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角度的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1-2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角度的歷史篇一:從歷史的角度看究竟什么是科學

從歷史的角度看究竟什么是科學

什么是科學?這是一個今天的中國人很想搞清楚,但很不容易搞清楚,甚至有點越來越說不清楚的問題。

科學的研究領域自古以來就處在不斷演進之中。這提示我們用演化的觀點來看科學。一般認為科學誕生于近代西方,以牛頓力學的建立為標志。其思想和 方法的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臘的哲學。

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史專家認為科學以觀察為手段,以事實為根據(jù);科學拒絕脫離事實的感情用事和浪漫的思辨;科學研究不在于理論的高深,而在于真實。 科學首先指對應于自然領域的知識,經(jīng)擴展、引用至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社會學。它涵蓋兩方面含義:1、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這一觀察,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套用以評價經(jīng)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2、通過這樣的研究而獲得的有組織體系的知識?茖W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guī)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知識。

對于科學的核心特征或者說所謂科學精神,隨著人類的進步,有不同的觀點,目前一般認為有如下特征:

理性客觀:從事科學研究一般不以“神”、“鬼”、“上帝”為前提(一些科學家仍會信仰宗教,但是"科學"本身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一切以客觀事實的觀察為基礎,通常科學家會設計實驗并控制各種變因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以及解釋理論的能力?勺C偽:這是來自卡爾·波普爾的觀點,人類其實無法知道一門學問里的理論是否一定正確,但若這門學問有部份有錯誤時,人們可以嚴謹明確的證明這部分的錯誤,的確是錯的,那這門學問就算是合乎科學的學問。存在一個適用范圍:也就是說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例如:廣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失效,量子理論在宏觀世界失效。不過科學家們仍然努力尋找與探索是否有某種理論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現(xiàn)象。普遍必然性:科學理論來自于實踐,也必須回到實踐,他必須能夠解釋已知范圍內的所有問題。

簡單性,是科學理論的一個標志。有效性:科學理論的好壞要能預測新的現(xiàn)象。所以從這幾個標準看,科學理論還是可以比較的,有好有壞。五個標準不是同時都好,有的理論邏輯自洽性較好,但預測性不一定好,有的預測性好,但從其它標準看不一定好。不同的科學家強調的標準不一樣,比如有的強調一致性、精確性,有的強調簡單性,等等。

科學是一個實證和理論知識的集合體,由世界上研究者的社群產生,運用特別的技術對真實現(xiàn)象作觀察與解釋?茖W起源于對自然其功能性的實用考量以及純粹的哲學探究。雖然科學方法自古便不斷發(fā)展,但現(xiàn)代科學方法卻是始自伊斯蘭科學家,海什木在大約西元1000年左右,運用實驗的經(jīng)驗法則寫出了一本關于光學的書。然而,現(xiàn)代科學方法在13世紀的歐洲由大學經(jīng)院哲學的學者所發(fā)起科學革命時,方才算發(fā)展完全,到了16世紀及17世紀早期的發(fā)展高峰,現(xiàn)代科學方法的廣泛應用更引領了知識的全面重估?茖W方法的發(fā)展被某些人(尤其是科學哲學家及實證科學家)認為是太過于基礎而重要的,認為早先對于自然的探索只不過是前科學,現(xiàn)代科學方法才被他們認為是真正的科學。習慣上,科學史學家仍舊認定早先的科學探索也包含于廣大而充足的科學范疇之中。

科學的發(fā)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實驗證實、證偽的問題。因為邏輯經(jīng)

角度的歷史

驗論的看法,科學就是不斷地證實。證實的東西就是真理了,證實的東西就

不斷地積累。波普爾是不斷地否定、證偽、反駁、排除。庫恩提出另外一套,認為科學發(fā)展有一個模式。它由常規(guī)科學到發(fā)生疑難、發(fā)生危機,產生科學革命,革命以后又產生新的常規(guī)科學。他認為科學有一套范式,這個范式里面包括世界觀、方法論,包括一些基本理論、基本概念,這套東西是科學共同體大家共同遵守的。大家一起按照這套理論、方法、規(guī)則進行工作,這就是常規(guī)科學。所以像我們一般的研究所里做的工作都是按照既定的理論,不斷地使它更精確化或者作一些新的修正,這些都是常規(guī)科學。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用過去的常規(guī)理論、方法解決不了了,這就出現(xiàn)了疑難。解決這些疑難,假如在常規(guī)科學范圍內能解決,那還是行,但是有些疑難到了常規(guī)科學范式內解決不了,這就要革命,要推翻過去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理論、基本概念,進行科學革命。比如牛頓力學變成相對論,這是革命性的變化。革命成功以后又是一套范式,再繼續(xù)常規(guī)科學。到了一定的時候又出現(xiàn)新的理論,又解決不了,又危機,就又一次科學革命。所以,科學發(fā)展是常規(guī)科學、科學革命、又一次常規(guī)科學這樣跳躍發(fā)展。

