏虎寺為例》(參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4)
  ⑥1989年樂山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作曲家王志中先生在峨眉山寺院體驗生活,收集早晚課誦及佛事活動唱念,有感于峨眉山梵唄空靈精妙創(chuàng)作出混聲合唱《佛贊》,在1994年樂山大佛節(jié)上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參考文獻
  [1] 王志中 樂山民間音樂概述 樂山:樂山民間器樂選(未公開發(fā)行)[G],1996,1
  [2] 全國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四川卷)上[C],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1:126-771
  [3] 鄭自謙 性靈的徽光 [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10
  [4] 顏勇 實習生 顧愛剛 攝影報道樂山民間說唱團昨日首演 高齡藝人加盟[EB/OL](2007-8-12 http://www.省略)
  [5]flyingxiang(榮譽會員)樂山川劇[EB/OL](2006-10-8 16:48)http://bbs.省略
  [6]樂山市文化局 樂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通知《樂山文化》(未公開發(fā)行)[G],2008年秋 第12頁
  [7]林子 銅河文化之思考 樂山:樂山風情(未公開發(fā)行)[G]樂山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2007、1
  
  作者簡介:李姣,女,樂山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相關熱詞搜索:樂山 淺析 特征 淺析樂山民間音樂及文化特征 彝族音樂文化淺析 民族民間音樂淺析pdf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