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地址_《紐約時報》頭版的版面設計特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2-15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紐約時報》頭版通過版面表明報紙的嚴肅立場、穩(wěn)重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自身導向,并通過恰當?shù)陌婷嫘问礁行У貍鞑バ侣剝热荩ㄟ^標題的大小、位置的先后、線條的粗細等細膩的版面語言,幫助讀者判斷和領會新聞的價值。
關鍵詞 《紐約時報》 頭版 版面風格 版面設計
版面風格是報紙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長期的版面編排實踐中,遵循一定的版面編排規(guī)范,并不斷修正、完善從而逐漸積淀、凝聚而成的版面特色,是報紙個性化和走向成熟的標志。簡而言之,版面風格意即版面內容和形式的特色。
版面表明報紙的立場、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自身導向。一定的版面內容要借助于一定的版面形式展示出來,版面形式反過來也會反作用于版面內容。版面的設計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揭示;不是為了引起轟動,而是為了讓讀者看得更明白。報紙最主要的功能是傳播信息,恰當?shù)陌婷嫘问娇梢愿行У貍鞑バ侣剝热,通過標題的大小、位置的先后、線條的粗細等版面語言,幫助讀者判斷和領會新聞的價值。
一、設計原則
現(xiàn)代設計的本質強調人性化,強調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親密關系,包括實用性、合理性(使用合理、產品環(huán)境合理、生產工藝合理)、對人的良好心理感應以及時代感,F(xiàn)代報紙設計汲取了現(xiàn)代設計思想的精華,使報紙設計思想發(fā)生了功能性的轉變。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報版面更注意追求平衡、對稱,小報則借助印刷技術的發(fā)展竭盡花哨之能事。剛剛迎來彩色印刷時代時,五彩繽紛的設計令人目眩。但是在文字處理、編排、印刷、傳版等一系列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往日設計上的那種喧囂倒?jié)u漸沉靜下來。越來越多的報紙設計家意識到,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兩個字:簡潔。簡潔的目的也只是兩個字:易讀。簡潔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設計的外在特點,與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和現(xiàn)代審美觀念相吻合;易讀則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設計的內在特點,即從人的因素出發(fā),而且是以為人服務為目的。當然,簡潔最終也是為了易讀,形式必須服從于功能。
二、靜態(tài)式設計
在對現(xiàn)代報紙重新設計之前,《紐約時報》改版者注意到現(xiàn)代讀者的兩個特點:第一,讀者每天看報是出于習慣;第二,讀者希望報紙有用而且有趣。①所以設計者將版面的實用性放在版面的美學效果之前考慮,尤其對天氣預報、名人專欄等讀者喜愛以至于每天必看的欄目或消息,在版面上無須尋找,閱讀時就像探囊取物、信手拈來一樣方便。為了做到這一點,在版面設計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動態(tài)式(dynamic page)設計方法,讀者習慣的欄目和內容,該放在哪兒就放在哪兒,導讀的報頭、刊頭,該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每天不變,每疊一致――這就是靜態(tài)式版式(static page)。
靜態(tài)式設計的核心是經過對報紙的整體、各個分疊、各個版面甚至各個欄目的功能進行準確定位,在版面位置和形式實際上予以相對固定。準確定位的前提是對報紙上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組織:新聞、言論以及各個副刊版面如何設置,本報的拳頭產品――諸如專題通訊、名家專欄等――安排在哪一個版的哪一個部位,用什么形式“包裝”,甚至用什么字體,都明確設定。而且一旦決定了,就不再隨意更改。