在史前時代,知識以代代相傳的方式保存,最古老最基本得科學知識首推天文學。古時許多文明國家,都會利用觀察收集天文上的資料,并以系統(tǒng)性方式紀錄。雖然并沒嚴謹?shù)难芯糠绞,許多關于行星和星系的現(xiàn)象都開始有了理論解釋。一些人體結構的研究開始顯現(xiàn),并且開始有人觀察動物和植物的特質;同時一些煉金術的理論也開始在幾個古文明中出現(xiàn),這是化學的起源。

在古典時期,面對著一些實際性問題的解決,包括編制歷法和疾病治療,純粹的自然科學研究慢慢開始興起。當時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通常不被稱作“科學家”,而被視為科學哲學家。最早期的科學哲學家起源于古希臘。最早的一群曾向人發(fā)問過一個問題:“宇宙是從何而來?”。其后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為首的后起者,相繼出版了首批的自然哲學著作。雖然著作里的理論并不是相當具結構,并有一些理論被后世推翻,但卻為后世的科學探索奠下重要的基礎。在這段期間,不同形式和類型的科學,都開始有個雛型。這包括了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等等;而一些像物理和數(shù)學的簡單理論,也開始出現(xiàn)。

文藝復興使歐洲知識界重視生機,不但天文學、數(shù)學、物理學,包括化學、生物、醫(yī)藥等領域都有創(chuàng)新見解。其對科學所產生的影響力,至今仍非常深遠。大多科學史專家都認為十四至十八世紀乃科學革命的年代。

科學革命使世界科學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它使科學知識內容大大擴充,而絕大多數(shù)都是今日研習科學者必須認識到的知識,例如地動說和牛頓運動定律等等。

近代的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實驗完整地證明出的真理。是指以培根倡導的實證主義,伽利略為實踐先驅的實驗方法為基礎,以獲取關于世界的系統(tǒng)知識的研究。分為以自然現(xiàn)象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社會現(xiàn)象為對象的社會科學。與藝術,哲學,宗教,文學等相區(qū)別,F(xiàn)代科學,還包括以人類思維存在為對象的思維科學。

科學不是累積的,它可以革命,可以把原來的完全推翻掉。亞里士多德認為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是兩回事,天上運動有天上運動的原因,地上運動有地上運動的原因,天上運動是圓周運動,地上運動是直線運動。牛頓力學把天上和地上的物體運動(蘋果掉下來)找到是一個原因,一個萬有引力。牛頓力學有個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而相對論里的時間空間這兩個名詞雖然一樣,但概念完全不一樣,是兩套東西。所以科學革命前和科學革命后范式轉化,但是這個范式轉化不是講講道理或者做一兩個實驗,大家就接受了。往往是老的科學家按照老的

范式做慣了,他不容易輕易地接受新的范式,所以他還是按照老的。新的范式要戰(zhàn)勝老的范式不是一下就行的。像狹義相對論提出來,當時還有考夫曼等人做實驗,反對愛因斯坦的學說,不接受狹義相對論。大概過了十幾年以后,更多的實驗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狹義相對論才被接受。

以上的所有闡述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科學是寓于歷史中的,不同的歷史時期科學的概念和解釋可能都不一樣。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科學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它總是某個時候最先進的知識,是客觀的,似乎不可推翻的可以解釋很多問題的基本原理,通過原理的演進又能發(fā)展出新的科學只適合理論。

角度的歷史篇二: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

“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

——讀《現(xiàn)代中國的歷程》有感

18103920 霍翔

此書是中華書局編輯部輯錄的黃仁宇先生對于中國的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的若干觀點的一本文集,集中展現(xiàn)了作者從更為廣闊的角度看待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些鮮明而又不失客觀的論點。粗讀此書,讓我的思路更為清晰,獲益頗多。

