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教育文集摘抄
發(fā)布時間:2017-02-15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葉圣陶教育文集摘抄篇一:讀《葉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讀《葉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讀《葉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當前的語文教學更注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重視閱讀量的積累。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人開闊。讀書的好處不勝枚舉,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在匆忙之中靜下心來,我不斷問自己:你引導學生讀書得法了嗎?真正幫助學生把讀書所得轉(zhuǎn)化為能力了嗎?這里的能力我認為不單指學習方面,還應包括學生的生存能力。
這樣的想法是源于我教過的學生,讀了很多書,很愛讀書,可書面和口頭表達都成問題,與人交往也不通暢,有一點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那么書讀哪兒去了呢?很遺憾,任教兩年,雖使他的學習狀態(tài)有改觀,但我一直無法走進他的內(nèi)心,沒有機會去了解這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原因。
可見,如放任孩子去讀,僅提供書目或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越來越多的學者、教師在研究讀書的方法指導、思想引領等等,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就好比吃一頓自助餐,美食琳瑯,個個營養(yǎng),是否隨意吃進去都有益處呢?在程序上也有先后之分,講究吃的科學。
在《葉圣陶教育文集》中,我找到了源頭。且看葉老的原文:
“教師指定一本書教學生閱讀,要他們從書中得到何種知識或領會,必須有個預期的標準;那個標準就是判定成績的根據(jù)。完全達到了標準,成績很好,固然可喜;如果達不到標準,也不能給他們一個不及格的分數(shù)就了事,必須研究學生所以達不到標準的原因——是教師自己的指導不完善呢,還是學生的資質(zhì)上有缺點,學習上有疏漏?——竭力給他們補救或督促,希望他們下一次閱讀的成績比較好,能漸近于標準。一般指導自然愈完善愈好;對于資質(zhì)較差,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的個別指導,尤須有豐富的同情與熱誠?傊,教師在指導方面多盡一分力,無論優(yōu)等的次等的學生必可在閱讀方面多得一分成績。單是考查,給分數(shù),填表格,沒有多大意義;為學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據(jù)考查再打算增進學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
看,讀書不是漫無目的,教師一定要有所思考。定標準,否則學生無所是從;做研究,否則學生讀無所獲。分數(shù)、量化表格都是數(shù)據(jù),目的在于幫助分析,找出更合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就是教育家與語文老師的區(qū)別。
葉圣陶教育文集摘抄篇二:讀葉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讀《<葉圣陶教育文集>之主人翁教育》有感
原州區(qū)開城鎮(zhèn)郭廟小學 馬玉明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毋庸置疑,在大力提倡新課改
的今天,我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蔽覀円步(jīng)常這樣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可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卻真的很值得懷疑。正如葉老先生所說:看見小孩,心里喜愛,往往說他是中國未來的主人翁。要對少年青年說些話鼓勵他們,“你們是中國未來的主人翁。 币餐摽诙?陬^說著,心頭未必想得怎樣清楚,也許什么也沒想,只像在十點十一點的時候遇見了人,照例說一聲“你早”而已。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課程專家戴維先生向我們這
些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句話整天掛在嘴邊的中國老師提出的懷疑:
其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錄中“攝像機在課堂上為什么只攝教師?為什么只見教師在那里指手畫腳?”
其二,一些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點評時,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授課老師的身上,而對學生活動的關注卻又少之又少。
其三,課堂討論中,孩子們一定發(fā)現(xiàn)了不少東西,為什么不讓他們一同分享呢?因為沒有老師的指令,學生是不可以獨自行事的,這就是我們的課堂。
其四,“學生回答了問題還不知道坐下嗎?為什么老師還
要這樣手指一點,說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這樣做,小孩子連點面子都沒有了,這不是在扼殺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嗎?”
其五,當他得知,中國的課堂上是有規(guī)矩的,學生坐下去與站起來都需要得到老師的允許時,他更加驚訝起來:“中國的老師不是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嗎?主人在課堂上還要這么小心翼翼嗎?”
的確,我們關注學生太少了,平時備課也好,聽課評課也好,總是寫滿了一個個問題,至于學生怎么回答,這樣答我該怎么辦,那樣答我該怎么引,平時的備課本中少之又少,聽課本中也只是在記錄教師的話語,學生的回答也被忽視了……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我們和美國的認識是一致
的,然而我們只是口頭說說而已,骨子里并沒有把學生擺在主人的位置上,自覺不自覺地還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教學。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活動成為課堂的中心,讓創(chuàng)新成為課堂的靈魂、讓每個孩子都獲得成功。”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盡量讓學生動手操作,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盡量讓學生動口表述,盡量讓學生動腦思考,盡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質(zhì)疑問難,盡量讓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做的,教師不做。把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
去開啟知識的大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性學習的空間,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探究氛圍,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與探究學習的體驗,引導學生質(zhì)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尊重學生個性,做學生的領路人、啟蒙人,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究性學習的主體 ,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許多時候,我們對一些應該嚴肅認真的事情只是說說而已,真正做起來,卻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許我們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的倒是躬行實踐。
什么時候,我們能用心地去對待我們已經(jīng)說過的事情?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還是把它落實在每一個課堂之中。
葉圣陶教育文集摘抄篇三:葉圣陶教育文集讀后感
《葉圣陶教育文集》讀后感 關于教育的見解,千差萬別,可是扼要地區(qū)別起來,也很簡單,大大可以分為相反的兩派。就教育的目標來說,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為人,獨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淺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說,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個空瓶子,其中一無所有,開著瓶口等待著把東西裝進去,另一派認為受教育者自有發(fā)掘探討的能力,這種能力只待培養(yǎng),只待啟發(fā),教育事業(yè)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養(yǎng)和啟發(fā)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說,一派注重記誦,使受教育者無條件地吞下若干東西,另一派注重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東西,化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說,受前一派的教育是“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應命準備去做工具,不是“為(別)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為己”,“古之學者為己”的“為己”,發(fā)展知能,一輩子真實受用,這種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教育”.也是《葉圣陶教育文集》貫穿始終所提倡的教育。 書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尤其是在面臨應試教育的壓力時,有不少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態(tài)度都由分數(shù)來決定,把學生當作一架考試機器,希望在他們的大腦中盡可能多的“填”入知識。()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學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覺的生命體,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過本書的學習,使我再一次領略了教育的真諦——是為了受教育者和諧、健全的發(fā)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心靈的健全比接受知識的多少要重要的多。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更關注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要使學生在課堂中盡可能的高興,發(fā)揮自己的天份、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僅僅一時感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實處,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學習,把每一個學生都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來教育,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尊重維護學生人格尊嚴,對每一個學生都盡可能的給予關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使學生的心靈、人格都健康發(fā)展。
相關熱詞搜索:摘抄 文集 葉圣陶 教育 葉圣陶教育文集 葉圣陶教育文集讀后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