靜態(tài)式設計強調連續(xù)性和關聯(lián)性。連續(xù)性指的指一家報紙每天的設計風格乃至設計形式都一致,不隨意變化;關聯(lián)性指的是同一天的報紙各疊甚至各版的設計也都大致相同,尤其是報頭、分疊報頭、標題字體、圖片說明和署名的編排形式、欄目刊頭甚至圖示制作的風格等都前后保持一致,使讀者一看便知道它們是“一家子”(見下圖)。
上文提到的網(wǎng)格體系對靜態(tài)式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傳統(tǒng)設計強調單元的個性和隨意性不同,運用網(wǎng)格體系進行的平面設計強調統(tǒng)一和重復。固定和重復在傳統(tǒng)的版面編排上是大忌。但網(wǎng)格體系則強調通過網(wǎng)格元素的重復使用,使多個版面在風格上得以統(tǒng)一,進而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而對于讀者來說,由于網(wǎng)格元素的重復,使得欄目的編排形式和位置固定化,省去了不少尋找的時間,版面的易讀性增加了。
但是靜態(tài)式設計并不意味著版面永遠一成不變。靜態(tài)只是想對而言的。一家報紙設計了靜態(tài)版式以后,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時代在變化,市場在變化,讀者在變化,報紙設計家們也必須研究這些變化,對版式做出相應的調整。事實上靜態(tài)式設計不僅僅是對版面提出要求,同時也對編輯部的管理提出要求。一家報紙靜態(tài)式設計的藍本――風格手冊一旦經過編輯委員會審定投入使用,就應該成為全報社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遵循的標準,不允許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哪一個編輯再強調與之不符的個人風格。這樣哪怕是更換了總編輯,原則上也必須找既定方針辦,除非編輯委員會決定重新改版。②
然而,對于靜態(tài)式版面設計,學術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美國報紙設計家馬力奧?加西亞(Mario R. Garcia)只同意報頭、分疊報頭、標題字體等必須由連續(xù)性,不贊成版式的相對固定:“頭版不應是靜態(tài)的。它的面孔必須每天變化,使得熟悉它的讀者拿起它就能夠感受到它的新鮮和活力,并使讀者意識到自己看的不是昨天的報紙。對于編輯來說,把每天不同的新聞不論合適與否都塞進相同的版面模式也是危險的!雹圻@位主持波因特研究所傳媒視覺研究的教授認為,靜態(tài)設計無異于讓人們在同一個位置抱著一個玩具熊,時間長了會膩味的。他說:“關于讀者要求頭版上的視窗等每天固定在同一位置的神話是不真實的。我寧愿讓玩具熊穿上溜冰鞋到處轉,令每天的版面上有新面孔,有時視窗只用一個,有時用三個,星期二豎的,星期三用橫的,給讀者一種新奇感。” ④
此外,靜態(tài)式版面模式的設計和運作不僅是一種辦報理念,同時也是一種管理理念。靜態(tài)式的版面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報社嚴格按照制度行事的管理模式。一旦版面模式確定,整個報社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執(zhí)行,編輯的個性只能在其范圍之內有限地體現(xiàn),總編輯也不例外,即使是總編輯走馬換將,也不得隨意更改,因為整張報紙的版面外觀通過靜態(tài)式的設計已經成為報紙品牌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多數(shù)報社目前在管理理念上還有距離,“人治”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因此,借助靜態(tài)式版面設計來推動報社編輯部管理的制度化,也是頗有必要的。
三、圖像化設計
我們生活在一個圖像爆炸的時代,在鋪天蓋地的圖像轟擊下,“人們被慣壞了,變得懶惰了。當他們需要信息時,他們不再說‘告訴我’(tell me),而是說‘畫給我看’(show me)”⑤多年來報紙的受眾一直被稱為“讀者”,因為他們總是在閱讀新聞。但是現(xiàn)代受眾閱讀的行為已經出現(xiàn)了變化,出現(xiàn)了新一族――“非閱讀者”(non-reader)。
