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王頲:鶴零舊里——“西域”詩人丁鶴年傳記考辨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提要】生活于元、明之際的“西域”詩人丁鶴年,其家世、生平,雖得見于《明史》、《明一統(tǒng)志》等書,卻有非少的謬誤。本文通過對戴良、烏斯道、管訥等所作原始文、詩的重新梳理,指出:這位生于元元統(tǒng)二年、卒于明永樂二年“高士”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至正十二年前和洪武十二年后,“定居”在湖北武昌;
至正十三年后、洪武十一年前,“流寓”在浙東慶元亦寧波。由于成長在一個濡染傳統(tǒng)儒家文化非常深的家庭,其思想軌跡,由“孝”至“悌”及“忠”。即使沒有接受過“爵”、“祿”,也同樣深深懷念陷入危難而后又被替代的“勝國”。至于有元一代的“民族矛盾”,遠(yuǎn)沒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激烈,即從丁鶴年的“交游”來看,幾乎沒有絲毫“異類”的分辨。

  

  一

  

  生活于元、明之際的“西域”詩人丁鶴年,其家世、生平,附見于《明史》卷二八五《戴良傳》后,云:“時又有丁鶴年者,回回人。曾祖阿老丁與弟烏馬兒,皆巨商。元世祖征西域,軍乏餉,阿老丁杖策軍門,盡以資獻(xiàn)。論功,賜田宅京師,奉朝請;
烏馬兒累官甘肅行省左丞。父職馬祿丁,以世蔭為武昌縣達(dá)魯花赤,有惠政,解官,留葬其地。至正壬辰,武昌被兵,鶴年年十八,奉母走鎮(zhèn)江,母歿,鹽酪不入口者五年,避地四明。方國珍據(jù)浙東,最忌色目人,鶴年轉(zhuǎn)徙逃匿,為童子師,或寄僧舍,賣漿自給。及海內(nèi)大定,牒請還武昌,而生母已道阻前死,瘞東村廢宅中。鶴年痛哭行求,母告以夢,乃囓血沁骨,斂而葬焉。烏斯道為作《丁孝子傳》。鶴年自以家世仕元,不忘故國,順帝北遁后,飲泣賦詩,情詞凄惻。晩學(xué)浮屠法,廬居父墓,以永樂中卒。鶴年好學(xué)洽聞,精詩律,楚昭、莊二王咸禮敬之。正統(tǒng)中,憲王刻其遺文行世”。[1]關(guān)于其壽歲、文集,《大明一統(tǒng)志》卷五九:“丁鶴年,其先西域人。元末,因父、兄游宦,寓居武昌縣之西山。博學(xué)能文辭,尤長于詩。性耿介,不混塵俗。年九十,終于家,有詩集傳世”。[2]《千頃堂書目》卷一七:“丁鶴年《海巢集》,三卷。本西域人,后家武昌,性至孝。永樂中,楚憲王府長史”。[3]以上文字,蓋有非少謬誤。

  

  丁鶴年的家世,上引提到的烏斯道所記甚略,遠(yuǎn)不如上引沒有提到的戴良所記為詳。《春草齋集》卷文二《丁孝子傳》:“父職馬祿丁公,官武昌縣最長,有善政,歿而就葬武昌”。[4]《九靈山房集》卷一九《高士傳》:“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與弟烏馬兒,皆元初巨商,當(dāng)世祖皇帝徇地西土,軍餉不繼,遂杖策軍門,盡以其資歸焉。仍數(shù)從征討,下西北諸國如拉朽,廷論以功授官,阿老丁年老,不愿仕,時賜田宅,留京奉朝請。烏馬兒擢某道宣慰使,其后招降吐蕃有大功。遂自宣慰拜甘肅行中書左丞。祖苫思丁,由北晉王從官起家,累官至臨江路達(dá)魯花赤,政尚寛仁,民懷其德。父職馬祿丁,輕財重義,盡取祖、父遺資,賑諸親故之不足及他士之貧者,然性尚豪邁,雅不喜榮名,年四十,始應(yīng)野憐真丞相辟,主臨川縣簿,以治行高等,升武昌縣達(dá)魯花赤,有惠政。解官之日,父老為筑種德之堂,請曰:吾縣,蓋公之桐鄉(xiāng),愿留居毋去。武昌公亦愛其土俗異他處,遂家焉”。[5]“北晉王”,王惲《秋澗集》卷四三《總管范君和林逺行圖詩序》:“和林乃國家興王地,有峻嶺曰杭海答班,大川曰也可莫瀾,表帶盤礴,據(jù)上游而建瓴中夏,控右臂而扼西域。盤盤郁郁,為朔土一都會”!爸猎纾ǘ拍辏,詔皇孫晉王(甘麻剌)于其地建藩開府,鎮(zhèn)護諸郡”。[6]

  

