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與教育學關系的討論
發(fā)布時間:2019-08-1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隨著教育學的發(fā)展,目前教育學已經(jīng)進入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本文從教育學的本質(zhì)著手討論,論述了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與教育學間的關系,并對教育學未來展開論述,以期能有利于學科今后的研究及發(fā)展。
關鍵詞: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教育學;關系;未來
作者簡介:王琦博(1983.8—),女,四川江油人,大學本科,助理講師,現(xiàn)工作單位:四川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研究方向: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3-0114-01
一、前言
從某種意義而言,教育學歷史悠久,歷程獨特,但卻仍未有輝煌的成就。至今,其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迷霧重重。教育學誕生之時,以普通教育為其研究對象,旨在研究師資培訓及學生培養(yǎng),因此被視為“普通教育學”。隨著普通教育學的興起,學前教育學亦漸而步入學者的視野。但是,由于教育學被幾乎等同為普通教育學,學前教育學則只能一直地獨自發(fā)展著。二戰(zhàn)之后,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高等教育蓬勃發(fā)展,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學者們共同提出“高等教育學”這一概念。
至此,教育學已經(jīng)進入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與教育學間的關系如何,其未來在哪,三者能否統(tǒng)一,均為研究者必須探究的問題。
二、教育學的概述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xiàn)象、問題,以及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社會科學,其旨在有目的地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其中,其是借對教育現(xiàn)象及問題的研究,以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
三、教育學的分裂
雖與其他學科一樣,均以研究對象去命名,但教育學的學科性質(zhì)卻極為模糊,甚至其真正存在與否皆令人懷疑。下面,筆者就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與教育學間的關系展開論述:
1、學前教育學是教育學的分化
就廣義而言,學前教育應為人類最先經(jīng)歷的教育階段,但是教育并非嚴格地依照教育階段先后進行的,系統(tǒng)的教育研究亦與教育階段無關。在教育學被等同于“普通教育學”的背景下,規(guī)模很小的學前教育仍得到了研究者的格外關注,相關先進理論層出不窮。
目前,一般認為福祿貝爾為學前教育學的鼻祖,其在《慈母游戲和兒歌》、《幼兒園教育學》、《幼兒園書信集》等著作中提出了學前教育需適應兒童的成長,需以兒童自我活動作為基礎等非常重要的學術觀點,進而自理論上使得學前教育學開始由普通教育學分化出去。加以霍爾、裴斯泰洛齊、蒙臺梭利、烏申斯基、羅伯特·歐文、杜威等教育學家或心理學家對學前教育學創(chuàng)立做出突出貢獻,促進了學前教育學得以分化出來,最終獨立為一門針對性強的學科。至此可以說,學前教育學在某一意義上可能比當時學前教育的實踐發(fā)展需要還要超前。
2、教育學等同于普通教育學
隨著國民教育運動的興起,師范教育的興起成為了一種必然,而師范教育是對中小學的教師進行培養(yǎng),其中,教育學成為了一門必需課程,而教育學則以學生可塑性為其基本概念。基于此概念下,當時教育學所研究的對象則只能是普通教育,且所關注的為課堂教學,其動力源自于實踐經(jīng)驗的迫切需求,最初的目的在于指導及規(guī)范學校的教育實踐。
由此可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在其發(fā)展之初并非完備,且一直皆未能得以完備起來。自學科分類而論,應該有將一切教育視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學”與將普通教育視為研究對象的“普通教育學”之分,但是在目前大多的師范類院校中,“教育學”應正名成為“普通學校教育學”,抑或是“普通教育學”。此外,鑒于對于普通教育學而言,師資培訓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促使了教育學一直皆被認為是關注“教什么”和“怎樣教”的藝術或?qū)W問,而未能轉變成為一門關注“什么是教育”的學術性學科,而是被等同于普通教育學。
3、高等教育學和教育學并列
據(jù)筆者分析,不管是于學科建制上,抑或是與研究對象上,高等教育學和教育學之間的關系皆應為并列的兄弟關系。
但是,鑒于教育學自身局限性的影響,不管是于歷史中,還是現(xiàn)實里,高等教育卻一直皆未能從傳統(tǒng)教育學者得到應有的關注。傳統(tǒng)教育學則一直來皆將普通教育視為其研究對象,社會學研究者的興趣在別的領域,特別是較為容易得出較強普遍性理論的領域;而教育學研究者亦主要關注中小學教育問題,但是對于高等教育卻是不關注。導致了中學后的教育被教育領域研究者以及社會學研究者所忽視。
因此,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使得了高等教育成為了教育學的棄兒,因而被迫自立門戶。 其結果是導致了不管是于研究對象上,還是學科建制上,高等教育學和教育學(普通教育學)皆成為了并列的兄弟關系。
四、教育學的未來
教育學的未來如何,是否會總結,皆為教育學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其不僅關系到了教育學研究評價的歷史及現(xiàn)狀,且關系到了教育學是未來探測。
對此,學術界中存在著對立的兩派,其中一派是以吳鋼為代表,其認為教育學應終結;另一派則以鄭金洲為代表,其則認為教育學不應終結。兩派間的爭論焦點落于兩個問題上,即:教育研究已突破赫爾巴特模式,且已走向分化,是否意味教育學已步入終結;邏輯起點問題、體系問題、元教育學問題,是否是研究已步入誤區(qū)的跡象。
對于第一個問題,前者則認為今天破赫爾巴特模式仍以教育原理、教育概論的面目延續(xù),且得到了廣泛表達,但是在各分支研究的入侵下,其除剪貼各研究成果外,理論價值日漸萎縮應予以終結;后者則對該觀點提出異議,其肯定了前者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也指出了前者只分析、不綜合的事實,認為分析為研究的進化,綜合為研究的深入,因此教育學不僅不會被終結,相反會趨向更為深入。
此外,就第二個問題而論,前者則將焦點轉移到“體系”上,其認為“體系”本質(zhì)是學科分析框架,若教育學不存在其穩(wěn)定分析框架,則無體系存在,而是剪貼其他各知識,以組合建成,隨后斷言模仿開始便是學術創(chuàng)造結束,并認為教育學的研究一直皆在研究老問題,無創(chuàng)新可言;后者則認為前者的結論來自對國內(nèi)教育學生長及發(fā)展所處的背景的無知,失去了歷史和傳統(tǒng)內(nèi)容,并認為前者那種和傳統(tǒng)決裂的學術態(tài)度是不科學的。
五、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學的發(fā)展,教育學必然會“三分天下”的局面,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必然能得以有機融合,進而促進我國教育的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Altbach,Philip G.Higher education: a worldwide inventory of center and program.The Orxy Press,2001:2.
[2]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3]侯懷銀等,20世紀下半葉教育學在中國引進的回顧與反思[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4]陳桂生,教育學的建構:增訂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