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奚:古道新知———讀劉笑敢新著《老子古今》
發(fā)布時間:2020-06-2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老子古今》一書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一、提出了“語言趨同”、“文本改善”、“思想聚焦”等概念,揭示了《老子》版本在兩千多年的演變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規(guī)律性現(xiàn)象,提出了今本《老子》是歷代編校者們有意識地不斷修改加工的結(jié)果,《老子》的古本并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反而是經(jīng)過歷代編校者不斷加工的版本更好、更合理等重要論斷。二、從方法論上對古今中西的《老子》詮釋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人文自然”、“反向格義”等重要概念。三、用《老子》的古老智慧思考和解決現(xiàn)代人類面臨的問題,對《老子》的思想做出了精深的、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闡發(fā)。
【關(guān)鍵詞】語言趨同;文本改善;思想聚焦;人文自然;反向格義
劉笑敢教授早年以《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享譽海內(nèi)外,該書堪稱莊子研究的典范,影響廣遠,經(jīng)久不衰。如今,劉笑敢教授歷時十年,又推出了《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1〕一書,將老子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該書由導論、上下編和附編三部分組成。導論包括“導論一”和“導論二”,“導論一”是對《老子》進行文獻學研究的一個集中的、貫通的論述,“導論二”則是對《老子》進行思想理論之研究(包括關(guān)鍵性概念和方法論問題等)的一個集中的、系統(tǒng)的論述。上下編是全書的正文和主體,依照通行本的八十一章體例,各章均由“原文對照”、“對勘舉要”和“析評引論”組成。先列出五種版本(竹簡本、帛書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的原文對照,然后在“對勘舉要”中標舉出重要的歧異,加以評論,并精選推介眾家之說。此種文獻的研究是全書的基礎工作,但作者的目的更在于“為思想史和哲學史的研究提供方便和深入思考的契機”,各章的“析評引論”中便集中了關(guān)于版本、文體、概念、釋義、思想、理論等方面的爭論和作者個人的見解。附編是為了方便讀者和進一步研究而作,包括“《老子》五種原文對照”、“《老子》五種對照逐字通檢”和竹簡本與帛書本的釋文。限于篇幅,筆者只對“導論”和“析評引論”中的部分內(nèi)容加以簡要評介。
一
對《老子》文本進行系統(tǒng)的清理,是《老子古今》一書要實現(xiàn)的第一個目標,也是全書的基礎性工作。大多數(shù)典籍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版本,《老子》堪稱其中之最,其版本不僅更多,而且跨越的年代更久,情況更復雜。不同版本之間紛繁復雜的文字差異,往往使人如墮五里霧中,無所適從,而文字的差異導致的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往往相去更遠。這是研究《老子》的一個最突出的困惑,也是古往今來對老子思想褒貶不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跨越兩千多年的、數(shù)以百計的《老子》版本和難以計數(shù)的文字差異背后,究竟是否存在某些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呢? 有沒有可能對《老子》一書兩千多年來的流傳演變給出一個比較清晰與合理的解釋呢? 學者們并不是看不出或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只因清理這團亂麻的工作實在是太艱苦、太困難了。劉笑敢教授知難而進,以十年磨一劍的勇氣和毅力著成《老子古今》一書,在《老子》文本演變的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該書將五個不同時代的《老子》版本對勘比照,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論斷。這些論斷分散在各章的“對勘舉要”中,集中的、貫通的論述則見于題為“版本歧變與文本趨同”的“導論一”中。例如,通行本《老子》的句式相當整齊,存在著大量的四字句和三字句,以及大量的排比句、對偶句、押韻句等,讀起來很有韻律感,我們往往會不假思索地認為自古就是如此,但作者經(jīng)過詳盡的對照排查發(fā)現(xiàn),這并非《老子》的古本原貌,而是歷代《老子》編校者們有意識地不斷修改加工的結(jié)果,特別是通過刪減原文中的虛詞來追求句式的簡潔和整齊,作者稱此種現(xiàn)象為“語言趨同”。通行本《老子》中“道”、“自然”、“無為”等核心概念大量出現(xiàn),這也非《老子》的古本原貌,從古本(以竹簡本和帛書本為代表)到傳世古本(以傅奕本為代表)再到今本或通行本(以王弼本和河上公本為代表) ,這些核心概念呈逐步增多的趨勢,作者稱此種現(xiàn)象為“思想聚焦”。