在“中國社會的特質”中,作者說道:“一個王朝帶著原始落后經(jīng)濟的狂野精神而興起,然后在將這種經(jīng)濟引導到更高發(fā)展階段后,它就失去活力而變得頹廢。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反復出現(xiàn)!焙翢o疑問,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時代,中國的農業(yè)一直高速發(fā)展,然而,當農業(yè)發(fā)展達到一定高度時,又反過來制約著社會其他方面的發(fā)展,“重農抑商”的觀念長時期占據(jù)統(tǒng)治思想。這就使得大航海時代開始以后,中國社會逐漸落后世界潮流。當然,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之所以如此緩慢,并不僅僅是因為農業(yè)基礎的制約,也不全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這種單方面的影響造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持續(xù)的、多個因素互為影響的極其復雜的過程。直到外部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才導致了近代以來中國絕大部分時間都在亦步亦趨著整個世界的近現(xiàn)代化。

以“明代的財政管理”為例,可以發(fā)現(xiàn),明代財政賬目混論不清,大部分官僚包括皇帝在內對所統(tǒng)治的帝國具體的事務根本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即使是專管財政的戶部,也往往對各地稅收數(shù)目含糊不清,何況很多戶部官員并非專業(yè)技術人員,有的僅僅是兼職。推而論之,明以前的朝代對于財政管理似乎更加一竅不通。在他們看來,各項國家事務,無非就是收稅、撥款就能解決的,只要秉承圣賢之道,就能長治久安。而實際上,正是因為對具體事務沒有一個數(shù)目字化的管理,也就不可能產生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存在的量化管理了。 論及資本主義的時候,作者認為“現(xiàn)代商業(yè)習慣和資本的流通”、“產業(yè)雇傭關系的產生”、“技術上的支持因素”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的必備條件。除了上文說道的不能在數(shù)目字上進行管理之外,中國社會還因為缺少資本主義發(fā)展所必須的“契約精神”、“法律條文”、“政治經(jīng)濟基礎”等一系列條件而無法將明末所謂的“萌芽”發(fā)展壯大。因而,作者提出,“現(xiàn)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交換與經(jīng)營之中創(chuàng)立法制,使一切能有數(shù)目字管理”。

對于蔣介石這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無可回避的任務,作者肯定了他在最艱難的時候帶領中國人員抵抗日本入侵的功績,認為他基本完成了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中上層政治經(jīng)濟結構的締造。而又由于他自身的因素和所處時代的復雜條件,導致了他未能完成下層政治經(jīng)濟結構的建設。毛澤東代替他成為了這一工作的領導者,并且較為有機地整合了上下層直接的關系,從而建立了新中國。

我想,無論何種主義,何種制度,即使意識形態(tài)不同,只要能夠協(xié)助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都有其積極的的歷史意義。中國的革命向來不是一朝一夕的,其整個過程不是一個人有生之年能夠經(jīng)歷的,在這樣漫長的過程中,爭論對錯其實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不能斷,社會進步的方向不能錯。

注:《現(xiàn)代中國的歷程》,著者:黃仁宇,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2011年4月第1版

角度的歷史篇三:從歷史的角度解讀中國各時期的中國夢

從歷史的角度解讀中國各時期的“中國夢” (2013-05-31 09:11:24)

轉載▼

一、中國古代圣賢的“中國夢”

有夢想就有未來,沒有夢想就沒有未來,中國人從古代一直到現(xiàn)在其實都是靠夢想在支撐著。中國古人的夢,有幾大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影響中國人最大的。在1949年之前,中國人都是在儒家孔子的影響下走過來的。孔子的夢想是什么?孔子的夢想是天下大空,四海之內皆兄弟,大家不分彼此。孟子的思想,老有所養(yǎng),互相之間有一種救助思想。墨子也是中國很重要的思想家,墨家的理想什么?人人平等,不分彼此。老子的理想什么呢?是小國寡民,雞犬之聲巷聞,而老死不相往來,這當然也是一種生命的境界,F(xiàn)在講,在城市里面生活覺得城市里面太嘈雜,一點寧靜感都沒有,可能還向往老子的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莊子的時候,逍遙復逍遙。這幾個都是中國古代當中最典型的夢想。