  丁鶴年弟兄五人,排行最末!毒澎`山房集》卷一九《高士傳》:“生子五人,而鶴年最幼”。[7]楊士奇《東里集》卷文一○《題丁鶴年詩》:“鶴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國,因以為姓,故鶴年亦丁姓。其祖、父皆仕元,{二}[三]兄皆舉進士為顯官,鶴年獨泊然布素寒士”。[8]“舉進士”,涵浙東僉都元帥吉雅謨丁和翰林應(yīng)奉阿里沙!抖→Q年集》卷三:“鶴年兄名吉雅{斯摩迪音}[謨。荩址。至正間進士,任浙東僉都元帥”!苞Q年次兄阿里沙,字允中。至正間,進士,仕翰林應(yīng)奉”。[9]吉雅謨丁,也就是以馬為姓而聯(lián)以字的“馬元德”!毒澎`山房集》卷二二《題馬元德伯仲詩后》:“元德騎鯨上天,六七年矣。平生詩詞流落人間者,六丁取之殆盡,獨此三詩,猶為其弟鶴年所蓄。鶴年聨之為卷,且追書和答之作,并題四韻于后。予得而觀之,于是,知二君之詩,為足傳矣”。[10]阿里沙的排行當(dāng)為第三,居第二者當(dāng)為萬戶烈膽,而居第四者缺名,曾在杭州路居住!抖→Q年集》卷二《哭陣亡仲兄烈膽萬戶》、卷一《送四兄往杭后寄》:“獨騎鐵馬突重圍,斬將搴旗疾似飛。金虎分符開幕府,玉龍橫劍衛(wèi)邦畿。委身徇國心方盡,裹革還鄉(xiāng)愿竟違。病臥滄江憐弱弟,看云徒有淚沾衣”!芭R別強言笑,獨歸情轉(zhuǎn)哀。離魂凄欲斷,孤抱郁難開”。[11]

  

  馬元德、丁鶴年兄弟感情,非同尋常。即從現(xiàn)存的兩人所作,也足以味出其中蘊涵之深厚。前者,《丁鶴年集》卷三《秋,過弟鶴年書館夜話》、《鶴年弟盡棄紈綺故習(xí),清心學(xué)道,特遺楮帳,資其澹泊之好,仍侑以詩》:“弟兄惟我老,宗族有君知。萬里尚為客,百年能幾時?秋清妨熟寐,夜靜話貞期。明日悤悤別,還生兩地思”!罢l搗霜藤萬杵勻?制成鶴帳隔塵氛。香生盧絮秋將老,夢熟梅花夜未分。枕上不迷巫峽雨,床頭常對剡溪云。竹爐松火茶煙暖,一段清貞盡屬君”。[12]后者,同書卷二《太守兄遺紙帳,仍贈以詩,次韻奉謝》、《題太守兄遺藁后》:“湘娥剪水霜刀勻,虛室生白無纎氛。壺中但覺風(fēng)雨隔,殻里豈知天地分?蟾光夜明楮葉露,蝶夢春遠(yuǎn)梨花云;腥恢梦毅y世界,縱有瓊瑤難報君”。“黑風(fēng)吹海浪如山,獨跨長鯨去不還。身世云煙游物外,文章奎璧照人間。彤庭朝朔雙鳬遠(yuǎn),緑野行春五馬閑。老我急難余淚在,一回?fù)峋硪讳郎薄13]“楮帳”、“紙帳”之作,可見互相關(guān)系之一斑。暨,《九靈山房集》卷一九《高士傳》:“鶴年與吉雅謨丁友愛,吉雅謨丁掾南臺時,欲以利祿勉鶴年,鶴年去不顧,后以直言忤權(quán)要,謫遷江右,道里梗塞,仆隸皆憚行,鶴年乃獨沖寒雪,冒險途千里從之”。[14]

  

  二

  

  丁鶴年之生年,《九靈山房集》卷一九《高士傳》:“年十七,而通詩、書、禮三經(jīng)”。“明年,淮兵渡江襲武昌,鶴年奉母夫人以行,所在艱阻,三閱月,始達(dá)鎮(zhèn)江,菽水不給,雖傭販賤業(yè),騎射卑職,皆趨為之不問”。[15]“淮兵渡江襲武昌”,發(fā)生在至正十二年的正月。宋濂《宋文憲集》卷三四《星吉神道碑》:“至正十一年,妖賊徐真一等起汝、潁,蔓延湖、湘間,勢甚熾。時武備久弛,公(星吉)咨于眾,或以老將鄭萬戸有材略對,公乃令募土兵繕城池、修戈甲,起部屬以諜賊事。賊聞有備,遣其黨十余詣軍門降。公謂鄭曰:此誣也。鄭設(shè)伏受降,誘而殱之,縛其黨六百人,獄以俟命。會公召為大司農(nóng),平章和尚受賊賂,系鄭而釋其縛縱之。明年正月,賊乘懈襲武昌,六百人自內(nèi)為應(yīng),城遂陷。城中人泣曰:星吉平章在,吾屬豈為俘乎”?[16]《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錄李好文《李黼傳》:“至正十二年正月,行省右丞孛羅帖木兒別統(tǒng)一軍進討淮西,駐兵江上,留半月不進。十四日,賊陷武昌,藩王、省臣及官民舟楫蔽江而下,運官亦載茶賦而去。十九日,平章右丞及府寮共議奔避,[李]黼知其意,即抗言責(zé)之”。[17]如以“年十七”的“明年”為至正十二年,往前追溯,其當(dāng)出生于已經(jīng)是元順帝在位的元統(tǒng)二年。

  