“語言趨同”和“思想聚焦”都屬于“文本改善”,這種歷經(jīng)千年之久的、不約而同的、一再加工原本的工作,導致了《老子》的文句逐步趨向整齊、一致,思想逐步趨向集中、強化。再如,《老子》中大量的重復語句總是讓人難以解釋,讀了《老子古今》我們才知道,原來較早的本子中往往是以相似的語句來表達同一思想主題,而歷代編校者為了滿足句式的整齊一致,將這些相似的語句加工為完全相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復,并使得句式變得很呆板。這種為了滿足句式整齊化和強化文本的一致性的需要而犧牲了古本中的豐富性的做法,在作者看來是不必要的,對理解老子思想是無益的。而對古本原文中那些相似性的表述,作者則認為并非是“有意的機械的重復,而是出于思想表達的需要”,并予以了較高的評價,認為是“同一基本思想的多次重現(xiàn),有如交響樂的主題反復變化再現(xiàn),而不是樂音的呆板重復。”在這些論斷的基礎上作者指出,《老子》的古本并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反而是經(jīng)過歷代編校者不斷加工的版本更好、更合理。作者還進一步追索了《老子》版本演變背后的主導力量,認為自古及今的《老子》編校者們修改《老子》底本的最大的、最正當?shù)睦碛珊蛣訖C有兩個:一個是要恢復古本舊貌,一個是要使文本更加通順合理,在他們看來,古本就應該是通順合理的,而通順合理的一定合乎古本舊貌。但作者的研究表明,古本往往不是通順合理的。這樣,每一個編校者都依據(j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文本”來修改《老子》底本原文,致使《老子》的文句變得越來越通順合理,但離古本舊貌反而是越來越遠。以上這些論斷,都是經(jīng)過大量的、細致的、深入的史料對勘和分析才得出的,結(jié)論令人信服,使我們對《老子》的文本演變終于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線索和合理的解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讀者消除以往那種使人如墮五里霧中的感覺,這對于《老子》研究是一個很重要的貢獻。作者的這些論斷雖不能說是定論和惟一的解釋,作者也謙稱自己僅是對《老子》的版本演變提出一個假說,但我們相信,這個假說由于有相當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相當翔實的文本依據(jù),已經(jīng)是相當?shù)亟咏藲v史的真相。
二
該書的“導論二”題為“回歸歷史與面向現(xiàn)實”,系統(tǒng)討論了《老子》研究乃至中國哲學研究中涉及到的古今中西的關(guān)系問題,是著者多年來對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深入思考的集中展現(xiàn)。這個導論又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以老子之“自然”的詮釋為例,探討面向古代與面向現(xiàn)代的兩種定向的轉(zhuǎn)接,涉及的主要是古今關(guān)系的問題;后一部分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為例,討論以西方的思想概念詮釋中國古代經(jīng)典所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涉及的主要是中西哲學的關(guān)系問題。在這兩個部分中,著者都有深湛的思考、獨到的貢獻和精彩的發(fā)揮。
“自然”是老子和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自古及今不僅歧義甚多,而且還存在著大量的誤解。著者經(jīng)過多年的思考,鄭重地提出了“人文自然”的概念。著者認為,老子之“自然”本質(zhì)上或其核心意義是“人文自然”,而“不是天地自然,不是物理自然,不是生物自然,不是野蠻狀態(tài),不是原始階段,不是反文化、反文明的概念”,它是一種最高的價值,“表達了老子對人類以及人與自然宇宙的關(guān)系的終極狀態(tài)的關(guān)切”,“表達了老子對群體關(guān)系的關(guān)切,即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類各個群體之相互關(guān)系及生存狀態(tài)的希望和期待”,“表達了老子對人類的各種生存?zhèn)體存在、發(fā)展狀態(tài)的關(guān)切”。著者在對《老子》相關(guān)原文的深入解讀的基礎上,從這三個層面詮釋了老子之“自然”的古典意涵和人文的意義。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著者立足于準確揭示老子之“人文自然”的基本意義,由歷史的、古代的面向轉(zhuǎn)為現(xiàn)代的、未來的面向而對“人文自然”的現(xiàn)代意義進行的思考和挖掘,特別是著者提出的實現(xiàn)人文自然的兩個原則:“自然的秩序高于強制的秩序”和“人文自然的原則高于正義、正確、神圣等原則”,更是引人深思的洞見。“人文自然”是老子貢獻給人類的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實現(xiàn)“人文自然”對于人類社會的和諧、文明與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接受“人文自然”這一概念,可以使我們盡可能地貼近老子“自然”概念的原意,避免由來已久的誤解和可能出現(xiàn)的新誤解,可以為我們在回歸歷史和面對現(xiàn)實之間提供一個很好的轉(zhuǎn)接,開顯出古老的道家思想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所能貢獻的獨特作用和積極意義。
