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有這么多的聽證會】 比特幣美國聽證會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美國大事小事的決策都要舉行聽證會。前不久,美國國會就“豐田門”事件舉行聽證會;去年,國會就醫(yī)療改革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年聽證會―― 聽證制度來源于英國習慣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則”,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影響之前都要被聽取意見。在英美的政治實踐中,聽證制度不斷擴大,從司法領域擴大到行政領域和立法領域。
在美國,聽證制度更是被發(fā)揚光大,聽證會可以說多如牛毛。政府部門開聽證會,國會開聽證會,聯(lián)邦最高法院開聽證會,聯(lián)邦獨立機構也有聽證會,每年有成千上萬個聽證會。聽證會已成為美國決策過程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僅就國會而言,就有預算聽證會、立法聽證會、調(diào)查聽證會、監(jiān)督聽證會和批準聽證會。一些中國人不太明白,美國咋有這么多聽證會,搞這些聽證會干嘛?
聽證會的目的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政府掌握有公權,如何保證公正地運用公權,聽證會是一種必要的手段。譬如一年一度的國會預算撥款要召開無數(shù)個預算聽證會。每年總統(tǒng)向國會提交預算咨文后,國會參眾兩院各個委員會都要就相關管轄部門的預算召開一系列的聽證會。就拿國防預算來說,先是作為預算授權委員會的參眾兩院的軍事委員會,要分別就總統(tǒng)提交的預算中的國防預算部分分頭進行審議,審議的關鍵程序就是召開聽證會,國防部長或國防部副部長會被召到聽證會上作證,接受議員的質(zhì)詢,解釋相關的預算請求;此后撥款委員會的國防小組委員會也要召開相關的聽證會,國防部官員也得到會作證。撥款委員會將根據(jù)兩院預算委員會經(jīng)過聽證會以后確立的年度預算最后限額和各授權委員會批準的限額、各撥款小組委員會審議的結果,來切分預算大蛋糕。在預算聽證過程中,選民對資金的流向就比較清楚了。
聽證會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的權利
公民有知情權、參政議政權、監(jiān)督權,因而在涉及重大事件或重大決策時舉行聽證會,可以在保障公民權利的同時,起到釋疑解惑、以正視聽的作用。譬如,9.11事件特設委員會的調(diào)查聽證會,負責情報、安全的官員,反恐專家都出庭作證,旨在通過聽證會追究責任:美國政府為何沒有能夠阻止此次恐怖襲擊?問題出在哪里?是情報的漏洞還是執(zhí)行不力?如何補救或改革?伊拉克戰(zhàn)爭調(diào)查委員會的聽證會也是通過相關人員的聽證,解釋為何情報失真、為何總統(tǒng)被誤導,結果除了在全世界面前鬧了個天大的笑話外,美國人還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聽證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公正
一個社會公正與否,不在于它是否完全滿足了每個人的所有要求(無論在任何一個社會,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而在于它是否滿足了所有人的某些要求。要使公共政策的陽光普照選民大眾,這就要求公共政策本身照顧到所有人的某些利益訴求。譬如,稅法改革聽證會就為相關的利益集團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提供了一個公開的平臺:中產(chǎn)階級希望調(diào)整稅率,從而避免受“夾心餅干”之苦;富人希望不要將稅收的大刀向他們頭上砍去,否則他們就沒有賺錢的欲望;小企業(yè)經(jīng)營者希望能夠獲得一些稅收優(yōu)惠,以便他們雇用更多的員工;大企業(yè)經(jīng)營者則希望降低稅收以便能擴大投資規(guī)模。
在稅法的制訂中,政府與各個相關集團形成了博弈局面:政府要削減赤字、平衡預算就需要增稅;而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yè)都希望減稅或者得到稅收優(yōu)惠。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而只能部分達到自己的目標,否則稅法改革便會陷入僵局。國會要通過法案就需要各方妥協(xié),任何一方都讓一步,這樣,最終的結果對誰來說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公正的。即使它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因為它是公正的,因此也就不會有中國式的上訪,大家也會遵此執(zhí)行。
聽證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科學民主決策
美國的決策過程比較注意反映民意、吸收民智。在反映民意方面,已有眾多的民意調(diào)查公司,定期公布民眾對一些熱點、難點和重點議題的態(tài)度;在吸收民智方面,已有政府內(nèi)部的專家顧問,還有人才薈萃的眾多智庫建言獻策、時時發(fā)布他們的研究成果或國家和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的解決方略,但聽證會在反映民意或吸收民智方面仍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譬如,美國國會去年一年來轟轟烈烈進行的醫(yī)療改革聽證會,將“當事人”和持不同意見的專家或?qū)W者召來作證,這樣國會議員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就有關議題獲得較全面的信息,從而使其決策更加科學民主。由于經(jīng)過事前充分的聽證,各種不同意見已經(jīng)充分交鋒,因此,雖然最后通過的法案仍然有可能被批得體無完膚、罵得狗血噴頭,但不會有人到白宮門前鳴冤叫屈。
聽證會的目的還在于實現(xiàn)民主監(jiān)督
譬如,去年,美國國會對刺激經(jīng)濟復興法案的撥款實施情況召開監(jiān)督聽證會,財政部長、拿了聯(lián)邦撥款的高管統(tǒng)統(tǒng)被召來,民眾借此可以了解這些撥款是否使用得當、是否存在詐騙等等。又譬如美國國會就此次“豐田門”舉行聽證會,是為了向民眾澄清美國政府與豐田公司之間是否存在“默契”,為什么豐田公司反應如此遲緩,在受害者人數(shù)達到39人時才開始召回這些“問題豐田車”。
從實踐效果來看,聽證會體現(xiàn)了林肯所宣稱的“民有、民享、民治”的政府的特點。通過聽證會,選民的意見得到表達、利益訴求得到重視、不同觀點得到辯論,經(jīng)過聽證出臺的政策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但肯定也不是最壞的;也許最終大家都不太滿意,但起碼都能夠接受。聽證制度最終起到了社會安全閥的作用。
什么是聽證會制度
聽證會起源于英美,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聽證會模擬司法審判,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其結果通常對最后的處理有拘束力。具體來說,凡是在聽證會上提出的意見,決策者必須在最后裁決中作出回應,否則相關行為可能因此而無效。在美國行政法上,正式的聽證通常會有抽簽選定的對立雙方,由行政機關指派一名行政法官主持,聽證完全克隆法庭辯論,雙方不僅發(fā)表意見,還會提出自己的證人和文件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最后行政法官必須像法院審判一樣做出最后的裁決,裁決必須詳盡地回應雙方的觀點,否則在司法審查中該裁決可能因程序問題而被判無效。在歐美,立法程序中也經(jīng)常使用聽證會。立法中的聽證會相對要隨意一些,通過抽簽產(chǎn)生的聽證代表就某個法案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將成為議員們投票時的重要參考。由于議員的言論、表決免責權,立法程序中的聽證會不像行政程序中的聽證會那樣有拘束力,換言之,從理論上說議員可以完全無視聽證會上的意見,但是在一個民主體制下,議員不能不為選票著想,聽證會畢竟反映了選民的意見,很少有哪個議員敢無視這些意見的存在。
相關熱詞搜索:聽證會 美國 有這么多 美國為何有這么多的聽證會 美國聽證會比特幣 美國聽證會從哪里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