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軸線內控基準點【大國關系之變:主軸.態(tài)勢.基準】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新世紀頭十年國際社會之變 編者按: 新世紀頭十年,整個國際社會經歷了激蕩變革。新年伊始,回顧總結過去十年的國際社會變化頗具意義。本刊特約請相關專家就21世紀頭十年大國關系、安全局勢、政治思潮的變化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大國關系是導致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重大因素,有時甚至起決定性作用。進入21世紀的這十年,源于有別于以往的特殊原因,大國關系呈現某種新的態(tài)勢,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基準。
導致大國關系巨大變化的主軸
在這十年中,導致大國關系變化的主要因素,一是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衰退,一是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
如果說20世紀最后十年國際形勢的變化,是圍繞著超級大國蘇聯解體這個主軸運作的話,那么21世紀頭十年國際形勢的變化,則是圍繞著超級大國美國的衰退這個主軸運作。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躊躇滿志,傲視天下,四處樹敵。孰料發(fā)生了“9?11”事件。美國領導人并沒有從中汲取教訓,反而異想天開,試圖借助反恐的旗號,從中東人手,拿伊拉克開刀,謀求在冷戰(zhàn)時期沒有獲得的全球霸權。伊拉克戰(zhàn)爭使美國勞民傷財且無法脫身,加之阿富汗戰(zhàn)爭重荷,美國被拖進曠日持久的困境。接著,美國發(fā)生次貸危機又引爆成全球金融危機,讓美國自身飽嘗前所未有的傷筋動骨之痛。奧巴馬政府不得不調整政策,設法扭轉局面,包括調整與其他大國的關系,但是受到美國內外諸多矛盾的制約,如今成效甚微,進退兩難。
與美國衰退相對應,是新興大國舉世矚目的群體崛起。人們熱議的所謂“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也好,“希望五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也好,其他種種說法也好,都是對新興大國崛起的標志性、形象性描述。發(fā)達大國“七國集團”似乎也在逐漸讓位給“G20”,其中多數國家就是新興國家。
在上述主軸的支配之下,十年來大國關系日益發(fā)生變化,不斷進行調整。
從美國方面來說,仍熱衷于單邊主義卻又力不從心,實屬“非不為也,乃不能也”,于是竭力打造多邊合作包裝下的單邊主義。然而,決不可把美國的衰退估計過分,決不可忽視美國在當今世界的作用力;其影響之大、之深、之遠,即使是負面的,也都說明它仍是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其他大國,包括新興大國,不約而同地都在奉行對內自強不息、對外競爭共處的方針,無不把對美關系當作外交的“重中之重”。借以改善和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梢哉f,如今導致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依然是美國政策影響下的地區(qū)熱點;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安全環(huán)境的,依然是以美國為主要矛盾方面的大國關系。
進入新世紀的十年,諸多全球性問題都在大國關系中得到反映。
時代主題的規(guī)定性。謀和平、圖發(fā)展、促合作,大國負有特殊的責任和義務。發(fā)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fā)展。大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fā)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世界大戰(zhàn)的可避免性。對世界總體形勢的判斷,首要依據就是看會不會發(fā)生世界大戰(zhàn)。盡管這十年來國際風云變幻,有時險象環(huán)生,如地區(qū)沖突頻仍、霸權主義囂張、恐怖主義猖獗、核擴散屢禁不止、能源爭奪激烈,等等,無不具有大國背景,但并沒有出現新世界大戰(zhàn)的征兆。
經濟因素的決定性。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盡管是一把“雙刃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經濟因素在大國關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各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利益和發(fā)展利益,謀求合作的勢頭愈益明顯,重點就是要協調經濟利益,以便把金融危機的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世界多極化的趨向性。大國關系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因為它是構成世界格局的重要基礎。大國關系調整推動多極化。十年來,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qū)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fā)展。
應對地區(qū)熱點的重要性。為防止核擴散,關于朝鮮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的六方會談,是大國作用在一個重要方面的縮影。兼為兩個六方會談的成員國,恰恰是更具全球性影響的大國。如果沒有各大國在解決朝鮮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上的通力合作,核擴散就有可能演變成巨大的災難。