自從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西方哲學就逐漸成為研究中國哲學不可或缺的話語系統(tǒng)、學術(shù)背景和理論指南,時至今日,似乎不懂西方哲學就完全沒有資格也無法談論中國哲學,這種情況在大陸又被戲稱為“漢話胡說”。以大陸的情況為例,從早年的實用主義、新實在論,到主導大陸哲學界的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再到其后的分析哲學、存在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哲學、現(xiàn)象學等等,直至當下最為流行的詮釋學,來自西方的各種哲學思潮和理論你方唱罷我登場,先后成為分析研究中國哲學的理論方法和思維框架,中國哲學的研究則只有跟在后面學習、借鑒和運用的份兒,幾乎失去了主心骨、迷失了自我。而外來的哲學理論在中國也難免有水土不服的尷尬,其主導中國哲學研究的效果并不好,致使中國哲學研究出現(xiàn)了諸如“兩軍對戰(zhàn)”、“兩個對子”等片面化、簡單化的失誤,造成了理論上的混亂。這實在是個十分嚴肅的、嚴重的問題,中國的哲學和中國哲學研究的前途和命運或系于此。《老子古今》“導論二”的后半部分從方法論上集中討論了這個問題。著者借用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土僧人以老莊的術(shù)語解釋佛教教義的“格義”方法,稱近代以來形成的用西方哲學的眼光、角度、概念、方法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為“反向格義”,認為這種方法很難避免機械地套用西方哲學概念并導致對中國哲學的誤解。著者以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學者們對“道”的解釋為例,說明了套用西學解釋中國哲學所難以避免的誤解和尷尬。著者用“反向格義”來概括百年來中國哲學的歷程,是十分簡要而準確的,他的分析表明,此種“反向格義”不是中國哲學的出路和方向。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們的教育背景早已在相當程度上“西化”了,我們事實上已不可能完全擺脫西方哲學的思考方式,著者顯然是考慮到了這一文化大背景和趨勢,所以他在“反向格義”是否可以摒棄或跨越的問題上是很謹慎的,主張“盡可能防止用西方對立二分的哲學概念簡單地對應和說明中國古代哲學術(shù)語”,“避免簡單地為中國哲學作西方式定義或定性”。比起主張“跨越”反向格義階段的學者來,著者的態(tài)度也許不夠堅決和大膽,但卻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的。筆者認為,一方面仍要借鑒西方哲學的方法和概念,另一方面在使用西方哲學概念時應盡可能地避免簡單的套用和比附,避免反向格義所可能引起的誤解和誤導,這可能是我們今后在研究中國哲學和對待中西哲學關(guān)系時所必須持有的謹慎的、正確的態(tài)度。中國哲學如此,中國學問的其他門類又何嘗不是如此?
三
對于主要關(guān)注《老子》的思想內(nèi)容的研究者和一般的讀者來說,《老子古今》最有價值的部分當然還是每一章中的“析評引論”,這里面集中了著者多年來對老子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獨到見解!拔鲈u引論”可以說是全書的主體,討論的問題相當廣泛,其內(nèi)容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四類。第一類是對老子思想本義的理解,例如“玄牝”是否生殖崇拜,老子哲學與月神崇拜有無關(guān)系,《老子》是否氣功之書,《老子》是否兵書,“道法自然”如何解讀,老子思想是反文明還是文明反思,老子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朱熹對老子的誤讀,老子思想是智慧哲理還是陰謀權(quán)術(shù),等等。這部分內(nèi)容涉及到相當多的對老子思想的誤解,著者均予以澄清,力求準確地還原老子思想的原貌。第二類是對老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的闡發(fā),如老子思想與環(huán)保理論,道家與科學、民主政治、法治,“不爭”、“無為”有無積極意義,“以德報怨”的現(xiàn)代啟示,老子之“愚”的合理性,雌柔的現(xiàn)代貢獻,老子思想蘊含的管理智慧,等等。這部分內(nèi)容力求從文本中原有的思想內(nèi)容及其合理性出發(fā)來觀察和思考現(xiàn)代人類面臨的種種問題,試圖用老子的獨特智慧提供解決之道。第三類是圍繞著《老子》文本的疑問和爭論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研究方法的討論,如八十一章分于何時,竹簡本是否完本,《老子》是否詩體,《老子》文本的定型問題,通行本中為何有那么多的機械重復,“類同舉例法”和“理!钡瓤甲C校勘方法的局限性,等等。正是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的長期關(guān)注和思考,著者才得出了“版本歧變”、“語言趨同”、“思想聚焦”等重要結(jié)論。