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運而生_應運而生與時俱進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中國日報》創(chuàng)刊整整三十年了!吨袊請蟆肥歉母镩_放的產(chǎn)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應運而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與時俱進。經(jīng)過三十年風風雨雨,《中國日報》羽翼漸豐,成為中國對外傳播群體的一支勁旅!吨袊請蟆返膭(chuàng)刊在我國外宣史上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事件。
中國要辦一份英文日報
在舊中國,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曾先后辦過英文報,但都是由外國人創(chuàng)辦和經(jīng)營的。上個世紀40年代,國民黨政府曾在上海辦過《大陸報》,存在時間很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上海曾短期出版過《上海新聞》,北京也相繼推出《人民中國》、《中國建設》、《北京周報》等英文刊物。但作為全國性的英文日報,《中國日報》是首創(chuàng)。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大批外商和旅游者涌向中國。出版一份中國人自己辦的英文日報,準確快速地傳遞中國信息,滿足英語讀者的需求,變得十分緊迫。創(chuàng)辦英文日報的方案由人民日報社、外文局和新華社老一代新聞工作者策劃,報請中宣部批準,最后由胡耀邦同志一錘定音。
1979年6月25日,英文日報籌備組成立,成員來自外文局和人民日報社,包括:江牧岳(外文局副局長),汪溪(北京周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馮錫良(北京周報社副總編輯)、安文一(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人民日報社對籌備組的工作非常支持,提供了辦公樓、印刷廠和食堂等設施。
籌備組從三個渠道物色人才。一是在中組部、中宣部支持下,從國內(nèi)各地調(diào)來十余名長期從事英語新聞、英語翻譯、英語教學的高級人才,構(gòu)成英文日報的業(yè)務骨干框架;二是在媒體刊登廣告向社會公開招聘,應聘人員包括翻譯、教師和外事干部等,其中不乏自學成才者;三是根據(jù)推薦、自薦線索,到機關、學校、工廠等單位商調(diào)工作人員。
英文日報籌備階段,曾得到澳大利亞《墨爾本世紀報》、英國湯姆森基金會和美國巴文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他們或邀請報社領導前去考察,或協(xié)助報社選購照排設備,或派專家前來報社指導編采設計工作,或為報社培訓編輯記者。同報社建立業(yè)務聯(lián)系的外國同行還有《曼谷郵報》、《檀香山星報》、《波士頓環(huán)球報》、《圣何塞快郵報》、《昆賽愛國報》、《西雅圖郵報》、《韋納奇世界》、《今日美國》、《日本時報》和《新加坡海峽時報》。
1980年5月,江牧岳和馮錫良率團赴澳大利亞考察《墨爾本世紀報》的采編、攝影、印刷、發(fā)行、廣告等部門,并著手選購計算機和電子照排設備。1981年1月,于友何廷慶、鄧愛珠一行三人赴泰國考察《曼谷郵報》及其設在清邁和帕塔雅的辦事處,回國后提交了一份重要的考察報告。
作為非英語國家創(chuàng)辦的英文報紙,《曼谷郵報》有許多經(jīng)驗可資借鑒,包括:重視經(jīng)濟新聞但不忽略政治新聞、社會新聞和國際新聞;每天都有社論,而且不止一篇;直接采用外電;重視新聞圖片;正版廣告、增刊廣告和分類廣告各占廣告收入的三分之一;創(chuàng)辦《經(jīng)濟增刊》和《學生周刊》等等。
從1980年6月11日到1981年4月29日,經(jīng)過19期內(nèi)部不定期試刊,英文日報的框架基本形成。1980年12月3日,胡耀邦等領導同志正式批準將英文日報定名為“中國日報”,英文為CHINA DAILY。1981年5月,又完成了13期正式試刊,一切運轉(zhuǎn)正常。1981年5月12日,報社在全國記協(xié)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江牧岳鄭重宣布:《中國日報》將于1981年6月1日隆重推出。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1981年5月30日上午,報社全體人員在人民日報禮堂開會,慶!吨袊請蟆酚6月1日正式刊。會后,老老少少相擁著到禮堂門口的臺階上合影,主要領導和外國專家站在前排。禮堂門前很窄,為了讓每一個腦袋都進入鏡頭,攝影記者們搶占“制高點”,有的甚至爬上了樹。一位穿高跟鞋的澳大利亞專家夫人擋住了背后一位年輕的女記者,女記者急得直叫,善解人意的專家夫人連忙脫下一只高跟鞋,讓這位中國同事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這是中國日報社第一張“全家!薄
