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鸞與胡適的友誼】張季鸞
發(fā)布時間:2020-02-2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張季鸞與胡適,青少年經(jīng)歷基本相似,先后留洋回國后,都反對帝制和軍閥混戰(zhàn),追求民主、自由和獨立;二公自20世紀20年代初于上海建立莫逆之交,在張的影響下,胡開始參與政治,也辦報刊開啟民智,他們同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報壇兩昆侖;在張的邀請下,胡加盟《大公報》,共同把文人論政的遺風推向極致;更可貴的是,張代表蔣介石邀請胡上廬山參加茶話會,胡后來出任駐美大使,爭取美援,并促美參戰(zhàn),堪稱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觀。胡不僅把《大公報》全部貢獻給國家,而且參與抗戰(zhàn)中的重大的外交謀劃、國際宣傳,甚至受委派參與對日秘密談判,張季鸞及其主筆的《大公報》堪稱“中國戰(zhàn)時精神長城”。他們肝膽相照,互為知己,相互合作,珠聯(lián)璧合,演繹了中國文人論政、議政、參政的奇觀,堪稱文人報國兩昆侖。
經(jīng)歷相似,互為知己
胡適比張季鸞小三歲。兩人故土都在偏僻的山區(qū),只不過一個在安徽績溪,一個在陜西榆林;他們都出生在父親任職的相對繁華之地,胡生于上海,張出生在山東。他們的父親都曾任清廷地方官,清正廉潔,喜好文事。胡適的父親胡傳,清朝貢生,官至淞滬厘卡總巡、臺東直隸州知州,1895年8月22日病歿于廈門時,胡適還不足四歲。張季鸞的父親張楚林也是考取進士,輾轉(zhuǎn)山東為官。張季鸞則比胡適稍微幸運點,在1901年父親去世時,已經(jīng)十三歲。倆人都是幼年失怙,在別人幫助下上了當?shù)赜忻膶W堂,打下堅實的古文基礎,也同樣在少年時代去異地拜名師,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受戊戌變法新思潮影響較大,只不過胡適在上海,讀梁啟超的《新民說》;張季鸞在西安,在郊縣直接受教于和康有為齊名的劉古愚。他們同在十八歲考取官費留學生,不約而同地學習社會科學,且學有所成。只不過張東渡日本留學五年,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胡西去美國留學七年半,始學農(nóng)學,后轉(zhuǎn)學哲學、經(jīng)濟、文學。
他們也都受國內(nèi)新思潮感召先后回國,以筆為匕首,從事反帝制反封建運動,以宣傳民主、自由和科學為己任,辦報刊開啟民智。張季鸞在辛亥革命前夕回國,直接投身政治,擔任孫中山秘書,參與中華民國創(chuàng)立,辦報反袁倒段批蔣,為新聞界翹楚;胡適則在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發(fā)表自己的宣言:“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那時,胡適剛二十七歲,不是不關心政治,他留學美國對西方民主憲政很有研究,而且經(jīng)常參加演講。但他回國看到封建專制和軍閥政治,極為反感,出于書生的“潔癖”,不屑于談專制政治,表現(xiàn)出知識分子的傲骨。然而,胡適不談政治的想法,只堅持了不久,隨后他加盟新文化刊物《新青年》,主張以文學革命為先導,進行思想啟蒙。1919年任《新潮》雜志顧問,參加《新教育》編輯工作,投身于五四運動中,迎接杜威來華講學,拜會孫中山,接辦《每周評論》,積極投身政治,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
在辦報方面,胡適與張季鸞相互影響很大,辦報刊理念也極其一致。
