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自我的唯美句子【找尋失去的美感】
發(fā)布時間:2020-02-25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中國的消費者,正從“生存”到“生活”,為之提供產品與服務的企業(yè),也需要相應變化。被關注較多的是品牌,但或許更根本的,是設計,或追根到底,設計背后的美感。 美感,是我們大多數(shù)所不具備,也甚少重視的。德國車背后的工業(yè)美,美國科技產品的科技美感,法國時裝與奢侈品背后的奢華美,日本物品的生活美,這些和我們的產品與服務無關。在企業(yè)與消費者都在求生存時,美感經常是最后的考量。但無法否認的是,美感,是我們所欣賞和熱愛的產品的內在品質。
中國傳統(tǒng)是存美的。從一端看,傳統(tǒng)中國的士人都是知美的,都是書法家與詩人,否則根本無法入仕為官。從另一端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曾說,“我的母親是文盲,卻從不是美盲。她選的衣料總是很好看,她善于搭配顏色……她利用各色零碎毛線給我織過一件雜色的毛衣,織了拆,拆了織,經過無數(shù)次編織,終于織成了別致美觀的毛衣!
可惜在當下,追求設計與美感的,大多是異類,集中在一些和設計有特別關聯(lián)的行業(yè)。美的教育中斷是原因,生存壓力是原因,整個社會缺乏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亦是原因。追求美也常被認為,怎么如此較真?
美,很簡單,不高深,更不是藝術。中國臺灣建筑師和美育倡導者漢寶德認為。把美和藝術混為一談,美育受藝術的拖累,才―直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對便利店來說,店面整潔干凈明亮就是美。但是,對比一下我們身邊的便利店,有多少能做到?讓人感到親切的服務,在我們周圍,亦是一種難得的美。
美,在心態(tài)中。有意識去發(fā)現(xiàn)與追求,才能看到美。春天來了,紅杏枝頭春意鬧,它一直在“鬧”,但只有有心之人才能看見。中國社會,有著一種彌漫的焦慮,在商業(yè)界,則有著一股野蠻生長的生命力,急速與粗放。這二者,都經常影響我們的心態(tài)。美,要有從容,才能看到。
美,在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中國臺灣美學家蔣勛曾在新竹科技園區(qū)的電臺持續(xù)講述生活美學,他所談的,就是“我們在吃什么樣的食物?我們在穿什么樣的衣服?我們所有的交通工具是如何去設計而和人產生情感關系的。我們住的房子是怎么被設計的?”從看似瑣碎的講述中,他引導臺灣科技業(yè)者去體會生活中點滴美感。他特別說明,這些“美”不需要太昂貴的價值,而是必須要用心。
未來十年,中國消費者需要的新商品、服務及體驗,大多會與如何過美好生活有關。它們的創(chuàng)造者,是否了解和享受生活的精妙,可能會逐步凸顯出重要度來。
美感,也會隨著社會演變。比如,在剛離開物品匱乏狀態(tài)時,包裝的精美被高度重視,但轉入選擇過多的物品富足狀態(tài)后,物品本身、可使用的核心反而會被關注,物本身的美才是真的美。無印良品(MuJI)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田中―光在展望未來設計時就曾寫道,“那種認為‘永遠光滑閃亮的物品才是新的’的美感意識,連同‘稍微有細小劃痕就退貨或丟棄’的消費觀念,將面臨巨大的轉變。”
美感,本是常識?上,要不是被推到眾人無法理解的程度,要不是眾人忙于其他而無暇顧及,美慢慢變成稀缺,F(xiàn)在可能是一個時間度,設計與美感的重要度開始增加,然后到某一天,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美有很多種,但有一個共同的現(xiàn)象,不美的事物無人問津。
相關熱詞搜索:美感 找尋 找尋失去的美感 找尋失去的快樂時光 在集結號中找尋失去的尊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