(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第四類是關(guān)于老子思想同古今中西的其他思想的比較,著者比較了老子之“道”與上帝,比較了老子的“自然”和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比較了老子與馬斯洛的人性論,此外還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多方面比較,老子思想同“黃老之學”和法家之關(guān)系,等等。這些比較不僅為理解老子思想提供了一個更高更廣闊的平臺,而且兼具學派交融流變等思想史方面的價值!拔鲈u引論”的內(nèi)容大多是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并加以思考和討論的,從中可以感受到著者十分善于多面向、多層次、多角度地觀察與思考,提出的問題常常是出人意料的,時有精妙的發(fā)揮和引人深思的洞見,足以引領讀者一起感受老子思想之深邃博大。由于本書不是逐句注釋式的著作,著者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若對通行的理解沒有不同意見或沒有獨到的思考和見解則略而不論,信手拈來皆可開卷有益,始終能吸引著讀者的閱讀興趣。
“析評引論”凝聚了作者研究老子的心得和成就。“引論有引言、引發(fā)、引導、引申諸義,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確有所感!弊髡邔W養(yǎng)深厚,治學嚴謹且善于思考,所論往往發(fā)人所未發(fā),屢見新意和灼見。茲舉一例即可見其一斑。《老子》通行本和帛書乙本中的“國”和“國家”這兩個詞語,在更早的版本竹簡本和帛書甲本中大多作“邦”和“邦家”,對這一現(xiàn)象,通行的解釋是由于避漢高祖劉邦之諱。那么除了避諱之外,這一不同或變化是否還能反映其他的事實呢? 這里面是否具有某種思想意義呢? 作者苦心孤詣,繼續(xù)追索,窮盡了傳世先秦典籍,通過大量的排查和仔細的分析,證明在甲骨文、金文和《尚書》、《詩經(jīng)》等早期典籍中,“邦”字的使用明顯多于“國”字,這種情況從春秋時開始發(fā)生變化和逆轉(zhuǎn),到了戰(zhàn)國后期,“國”和“國家”的使用已經(jīng)占了壓倒性的多數(shù)。作者指出,這個變化的過程恰好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的瓦解、郡縣制的成熟相合,“國”字已不具有封土、家族、血緣等“邦”字所蘊含的意義,而是更多地具有政治實體的含義,“邦”、“邦家”讓位給“國”、“國家”,反映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演變。厘清“邦”的“國”的差異還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老子》第八十章中關(guān)于“小國寡民”的那段著名文字,在帛書甲本中,“小國寡民”正作“小邦寡民”。作者指出,以往我們總是把這段文字看作是對“理想國”的描述,其實“小邦寡民”并沒有討論國家形式和制度等問題,沒有那么多的政治含義,“不應該按照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階段和國家的政治形態(tài)來定性、判斷和評價!薄八^小邦寡民的理想最重要的是滿足百姓的基本生活條件,而否定兵戎相見、長途跋涉、追巧圖利等文明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這種科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由小見大的研究方法,細密窮盡的材料功夫,寬闊宏大的學術(shù)視野,值得我們重視、觀摩和效法。
現(xiàn)代學術(shù)研究在詮釋古代典籍的時候,通常都會面對盡可能地回歸文本的原義和面向時代的現(xiàn)實需要這兩種解讀方向之間的緊張與融合。經(jīng)典的魅力就在于它是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源,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老子》當然也是這樣。經(jīng)典詮釋其實就是一個返本開新的過程,而且“返本”越是徹底,越是貼近經(jīng)典的本意,“開新”的可能程度就越高!独献庸沤瘛返淖髡邔Υ擞兄叨鹊睦碚撟杂X。用《老子》的古老智慧思考和解決現(xiàn)代人類面臨的問題,是作者寫作本書的最主要的目標,本書的書名就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作者在這方面的工作堪稱典范,也相當成功,古為今用的精彩片段遍見于全書,這當然是惟有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老子的思想才可能做到的。茲隨手拈來一例。通行本《老子》第六十四章有一句著名的話:“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帛書本作“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竹簡丙本作“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竹簡甲本作“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作者指出,從抄寫字體看,竹簡甲本是最早的版本,從思想內(nèi)容來看,竹簡甲本也是最好的版本。