二、中國古代朝代的發(fā)展情況

歷史上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帝制國家,在帝制的體制下,皇恩浩蕩。農業(yè)社會,大家都是農民,沒有其他東西,從秦始皇開始2000多年走下來,基本上中國社會就是屬于比較安寧的農村社會狀態(tài)。中國當時的官僚階層和今天的官僚階層很不一樣,從秦漢之后,中國的官僚階層基本上通過嚴格的查舉,查舉和今天的體制是一樣的,屬于領導考核。查是從上面往下進行考察,舉是從下面推舉。查舉制度一直從西漢到了三國時期,一直都是查舉制度選擇官僚階層,選拔干部。在南北朝之后,特別是到了隋唐以后,中國建立了另外一個比較清廉的制度,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好像是一個很壞的制度,其實不能這么講,科舉制度是最嚴格的。科舉制度一直從隋唐開始建立,到了1905年廢除,在這個過程當中,科舉制度為中國考察選拔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

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教育考試還不一樣,科舉考試純粹是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中國古代,中國知識人的最大夢想是金榜題名,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沒有遇到大的挫折和問題?赡苤袊鴼v史上講農民起義好像是在破壞社會的穩(wěn)定,其實想一想,從陳勝開始中國社會真正大規(guī)模的起義不出十次,一直處在一種很穩(wěn)定的狀態(tài)。

到宋代,到明朝,基本上就已經(jīng)達到一種極限了,這個時候就開始有西方人到中國來,看到中國不得了,中國當時的發(fā)展態(tài)勢,政治架構和社會清廉,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在十七世紀的時候,西方人就認為中國是最好的。中國就像現(xiàn)在的美國,中國什么時候發(fā)展到美國那樣就好了。西方哲學家一直講,什么樣的社會是最理想的,從希臘開始,亞里士多德、貝拉圖都講,當然最理想社會就是哲學家治理國家。哲學家治理國家只有中國實現(xiàn)了,中國通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一個小縣長都是進士出身,在西方人看來這就是不得了的,但

是恰恰又是西方人來了之后,中國原來的這樣的一種農業(yè)文明的夢想開始破碎,中國要走向一條新的路。

三、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社會狀態(tài)

中國開始變了,中國的變化在哪?近代中國的路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簡單的講,近代中國如果不和西方發(fā)生沖突,不和西方發(fā)生交往,中國可能就會沿著宋代、明代走過的路這樣繼續(xù)走下去。但是后來中國問題發(fā)生在哪呢?如果學過歷史就知道,西方發(fā)生了一次很重要的新生產工具的改變——蒸汽機的發(fā)明,紡織工業(yè)的發(fā)展,一下子提高了西方社會的生產力。生產能力提高之后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后果——產能過剩。過去中國是一種短缺經(jīng)濟狀態(tài),20年前中國人是無論如何不能理解產能過剩這種困境。經(jīng)過這20年的發(fā)展,中國人現(xiàn)在終于明白產能過剩了比產能短缺還難受。一直在講要保GDP,保經(jīng)濟增長一定的比例,如果不保住比例,就會造成大量的失業(yè)人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尋找新的市場轉移產能,過剩的產能投到了非洲、亞洲。

中國在16世紀、17世紀成為西方的目標市場,大家知道有個概念叫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它在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發(fā)生。最近幾十年,西方的產能過剩,轉移到我國,但是它面臨一個問題,中國可能不需要那么多,我國市場的消化力并不夠,十幾年前名牌的高仿,現(xiàn)在在中國市場就不大了。

在16世紀、17世紀的中國就是這樣。在這個過程當中西方的思想觀念、西方的生活方式都在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但是中國沒有發(fā)生一個大的變化,沒有發(fā)生價值觀的變化,還沒有產生一種新的夢想,中國夢在這個過程中還沒有,因為中國處在帝制時代,它的市場發(fā)育不充分。帝制時代比較穩(wěn)定,在農業(yè)文明狀態(tài),中國有四大階級:市、農、工、商構成了過去兩千年的人口的基本狀態(tài),這四個階層完全覆蓋了中國社會。這四個階層當中去注意一下農、工兩個階級是中國人口的最大的,但是這兩個階層在中國的帝制時代沒有消費力,那么統(tǒng)治者管的也就是市和商兩個階級。商在中國兩千年間一直處在抑制狀態(tài),不讓它發(fā)展,從西漢開始,就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為什么要重農抑商?因為中國的商業(yè)資本只要給它一點空間,它馬上就可以積聚財富。怎么不讓它發(fā)展呢?實行國家壟斷,過去知道鹽鐵專營,今天鹽鐵不專營了,鐵20年前就可以做鋼材生意,鐵已經(jīng)不專營了,鹽現(xiàn)在國家也是國家專賣,已經(jīng)不能成為暴力的產業(yè)了。朝廷要管的只剩下一個階級是士階層,就是讀書人加官僚系統(tǒng)。