  在丁鶴年未成人前,父親即已謝世。所以,形勢逼迫其少年老成!毒澎`山房集》卷一九《高士傳》:“武昌公死時,鶴年年甫十二,已屹然如成人。其俗素短喪,所禁止者獨酒,鶴年以為非古制,乃服斬衰三年,仍八年不飲酒,家有遺資,悉推與諸兄,不留一錢自遺也。武昌公在時,以鶴年倜儻類己,甚鐘愛,畁蔭從父桓州職,鶴年亦辭謝不敢有,惟益厲志為學(xué),清苦自將,與寒畯賤士等;蛟唬喝曩F家子,不效祖、父為官人,顧乃過自矯激如此?鶴年曰:吾宗固顯貴,然以文學(xué)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奮身為儒生,豈碌碌襲先蔭,茍取祿位而已邪?鄉(xiāng)之諸儒長者,以其年幼而有志,多樂教之。豫章周懷孝,楚大儒,時寓武昌,執(zhí)經(jīng)問難者比肩立,然獨器重鶴年,且欲同歸豫章,而妻以愛女。鶴年以母老,諸兄皆官千里外,無他兄弟備養(yǎng),辭不行。母聞而遣之,鶴年曰:人之所以為學(xué)者,學(xué)為孝耳。今舍晨昏之養(yǎng),而從師遠(yuǎn)游,人其謂斯何”?[18]不過,根據(jù)頗為“傳奇”的說法,“經(jīng)、史”的“啟蒙”是由其姊月娥擔(dān)當(dāng)?shù)摹!洞翰蔟S集》卷文二《月娥傳》:“月娥者,太平蕪湖葛通甫之妻,武昌邑長職馬錄丁公之女,西域人也。少聰慧靜幽,諸伯氏皆明經(jīng),工舉子業(yè),月娥隨而誦說,通奧義。鶴年富于經(jīng)、史,有操行,幼時讀書,皆月娥口授”。[19]

  

  丁鶴年東奔所擬投靠者,蓋“世父”,亦“伯父”!洞翰蔟S集》卷文二《丁孝子傳》:“后兵亂,鶴年倉卒奉母夫人走南徐世父家。生母馮氏,先匿邑之東村,東村首難,竟阻絶莫之知也。余十載,母夫人歿,鶴年又避地明之定海,聞父墓嘗為盜發(fā)掘,生母又病死,葬洪道鄉(xiāng),日夕憂悸,且卻絶酒肉、鹽酪示自貶”。[20]“南徐”,即鎮(zhèn)江路;
[21]不過,其在鎮(zhèn)江的時間沒有這么長,“十載”應(yīng)作“五載”,因為早在其兄馬元德任定?h尹之前,就已經(jīng)離開了!毒澎`山房集》卷一九《高士傳》、卷二二《題馬元德伯仲詩后》:“及夫人捐館舍,鶴年哀毀盡癯,鹽酪不入口者五年。于是,浙以西,日入于亂,鶴年聞{從}[大]兄吉雅謨丁避地越江上,徒歩往依焉”。“元德由進士起家,嘗掾南臺,宰定海,守奉化、昌國,皆有善政可紀(jì)。鶴年當(dāng)武昌失守,奉母夫人避地鎮(zhèn)江,母夫人下世,依元德居越臺,省交薦其卓行,俱以祿不逮養(yǎng),堅辭弗起。元德之政事,鶴年之高風(fēng),豈他人所可及哉”?[22]劉仁本《羽庭集》卷五《餞定海縣尹汪以敬詩序》:“至正十九年,省垣分署鄞郡(慶元路)念其民之□瘵,知進士馬君元德之賢,擢尹茲邑,馭若眾寛,若賦理,若事不抑以苛細(xì),不畏彼強御,馴而擾之。三年而政成,政成(二十二年四月)而升為奉化州牧”。[23]

  

  盡管頗有政績,馬元德還是在昌國州的任上不幸“死事”!抖→Q年集》卷二《觀太守兄昌國勸農(nóng)》、《題太守兄遺藁后》:“東皋風(fēng)日媚新晴,太守躬耕曉出城。裊裊雙旌穿柳過,蕭蕭五馬踏花行。扶藜父老陪諮訪,騎竹兒童主送迎。豈意兵荒南北遍?化行滄海獨升平”。

“太守兄死事之明年,于篋中得遺詩一卷,伏讀之次,不知涕泗之橫流也。敬題詩于后,以紀(jì)哀思云。海國期年政化成,肩輿隨處看春耕。正欣雞犬無驚擾,詎意鯨鯢有鬬爭?遙島月明虛燕寢,故山云冷失佳城。夢回佳句難重得,腸斷池塘草又生”。[24]作為其弟弟的丁鶴年,幾乎一直過著逃避塵囂、顛沛流離的生活。《九靈山房集》卷一九《高士傳》:“后還越,宿留四明;蚵檬澈`l(xiāng),為童子師,或寄居僧舍,賣藥以自給,雖久處艱瘁,泊如也。通政院判伍實督運海上,自負(fù)才氣,見賓客不為禮,而獨賢鶴年,虛左迎至邸。鶴年當(dāng)隆冬,弊衣不掩脛,伍欲解衣衣之,畏其清介,言欲發(fā)而中止。鶴年當(dāng)困苦時,人有濟之者,雖饘粥之費無所受,然行囊稍裕,每好赴人之急,人之享其惠者,蓋數(shù)數(shù)然也。時兵戈四起,鶴年益逃匿海島,絶其跡。已而海上多盜,鶴年轉(zhuǎn)徙無常,大抵皆明之境內(nèi)。明當(dāng)方氏之盛,幕府頗待士,士之至者踵接,鶴年獨逡巡遠(yuǎn)避,門無一跡”。[25]

  

  三

  