張季鸞回國后輾轉(zhuǎn)辦報,身體力行,爭取新聞自由,獨立精神,甚至兩次被捕入獄,也可以說是為國家爭自由獨立。這和胡適的自由主義觀點如出一轍。1920年,胡適發(fā)表《爭自由的宣言》:“沒有肯為自由而戰(zhàn)的人民,絕不會有真正的自由出現(xiàn)。這幾年軍閥政黨膽敢這樣橫行,便是國民缺乏自由思想、自由評判的真精神的表現(xiàn)。”他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中說――現(xiàn)在有人對你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胡、張相識在1921年。這一年春,擔任北大教授的胡適養(yǎng)病在家。7月暑假時,去上海暫住,經(jīng)陳布雷介紹,和時任《中華新報》總編輯的張季鸞初識。兩人可以說經(jīng)歷極其相似,且有著共同的志向,自然結成至交。
他們都對軍閥政治極為反感。張季鸞主筆《中華新報》,以筆為武器,反對軍閥的倒行逆施,主張民主自由。1922年6月,胡適創(chuàng)辦《努力周報》,發(fā)表《我們的政治主張》,提出著名的“好政府主義”。
他們后來甚至直接參與政治,對結束軍閥混戰(zhàn)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923年1月,三十三歲的胡適,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北京專制難以適應,干脆向北大請假一年,到杭州煙霞洞養(yǎng)病。期間,和在上海辦報的張季鸞來往過密,二人談論自由、民主與科學,彼此引為知己。當年10月,胡適回北京,任《國學季刊》編輯委員會主任。1924年初,在北大任教。6月,籌備《現(xiàn)代評論》。這一年,張季鸞主持筆政的《中華新報》停刊,他也從上海北上,擔任陜軍暫編第一師師長胡景翼駐京代表,直接參與北京政變。兩人在北京大學經(jīng)常相聚談論政事,交情更加深厚。
躲不過政治的胡適,受張季鸞的影響,1925年開始主動參與政治。這年2月,他參加段祺瑞政府召開的善后會議。3月,應聘為“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國會員。1925年春,張季鸞告別胡適,隨胡景翼南下,任隴海路會辦。兩人暫時分別。1926年,張季鸞辭去隴海鐵路會辦之職務,流寓天津續(xù)辦《大公報》,主張“四不” 方針(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胡適可以說是張季鸞《大公報》的忠實讀者和熱心作者。這一年12月 31日,作為“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國會員的胡適,坐輪船去美國,在紐約、費城等地游歷并演講。1927年4月,胡適又到日本橫濱,暫住二十三天,游歷了京都、奈良、大阪等處。回國后,他不愿去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北京,而是到上海與徐志摩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從事寫作與講學,但對張季鸞主筆的《大公報》依然很關注。
他們在文學上互相影響也很大。胡適早在1917年,就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且身體力行寫白話詩。張季鸞寫文章,有一個從文言文向白話文轉(zhuǎn)變和過渡的過程,可以說就是受了胡適影響。從辦北京《民立報》到接任《大公報》總編輯的初期,張季鸞所寫的評論,半文半白者居多。對此,徐鑄成的評價是:“張先生的白話文,還有裹過腳的痕跡!倍狡淙紊缯撝鞴P的中后期,受胡適建議,白話文運用得越來越多,而且,盡量使用平民的語言,議百姓關心的事情。
張季鸞、胡適兩人身材都不高,同樣常穿一件長衫,瀟灑從容。人都較瘦弱,但雙目炯炯有神。他們同樣交友甚廣,且交友并沒有以黨派而畫線,張季鸞雖然略有口吃但很健談,胡適在美學過演講,口才極佳,均很有人緣。更重要的是,倆人待人接物,親切和藹,常常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無論是談國內(nèi)外大事,還是說笑玩鬧,都能與大家融洽相處。