新中國第一份全國性英文日報《中國日報》于1981年6月1日瀟灑亮相。珍貴的創(chuàng)刊號:英文報頭CHINA DAILY,字體獨特,莊重穩(wěn)健,由領導班子集體審定。中文報頭“中國日報”,乃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題寫,筆墨飽滿,花團錦簇。創(chuàng)刊初期的《中國日報》,每周5期,對開8版,黑白印刷,國內(nèi)印數(shù)為26,000份。版面安排:頭版,要聞;二版,財經(jīng);三版,國內(nèi)新聞;四版,評論;五版,文教;六版,人物/生活;七版,體育;八版,國際新聞。
《中國日報》的辦報方針是:大膽、活潑、全面、及時。讀者對象主要是外國人,首先是在中國的外國人,包括:常駐我國的外國使領館人員;各國駐華經(jīng)濟組織、民問工商貿(mào)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外國記者、科技人員、專家、留學生以及臨時來華的外國貴賓、官員、學者、商人和旅游者。海外讀者主要是經(jīng)濟界人士、政府工作人員、高級知識分子。提出的口號是: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
1981年6月6日,中宣部任命中國日報社委會。社長:江牧岳;總編輯:劉尊棋;常務副總編:馮錫良;副總編:張則孫,李伯悌,鄭德芳,羅清,于友。6月13日,劉尊棋正式來報社主持工作。出任中國日報社總編輯時,劉尊棋已是七十高齡,鶴發(fā)童顏,德高望重,全社上下皆以“劉老”尊稱之。
江牧岳是中國日報社第一任社長,也是唯一社長(1984年7月13日,中國日報社領導班子由社委會改為編委會)。江社長精神矍鑠,平易近人,雖然不懂英文,但并不妨礙他成為《中國日報》主要創(chuàng)辦人。第一,他有長期的新聞實踐;第二,他尊重人才,馮錫良就是他在業(yè)務上依靠的“第一能人”。
馮錫良溫文爾雅,風度翩翩,在外文局期間曾先后參加創(chuàng)辦《人民中國》、《北京周報》等英文刊物。在中國日報社,無論是外國專家還是中國同事,都為馮的才華而折服。在整個創(chuàng)刊過程中,馮是實際上的“樂隊指揮”。1984年7月13日,馮錫良成為中國日報社第二任總編輯。
1981年8月,報社派出六名年輕記者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新聞系接受培訓。一年后,他們帶著嶄新的理念回到報社,很快成為部門的業(yè)務骨干。六人中的朱靈,熱愛新聞事業(yè),從普通記者做起,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2004年10月14日,朱靈被任命為中國日報社第五任總編輯。
為《中國日報》創(chuàng)刊做出貢獻的人員,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單位,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他們不求名利,只講奉獻,同心協(xié)力,為中國新聞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敢為天下先”的創(chuàng)新意識
建國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對外傳播刊物一直采取中文定稿制度:一篇文章先用中文寫稿、中文定稿,然后再從中文稿翻譯成外文稿,再定外文稿,以求“正確表達原意”。
這種做法耗時費力,而且外文稿很難達到和中文稿同樣的精確流暢。《中國日報》籌備階段提出的第一項改革,就是為讀者著想,直接用英文寫稿,英文定稿。此方針一直延續(xù)至今,深得讀者認可。
創(chuàng)刊初期,江牧岳社長親自抓發(fā)行。他要求發(fā)行部門一定要在每天清晨將第一批報紙及時送到各個星級酒店、駐華使館和外國通訊社駐京辦事處。從1983年開始,國內(nèi)各個涉外賓館酒店給每個客房配送一份《中國日報》,作為服務項目之一!吨袊請蟆返陌l(fā)行量穩(wěn)穩(wěn)上升,很快突破了10萬大關。
《中國日報》創(chuàng)刊時,國內(nèi)大多數(shù)報紙刊登廣告較少,而且大多是些公告、啟事之類。為促進對外開放,吸引外資,《中國日報》辟出四分之一版面刊登商業(yè)廣告,并定期增出特刊。1981年10月15日,第一份特刊(秋季廣交會特刊)出版,共16版。特刊融編輯與廣告于一體,滿足了讀者與客戶雙方面的需求。
1990年6月15日,在第三任總編輯陳礫主持工作期間,中國日報社由朝陽區(qū)金臺西路2號搬遷到朝陽區(qū)惠新東街15號。6月17日零時,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幢完全按編報需要布局的現(xiàn)代化編輯大樓正式啟用,《中國日報》終于有了自己溫馨的家,開始了新的更加波瀾壯闊的征程。
責編:賀瀟瀟
相關熱詞搜索:應運而生 與時俱進 應運而生與時俱進 應孕而生全文免費閱讀 應運而生造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