  丁鶴年在浙東的“轉(zhuǎn)徙無!,大概一直延續(xù)到入明以后。其足跡,似乎主要在余姚和慶元路亦寧波府的所轄慈溪、定海、奉化等地。《丁鶴年集》卷一《慈溪度夏報國寺,寄甬東椿上人》、卷二《寄余姚宋無逸先生》、《寓奉化寺,寄菩提寺主》:“一徑野云深,僧關(guān)閟緑陰。雨腥龍出澗,風(fēng)勁虎過林。澹泊資禪味,清涼養(yǎng)道心。三生如不昧,石上一來尋”!坝嘁τ兴唇、夏山,漢劉使君、樊夫人仙跡。龍泉城外絶囂喧,寄傲全勝在漆園。獨對江山懷舜禹,每憑風(fēng)月問劉樊。行窩釃酒花圍席,野寺題詩竹滿軒。回首昆岡空刼火,深期什襲保玙璠”。

“菩提嶺外空王寺,丹磴行穿虎豹群。萬壑濤聲巖下瀑,千峰雨氣屋頭云。海龍送水金瓶貯,天女懷香寳鼎焚。慚愧無縁塵土客,朝朝鐘鼓下方聞”。[26]而其一時的“居有定所”,可能就是在定海的“海巢”。《九靈山房集》卷二五《寄鶴年》:“衡門之下可棲遲,且抱遺經(jīng)住海涯。東漢已編高士傳,西方仍誦美人詩。衰年避地方蓬轉(zhuǎn),故國傷心忽黍離。天末秋風(fēng)正蕭瑟,一鴻聲徹暮云悲”。[27]《丁鶴年集》卷二《海巢》:“海上巢居海若降,三山眼底小如矼。已攀若木為華表,(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更立榑桑作翠幢。蛟室夜光晴燭戶,蜃樓秋影冷涵窗。鷦鷯夢斷無因到,唯有同棲鶴一雙”。[28]

  

  丁鶴年在慶元的朋友,首推流寓于此、為之作傳的浦江人戴良;
二者可說是“哲學(xué)”和“文學(xué)”上的知己。《九靈山房集》卷二一《鶴年吟稾序》、卷二九《皇元風(fēng)雅序》:“觀其古體歌行諸作,要皆雄渾清麗可喜,而注意之深、用工之苦,尤在于七言律。但一篇之作,一語之出,皆所以寓夫憂國愛君之心,閔亂思治之意,讀之使人感憤激烈,不知涕泗之橫流也。蓋其音節(jié)格調(diào)絶類杜子美,而措辭命意則又兼得我朝諸閣老之所長。故其入人之深,感人之妙,有非他詩人之所可及”!懊魍ブ姆,播昭代之治音,舍是書,何以哉?”!耙坏┩颂幒S纾F深極密,與世不相關(guān)者幾廿載。于是,當(dāng)代能言之士,凋落殆盡。而鶴年亦老矣,乃取向所積篇章之富,句抉字?jǐn)`,編集類次之,而題以今名。良竊遡其有合于圣人刪詩之大端者,為之序,庶幾同志之士,共謹(jǐn)其傳焉”。[29]九靈先生如是說,海巢高士則如是答。《丁鶴年集》卷二《奉寄九靈先生》:“挾海懷山謁紫宸,擬將忠孝報君親。忽從華表聞遼鶴,卻抱遺經(jīng)泣魯麟。喪亂行藏心似鐵,蹉跎勛業(yè)鬢如銀。萬言椽筆今無用,閑向林泉紀(jì)逸民”!霸鐚㈤L策靖三邊,晚抱孤忠守一廛。出處久推張翰逹,登臨重覺謝安賢。煙霞丘壑龍山屐,風(fēng)月汀洲鳯浦船。東望三神纔咫尺,不妨來往挾飛仙”。[30]

  

  別一為其作傳的慈溪人烏斯道,自然也是丁鶴年的深交!抖→Q年集》卷一《次烏繼善先生見寄韻》:“扶杖日行吟,悠然太古心。風(fēng)云遺壯氣,山水効清音。大雅消沉久,斯文感慨深。幸瞻喬梓在,奕葉盡成陰”。[31]特別是當(dāng)后者即將離去的時候,前吐露了非同一般的情懷!洞翰蔟S集》卷詩二《賦得吳王避暑宮詩,送丁鶴年歸武昌》、《賦得陶侃讀書堂詩,送丁鶴年歸武昌》:“君今歸去訪遺跡,自古興亡休嘆息。有酒可獻(xiàn)重瞳墳,南望九疑纔咫尺”。

“君溯長江忽歸去,政是英雄讀書處。百靈奔走護先丘,就結(jié)茅堂倚高樹。平生讀書才氣多,要回落日揮長戈。蒼天不借丈夫力,鬢霜獨奈秋風(fēng)何!且訪云間入林下,依舊從容詠風(fēng)雅。古今窮達(dá)貴同風(fēng),莫愧前人面如赭”。[32]《丁鶴年集》卷二《別四明親友,并序》:“烏{季}[繼]善、余伯雄諸公攜詩載酒,祖道鄞江之上,賦此以謝之。春雨晴時春水生,春風(fēng)搖蕩別離情。柳條弄色已堪把,鶯語怯寒猶未明。白雪翻聲歸錦軸,紫霞流影入瑤觥。當(dāng)江打鼓放船去,長揖同袍好弟兄”。[33]曾作贈別文字的,尚有南昌人釋來復(fù)!豆沤穸U藻集》卷二四《送西域丁鶴年兵后歸武昌省墓》:“燕云何處是并州?黃鶴磯頭問去舟。海闊山長羈旅夢,天荒地老死生愁。他鄉(xiāng)寒食身千里,故壟斜陽土一壞。為語東歸華表鶴:英雄遺骨幾人收”?[34]