面對“視覺時代”,面對“非閱讀者”,報紙如果巍然不動,仍舊是文字當家,滿版灰色,難免會疏遠讀者。因此,美國報紙編輯們開展了一場“視覺革命”,針對上述新詞匯提出了自己的新詞匯:以“非寫作”(non-writing)的方法向“非閱讀者”提供“非文字”(non-text)報道。⑥而這種“非文字”報道體現(xiàn)在版面設計上,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圖像化設計。
長期以來,報紙以文字為主,圖片僅僅處于輔助地位。版面編輯往往只是利用圖片來平衡版面的濃淡輕重,或者只是用圖片作裝飾,起美化版面的作用。這種觀念越來越不能適應現(xiàn)代報紙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報紙意識到,新聞照片和圖示能夠直接以形象訴諸讀者的視覺感官,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會比讀文字報道更容易、更輕松,譯碼過程會大大簡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紐約時報》和一些其他歐美嚴肅性大報一樣,也開始追求照片的視覺沖擊力,往往在頭版刊登大幅新聞照片(見下圖)。
圖2:2008年3月13日《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報道紐約州前州長斯皮策辭職的消息時運用的大幅照片
另一方面,嚴肅報紙面對電視時效快和形象化、現(xiàn)場化報道的沖擊,必須另辟蹊徑,加強深度報道。而深度報道往往要采用大量數(shù)據(jù)作定量分析或綜合對比,其冗長、抽象的文字和數(shù)字會令絕大多數(shù)讀者望而生畏。因此,深度報道要吸引讀者,就必須在表現(xiàn)手段上下工夫。要解決這個問題,新聞照片無能為力,因為攝影作品在表現(xiàn)抽象的內容時作用極為有限。于是報紙編輯們啟用了新“藥方”:新聞圖示。它不僅能以色彩吸引人的注意,更能為定量分析的抽繹解釋提供理想的載體,使分析、抽繹過程變得直觀、形象,令讀者能迅速、方便地閱讀和理解。新聞圖示在報紙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已經成為與文字、新聞照片并列的第三種報道形式(見下圖)。
圖3:2008年3月8日的《紐約時報》頭版上半版顯著位置刊登的圖示。
以圖像化報道為特征的“視覺革命”不僅僅表現(xiàn)在報道形式上,為了能夠有效地達到圖像化報道的預期目的,報紙編輯部的內部工作流程甚至組織結構都隨之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的報紙編輯部往往是以文字編輯和記者為主,攝影記者為文字報道配圖,美工多是承擔美化裝飾版面的工作;而現(xiàn)代報紙由于突出了圖像化報道的地位,便要求所有采編部門都不同程度地圍著圖像轉。為此,著名報紙設計家馬里奧?加西亞(Mario R. Garcia)提出WED(writing,editing,design即寫作、編輯、設計三和一)的概念。這個概念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采編和設計的團隊合作,互相滲透,采寫新聞時要有“圖像思維”,編輯新聞時要考慮信息能否用形象表達,設計報紙時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做到圖文結合。⑦
報紙設計要做到圖文結合,對記者和編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采訪第一線的文字記者,過去往往是編輯為其作嫁,而現(xiàn)在則要記者來為圖像報道作嫁。文字記者采集到的相關內容往往只在圖表中得到反映,其文字稿則會因此被編輯刪短。這對文字記者來說是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在《紐約時報》編輯部里發(fā)生過文字記者和美術編輯的沖撞,經過相當一段時間后才彼此適應。攝影記者雖然變成了新聞報道的主力軍,但是仍有為人作嫁的任務。比如在新聞事件現(xiàn)場拍攝時,不僅要抓住新聞主題,還要為美工繪制地圖提供地形環(huán)境的全景照片,或為繪制其他圖標提供背景圖。美工則改變了原來做在編輯部里描描畫畫的“小三子”地位,被冠之以“美術記者”或“視覺新聞工作者”(Visual Journalists)的銜頭,被派到采訪和編輯的第一線,或者繪制新聞事件的地圖,或將文字稿轉換成各類圖表,成為采編隊伍中一支重要的方面軍。
