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培養(yǎng)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7-0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 要: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分享行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行為。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能使幼兒順利適應社會生活,并完成社會化的必要條件。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展,使幼兒與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兒在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幼兒分享行為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本文對幼兒分享行為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最終有針對性地提出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幼兒;分享行為;培養(yǎng)策略
如今,幼兒的社會性能力普遍較低,幼兒社會行為中的問題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分享行為的缺失,成為幼兒成長與發(fā)展中的阻礙。目前,幼兒的“獨享”想法和行為十分普遍,這將直接影響到幼兒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
一、 幼兒分享行為的現狀與問題
。ㄒ唬 幼兒分享行為的現狀
目前,社會各界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及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日益關注,力求能夠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首先,幼兒分享行為的年齡差異。隨著幼兒年齡的不斷增大,尤其身處分享環(huán)境中所表現出的“獨占”現象趨勢不斷降低。這是因為幼兒在年齡的增長下,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此外,幼兒的道德水平、認知能力以及社會經驗等都在不斷發(fā)展,幼兒在成長中越來越會感受到,“獨占”這種利己性的行為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幼兒自身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研究表明3歲到5歲的幼兒,他們的分享行為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這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有極大關系。
。ǘ 幼兒分享行為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獨占現象普遍,分享意識不足
通過對幼兒園中幼兒分享行為的觀察,發(fā)現小紅在玩玩具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獨占”行為較為明顯,尤其是幼兒所喜歡的玩具,這種“獨占”行為的表現力更為顯著。有個別的幼兒將玩具放在手中不愿放下,且對于幼兒同伴的東西卻還總想奪過來自己玩,一旦玩具拿不到,便會一直哭鬧,有時甚至還會采用搶奪的方式處理問題。
2. 分享技巧欠缺,社交能力不足
通過對兩個情境的調查,發(fā)現,有一部分幼兒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東西或者食物,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分享,有時還會出現幼兒之間的不愉快。
情境1:小明帶來自己的玩具車,并告訴老師這是帶來和其他同伴一起玩的,但玩具帶來當天,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但小明只準讓他們看,不準他們觸摸,后經過老師勸導,小明才和其中一個小朋友交換玩具。
情境2:小陽帶來自己心愛的浣熊,同樣也告訴老師是帶來和小伙伴一起玩的,但實際,小陽和小亮在玩耍時,小亮想玩她的小浣熊,但被小陽拒絕了。此時,小雨主動提出:“我們將自己暫時不玩的娃娃給小亮玩”,小陽、小亮、小雨等小伙伴就一起玩起來了。
從情境1、2看出,小明和小陽都有分享物品的意愿,但在實際玩耍中,卻提出各種原因拒絕分享,導致與小伙伴的關系不融洽。
3. 分享重視互惠,重物質輕精神
幼兒對分享的認識還比較淺顯,對于分享的內涵還很難清晰的理解,幼兒在與同伴進行分享的過程中較為重視互惠,也比較重視物質,認為如果同伴之間沒有互惠,那分享行為也很難做到。
情境3:在秋游活動時,小青和小東之間總是偷偷說話,小青對小東說:“小城沒帶好吃的東西,這下和小朋友分享的時候,他就吃不到東西了!焙髞硇〕堑募胰税殉缘臇|西送到之后,小青又說,“這下可以分享啦!睆倪@段對白中不難看出,由于小城沒有帶吃的東西,小青和小東就認為小城失去了食物分享的機會,且認為和小朋友分享就是互相交換,都可以吃到對方的東西。
由情境3看出,在這些小朋友的認知里,分享必須建立在分享對象都具有物質基礎的前提下,才能進行互換,這種互換過程才是分享。反之,如果分享對象中,有其中一個幼兒沒有可分享的東西,那針對該幼兒的分享行為將不會產生。這種分享觀念是非常不正確的,從幼兒的長遠發(fā)展看,這種重物質輕精神的分享行為很難培養(yǎng)起幼兒的分享意識,也很難培養(yǎng)幼兒擁有健全的人格。要想改變幼兒的不良觀念,需要幼兒教師加以引導,讓幼兒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二、 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策略
。ㄒ唬 注重幼兒的行為體驗,樹立良好的分享意識
由于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水平相對年齡較大的兒童稍差一些,且對于認知水平的發(fā)展也不高,造成幼兒對分享意識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導致幼兒的分享行為不正確或難以形成正確的分享行為。另外,幼兒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幼兒往往更注重從行為的結果去判斷,而不是從行為的動機、意向等方面去判斷,這就容易造成幼兒很難享受到行為體驗的益處。所以,作為幼教人,應打破傳統(tǒng)的口頭傳授分享觀念和分享行為的教育方式,以口頭形式讓幼兒注意到分享的重要性的方式,很難讓幼兒對分享行為有正確全面的認識。
(二) 注重分享技能的傳授,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
很多幼兒往往有分享的意識,但分享行為卻遲遲難以實現,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分享技巧的重要性,幼兒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因此,教師應注重分享技能的傳授,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
。ㄈ 注重同伴間精神分享,激發(fā)分享行為的動機
分享的內容不僅是物質上的分享,還有精神上的分享,反之,幼兒可以通過分享行為實現食物、玩具等實物分享,也可通過分享行為將彼此的快樂幸福、悲傷等情感分享給他人。這些分享行為實施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分享意識就可順利完成分享行為,更要求幼兒有一定的分享技能和社交能力,需要幼兒教師引導和教育。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體驗和快樂的情感,從而讓幼兒之間的分享行為向精神分享的層次邁進。
幼兒分享行為屬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種,隨著國家對幼教事業(yè)的日益重視,對幼兒分享行為的研究和培養(yǎng)也越來越關注。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有助于幼兒個體的社會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岑國楨,劉京海.5~11歲兒童分享觀念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2013(1):9-23.
[2]郭忠玲.對3.5~5.5歲的幼兒分享水平發(fā)展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4(5):36-37.
[3]王美芳,龐維國.學前兒童在園親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J].心理發(fā)展教育,2015(3):15-20.
[4]丁霞.幼兒分享意識與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研究[J].早期教育,2012(10):29-32.
作者簡介:
江芬芳,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廟前鎮(zhèn)中心幼兒園。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