西方的東西傳到中國來之后,中國的市場沒有辦法去擴大接納西方的產能,只有一個階層是屬于政府管的,農民沒有力量,工人沒有力量。中國到了康熙,乾隆年間已經(jīng)非常的繁榮,當時的經(jīng)濟總量是占全球經(jīng)濟總量的36%還要高,那么第二名,從第二名到第10名加起來的綜和都達不到中國的經(jīng)濟總量,但是康乾盛世不包括消化西方提供給中國的新的東西,那就是西方的工業(yè)文明、工業(yè)的產能過剩。在這個過程當中,貿易的原則影響著中國。

四、晚晴時期“中國夢”的變化

當西方和中國接觸了,西方開始尋找中國的東西,中國的初級產品對西方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比如茶葉、絲綢和瓷器。到了17世紀、18世紀,西方人下午茶的習慣,那就是中國的茶葉在起作用。另外中國的瓷器,本身當時中國人把它作為工具的時候不是非常講究,西方人就非常講究。這就形成貿易的不均衡,全世界的白銀都到了中國來,那么怎么辦呢?西方商業(yè)在尋找一個東西來解決,就是鴉片。到1820年之后,鴉片在中國已經(jīng)泛濫,原來在中國積攢下來的白銀,統(tǒng)統(tǒng)又流回西方。發(fā)生問題之后就是解決中國貿易不均衡的問題,應該是打開國門讓西方資本來開發(fā)中國的市場。但是近代中國面對西方貿易不均衡的時候仍然是拒絕外國資本進入中國。1793年,英國的馬德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到中國來談這個問題,希望中國能夠和英國建立一種正常的國家關系,讓英國資本進入中國內地。1840年貿易嚴重不均衡,中國不愿意打開國門,英國人就采取強制的辦法——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簽訂了《南京條約》,第一,割讓了香港。第二,開發(fā)五個通商口岸。五個通商口岸,外國人在這個地方用西方的生活方式、文明方式,在影響著五個通商口岸,而這五個通商口岸向他周邊輻射使中國人慢慢知道了西方,知道了中國原來農業(yè)文明之外的不一樣的東西。1840年之后,中國社會在慢慢變化,但是作為統(tǒng)治者,仍然不愿完全開放中國。特別是滿洲人的統(tǒng)治,不愿意完全開放中國。1858年開始,英國、法國、美國、俄國這四個國家要求中國繼續(xù)開放,長江以南都得開放,長江以北也要有選擇的開放。到了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從南邊過來,在張家灣安營扎寨,要求擴大開放。1860年戰(zhàn)爭打完之后,中國政府和英國、法國達成了一種新的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在這個時候才同意和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等西方國家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建立外交關系的同時,也允許外國資本到中國來,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有限度的發(fā)展經(jīng)濟。那么從1860年之后一直到1894年,中國人夢想什么呢?是在追求富強。這3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后來叫洋務運動時期,經(jīng)過34年的發(fā)展中國人確實在這個過程當中建立了一個近代的工業(yè)基礎,中國夢從這開始和原來不一樣了。原來中國人夢想小國寡民,一種寧靜的農村生活。到了那個時候開始開始覺得應該富強起來,應該堅船利炮,1840年代一個很著名的思想家魏源就告訴中國人,中國應該有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軍隊。

但是這34年的發(fā)展,忽略了在經(jīng)濟增長的同時,政治的文化的有沒有變化,當時中國相當多的知識人就已經(jīng)建議,不能只發(fā)展經(jīng)濟,要注意到經(jīng)濟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到了1894年中國又發(fā)展起來了,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中國的綜合國力也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是1894年中國和日本打了一場仗,中國敗了。這引起中國很強烈的反思,中國的知識精英覺得自己經(jīng)濟強大,為什么打不過一個小小的島國?在這個過程之中,中國知識精英反省就是中國僅僅關注了經(jīng)濟的增長,沒有注意到經(jīng)濟之外的問題!恶R關條約》簽訂之后,中國就開始另外的變化,中國人的夢想注入了一種新的因素,就是1895年開始的維新運動,維新運動簡單的講就是改革中國的政治架構,改革國家管理方式。在1894年之前,中國的管理方式完全是大一統(tǒng)的方式, 1894年之后允許地方可以按照地方的特色。1895年之后發(fā)生變化,中國人覺得可以像西方一樣走向地方自治,還可以走聯(lián)邦體制。聯(lián)邦體制,這也是近代中國人的一個重要的夢想。1895年之后中國的變化是還要尋找另外一種教育的改革,