  

  闊別故里數(shù)十年,丁鶴年終于得以回武昌了。時間,則洪武十二年!抖→Q年集》卷二《夢得先妣墓》:“己未夏五月,還武昌遷葬。兵后,陵谷變遷,先妣封樹,競迷所在,久尋不得,露禱大雪中。冬十一月二十日夜,忽感異夢。翌日,遂得其處。賦詩一首,以記歲月云。慈顏幽翳杳難知,風(fēng)雪孤村遍訪之。極浦空江泥滑滑,荒岡斷壟塜累累。那知恍惚魂歸夜?正是呼號淚盡時,孝格皇天吾豈敢?聊同烏鳥報恩私”。[35]因孝感夢,正是《春草齋集》卷文二《丁孝子傳》的主題:“鶴年無以措意,惟作母主,蚤暮拜母主前,求五旬浹有報,拜至七日夜,夢母氏出高堂中,鶴年遽牽母衣慟哭,以慟即寤。晨起,鄰老楊重者至,云吾昨夜夢子之母氏,堂宇間自內(nèi)出,以酒肉見賜,與三人同食飲,內(nèi)一人不御也。鶴年以夢母氏與鄰老同所夢堂宇,皆在舊業(yè)之西又同,因具畚鍤偕往。徘徊顧視,見平陸土有陷下者,鶴年意謂吾聞母葬時,無棺槨下輳,土磚上覆,敗舟板,人與板腐盡乃爾,茲迨可啟而觀歟!遂陳肉酒以祭,祭畢,劅其土,骨果見,板僅有松節(jié),土磚亦具,良在是矣。然恐他墓偶有同者,復(fù)嚙指血骨上試之,良久,收去血骨,通變茜色。可驗?zāi)敢积X當(dāng)正中,如漆視之,亦驗。時四人同往享祭余,鶴年未嘗入口,正與鄰老夢無少異爽,乃收骨棺斂葬”。[36]

  

  四

  

  不久,丁鶴年仍回到浙東;
[37]再不久,始返湖北的家鄉(xiāng)居住。其屋廬所在地點,一為武昌縣的樊山,《春草齋集》卷文二《丁孝子傳》、卷詩二《賦得陶侃讀書堂詩,送丁鶴年歸武昌》:“至則別竁地樊山窆父棺,卜日襄事日已迫,而淋雨十日不止。鶴年先一日拜雨中,愿翌日雨止半日終事。竢至質(zhì)明,密云雖四塞,雨則強不澍也,及發(fā)引視窆,而反雨傾瀉如故”!笆青l(xiāng)慈母王氏墓在寒溪塘,并加封樹,鶴年就廬于父墓,將終其身”!皡峭醵嘉洳ノ洳龜(shù)里許西山之麓,建避暑宮。前面南浦、九疑山,上隔一湖。宮側(cè)有洗劍池,上有九曲亭。再上一里許,有寒溪。寒溪之上,有陶侃讀書堂。山上有樓,后侃討海賊,得銅鑄觀音于沙上,奉于書堂,就舍書堂為寺。今寺亦廢,為鶴年先大夫丘隴,鶴年廬于其側(cè)”。[38]一為江夏縣的南湖,《丁鶴年集》卷一、卷二《武昌南湖度夏》、《次向自誠韻,并序》::“南浦幽棲地,當(dāng)門罨畫開。青山入云去,白雨渡湖來。石潤生龍氣,川光媚蚌胎。芙蕖三百頃,何處著炎!?“自誠為予筑行窩于所居,以詩見意,次韻奉謝。道究先天太乙初,金門大德復(fù)誰如?已承丹篆三天箓,還讀青藜午夜書。華表忽歸遼海鶴,仙庖頻食武昌魚。行窩處處春風(fēng)里,擬辦堯夫洛下車”。[39]

  

  丁鶴年在武昌并沒有“出仕”,升任楚王府“長史”的乃是其友人管訥、時敏!抖→Q年集》卷二《送長史管公時敏朝京》、《謝劉伯升愈疾》:“黃鶴樓前畫舫開,送車千輛動浮埃。楚人獨數(shù)蘇從諫,齊士誰過管仲才?報政每隨鹓鷺入,覽輝重見鳯凰來。君心東注同江漢,一一敷陳對玉臺”!安鹩璩琉猓细T彥為詩稱謝。故人素擅岐黃術(shù),今我兼承管鮑知。高義百年存古道,沉疴一旦起神醫(yī)。杏林春早繁花合,橘井秋深美實垂。最愛相酬無長物,數(shù)篇清絶盛唐詩”。[40]而管時敏稱其為“先生”,也曾提到過疾病的痊愈。《蚓竅集》卷六《和謝鶴年先生見壽》、《和鶴年丁先生宿東巖韻,兼呈洪山海禪師》、《江夏劉名才及子陟,皆以醫(yī)嗚于時。鶴年丁先生德其愈病,索詩贈之》、卷八《和鶴年先生訪補衲和尚詩》:“秋色南山曉共妍,今朝初度會群賢。清尊談笑同為客,白髪風(fēng)流半是仙。目覩鳳麟當(dāng)盛世,齒隨犬馬待余年。過情佳句煩稱道,自愧迂疏敢浪傳”!褒S罷云扄時聽講,詩成雪屋夜懸燈;⑾屑s仍三笑,自愧為官老未能”!按箅L為醫(yī)在市廛,千金秘訣自家傳。昔時曾起龍歸海,今日還將鶴引年。舊煉丹爐留宿火,新開藥圃灌春泉。一門父子神仙似,何必壺中別有天”? “半霄峰頂擁丹霞,兩策登登豈憚賒?老衲倒穿迎戶外,山禽啼上石楠花”。[41]

