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懶”也是一種經濟均衡
發(fā)布時間:2020-06-0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懶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
什么是“懶”?《新華詞典》的解釋是:懶,不勤快,懶惰。而懶惰就是指不愛勞動和工作。所以,懶實質是人對勞動的一種規(guī)避。
從經濟學角度看,懶也是一種經濟均衡。
首先,懶是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種現(xiàn)實表現(xiàn)。追求效用最大化是人的天然本性和最終目的。由于不同的人對效用最大化有不同的判斷標準,所以對同一種行為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終的判斷依據(jù)仍是自身的感覺,所以自己是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最終裁決者。當然,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決策理性水平,但從總體看,自己仍是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決策者。懶主要提供給人的效用是閑暇,而閑暇是人生活的主要目的。雖然勞動也為人提供一種效用的滿足,但勞動的效用最終取決于閑暇的效用。從本性看,閑暇更代表了人的本質追求。馬克思說:“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的目的規(guī)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講,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頁)亞里士多德說:一切事物都是圍繞著一個樞紐在旋轉,這個樞紐就是閑暇。在閑暇中,人才能真正體會存在的本質。所以,一方面,我忙故我在;
另一方面,我閑故我真正在。
其次,特定的偏好結構是產生懶的偏好原因。偏好是一個人的價值結構,它反映一個人特定的喜好和愛好以及價值取向,它對人的行為有一種內在的規(guī)定性和導向性。懶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是享受閑暇。而在勞動與閑暇的配置中,勞動與閑暇時間的分配必須與對勞動與閑暇的偏好結構相匹配,因為這是實現(xiàn)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條件。一般而言,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偏好結構不可能絕對相同,總是會有些區(qū)別的。所以,有些人偏懶是與自己對閑暇有偏好有關。另外,由于一個人的偏好結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而變化的。所以,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區(qū)間內對懶可能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從而在行為上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再次,特定的經濟環(huán)境條件是產生懶的經濟原因。懶的收益是決定懶行為的基礎條件。一般而言,懶的均衡點是:閑暇的邊際收益等于閑暇的邊際成本。當閑暇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人們就會偏好閑暇。當閑暇的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時,人們就會偏好勞動。所以,有兩種情況人們會更加偏好閑暇。一種情況是當一個人勞動收入很高時,這時由于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來自勞動收益的邊際效用減少,而來自閑暇的邊際效用增加,這時一個人會更加偏好閑暇。另一種情況是當勞動的收入很低時,由于這時來自勞動收益的效用也很低,所以這時閑暇的效用將大于勞動的效用,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人會更多選擇閑暇,而不是勞動。在現(xiàn)實中,有些同志認為貧困地區(qū)的人窮的主要原因是懶。這種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十分準確。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貧困地區(qū)的勞動條件一般十分艱苦,所以勞動收益也很低。如一位貧困地區(qū)的大學生曾經為自己勞動的父親算了一筆帳,結果是,父親每天的純收益只有兩角錢。在如此低的收益下,更多的人會選擇閑暇實質也是一種理性的表現(xiàn)。所以,一方面是越懶越窮,懶肯定導致收益減少,這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也是越窮越懶,因為貧困導致的低勞動收益使勞動帶來的效用滿足小于閑暇帶來的效用滿足。
所以,懶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理性的個體在特定經濟環(huán)境條件下對勞動與閑暇的一種均衡配置,有其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從深層次看,由于偏好閑暇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天然本性,所以,懶不應當成為產生貧窮的一個根本因素,這里貧窮本身就是產生貧窮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重要的策略是:一方面,治窮我們需要治懶;
另一方面,治懶我們也應當治窮。這里關鍵任務是要改變和提高勞動的邊際收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