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憶童謠過大年|兒歌童謠順口溜
發(fā)布時間:2020-03-0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金雞啼罷玉犬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迎來了又一個新春佳節(jié)。 在歡快的鞭炮聲中,古都北京又換上了節(jié)日的盛裝,大馬路小胡同中迎風招展的新旗,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氣韻生動的迎春門簾,具有濃郁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再配合上節(jié)奏明快音律響亮的北京童謠,把激情與歡樂,健康與智慧,好運與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完美地結合起來,傳遞著和平、進步、友誼、和諧的理念……
在這新春佳節(jié)之際,且讓我們漫憶童謠過大年,沿著歷史的長河去追溯北京童謠悠遠的源頭,諦聽來自民間的歡聲,感受童心與摯愛,在各自的心頭留下一些深沉的記憶。
北京童謠,它形似詩歌而又短小精練,通俗平易,節(jié)奏明快,瑯瑯上口,易于傳播。它的內(nèi)容廣博深厚,訴的是民間的苦與樂,喊的是百姓的恨與愛,歌頌的是群眾的理想與追求,抒發(fā)的是人民的感情與呼聲。
新年到,新年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太太要條新裹腳
老頭兒要頂舊氈帽
從童謠最后一句反映的婦女纏足陋習,可推斷這是清代中晚期流傳的童謠,如實地描繪了二百年前的舊京景況。仔細品味,既有歡快喜慶的氛圍,又有些凄清悲涼的感覺,當年人民的生活如此清貧,民眾的需求竟如此簡單,實在令現(xiàn)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
童謠中涉及的北京人文地理、歲時風格、世態(tài)人情均含有兒童的心理,單純幼稚天真活潑。它可以讓您在駘蕩的童謠聲中追尋已逝的歲月。這首《大年初一頭一天》反映的就是昔日北京春節(jié)的節(jié)會風情:
大年初一頭一天
騎驢去逛白云觀
驢脖子鈴鐺一大串
嘩啦嘩啦響連環(huán)
小驢屁股打三鞭
翻蹄亮掌一溜煙
小五兒追,小六兒趕
快到廟里打金錢
白云觀位于今西城區(qū)白云路東側,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元太祖成吉思污重修后改名為長春宮,命道教全真派傳人丘處機駐此掌笈天下道教。現(xiàn)為北京規(guī)模最大的道觀建筑,有牌樓、山門、石橋、靈宮殿、玉皇閣、老律堂、丘祖殿、四御殿、戒臺與云集山房等。每逢春節(jié)有盛大的廟會,正如童謠中所唱,自農(nóng)歷大年初一開廟,當年有騎毛驢逛廟會的習俗。從西便門或宣武門騎上毛驢,沿著遍植楊柳的護城河南岸直奔白云觀門前,一路上蹄聲“??”,鈴聲嘩啦,你追我趕,好不熱鬧。進廟除朝香外,還能摸山門上的石猴,打石橋下的金錢眼,祛災祈福。獨特的民俗活動引人入勝,值得欣慰的是這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風俗已流傳到了今天。
十五月兒明
北京城里鬧花燈
走馬燈,憑氣轉
轉出一片好風景
呂布大鬧鳳儀亭
三娘推磨腳踢毽兒
劉備招親下江東
孔明手拿羽毛扇
天官賜福加官跳
國泰民安享太平
按照中國習俗,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燈節(jié)。明朝時這一天北京城內(nèi)的燈市口要舉辦花燈盛會。清朝時,將燈市分散到前門東四等各大鬧市上,各大鋪戶都在門前張燈結彩。童謠中說的“走馬燈”是一種用蠟燭熱氣作動力,驅(qū)動中軸轉動變幻出種種畫面的燈。童謠中的三娘、呂布、孔明、劉備、天官等都是轉動時出現(xiàn)的畫面?上М斈旮鞔箐亼羟暗牟薀粢巡粡鸵娏。
月亮爺,亮堂堂
哪層元宵撲鼻香
嫂嫂屋里吃幾個
奶奶床前喝碗湯
叔叔元宵我不要
送給隔壁張大娘
面對月亮哈哈笑
又是一年好春光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既是傳統(tǒng)的燈節(jié)又因為這天家家戶戶吃元宵,故又有元宵節(jié)的俗稱。這首童謠唱的是北京元宵節(jié)之夜的場景,天上月圓,地上人歡,一派祥和歡樂的氣氛。然而在清末民初之時,這“元宵”兩字竟然刺痛了一位大總統(tǒng)的神經(jīng)……
大總統(tǒng),洪憲年
正月十五賣湯圓
這首童謠風趣幽默地譏諷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丑劇。洪憲年為公元1916年,是袁世凱復辟帝制時的年號。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廢除共和制,改次年為“洪憲元年”,把民國大總統(tǒng)改為“洪憲皇帝”。農(nóng)歷正月十五前后,北京街頭傳統(tǒng)的食品――元宵陸續(xù)上市,街頭巷尾一片“賣元宵”的吆喝聲。做賊心虛的袁世凱聽到“元宵”這兩個字誤認為是“袁消”,大驚失色,匆忙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雖然如此謹慎,但他的皇帝夢僅僅作了83天,就在人民的反對聲中憂患而死了。在北京的歷史上,正月十五叫賣“元宵”的吆喝聲僅在袁世凱的洪憲年(1916年)改為“賣湯圓”。湯圓的吆喝聲被記入了北京童謠中,讓人們永遠記住這段歷史
二月二,龍?zhí)ь^
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
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豐登太平秋
中國是個農(nóng)業(yè)大國,歷代皇帝對農(nóng)業(yè)都比較重視。自明朝到清朝,每年的農(nóng)歷二三月間,皇帝都要到天壇、地壇、先農(nóng)壇等處舉行祭祀大禮。還要按演耕之制,由皇帝親自持耒、執(zhí)鞭、扶犁,三推之后,再加一推以示勸農(nóng),讓大小官員和全國民眾“知稼穡之艱辛,悉農(nóng)夫之作苦,量天時之晴雨,查地力之肥饒”。這首童謠形象生動地把皇帝演耕的場面唱了出來,同時也透出了農(nóng)歷二月二日的民俗。
二月二,接寶貝
接不來寶貝兒
娘掉淚兒
舊日北京還有在農(nóng)歷二月初二日,接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習俗。女兒未嫁時,在家里是母親的心肝寶貝兒,嬌生慣養(yǎng)。嫁出去的女兒就成了潑出去的水,姑娘結婚到婆家后,就成了主要勞動力,持家做飯,生兒育女,十分艱辛。如果碰上婆媳不和,媳婦更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而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日,娘家媽要派人把心愛的女兒從婆家接回來,重溫母女之親情,這種風俗習慣是極近人情的。然而,如果婆家借故不讓媳婦回家,娘家媽也是無可奈何的,只好以眼淚來表達思女之情。
漫憶童謠過大年,農(nóng)歷到了二月初二,大年活動該告一段落!
編輯/王文娜
相關熱詞搜索:童謠 過大年 漫憶童謠過大年 歡歡喜喜過大年 萌寶過大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