  

  明永樂、宣德間名臣楊士奇,當(dāng)洪武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寓居武昌府。據(jù)其自稱,與丁鶴年多有盤桓和陪對。《東里集》卷續(xù)一九《跋録陶詩》、《跋風(fēng)雅翼》、《跋讀杜詩愚得》、卷一○《題丁鶴年詩》、卷文四《沙羨槀引》:“洪武己巳(二十二)冬,初至武昌”!坝嗫臀洳龝r,相與往還甚厚。丙子(洪武二十九年)冬,余歸廬陵,以余重此編,贈以識別”!白x杜詩愚得,紹興單復(fù)元陽著,凡十八卷。余家所録總七冊,昔之注杜詩者多矣,而簡直明白,得古詩人之意者,惟此為優(yōu)。虞道園嘗注杜律詩百余篇,最為簡明。此豈本諸道園者乎?元陽清修好古,洪武初,為漢陽湖官,其注此詩,未嘗示人。武昌丁鶴年好論詩,與之厚,僅得一再見之。單卒,其子不振,鶴年從求其槀,已不存。后數(shù)年,始物色得之漢川民家,已失其后二卷。又十余年,求得于景陵士人,遂為全書。余客武昌,與鶴年往還,出此書示余及張從善,使録之”!岸→Q年后隠武昌山中,余在武昌,遇之甚相得,時已老矣,別后數(shù)歲,卒。此集蓋其卒后,得之武昌鄧存誠”!敖褡阚E不至者十五年,舊交零落過半”!坝罉沸撩ň拍辏┫奈逶滤肥科鏁薄42]如果按照以上記載推算,自洪武二十九年離開武昌,“別后數(shù)歲”,也就是永樂初的前后。如以二年為準(zhǔn),享年只七十。要是九十,已是洪熙元年了。

  

  丁鶴年的詩集,版本各異,名稱不同。別本《九靈山房集》卷補編下《鶴年先生詩集序》作《鶴年先生詩集》[43],《九靈山房集》卷二一《鶴年吟稾序》作《鶴年吟稾》,云:“凡幽憂憤悶、悲哀愉悅之情,一于詩焉發(fā)之。觀其古體歌行諸作,要皆雄渾清麗可喜,而注意之深、用工之苦,尤在于七言律。但一篇之作,一語之出,皆所以寓夫憂國愛君之心,閔亂思治之意,讀之使人感憤激烈,不知涕泗之橫流也。蓋其音節(jié)格調(diào)絶類杜子美,而措辭命意則又兼得我朝諸閣老之所長。故其入人之深,感人之妙,有非他詩人之所可及”!坝韫嗜∑湟鞣X若干卷,序而傳之,以俟世之知鶴年者,相與諷詠焉耳”。[44]《丁鶴年集》卷首釋至仁《書海巢集后》、魏驥《丁鶴年集序》則分別作《海巢集》、《丁鶴年集》,又云:“太學(xué)生戴習(xí),録其師鶴年先生詩曰海巢集者,請題其后。鶴年,予友也。其詩忠義慷慨,有騷雅之遺意焉”!拔洳→Q年先生,以詩鳴湖、湘間,膾炙人口久矣。余友四明章琦廷玉典教斯邑,以其板廢不存,將重刻以興起之。前杭州府學(xué)教授唐公仲節(jié),于先生為契家子,自武昌來,不惟重先生之詩,而且重廷玉之斯舉,蓋義舉也,征余序其所以于首簡”。[45]所謂“契家子”,乃先生“姻侄”。[46]

  

  五

  

  “西域”商賈以其資金贊助蒙古皇帝從而入仕,在有元一代并非絕無僅有。所稱丁鶴年曾祖“杖策軍門”之“當(dāng)世祖皇帝徇地西土”,或即至元中,元軍進入按臺山西南以圖經(jīng)略天山南北之役。《元史》卷六三《地理志》:“至元五年,海都叛,舉兵南來,世祖逆敗之于北庭,又追之阿力麻里,則又遠(yuǎn)遁二千余里。上令勿追,以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統(tǒng)諸軍于阿力麻里以鎮(zhèn)之,命丞相安童王輔之”。[47]此后,這個主動“棄暗投明”的家族徑被遷到了王朝的首都。直到其父親,喬遷至武昌路武昌縣境內(nèi)建立新家。正是這種情況,以致時人稱呼其長兄馬元德時,常在名前冠以大都路的別稱字樣。貢師泰《玩齋集》卷八《跋白沙送別聯(lián)句》:“予奉詔總漕閩南,道過四明,承天臺鄭蒙泉、韓諫行、毛彛仲、燕山馬元德、會稽王好問、括蒼王叔雨、四明舒汝臨、僧朽石、上虞徐季章、華陰楊志中諸君欵餞,至白沙,猶不忍別,遂留宿舟中,飲酒聯(lián)詩。明日,乃去。何真情之甚厚也”![48]還有的文字,稱其“世居”彼處!队鹜ゼ肪砦濉端婉R侯元德任奉化州序》:“馬侯世居燕山,登進士第,嘗辟江南御史臺掾,耿介亷慎,學(xué)道愛人,故得選為定!薄49]“燕山”,亦“帝京”。劉基《誠意伯集》卷一六《寄贈懷渭上人》:“燕山帝京龍象會,璇臺寶林發(fā)關(guān)鍵”。[50]