他們二人雖說都主張開啟民智,倡導新風,但婚姻也極其相似,都是在少年時由他們的寡母包辦婚姻,且都在國外學成回國成婚。正如蔣介石評價的:“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張季鸞在1907年專程從日本回國,與小時訂婚約的榆林一大戶人家女子高蕓軒結婚,且婚后感情很好。1926年,張季鸞甚至把這個夫人接到天津共同生活,她去世后還給予厚葬。這一方面是為了卻他父母的生前夙愿,另一方面是受傳統(tǒng)影響頗深的緣故。他曾在1938年三八婦女節(jié)次日的一篇社評中提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是保護女性”,“自古重視婚姻”,“嚴男女之別”,“這也是中華民族形成偉大文明和最大民族的原因之一”。這可以說是他的婚姻觀的流露。
胡適也是在1904年僅十四歲時遵寡母之命,與年僅十二歲的當?shù)卮髴羧思遗咏阌喕。他留美的時候,當時自由戀愛風氣大興,且胡適1914年在美國和才貌俱佳的韋蓮司相識,立即相戀,而且愛得非常纏綿。韋蓮司的情書寫得讓今天的人看了都心驚肉跳。但胡適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樣撕毀母親包辦的婚約,在1917年回國后,立即與江冬秀成婚。對此,胡在后來的日記中寫道:“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責備,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難受!表f蓮司空候胡適一生,1971年在一個小島上孤獨地死去,遺物里竟然完好無缺地保存了胡適的書信和稿件。再說1923年胡適在杭州養(yǎng)病時,和小表妹曹佩聲愛得死去活來,稱那段日子為“煙霞山月中的神仙生活”。但他依然終生和夫人江冬秀在一起。
1931年5月22日,《大公報》出滿一萬號時,一躍成為全國報界翹楚,各界名人發(fā)來賀詞。剛剛從上海北上任北大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的胡適,發(fā)來賀詞――《后生可畏》。
胡適指出,《大公報》之所以能贏得這樣的榮譽,不過是因為它在這幾年之中做到了兩項最低限度的報紙職責:第一是登載確實的消息,第二是發(fā)表負責任的評論。這兩項都是每一家報館應該盡的職務。只因為國內(nèi)的大多報紙都不敢做,或不肯做,或不能做,而《大公報》居然肯努力去做,并且有不小的成功,所以他就一跳而享大名了。
1932年5月,胡適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在發(fā)刊詞表達出的辦刊理念,可以說就受到張季鸞辦報“四不”方針的很深影響:“公平的態(tài)度”、“根據(jù)事實的批評和討論”、“負責任的言論”和“獨立的精神”。
對張季鸞和胡適來說,辦報還是他們的“報國方式”。胡適曾不止一次在日記中記下,每到發(fā)刊前,總得搭上所有時間編稿,每每弄到凌晨。而他總是自勵道:“這是做國家的事!” 這種工作方式,可以說和張季鸞的作風一樣。胡適辦刊幾乎沒有善終,大都在政治風浪中顛覆。這和張季鸞回國后十五年辦報極其坎坷一樣。
此后,他們從惺惺相恤,走上了共同合作,聯(lián)手辦報,共同論政、參政的道路。
合辦《大公報》,論政兩昆侖
1933年仲春時節(jié),張季鸞到北京大學找胡適商量辦報。
時值北京一年之中難得的好時光,風光旖旎。他們二人坐在未名湖畔,一壺清茶,談論時局,商議辦報,談興漸濃。
胡適出謀劃策道:“季子不妨在言論上著手,擴大作者范圍,以期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此計甚妙!我們每周可以出一?!睆埣钧[撫掌大笑,興奮地點燃一支煙,“這樣,《大公報》可就名副其實了!不過,還得請先生出面聯(lián)絡各界有名望的知識界人士撰稿了!”
