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費孝通:游滕王閣小記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一九九七年秋,有事于江西,道出南昌。事畢,主人邀作騰王閣之游。王勃序文傳世,已歷一千四百多年。在我這一代的老知識分子中,大概很少不在早年就熟悉王序這篇駢文的。我在童年就受父命背誦此文,文中許多字還念不準,更談不到理解文中的典故了。但是可能就因為這篇序文,使以這個名義建立的高閣,幾經興廢,現在還屹立在贛江邊上。閣以文存,不能不承認文學魅力的強勁了。

  

  現在這座以鋼骨水泥建成的滕王閣,是在民國末年軍閥混亂時留下的該閣廢墟上重建的。一九八九年十月八日落成,距今已近十年。但我還是第一次登臨。新閣已有電梯,可直達頂層,但還必須拾級登臺,始能享受現代設備之便。臺高八十九級,我靠人攙扶,勉力隨眾攀登。到了八十八級,停了一下,因為我突然想到離京時剛過今年的生日,從那天起,我已進入八十八歲。這個年齡,日本人稱作米壽,大概認為米字可以分解為八十八三個字而成。我希望一個人活到這個時間界限,可以不再論年計歲,統(tǒng)稱老年了,以減輕壽命對老人的心理壓力。當此之際,我突然想起童年時除夕晚餐,即俗稱吃年夜飯,老祖母在端上最后一道菜時,總是喜歡指點著盤中的魚,當著大家說一聲“歲歲有魚”。我是在座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對這四個字一直莫明其意。有一年,我鼓足勇氣要老祖母說出個道理來。我現在還記得她又加上四個我還是莫測高深的字,“留有余地”。她怕我還不清楚,更進一步說明“做人做事不要做盡了”。想到這段突如其來的回憶,我在跨上八十九級臺階時,大腿似覺沉重難舉。當然最后我還是勉力踏上最后一級。

  

  走完臺階,舉足入閣。猛抬頭,看到門額上有草書的“瑰瑋絕特”四字巨匾。這四字取自韓愈公元八九五年重修時所寫的“新修滕王閣記”中對該閣的神韻作出的概括評語,看來至今還可適用。王序之后加上韓記使該閣更為生色。

  

  進得閣來,在基層正堂后廳,壁上砌有蘇東坡所寫的王序全文石刻。說著流利普通話的導游,指點碑文,為我介紹了一段段掌故,從“馬當神風”說到序文的末句“詩空一字”。我原本是個蘇迷,其文其字都是我仰慕的神筆。王序蘇帖,更是珠聯璧合,我有點陶然忘機了。接著隨導游指引,進電梯,升至頂層,觀賞了一場唐代的音樂舞蹈表演之后,繞欄環(huán)視四周贛江和西山云水景色,沉醉于王序這篇千古奇文所啟迪的意境之中,一生難得,實在不忍下樓。下得樓來,又被引入一間接待來賓的憩息室。室內已布置下一書桌,桌面上推著一張宣紙,導游央我為滕王閣題字。這真是難為了我。我是何許人物,怎敢在這個場合留下墨痕?半晌我還是急中生智,一想,過去來過的人不少,有些聰明的過客,在這種窘境,找到一條出路,就是從序文中摘一些能借來發(fā)揮當時情景的句子,聊以塞責。這樣一想,我心頭就冒出了“老當益壯”四字。但我老矣,下半句卻在記憶中跟不上來了。導游看我停筆苦思,就見機翻出手頭蘇帖的印行本,查出了這一聯,遞給我扶我過關。我一看,蘇帖上接下去是“寧知白首之心”。我急急按帖寫完這一聯,向導游道謝辭行。

  

  下得樓來,回到賓館,晚餐后,忽然想到下午之游,翻出導游送我的不具出版者出處的旅游贈品“晚香堂蘇帖”拓印本,內有蘇氏手書王序全本,附有用鉛字排印的王序全文及注釋,署名徐進。我想夜來無事,正好重讀一遍童時就順口背誦的王序全文,這時才看到蘇帖后有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梅溪姚士的跋中有“東坡先生初學顏魯公,故多剛勁而有韻,自儋州回,挾九海風濤之氣,作字如古槎恢石,如怒龍噴浪!(因我不大懂草書,“恢石”二字系根據字形句意猜得。若誤,請方家指正。)這個小跋說明兩點,姚氏是從書法上看出這是蘇氏真跡,是他憑主觀的認定,這本石刻拓本是蘇氏真跡,而且又推定是蘇氏平反后從海南島回鄉(xiāng)時所寫的,推算起來應是東坡回常州時路過南昌所留下的字跡,是他去世前不久,已經是白發(fā)蒼蒼的年歲。

  