一開始講的在兩千年的帝制時代中國只有考科舉,并沒有去對人民進行一般教育。中國古代的教育純粹是私人化的事情,沒有人組織教育,大概1949年之前,中國的私塾教育仍然很多。中國的教育體制也隨著甲午戰(zhàn)爭失敗,慢慢發(fā)育起來,到1897、1898年的時候完全是今天的教育。全國的新教育,各個省建立高等學堂,各府建立中等學堂,各縣建立小學堂, 1895年到現(xiàn)在為止不過100多年的時間,這一套純粹是西方化的東西。

在這個時候中國人的理想,中國的夢想在1895年之后發(fā)生了一種巨大的變化。1895年的維新改革一直走到1898都沒有問題,但是1898年發(fā)生了一場政變,這場政變扭轉了發(fā)展的過程,發(fā)展過程緊接著發(fā)生1900年的義和團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講,中國人追求富強,追求現(xiàn)代的這種夢想在這個過程中被打亂了!缎脸髼l約》之后,中國人又開始了一種新的變化叫做新政。僅僅追求富強不行,僅僅追求西方的教育也不行,那么中國的問題在哪?中國的問題在政治。1901年之后中國政治上改革就是重新建立了現(xiàn)代的教育體制,現(xiàn)代的司法體制,1901年開始進行教育改革和司法獨立的實踐,這兩塊是1901年之后中國發(fā)展最快。

這種發(fā)展對中國來講經(jīng)濟也發(fā)展了,也富強起來了,政治也開始改革了,但是到了1904年,中國的事情又發(fā)生變化,甲午戰(zhàn)爭十年之后日本打敗了俄國,在中國的東北地區(qū)打的叫日俄戰(zhàn)爭。當時俄國人在義和團運動當中趁機把東三省占住了,戰(zhàn)爭結束之后不愿意退出,俄國人占領東三省,這嚴重影響了日本通過東三省往歐洲去的路徑,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要求中國割讓兩塊地方,一個是割讓臺灣,一個是割讓遼東半島,那不僅僅是擴大一個土地的問題,它最主要問題是日本在1867年的立國冊當中,日本的目標就是踏上大陸和歐美諸強競爭,踏上大陸它就有兩個踏板,一個踏板就是臺灣,把臺灣作為一個不沉的航空母艦。另外一個,通過遼東半島往東北去,往西伯利亞去。本來遼東半島在1894年實際上已經(jīng)割讓給日本了,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政府后來又通過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影響力,叫做三國干涉環(huán)遼,要求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中國多付了三千萬兩銀子,日本仍然沒有辦法通過東北這么來走。但是在1904年之前,日本可以通過中國政府從這出去,而且甲午戰(zhàn)爭之后,朝鮮獨立,不再和中國有特殊的關系,而此時朝鮮和日本恰恰建立了更友好的關系,日本可以通過朝鮮往西伯利亞去。但是俄國人把東三省占住了,日本的利益受到極大的影響,于是日本人就在1904年很輕松打敗了俄國。日本勝利、俄國失敗這一點對中國人影響非常大,當時中國人普遍在想,日本只有6千萬人,不到1億人,中國有4億人,俄國也是1億多人,人家?guī)浊f人可以在十年的時間內打敗亞洲第一大國,打敗歐洲第一大國,日本為什么有這個本事?中國的知識精英就想,因為日本是一個立憲的國家。日本的憲政是君主立憲,中國可能也應該通過君主立憲解決問題,那么什么叫君主立憲?君主立憲就是說,君主也必須在憲法的范圍內去活動,F(xiàn)在講法制國家,君主也應該在憲政的分范圍內活動。

那么怎樣來建構這樣一種君憲的國家,其實今天可能講起來很復雜,實際上也很簡單,有點像今天講的現(xiàn)代企業(yè)的建構一樣。從秦始皇開始,中國的帝王一直都在想著皇權永遠,秦始皇一世、二世、三世這樣永遠傳下去。漢朝的皇帝也好,唐朝的皇帝也好,明朝的皇帝,每一個朝代的皇帝其實都這么想的。如果回頭仔細去研究這些地方,可能各個都是很勤奮,