胡適一直想有論政、參政、理政的平臺,對張季鸞懇求自己牽頭,欣然點頭,答應聯(lián)絡一批國內(nèi)外知名的知識分子,提供稿件。他們商定,創(chuàng)辦“星期論文”?。
《大公報》“星期論文”欄目開張的第一篇,就是胡適自己寫的,題目是《報紙文學應該完全用白話》。開張之后,堅持每周刊登一篇不變,在當時確實很罕見,即使在以后報界,也不多。遇有重大新聞,或提前或推后,但一定不空,可以說既嚴謹,又相對靈活。在風云變幻的20世紀30年代,胡適與張季鸞對時局的看法,可以說基本相同,特別是對中日問題、中蘇問題和國共問題,他們二人的認識大體一致?梢哉f,胡適借《大公報》這一平臺,不僅實現(xiàn)了自己論政的理想,而且對后來進一步參政、理政,對推進民主憲政、全民抗戰(zhàn)起到重要的作用。
再說胡適,他給《大公報》寫“星期論文”非常認真,他的日記中常有這樣的記載:“昨晚回家已是今早一點鐘了。寫了一點多鐘的星期論文,才去睡。”
胡適一生共創(chuàng)辦和參與創(chuàng)辦過七種報刊,唯獨對《大公報》非常有感情,如同自己辦的一樣。在他的日記中,可以隨時看到涉及《大公報》的記載。
罵蔣助蔣,態(tài)度相同
他們兩人對蔣介石的看法,也都有一個從反感到欣賞,到充滿希望的過程。
1926年,北伐勢如破竹。胡適在日記中有如下評價:“介石之能在軍事上建功,是無疑的。但他有眼光識力做政治上的大事業(yè)嗎?此事我很關心。我深盼他能有政治上的手腕與見解。”當時,張季鸞發(fā)表評論,探討國民革命何以得全國響應,所向披靡。
但在1927年,他們都對蔣介石很反感。張季鸞寫出社評《黨禍》,抨擊自稱孫中山忠實信徒的蔣介石,翻云覆雨,大開殺戒,實屬口是心非下流丑惡的兩面行為。這年底,張季鸞發(fā)表了《蔣介石之人生觀》,斥責蔣“離妻再娶,棄妾新婚”,并罵蔣“不學無術,為人之禍”。胡適也同時披掛上陣,以《總理遺訓》和《建國大綱》為依據(jù),對蔣介石痛加批判,言辭之尖刻,為胡適一生為文所少有,和張季鸞批判蔣介石的時評珠聯(lián)璧合。后來,蔣介石甚至公開說:“胡適系反黨!
他們對蔣介石印象的轉(zhuǎn)變,是分別第一次面見蔣之后。雖說時間一前一后,但都是著眼于國家統(tǒng)一,民族獨立的大局。
張初次見蔣在先,那是在1928年7月1日。一方面是因為蔣介石對張本人及其主筆的《大公報》極其看重;另外也是張從蔣身上看到結束軍閥混戰(zhàn)、國家統(tǒng)一的希望,加之日本虎視眈眈,他決定擁蔣。
胡初次見蔣在后,那是在1932年。胡適送給蔣一本《淮南王書》,蔣也回贈其親著的《力行叢書》。胡適發(fā)現(xiàn):“他(指蔣介石)不是不能改過的人,只可惜他沒有諍友肯時時指摘他的過舉!彼J為,既然蔣先生缺乏“諍友”,由自己來扮演這個角色又有何不可?隨后,胡適對蔣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轉(zhuǎn)變。這一方面與他對蔣觀察了解更加細致有關;更重要的一方面,恐怕是九一八事變后,救亡圖存壓倒了思想啟蒙,成為舉國大事。
胡適和張季鸞初次面蔣留下的印象也幾乎一樣,兩人對蔣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原因,也完全相同。這完全符合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fā)生以后,張季鸞委托王蕓生打電報給胡適,請他把對于西安事變的感想寫出來給大家看看。胡適在病中寫了篇《張學良的叛國》,在12月20日的“星期論文”欄下發(fā)出,第一次正式尊蔣為“領袖”。 當然,胡適還不忘在“領袖”頭上,戴頂“憲政”的帽子。文章中有這樣兩句話:“我們又要許多時不能抬頭見人,不能開口說響話了!”