增強聯合國作用的迫切性。當今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聯合國則是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平臺。遲遲未決的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分歧焦點就在于如何納入一些大國,特別是新興大國的問題。
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必然性。國家無分大小、強弱、貧富,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反對以強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壓貧。發(fā)展中國家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模式的自主權,應受到國際禮會,首先是各大國的充分尊重。
大國關系在變化中的調整態(tài)勢
大國關系總是在變化中調整,又在調整中變化。這十年中,大國之間存在的多種雙邊關系,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圖景。這里只能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上,做一粗線條描述。
中美關系在曲折中發(fā)展。這一態(tài)勢貫穿在中美建交的三十年過程之中,最近十年又出現某些新特點。中美兩國領導人都說過,中美作為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負有共同的歷史責任;中美兩國保持并發(fā)展健康、穩(wěn)定的關系,有利于亞太地區(qū)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自從建交以來,兩國關系之所以能夠發(fā)展,是雙方戰(zhàn)略利益的需要;之所以產生曲折,主要由于美國玩弄“接觸加遏制”兩手。最近些年,美國把中國定位于“利益攸關的負責任大國”,本質上還是要按照其自身需要,試圖左右中國。自從奧巴馬上臺,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出現以來,中美兩國的合作面有所增強。兩國領導人確定了積極、合作、全面關系的方向。2009年奧巴馬總統訪華、吳邦國委員長訪美和雙方在華盛頓舉行高層戰(zhàn)略對話,使兩國關系升溫。中國政府和人民非常珍視兩國合作的大局,中國方面沒有做出任何有損這種大局的事情。然而近來,美國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經貿、軍售和人權等問題上以不同的方式制造麻煩,例如美國政府相繼就谷歌事件無理指責中國及批準向臺灣出售價值64億美元的武器。人們記得,美國當局曾經信誓旦旦地一再表白,他們會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所確立的原則。他們卻如此言而無信,反復無常,使人不得不懷疑他們改善對華關系的誠意。這些事實還說明,國際媒體一度炒作的美中共管世界的“G2”論,是站不住腳的。
中俄關系在共識中深化。十年來,基于相同或相似的振興國家與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的目標,中俄戰(zhàn)略協作關系一步步深化。兩國關系良性發(fā)展的原因在于,做到了政治上互信,拓展了經濟上互補,推動了文化上互通,保持了外交上互商。兩國最終解決了邊界問題,俄方兌現了通往中國的輸油管道的鋪設工程。雙方舉辦“國家年”和“語言年”,增進了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之間的了解和感情。中俄關系形成了明顯的、可貴的特色,這就是:關系密切而不存在 依附性,維護各自的尊嚴而無顛覆對方之心,有利益分歧而能通過平等協商解決,根據是非曲直處理國際事務而不搞雙重標準,重視與超級大國美國發(fā)展關系而又反對單邊主義。當然,中俄之間難免還存在某些利益上的矛盾和分歧,依然有必要消除那些影響政治互信的思想障礙。
中日關系在磨合中改善。在相當長時期里,中日經濟關系持續(xù)發(fā)展,而政治關系卻很低迷,原因是日本當局出于遏制中圍的動機,總是在二戰(zhàn)歷史諸多問題上人為地制造麻煩。進入新世紀以來,經過雙方領導人的“破冰之旅”、“融冰之旅”和“暖春之旅”,特別是民主黨上臺執(zhí)政之后,日本對華政策逐漸趨于務實。這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治關系明顯改善,是雙方共同努力的初步結果,但仍較脆弱。人們希望看到中日關系的更好前景。
中歐關系在平實中波動,中國與歐盟之間關系定位是非常明確的,雙方的友好合作歷來比較平穩(wěn)。這得益于彼此既沒有邊界問題和二戰(zhàn)遺留下來的障礙,也不存在地緣政治通常出現的負面影響。但是最近些年,隨著國際政治氣候的變化,歐盟方面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政治上諸如在所謂人權問題、西藏問題上,不時出現一些不諧之音。加之在解禁向中國出售武器問題上受制于外部壓力,這些都有損于歐盟對華關系的順利發(fā)展。
中印關系在釋疑中調整。如果說20世紀末由于印度借口“中國威脅”大搞核試驗,導致中印關系惡化的話,那么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情況則有所改觀。維護雙方的利益都需要改善關系。經過領導人互訪和邊界問題談判,兩國關系的氣氛明顯緩和,可以說回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曾經提出的那種境界,也就是一面耐心地商談邊界問題,一面積極地開展經貿、科技、文化、軍事等其他各個領域的合作,兩者并行不悖。中印兩國有著類似的國情――歷史古老、人口眾多、相似的發(fā)達程度和具有一定共性的追求目標。對于兩國來說,可取的方針應該是睦鄰友好、共同發(fā)展、求同存異,而不是猜疑與嫉妒。