很想把自己的國家做好,因為什么呢?因為是他的家,家天下背景下,國就是家的放大,但是為什么沒有治理好?為什么中國兩千多年前這么帝制狀態(tài),穩(wěn)定是穩(wěn)定了,但是怎么沒有發(fā)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怎么沒有這么一種變化呢?特別是到了近代是后,為什么發(fā)生這么多的動蕩混亂,不斷的和外國人打,打了就打敗。真正一次勝利,近代打了那么多的對外戰(zhàn)爭,勝利只有一次即抗日戰(zhàn)爭。前面的戰(zhàn)爭全部都是以失敗結束,為什么呢?這里就涉及到國家的根本的制度,因為不是一個憲政的國家,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君主專制是皇帝老子說了算。皇帝說了之后,他說的就是最高的原則,大家都沒有辦法解決,一言九鼎。

憲政什么意思呢?憲政要解決的就是和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一樣,所有權和經(jīng)營權分離。清朝要憲政改革,君憲改革,首先應該確認清朝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清朝,這一點不可能去動搖,不能說誰想當皇帝就當皇帝。這樣要解決清朝的產權所有,產權歸愛新覺羅家族,但是憲政的原則要產生另外一個東西就是經(jīng)營團隊的專業(yè)化。第一條,要有一個專業(yè)的經(jīng)營團隊,要成立一個責任政府,這是憲政改革的最重要的一點,替皇帝去處理國家的具體事務。

第二條,有一個議論和監(jiān)督的機構,其實憲政今天講的很復雜,君憲體制很復雜,說到底就是兩個機構,一個是責任內閣,責任政府;一個是議會。那么晚清,當1895年中國人看到日本在十年時間打敗了兩個大國之后,中國在這個時候就往這個方面發(fā)展。1911年的5月8號,清政府宣布成立責任內閣,那么這個責任內閣它就是一個職業(yè)團隊,職業(yè)經(jīng)理人,但這個時候發(fā)生一個大的問題,13個內閣成員9個不是皇族就是滿洲貴族,來自于平民出身的這種只有4個,因此立即引起了全國的反對。再加上第二天新政府又宣布一個叫做鐵路干線國有,鐵路干線收為國有,當然這個事情也比較復雜,本來中國的鐵路沒有, 1895年的《馬關條約》規(guī)定里邊有一條,日本臣民可以到中國來辦廠,外國資本自由進入中國,按照這條規(guī)定,外國資本在1895年之后來投資創(chuàng)辦的中國的這種鐵路和礦山,鐵路在1895一直發(fā)展到1903年,中國的鐵路基本上都是外國資本,八年的時間中國的鐵路發(fā)展非?,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民族資本也在這八年過程之中慢慢的成長壯大,成長壯大中國資本要求也能夠進入這樣一種鐵路的領域。1903年清政府改變了這個政策,可以允許中國的民間資本也進入鐵路。像廣東、浙江、福建,這種有僑資的地方資本比較充裕集資修路就修了,但是有的地方,特別是四川就在這個過程當中沒有辦好,四川在這個過程之中集資的錢修路不夠,但是也沒法退回去,因為只要一集資就產生了成本,吃飯總是要吃,開銷總是要開,那么這個地方這些集資來的錢就把川漢鐵路總司拿去投資、買股票,放在錢莊里面生息,就等于現(xiàn)在去買基金。鐵路沒有修好,錢也就耗掉了,特別是買了股票,這種狀態(tài)就是個巨大的社會風險,金融風險和政治風險。

因此從1906年開始,清政府就發(fā)現(xiàn)這里邊有問題,要改革。到了1911年由于中國處在政治改革狀態(tài),國際信譽比較高,當時的世界銀行給中國貸款,用中國政府的路權做抵押,四國銀行的錢來沖銷原來從民間集資過來的錢物,這種本來是一件好事情,結果四川涉及到每一個人,一下子就鬧起來,歷史叫“保路運動”,本來是中國的憲政夢想,本來可以在1911年達成了憲政夢一下子破滅了。武昌發(fā)生起義——辛亥革命。一年之后,清朝的皇帝就退到

相關熱詞搜索:角度 歷史 不同角度的歷史 了解不同角度的歷史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