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納對美術教育的貢獻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導師推薦語:
馬菁汝的論文,系統(tǒng)深入地對影響我國及許多國家當代美術教育的羅恩菲德和艾斯納美術教育理論,進行了冷靜的論述,對其理論偏頗之處的評價是比較客觀和準確的,填補了我國在研究國外美術教育方面的空白。一、論文的選題和內(nèi)容是具有理論意義的,選題性明確,立論觀點明確,論述清晰充分,結合美術教育的實踐,理論依據(jù)充分可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二、論文作者是在大量閱讀中外資料基礎上,獨立思考、深入研究羅恩菲德和艾斯納的著述及相關文章,對其理論及實踐帶來的弊端,給以條理分明的歸納,論述是具有說服力的,對中國美術教育實踐的探索有指導意義,引發(fā)實踐者的理論思考。三、對于羅恩菲德和艾斯納美術教育理論的研究,本著辯證求實的態(tài)度,對于他們的理論觀點從形成源起到課程內(nèi)容的論述,作者在國內(nèi)資料缺乏的條件下從國外文章中獲取信息,因此論文在國內(nèi)藝術教育領域中具有領先水平。四,論文對兩位有世界影響力的美國美術教育家的理論,不盲從,不迷信,虛心對待,理性分析,論文以理服人的論述顯示出獨立的學術品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偟膩砜,馬菁汝的論文結構合理,邏輯性強,對羅恩菲德和艾斯納的理論歸納條理清楚,觀點分明;對其貢獻和弊端作了客觀評述,對我國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常銳倫
聞名遐邇的美術教育家,課程論專家艾斯納(Elliot Eisner),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早年畢業(yè)于芝加哥大學設計學院,后獲得教育理論的博士學位。其著作有《兒童的視覺與知覺的發(fā)展》,《藝術的想象力》、《藝術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艾斯納所倡導以學科為基礎的DBAE(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美術教育思想,融合了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批評,美術史和美學四個領域知識,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統(tǒng)連貫的課程體系。這種美術教育思想得到了美國部分美術教育中心和學院的推廣尤其是得到了蓋蒂美術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
美國的學校美術教育自20年代以來有很大的變化,先是羅恩菲德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進步主義美術教育思想,然后是以巴肯為代表的科目中心論,最后是艾斯納在巴肯的基礎上提出了DBAE美術教育思想。由于DBAE課程觀的出現(xiàn),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也隨之轉變。也就是說,美國的美術教育領域由原來羅恩菲德模式一枝獨秀,轉變?yōu)榘倩R放的局面。直到現(xiàn)在,還有很多地區(qū)繼續(xù)推行艾斯納所倡導的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模式。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這種轉變對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對整個藝術和美術教育領域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如果羅恩菲德的美術教育模式代表20世紀上半葉的美術教育,那么DBAE則可以代表當今美國美術教育界的一種比較有影響的美術教育派別,所以我們應該仔細地研究艾斯納教育理論的各個方面,其成果將對中國當代教育產(chǎn)生實際的意義。由于蓋蒂藝術中心的大力支持,多次舉辦DBAE國際性培訓班,我國也曾派人參加學習,因此它具有國際性影響。特別是蓋蒂藝術中心組成美國教育代表團參加在我國舉辦的兩次國際美術教育研討會,向我國介紹DBAE的情況并帶來相關資料,使我國美術教育界對此有所了解。雖然90年代末我國陸續(xù)出版了部分探討和介紹DBAE的有關書籍,還有人翻譯了有關教學錄像,但是,并未引起我國官方的重視,也沒有將我國實際教育情況與美國DBAE教育理論相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研究。因此,鑒于艾斯納對當代美術教育有很大的貢獻,本章論文先從產(chǎn)生艾斯納美術教育思想的背景入手,展開對艾斯納的美術教育思想的研究。筆者相信,透徹地研究艾斯納的美術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們更詳盡地掌握美術教育課程理論的各種觀點,對我國建立完善的,嚴謹?shù)拿佬g課程體系產(chǎn)生實際的指導意義。
一、理論基礎
提及艾斯納美術教育理論,我們必然要涉及到兩個人——布魯納和巴肯·布魯納(Jerome Bruner)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結構主義課程論的代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lián)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刺激了美國朝野,由此掀起美國的教育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布魯納認為美國教育內(nèi)容必須現(xiàn)代化,并在1959年召開的伍茲霍爾會議上,作為大會主席的他發(fā)表了題為《教育的過程》的報告。從此,美國進入結構主義課程的高潮。
布魯納認為,人的知識“是在不斷同化外部世界過程中,在內(nèi)部的經(jīng)驗世界中結構起來的,”知識具有內(nèi)部結構體系,其中包括客觀事物的知識,也包括超越實際知識的知識結構和操作這種知識的方法。所以課程不僅提高知識還必須提供構筑知識的理論和操作知識的方法”。按照結構主義課程觀,教學是為了使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智力,并提高能力。為此,結構主義將教育體系予以簡化和結構化。在著述《教育的過程》中,他首先提出“科目結構”這一術語,并在書中闡述了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性和連貫性問題。他認為,課程的核心內(nèi)容是:學科通過由淺入深的方式為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每一段的教學都是下階段教學的準備!皩W生掌握的基本或基礎的理性概念越多,他的知識面就越廣對新問題的適應性也就越強!
布魯納闡釋了科目的深層本質(zhì),并認為社會科學也存在類似于在物理科學中存在的知識結構,因此,任何領域都能從科目結構中獲益。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術也開始向科目中心轉化。1962年,在康涅狄克州西部美術教育協(xié)會舉辦的雙年會議上,巴肯表示贊同布魯納的觀點!安剪敿{并沒有否定任何一門科目的學習都可以獲得發(fā)展的意義。他所說的一切都是在強調(diào)教育的中心任務是讓學生們了解和認識我們適合教授的任何一門科目的基本結構……(而且)當他的理論被應用于藝術教學時,這就意味著創(chuàng)造了個關于藝術學科的教學科目,而且這一科目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1962年)
1 965年,巴肯在賓州大學“美術教育和課程發(fā)展”的研討會上,討論了視覺藝術中也存在著類似物理科學的科目結構這一問題。他認為,物理學科的教學和檢測得益于物理學科中存在的某種相關定律和規(guī)則,而美術學科也存在一種類似的秩序結構。接著,巴肯在尋找美術課程發(fā)展要素與科學知識相同的結構形式的實踐中,試圖在美術家與科學家之間建立平衡。于是,巴肯將美術課程分為創(chuàng)作、批評和文化三個方面。這也是艾斯納所提出的四種美術領域知識均衡論的理論基礎,在巴肯的基礎上,艾斯納把美術知識分為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批評、美術史和美學。
布魯納和巴肯兩人的理論都對艾斯納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在科目中心的基礎上,艾斯納提出了本質(zhì)主義美術教育觀,對當代美國美術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本質(zhì)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的本質(zhì)是通過教育獲得真理和知識,更強調(diào)教師的主動性指導性和管理素質(zhì)。艾斯納所倡導的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思想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