作者詳細地比較了這幾個版本的文字差異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的不同,指出竹簡甲本的“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表達的是一種正面的、積極的、主動的態(tài)度,而其他版本均作“弗敢為”則是由于對外在的形勢或行為后果的懼怕,表現(xiàn)的是一種被動的、不得已的、消極的態(tài)度,所以竹簡甲本最能代表老子哲學中的積極意義,更符合老子以自然為最高價值的基本思想。作者進一步詮釋這句話的思想意涵,“‘輔萬物之自然’就是不僅照顧、關(guān)切整體的發(fā)展,而且要讓一草一木、一家一戶、一鄉(xiāng)一邑、一邦一國都有正常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空間。⋯⋯‘輔’就是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提供條件,加以愛護,防止干擾、控制!ツ転椤褪遣恢苯釉O計、掌握、操縱和控制!苯酉聛,作者的詮釋由文本的原義轉(zhuǎn)接到面對現(xiàn)實需要的路向,將這一自然主義的原則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社會的管理原則和理念,提出了“生存?zhèn)體”的概念!吧?zhèn)體”泛指一切相對獨立的存在單位,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學校、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作者認為,“生存?zhèn)體”自身能否自然而然地成長和發(fā)展,“生存?zhèn)體”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構(gòu)成的生存環(huán)境是否自然和諧,都和外在的管理者是采取“輔”的管理方式還是“控”的管理方式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作者指出,人類社會秩序的自然和諧是一個極高的目標,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至少可以在較小的范圍或一定時期內(nèi)實現(xiàn)。作者甚至認為,“如果我們把自然的秩序當作一種價值、一種目標,自覺地去爭取,那么自然的秩序以及自然的和諧一定可以在更多的生存?zhèn)體之間實現(xiàn)!边@當然不是作者的一廂情愿和盲目樂觀,圣哲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了這種可能性,并為實現(xiàn)這種可能性指明了原則和方法,那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自然主義是一種高度的智慧,是現(xiàn)代文明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它掩藏在撲朔迷離、艱深玄奧的文字中兩千年之久,經(jīng)過劉笑敢教授卓有成效的詮釋和現(xiàn)代轉(zhuǎn)換,其價值得到了更清晰的呈現(xiàn)。劉教授就像一位探寶者,他比別人更執(zhí)著,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他的收獲和貢獻當然也就更大!独献庸沤瘛分,諸如此類的精彩之處比比皆是,茲不煩舉。
《老子古今》部頭宏大,逾百萬字之多。該書內(nèi)容厚重,思想活躍,精彩紛呈,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勞思光先生為此書所作的序中評價該書是“研究老子的巨著”,“乃多年來所未見的杰作”,并非過譽。余英時先生的序中也說此書“所涉及的范圍極為廣闊,古今中外無所不包。”筆者以為,此書中盡可能地涉及、吸收和討論了古今中西所有老子研究以及與老子研究相關(guān)涉的重要成果,在很多重要的問題上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總體上已經(jīng)超越了此前所有的研究《老子》的著作,堪稱《老子》研究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披閱此書,猶如跟隨作者漫游于老子哲學的殿堂,盡收無限風光,本文所評介的只能是掛一漏萬。最后要提到的是,《老子古今》不僅將老子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而且還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該書“附編”中的“《老子》五種逐字對照通檢”將五種版本逐字對照,不同于僅依據(jù)某一個版本的一般的《老子索引》,查找五種版本中的任何一個字,都可以找到相關(guān)的句子以及其他版本的相對應的句子,使用起來十分方便。此外,“附編”中還收錄了竹簡本《老子》(附《太一生水》)和帛書《老子》的分句、分章釋文,方便讀者根據(jù)通行本的分章來查閱這兩個出土本的相關(guān)文句,所用釋文都是文物出版社發(fā)表的原整理者的釋文,尤其是帛書本原整理者的釋文現(xiàn)在一般讀者已不易找到。這些都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老子古今》同時也可以作為一部綜合性的《老子》研究的工具書來使用。
注釋:
〔1〕劉笑敢著:《老子古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版,文中有關(guān)引述皆出自該版本。
原載于《學術(shù)界》2007年第6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