張季鸞讀到時,深切體味到胡適在這幾天中精神上的苦痛,他寫下了七篇社評,宋美齡甚至派人在西安上空廣為散發(fā)載有他撰寫的社評《給西安軍界的一封公開信》的《大公報》。
蔣介石回到南京后,更加器重張季鸞,對胡適的好感也更深了一層。
代請名流,共商國是
自西安事變后,張季鸞參與國民政府的最高決策,與蔣關系密切。他在強敵當前的局勢下,委曲求全,總要全力維護蔣介石這個國家中心,促使他領導全民抗戰(zhàn)。
1937年1月5日,在西安事變前后忙碌整整數(shù)月的張季鸞,風塵仆仆地又從上;氐奖逼。
這次北上,張季鸞是受蔣介石委托,邀請胡適等北平名流參加第一期“廬山談話會”的。
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特性,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從傍晚8點談到深夜12點,依然不愿散去。話題從中日問題,談到中蘇問題和國共問題……可以說討論得非常熱烈。
作為國士的張季鸞,這次冒著風險,拖著越來越嚴重的肺病,顧不上休息,來到日本人虎視眈眈的北平,走訪各界名士和學者、大學校長,為即將舉行的廬山談話會做準備。
在張季鸞的動員下,1937年7月,胡適參加“廬山談話會”。上山當天,蔣就請胡茶敘。胡歷陳北方的民情激憤和中央不能放棄河北,談得少有的慷慨激動,令蔣為之動容。和蔣介石一席長談后,胡適決定完全投身政治,把自己獻給危難中的國家。
作為全國輿論翹楚的《大公報》主筆、蔣介石“國士”的張季鸞,自然也在被邀之列。蔣介石還特意給了張一個特殊新聞記者的名分。
那時,蔣介石對于是否立即全面抗戰(zhàn),并未最后下定決心。張季鸞走訪了各界賢達,同時也了解了中共團結抗戰(zhàn)的主張,也想在廬山找機會諫蔣下定決心抗戰(zhàn)。
會議本來定于7月15日至8月15日召開,然而,7月7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會議推遲了一天于7月16日在牯嶺火蓮院廬山傳習學舍舉行。蔣介石面對全國各黨各派代表、無黨派知名人士以及大學校長等,發(fā)表了《最后關頭》的抗戰(zhàn)宣言,明確表示了準備堅決抗日的決心。蔣同時重申《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里的一句話:“如果戰(zhàn)端一開,只有犧牲到底。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边@是陳布雷、張季鸞起草《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最后關頭》兩篇文章時,張季鸞的得意之筆。
7月19日,蔣介石在廬山行轅召見了張季鸞,蔣告知張一個字:“打!”希望張立即返回上!洞蠊珗蟆,大力宣傳全面抗戰(zhàn)。
剛過五十歲生日的張季鸞,聽到這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兩眼放光,可謂“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只見他快步走出了蔣介石行轅,手舞足蹈。他首先一路趕到胡適的住處,進門就喊道:“《大公報》方針已定。我剛才見了委員長,他表示抗戰(zhàn)決心已定,一個字――打!”
“打!今日起,我也要為國家犧牲了!焙m也情不自禁喊道。
那日,張季鸞幾乎逢人便說:“一個字――打!”這個“打”字像颶風一樣,很快席卷整個牯嶺,整個廬山,以至整個大江南北!