  

  丁鶴年之所自出,毫無疑問,是一個濡染傳統(tǒng)儒家文化非常深的家庭。“孝”、“悌”、“忠”、“節(jié)”,分別于本人及其兄、姊有著非常典型的表現(xiàn)!洞翰蔟S集》卷文二《月娥傳》:“未幾,寇果至,城陷,寇紀(jì)綱民事。月娥嘆曰:吾生簪組世家,其忍出犬彘下耶?遂抱所生女赴水死。諸婦、諸女咸驚愕言曰:姆之死,必安于義,吾可幸生乎哉?亦相與死水中,凡九人,莫有后者”。[51]對于鶴年的思想軌跡來說,由“孝”至“悌”,[52]從“孝”及“忠”。即使沒有接受過任何“爵”、“祿”,也同樣深深懷念陷入危難而后又被替代的前朝。再將這種情感含蓄地植入相關(guān)的文字,于是,就有產(chǎn)生了諸如“黍離”之類的蒼涼風(fēng)格。《丁鶴年集》卷二《自詠》:“長淮橫潰禍非輕,坐見中流砥柱傾。太守九江先效死,諸公四海尚偷生。風(fēng)云意氣慚豪杰,雨露恩榮負(fù)圣明。一望神州一搔首,天南天北若為情”!案灞艿睾|偏,鳯歷頒春下九天。再拜帝堯新正朔,永懷神禹舊山川。廟堂久托君臣契,藩閫兼操將相權(quán)。只在忠良勤翊戴,萬方行覩至元年”!耙灰刮黠L(fēng)到海濱,樓船東出海揚塵。坐慚黃歇三千客,死慕田橫五百人。紀(jì)歲自應(yīng)書甲子,朝元誰共守庚申?悲歌撫罷龍泉劍,獨立蒼溟望北辰”。[53]換言之,半生各在元、明的他,從“意識形態(tài)”而言,乃是個不折不扣的“遺民”。

  

  無論在慶元、還是在武昌,都有眾多的朋友。在這張名單上,有“高士”鄞縣人張孟善、倪仲權(quán),武昌人衛(wèi)均執(zhí)和“高僧”濟汝舟、恕蘊中、椿大年、浚天淵等!抖→Q年集》卷一《挽倪仲權(quán)處士》、《戇庵,并序》、卷二《奉寄恕中韞禪師》、《寄昌國濟汝舟長老》、《寄武昌南山白云老人》、《題二靈山房,為浚天淵長老作》:“先生(倪仲權(quán))視富貴,蔑若行空云。蕭然坐一室,(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詩書日討論。忠信化閭里,孝友敦親姻。用茲以歿世,人亡道彌尊。我昔客東海,托交見天真。犖犖金石義,藹藹骨肉恩”!皬埫仙剖,貌古性方,好直言,慕王陵、汲黯之為人,與俗多忤,因扁其所居之室曰戇庵,以自況。室傍別開小圃,圃中無花卉、蔬果之冗,唯值藥數(shù)畦,以資鄰里之貧病者。其友西域鶴年,取古史苦言藥也之遺意,作戇夫治藥圃詩以貽之”!霸蛎阶R異人,心如木石氣如春。坐禪霜葉秋埋膝,行道天花日繞身”!跋刃痔貒L題詩于方丈。西江禪伯住東溟,境接蓬萊地最靈。析木秋濤浮座白,扶桑朝影拂檐青”。“姓衛(wèi),字均執(zhí)。先人時故舊,家居未嘗入城市,聞鶴年辛苦遠(yuǎn)還,遣子弟問遺不絶”!霸跂|湖。寳剎憑虛戶牖開,群峰北走水南回。六鰲夜涌金銀闕,九鳯朝翔紫翠堆。日靜云間飛钖下,月明天上渡杯來。談玄每就巖房宿,最愛三車有辨才”。[54]

  

  還應(yīng)補充說明:當(dāng)有元一代,“民族矛盾”的反映,遠(yuǎn)沒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激烈。姑不論丁鶴年的交游,沒有絲毫“異類”的分別,就是說地方割據(jù)者方國珍“最忌色目人”,恐怕也是未必然。實際上,其兄馬元德踐仕奉化、昌國的時候,余姚以及整個路分都在這位“分省”的控制之下。《光緖余姚縣志》卷三録高明《余姚州筑城記》:“至正十有八年,天子錫以印綬、節(jié)鉞,命江浙平章、榮祿方公(國珍)分省東藩。明年,乃巡行[屬地,相其厄塞,即]至余姚,瞻視形勢”。[55]《兩浙金石志》卷一八劉仁本《慶元路儒學(xué)興修記》:“蓋公(方國珍)以至正十八年領(lǐng)節(jié)來鎮(zhèn)四明,于時盜發(fā)汝、潁,蔓延□□□□,廷命公保厘茲土”。[56]而在中國中世紀(jì)“民眾”的心目中,即使是因相貌不同極易分辨的“非我族類”,只要品行端正,才華突出,也照樣褒揚不誤。鶴年生前有不少推崇,死后也有頗厚的悼念,甚至出現(xiàn)異地皆有墳?zāi)埂皥蟾妗钡那闆r。《萬歷湖廣總志》卷四四:“元丁鶴年墓,[在]武昌縣樊山上。楚王嘗遣人祭之”。[57]《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五:“元高士丁鶴年墓,在[杭州府城]清波門外”。[58]比較二者,筆者寧愿相信前者;
那是因為作為“孝子”,他的遺體也該安葬在父、母遺體安葬的近處呵!

