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培養(yǎng)小學生的空間觀念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培養(yǎng)小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是數學課標的明確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將認真觀察作為培養(yǎng)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直接途徑;將認真操作作為培養(yǎng)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將實際問題解決作為強化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觀念;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6)35-0062-02
如課標所言,“空間觀念是一種自覺地感受空間圖形、運用空間圖形的意識和能力”,但囿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生活經驗欠缺等原因,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夠與生俱來地“自覺地感受”并做到課標所列之“能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等諸種能力。這種情況下,為完美達成課標所設定之教學目標,更為提高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yǎng)并為學生未來學習奠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如,觀察、操作、實際問題解決等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就成為一種必需。
一、認真觀察是培養(yǎng)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直接途徑
作為形成和發(fā)現數學知識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低年級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最直接途徑,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物體)進行有序、多角度、全方位觀察,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在頭腦中建立起對物體的清晰表象并作一定數量的儲備,這有助于學生在需要時隨時進行表象的重新組合、再造以產生新的表象,進而初步形成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實際上,仔細研究教材有關幾何知識的安排,從線到面到體及其相應的圖形組合與計算以及思維方式的由形象到抽象的轉變,無一不需要大量的表象儲備作基礎。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建立的諸多策略中,觀察應是第一位的。
這種觀察,有兩點需要注意。其一,應特別重視低年級學生啟蒙階段的觀察,包括觀察方法、順序等的掌握及認真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如,人教版教材(下同)二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教學中,教材給出小亮、小明、小紅三個同學一起觀察恐龍模型的畫面,并提出問題有關恐龍模型的三個畫面“分別是誰看到的”,這就涉及到了觀察的角度與順序,其實質是學生對觀察方法的需求以及教師對學生觀察方法的培養(yǎng);又如,在一年級的“觀察物體”教學中,要求學生從一堆雜亂無章的圖形中找出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圖形,有學生明確知道三角形是封閉圖形卻仍找出非封閉類似三角形,這就是學生認真態(tài)度的欠缺而需習慣培養(yǎng)了。其二是對直觀教具充分利用。引導學生觀察實際物體(圖形)的不便,如,其不利于操作等原因使得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好直觀教具。如,教材呈現“圓柱的體積”時采取切割法將圓柱變形為長方體,這樣的切割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做到與做好,這時就應采用現成的教具來作必要的切割演示,并進行實際圖形之間的轉換。
二、認真操作是培養(yǎng)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
皮亞杰說“知識來源于動作”。對小學生來說,就是動手操作,這是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知識的最好途徑——蘊含其中的數學知識獲取實質是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以及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其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相結合,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參與教學活動與探索新知的興趣和欲望。
首先,對實物或模型的操作,以學生的動手實操來更加準確和深刻地感知操作對象且可彌補觀察之不足。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以教材為例,對于“圓柱側面即長方形”及其對應“底面周長即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即長方形的寬”的認知,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對部分學生來說是非要經歷動手實操才能理解的。為此,教師在預習階段即應要求學生獨自或同桌合作自制可拆解的圓柱(實為封閉圓筒),以在學生反復的構建與拆解過程中建立起相應認知。其次,繪圖操作。相較于實物和模型的操作,繪圖操作帶有更多的抽象成分,實為數學意義上的幾何形體構建。如,教學“圓錐的認識”,教材在給出塔頂、燈柱、帽子三個圖片后,對應圖片直接給出對應圓錐的幾何體圖形并在隨后的教學中直接給出含有圓錐各要素的幾何體示意圖。如果在教學中將之修正為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并在示范基礎上經歷自行繪制并標出其要素的過程,就能夠幫助學生從形象中抽象出應有的幾何概念,這對于深化學生的空間認知是極其有益的。再次是比較操作。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用在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上同樣如此。通過比較,學生可透過表象發(fā)現事物的本質,如,同類事物的相同點或不同類事物的差異點等。仍如前例,對應塔頂、燈柱、帽子三個物體的具體圓錐體是有差異的,但其共性都是圓錐——嚴格符合圓錐的概念。
三、實際問題解決是強化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抓手
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及對教師所畫圖形或實物(教具)的觀察為基,還應通過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包括相關練習題目與生活實際問題——來鍛煉學生積極主動地對頭腦中已有相關空間圖形表象進行靈活組合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進而鞏固與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如,在練習題目解決中,經常會有要求學生計算某長方體的表面積,這當然可以將之總結為“(長×寬+長×高+寬×高)×2”,但對部分記憶不牢的學生來說,應及時畫出一個較為典型的長方體并標出其長、寬、高各自對應的數據以作直接觀察的對象,這樣就會很容易地列出計算算式并保證其正確性;同樣,在解決現實空間的幾何圖形問題時,這樣的畫圖并觀察也是極為必要的。如,教材中的這道練習題目:“一個長方體的餅干盒,長10cm,寬6cm,高12cm。如果圍著它貼一圈商標紙(上、下面不貼),這張商標紙的面積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將之做具體幾何圖形畫出并觀察會發(fā)現需要貼商標紙的部分實為長方體的側面,即10×12的面2個和6×12的面2個共計4個。有了這樣的直接畫圖與觀察,就會很好地保證問題解決的正確性。自然,在畫圖與觀察過程中,經歷一番“抽象——感性——抽象”的實操,學生的空間觀念也會在感悟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加強。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以作學生未來學習的有力保障是必需的。要求教師必須結合教與學的實際采取多種措施,如,觀察、操作等積極主動地展開教學,并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加以強化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 高潔】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