美俄關系在對峙中求同。北約東擴、“顏色革命”和部署反導系統是美國擠壓俄羅斯戰(zhàn)略空間的三部曲,其中北約東擴是在新世紀延續(xù),而“顏色革命”和部署反導系統則是在最近些年籌劃運作的。普京就任第一屆總統之初,曾與美國總統小布什商定了被稱作全面合作的“新型戰(zhàn)略關系”,宣布“已經克服了冷戰(zhàn)的殘余,任何一方都不把另一方視為敵人或威脅的來源”,結果成一紙空文。俄美關系陷入曠日持久的對峙狀態(tài),其緊張程度實不亞于冷戰(zhàn)時期。但是,雙方都認為如此僵局對自己并不利,于是尋求緩解辦法。奧巴馬上臺后,不僅放慢北約東擴(主要是吸收格魯吉亞與烏克蘭加入問題)步伐,而且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方面做出退卻姿態(tài)。雙方決定于2月1日重啟有關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替代條約的談判,俄羅斯一北約總參謀長級會議還于1月26日通過了雙方的軍事合作框架條約。俄美關系的特點,亦即驟然變暖的權宜性、不時降溫的必然性和冷暖之間的相對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美日關系在高調中較勁。日本自民黨政府歷來追隨美國,亦步亦趨。民主黨上臺后,鳩山首相便強調要自立并拉開與美國的距離,表示日本以往“過于依賴美國”,并提出了試圖迫使美國讓步的某些舉措。鳩山政府雖在糾正“過于依賴”方面做些政策修補,但仍高調宣稱日美同盟作為其外交基石不變。
美歐關系在言歡中暗算一美國與歐盟言必稱“盟友”。自從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美國把歐盟分成“老歐洲”和“新歐洲”,蓄意打擊與之唱反調的德、法以來,歐盟主導國與美國之間經常處于貌合神離狀態(tài)。歐盟既要借助美國防范俄羅斯的崛起與威脅,又不愿讓美國騎在頭上吆喝,總是想建立自身的軍事防務。美歐之間這種微妙關系,今后一個很長時期還將維持下去。
規(guī)范大國關系良性互動的基準
十年來,大國關系調整的結果,出現了名目繁多的“戰(zhàn)略協作伙伴”與“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戰(zhàn)略合作而不具結盟性質,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漸成時代主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與構建和諧世界做出了鋪墊。
大國關系可以是良性互動,也可以是惡性互動,所謂良性,應該是一種彼此受益的互不敵對的新型關系,雙邊關系的健康標志在于不針對第三國,三角關系的合理運行在于不打牌亦即聯合一方反對另一方,集團政治則完全不符合冷戰(zhàn)后的時代潮流。
大國關系健康發(fā)展的基準,是時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客觀規(guī)律的體現。能否產生良性互動。不能理想化,不可單相思,取決于各國領導人在決策中能否揚棄冷戰(zhàn)思維。最近這十年,一些常見的基本原則在國際政治經濟生活中愈顯普適性與生命力,值得加以梳理和總結。中國領導人為此所作的貢獻,是舉世皆知的。
國家利益原則 國家間關系首先要從各國自身的長遠戰(zhàn)略利益出發(fā),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同時也必須考慮和尊重對方的國家利益。絕不應損人利己,否則只會一損俱損。
平等互惠原則。也就是雙贏、共贏原則。平等互惠原則包含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中,適用于一切國家。本著平等互惠精神,就有可能盡快盡早地解決重大國際事務和國與國之間的分歧。
對話協商原則。這就是以和平方式解決同家之間的分歧和爭端,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以對話協商促進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通過雙邊、多邊協調合作尋求和平與安全,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國內政。
不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原則。建立和發(fā)展國家關系,不應計較歷史恩怨,不應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當今大國之間發(fā)生的糾紛,如所謂“人權”問題,多屬于意識形態(tài)性質。中國明確主張并且堅決做到,既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強加于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他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強加于我。這一原則還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對外黨際交往之中。
共同發(fā)展原則。在國家交往中,經貿關系領先。要通過廣泛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來促進共同發(fā)展。維護世界和平,是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必要前提;促進共同發(fā)展,又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
多樣性原則。這是指文明的多樣性與社會發(fā)展模式的多樣性。應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樣性。各種文明應和睦相處,在對話交流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fā)展。要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各國人民都有權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fā)展道路和生活方式。世界發(fā)展的活力恰恰在于這種多樣性的共存。
總之,大國關系良性發(fā)展的一切基準,都是由久經考驗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派生出來的。能否建立和平、穩(wěn)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能否營造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大國負有特殊的責任。
相關熱詞搜索:主軸 基準 態(tài)勢 大國關系之變:主軸 態(tài)勢 基準 關注國際峰會了解國際形勢 大國關系變化的原因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