在報紙圖像化的進程中,由文字編輯唱主角的編輯部里還出現(xiàn)了新角色――平面設計編輯(graphics editor),并成為報社中融合文字部門(包括記者和編輯)和圖片部門(包括攝影、美工、版面設計)的主管者,有的甚至挑起了編輯部的大量,負責整個版面的視覺傳達設計。⑧平面設計編輯更加強調“圖像化思維”,目標是如何將稿件中的新聞內容“展現(xiàn)”給讀者,而不再僅僅是“告訴”讀者。這就要求他們在編發(fā)文字稿時不僅要在文字上下工夫,還要將文字稿中適合于用圖像表達的內容提取出來,并設計成各種圖表,有時甚至將整篇文字稿都轉化為圖表。即便是制作標題,也要圍繞著圖像的展示來考慮,爭取做到互相呼應,相得益彰。
當然,在強調圖像化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種為爭奪“眼球”而過度追求圖像的趨勢,一種泛視覺化的傾向。比如,有的報紙在標題性是上追求花哨,以至于不顧語言的結構和內容的邏輯,隨意排列,隨意變換字體,以破壞正常的節(jié)奏秩序為代價,博得讀者的瞬間關注;有的報紙為了吸引讀者的視線,過多地使用大幅黑色或其它深色塊作襯底,將標題甚至文稿都翻成白字,版面效果看似濃墨重彩,卻沒有考慮導讀者閱讀黑底白字過量會造成視覺緊張疲勞;有的報紙則以為大標題、大照片越多,版面就越具有現(xiàn)代感,版面上處處搶眼,可是實際上就像一個鬧哄哄的集市,人人都在說話,可誰的聲音也聽不清。
這種泛視覺化的傾向無可奈何地說明這一個尷尬的現(xiàn)實:以深度、抽象為特征的印刷文化轉向了以平面化、直觀性為特征的“大眾文化”,而這種通俗的“大眾文化”取代了“高雅藝術”。而與強調自律、個體、啟蒙的“精英文化”相比,“大眾文化”有以下負面特征:標準化,重復雷同性高;形式大于內容;以營利為目的,媚悅于消費者;以娛樂為主,缺乏原創(chuàng)性,缺乏自發(fā)、自主、自由的啟蒙和選擇,等等。這種特征表現(xiàn)為大眾傳媒中以圖像文化為主要特征的視覺化傾向和泛視覺化傾向,對社會性格又會產生一系列負面的影響:受眾不再經過抽象的思辨性思維途徑去認知世界,而圖像文化表面上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卻不能代替以文字為載體的可讀文化。圖像文化的泛濫削弱了可讀文化對人們靈魂深處的蕩滌。但是由于大眾傳媒的廣泛性特征,圖像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人們那一種沒有根的、浮于表面的社會性格的形成。被徹底控制的文化大眾對“大眾文化”這一文化夢幻劑的長期接受,使得他們喪失了真正的審美追求,其接受方式已經由對藝術的“凝神專注”的欣賞,退化為簡單膚淺的“消遣”……⑨如何在保持格調和泛視覺化傾向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是我們仍需繼續(xù)研究的課題。
注釋
Leonard Tipton: Newspaper Readership Studies. News Research Report-ANPA, 1978,No 13: 4.
關于《紐約時報》風格與習慣用語手冊(The New York Times Manual of Style and Usage)見附錄。
Mario R. Garcia. Contemporary Newspaper Design. Prentice-Hall Company, 1981: 24.
Mario R. Garcia: 10 Universal Newspaper Design Myths,Debunked. Www.省略.19961023.
Tim Harrower: The Newspaper Designer’s Handbook. McGraw-Hill Company, 1998:139.
Tim Harrower: The Newspaper Designer’s Handbook. McGraw-Hill Company, 1998: 141.
Mario R. Garcia: Newspaper Evolutions. Poynter Institute. 1997: 4.
James Gentry,Barbara Zang: The Graphics Editor Takes Charge. Washington Journalism Review. Jan-Feb,1989: 24.
Paul Fussell: Class. Simon &Schuster Company, 1983: 126.
相關熱詞搜索:版面設計 頭版 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頭版的版面設計特點研究 紐約時報特點 紐約時報的特點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