  我接著再讀鉛字排印的序文,到“老當益壯”時我怔住了,因為接下去不是“寧知”而是“寧移白首之心”。我怔住的原因是我記得我是從導游手中接過蘇氏拓本,沒有思索,跟著寫下來的,寫的是“寧知”,而不是“寧移”。我自己是決不敢改動王序本文的。知和移,是兩個字,我寫“知”時,完全是跟著蘇帖拓本。但怎么出了個“移”字呢?我發(fā)現兩字之別,是在我上床之前。因此我折騰了一夜,最初我打算起床后應當就去滕王閣,索回題字,加上一行“從蘇帖”小注,以免留下我狂妄篡改王序之譏。起床后,想起昨日游閣時購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滕王閣志》一書,翻到該書所收的王序,144頁上,“寧移”下面括弧加上“一作知”三字。意思應是原文是“移”,“知”是后人的改作。但表明不作斷語,且用“一作”含糊其詞,以免表態(tài)。這是類似我在起床前所擬采取的態(tài)度。

  

  但是問題也就越想越多,根本問題是王勃當年究竟用“移”還是“知”。大概這問題是很難正面答復的。因為我想,王勃當時的原文如果已經寫出,當在都督閻公之手,輕易不會給人。人已去,文章則已成了口傳之品,要追根已不可能找到原本了。第二個問題是誰開始用“知”字而不用“移”字,F在可以推知而且有憑據的是蘇帖,而蘇帖是不是真跡還是疑案。如我在上引姚跋中所記,他并沒有蘇帖是真跡的確證,所謂“如怒龍噴浪”,嚴格說只是后人從書法中得來的印象,不能認為是蘇氏所獨有。

  

  我捉摸這個“移”改為“知”的問題,第一是否出于蘇東坡之手。我跟著這個線索延伸,覺得有此可能。第一是如果蘇軾到了南昌,有興手寫王序,他不大會要個本本來抄寫。過去受過傳統(tǒng)鍛煉的文人一般都是憑早日誦讀時留下的記憶背誦的,背誦的過程中就不免會把自己的體會竄入進去,發(fā)生篡改原作的結果。我反復細嚼“寧移”這一句,似乎感覺到有點別扭。首先是王勃寫這句話時年紀還輕,他并無“白首之心”的經歷,因之也不可能有此心的體會,所以很可能是以青年之身觀察老年表達的行為去猜測“白首之心”。他在下一句“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中下半句是有切身體會的。上半句也不可能是親身經歷,因為他究竟是世家子弟,是吃皇糧長大的,哪里會有窮人的直接體會?如果他原文是用“移”字,似乎更近乎情理。他是個年少志高的人,具有青云之志是寫實,從這個基礎去推測老年還要繼續(xù)上進,才得出老當益壯的想法。

  

  我這樣想下去就要懷疑到蘇老是“知”字的創(chuàng)改者了。首先是他已經飽經風霜,有資格可以“知白首之心”,何況他這時剛過了“萬重山”,快回到常州時,渴望有知己的人了解他的心境,背誦王序時,很自然地流露出了這種心境。不去用“移”字而改成了“知”字。我從這一種境界去猜測,這是蘇體而不是王體。

  

  再進一步,我想如果用對仗來表達一個作者的意境,用“知”字似乎比“移”字超出了一著。移字還停止在“青云之志”的層面上,要求老人不要改變青年時候的心志。實事求是說,人老了,體質和心境自不能停止在青年的境界上。要老和壯相統(tǒng)一固然不能在物的層面上,提出白首之心是到了點子上,但是如果用“移”字,那就成了要從不可能轉化為可能,這是不切實的。如果用個“知”字,就跳出了當事者的本身,超越了第一身的地位,也就得了統(tǒng)一的可能。因知的內容是不必作出肯定的,可以這樣或是那樣,但總是不從第一身來表達了,進入了另一境界。我從蘇拓本,不愿回到移字,當然我也不再站在“不表態(tài)”的地位了,想到這里,我就放棄了回滕王閣索回題字加注的打算。這件事也就告一段落。

  

  在飯桌上我又向同行的幾位朋友說了我這一夜和一晨思想上的折騰。不料一位年輕人認真地打電話回家找他的父親,告訴他我在“移”字和“知”字上的反復思考。他的父親原是我的學生,在電話上補充了一些資料,說據他記憶所及,明代人所編《王子安集》中是用“移”字,這個信息可以支持我“知”字出于蘇氏之猜度。但電話里又說他查了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的新版,卻已改為“知”字,但不知誰出的主張。

  

  以上這篇小記是我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在無錫市太湖邊上的一家賓館里,抽了一個上午寫下的,文氣似乎沒有寫完。但是我又投入了其他任務,無心再寫了。當時正有一位朋友從北京來加入我這個研究隊伍。他就是寫有關我一生主要經歷的《鄉(xiāng)土足音》一書的作者,是從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我在這篇小記里提出的“移還是知”的問題,原是個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上的問題,我這個外行不應置喙。所想到的也只是從“心態(tài)”研究角度的思考。這位朋友既然到了身邊,我覺得這是他的本行業(yè)務,不妨由他接下去寫完這篇小記,也不妨作為我近年來一向提倡用對話來提高學術的主張的實踐,而且也可看作我遵守“留有余地”的遺訓的一個實例。

相關熱詞搜索:小記 費孝通 游滕王閣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