20日,蔣介石離開廬山前往南京,準備召集軍政人員開會,部署對日作戰(zhàn)計劃。同日,張季鸞也離開廬山,返回上!洞蠊珗蟆,全力宣傳全面抗戰(zhàn)。29日,《大公報》發(fā)表了張季鸞撰寫的社評:《艱苦犧牲的起點》,認為事情的性質(zhì)和時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力主堅決抵抗,全面抗戰(zhàn)。這對引導全國各界的輿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胡適在這一年9月以特使身份赴美。胡適的日記中頗有些悲壯――“二十一年的獨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為國家犧牲了!彼麆(chuàng)下了五十一天行一萬余英里,演講五十六場的紀錄。累得四十八歲的胡適在當年年底就心臟病發(fā)作而住院休養(yǎng)。
共赴國難,同筑長城
由此開始,整個抗日戰(zhàn)爭期間,張季鸞主筆的《大公報》一直是我國新聞輿論界宣傳抗戰(zhàn)的一面旗幟,執(zhí)國內(nèi)言論之牛耳,朝野關注,中外矚目。
1938年10月8日,胡適出任駐美大使,張季鸞在《大公報》發(fā)表社評《胡大使抵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胡大使之使美,是為代表整個的中國,傳達抗戰(zhàn)時期我們對美國友人的希望與期待的。本來無論誰做大使,都是為增進國交,但胡氏的任務卻超過尋常!
胡適上任后一是爭取美援,最大的成果是在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當晚,獲得了美國的桐油貸款兩千五百萬美元,給國內(nèi)低迷的人心打上一針強心劑。二就是胡適運用其知名度,和在美國的廣泛人脈,四處巡回演講,以圖刺破盛行于當時的孤立主義。僅1938年就任駐美大使之前,胡適在美數(shù)百場演講的主題都是:“第一,日本是世界文明的公敵;第二,中國人正在進行的犧牲,是在為美國而戰(zhàn);第三,美國的和平必不長久,太平洋這一戰(zhàn)無法避免!
一個外交使節(jié),在所駐國四處巡游距離之長,演說次數(shù)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動所在國參戰(zhàn),堪稱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觀。日本那邊,對美國國務院支持“戰(zhàn)爭販子”到處巡講,極表憤怒;另有一日文報紙在獲知胡適任大使后,憂慮道:“日本需要派三個人一同使美,才可抵擋得住胡適!倍绹@邊,直到戰(zhàn)后,還有史學大家憤憤然著書說,美日之戰(zhàn)本可避免,羅斯福不幸上了那位頗為干練的中國大使的圈套,所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罪魁禍首就是胡適!
再說張季鸞,在全民抗戰(zhàn)期間,為蔣介石起草了一些重要的文稿,他甚至忘掉“四不”宣言,把《大公報》“完全貢獻給國家,聽其統(tǒng)治使用”;還參與蔣介石重大的外交謀劃、國際宣傳,成為蔣的高級智囊;甚至受委派參與對日秘密談判,表現(xiàn)出了嶙嶙風骨,可謂不辱使命。在1940年日本對大西南抗戰(zhàn)后方進行狂轟濫炸之際,張季鸞以日文及日本風格寫成《告日本國民書》,蔣介石閱后一字未改,印刷后用飛機撒向日本主要城市!洞蠊珗蟆分饕驈埣钧[的社評獲密蘇里新聞學院頒發(fā)的最佳新聞事業(yè)服務獎,被稱為“戰(zhàn)時精神長城”。
1941年9月6日,張季鸞病逝于重慶,在當時創(chuàng)下了兩項“記錄”。一為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對他同樣都做出極高的評價;二為在中華民國史上為一報人舉行“創(chuàng)紀錄”的隆重追悼活動。
胡適得知噩耗,特意發(fā)來唁電,悼念這一知己。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胡適的預測成為現(xiàn)實。美國宣戰(zhàn)當天,胡適認為自己使命完成,決定辭職。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任北平大學校長的胡適,看到國民黨推行“黨化新聞事業(yè)”,言論自由的氛圍不復存在,不禁憶故人季子,多有感慨,如鯁在喉。他在他本人主編的《申報?文史》周刊上撰文批評此舉策。
1962年2月24日上午,胡適因心臟病猝發(fā)而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墓志銘贊曰:“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xiàn)在在這里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xiàn)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痹u價可謂公允。■
(責任編輯/譚玉先)
相關熱詞搜索:胡適 友誼 張季鸞 張季鸞與胡適的友誼 百年五牛圖之三關于張季鸞 張季鸞與民國社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