  

  

   

  --------------------------------------------------------------------------------

  

  [1] 北京,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一九七四年,頁7313。

  [2] 西安,三秦出版社影印天順本,一九九○年,頁908上。

  [3]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54下。

  [4]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12下。

  [5]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正統(tǒng)刊本,頁1下。

  [6]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影印修補至治刊本,頁21下。

  [7] 頁2上。

  [8]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16上。

  [9]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4上、5下。

  [10] 頁5下。

  [11] 頁18下、19上、6上。

  [12] 頁5上。

  [13] 頁36上、17上、下。

  [14] 頁3上。

  [15] 頁2上、下。

  [16] 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瘒(yán)榮?,頁401下。

  [17]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原刊本,頁2698下。

  [18] 頁2上、下。又,其師名字,一作“周孝思”。《丁鶴年集》卷二《奉懷先師豫章周孝思先生》,頁19上:“先生有道負(fù)清時,經(jīng)濟何由見設(shè)施?白水青山聊自適,光風(fēng)霽月復(fù)誰知?出塵標(biāo)格三株樹,瑞世文章五色芝。鳴鳯不聞人亦去,生芻一束起遐思”。

  [19] 頁17上。

  [20] 頁12上。

  [21] 劉塤《水云稿》卷九《通鎮(zhèn)江守趙總領(lǐng)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11下:“眷南徐之巨鎮(zhèn)號東土之雄藩”。

  [22] 頁2下、5下、6上。

  [23]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27下。又,同書卷六《奉化州儒學(xué)重修尊經(jīng)閣記》,頁23上、下:“越明年(至正二十二年),而州長馬侯元德以夏四月來蒞事,尤惓惓學(xué)宮,顧前經(jīng)閣有未備者悉力營補”。

  [24] 頁32下、17上。

  [25] 頁3上。

  [26] 頁8下、16上、下、39上。

  [27] 頁1下。

  [28] 頁36上。

  [29] 頁1下、2上、下。

  [30] 頁14下、15上。

  [31] 頁6下。

  [32] 頁7下、8上。

  [33] 頁36下、37上。

  [34]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10下。

  [35] 頁18上、下。

  [36] 頁13上、下、14上。

  [37] 《丁鶴年集》卷二《遷葬后,還四明,途中寄武昌親友》,頁37上:“浪游吳越任荊湘,來往那辭道路長?篋內(nèi)有書慚歴國,邸中無綬敢夸鄉(xiāng)。潮生別浦江云白,塵起征途野日黃。若問離人行役苦,十宵九夢在瀧岡”。

  [38] 頁12下、8上、下。

  [39] 頁12上、28下、29上。

  [40] 頁28下、29下。

  [41] 《四部叢刊三編》景印永樂刊本,頁17下、10下、16下、8上。

  [42] 頁3上、4下、5上、16上、下、7下、8上。

  [43]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5上:“鶴年之清節(jié)峻行,已別有傳,茲不著。至正甲午秋,九靈山人金華戴良序”。而《高士傳》記有十四年后事,“甲午”或作“甲辰”,即至正二十四年。

  [44] 頁1下、2上。

  [45] 頁4下、1上。

  [46] 《丁鶴年集》卷二《常秀軒,為姻侄唐仲節(jié)賦》,頁29下、30上:“修竹疏松一徑存,故家德澤久培根。歲寒并勵冰霜節(jié),春永均沾雨露恩。翠蓋垂珠知結(jié)子,錦棚抽玉見生孫。要知奕葉承家慶,多在詩書禮義門”。

  [47] 北京,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一九七六年,頁1569。

  [48]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45上、下。

  [49] 頁32下。

  [50]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明刊本,頁12下。

  [51] 頁16下。

  [52] 即于三兄,《丁鶴年集》卷二《讀應(yīng)奉兄登科記,愴然傷懷,因成八韻》,頁51下、52上:“射策彤廷被寵榮,遺經(jīng)三復(fù)若為情。重傷趙璧經(jīng)時毀,翻恨隋珠徹夜明。洪范有書傳太乙,佳城無郭葬長庚。青云路斷甘淪沒,碧海塵飛苦變更。自信為臣當(dāng)委質(zhì),誰能向賊更求生?家貧寡弱遺妻子,道遠(yuǎn)存亡隔弟兄。一旦音容成永訣,十年涕淚鎮(zhèn)交橫。茫茫原隰無求處,獨立長風(fēng)送雁聲”。

  [53] 頁45下、46上。

  [54] 頁16上、18上、39上、下、38下、45上、40下、41上。

  [55] 臺北,成文出版公司《中國方志叢書》影印原刊本,頁105上。

  [56] 上海古籍出版社《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道光刊本,頁265上。

  [57]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頁346下

  [58]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14下。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西域 傳記 詩人 王頲 鶴零舊里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