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宣傳范圍 [捕捉策劃時機,,擴大宣傳效果]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經過深度策劃而產生的“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唐山大地震傷病員回蕪尋親感恩”等專題系列報道,以及所產生的放大效應和宣傳效果,無疑是《蕪湖日報》善于捕捉戰(zhàn)機、精于深度策劃的典型范例。它告訴我們,新聞的深度策劃和整合開掘,是新聞人增強新聞傳播能力,擴大新聞傳播效果,提高新聞宣傳質量的永恒的話題和創(chuàng)新的追求。
【關鍵詞】 社會熱點 深度策劃 宣傳效果
當前新聞戰(zhàn)線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致力建設高素質的新聞隊伍,歸根到底是要增強新聞傳播能力,擴大新聞傳播效果。而新聞策劃是強能擴效的關鍵因素。它關系到新聞單位核心競爭力的打造,關系到新聞宣傳的“軟著陸”,是參與媒體競爭的有效手段。所以在辦報過程中,黨報應以讀者為本,大膽創(chuàng)新,強化策劃意識。
在這方面,《蕪湖日報》多年來堅持進行有益探索。其中在“鄉(xiāng)村新發(fā)現”系列報道活動中發(fā)現新的線索,深度策劃了“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專題系列報道;在“黨報進社區(qū)、熱線連萬家”系列活動中發(fā)現新的線索,深度策劃了“唐山大地震傷病員回蕪尋親感恩”專題系列報道等。在新聞資源整合、深層次開掘和統(tǒng)籌運作上取得成功,擴大了新聞宣傳效果,增強了版面視覺沖擊力,至今使人記憶猶新。
一、抓住社會熱點 深度策劃開掘
近幾年來,《蕪湖日報》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新聞隊伍,采取多種措施提高采編人員的政治素質、業(yè)務素質,其中之一,便是開設“鄉(xiāng)村新發(fā)現”系列現場體驗報道欄目,分批派年輕記者下鄉(xiāng)沉底鍛煉。短短20多天,記者從一線發(fā)回鄉(xiāng)村生活體驗性新聞近50篇。這些報道體裁多樣,題材豐富,文風清新,內容鮮活,尤其是《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富起來的農民太難找》《兩張單據兩樣情》等,體現了現場新聞新短鮮活的特點,很富有個性特色、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
其中,在“鄉(xiāng)村新發(fā)現”欄目刊發(fā)的報道《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新聞線索是記者在繁昌縣采訪時發(fā)現的,揭示了當今農村音樂教學的薄弱狀況。報道迅速引起社會反響,南陵縣老教師俞新生給《蕪湖日報》來信,介紹自己在農村小學長期堅持自創(chuàng)自教新兒歌的情況,對應試教育擠壓音樂課“生存空間”的現象進行了批評,表示了擔憂。
而正是這封教師來信,引發(fā)了蕪湖日報采編人員對記者寫的《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報道的新聞價值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也對“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層次思考和觀照。
采編人員敏銳地感覺到,“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大有新聞可做,完全可以進行深度開掘,舉一反三透視社會現象,揭示新聞事件本質。于是,采編人員決定捕捉這個戰(zhàn)機,進一步深度策劃、整合開掘,擴大《蕪湖日報》“鄉(xiāng)村新發(fā)現”現場體驗性報道新聞策劃的戰(zhàn)果。
隨后,《蕪湖日報》派出多名記者前往南陵縣實地調查,并專訪了老教師俞新生。第二天,《蕪湖日報》在版面上強勢打造,頭條組合推出記者采寫的報道《鄉(xiāng)村老教師自創(chuàng)自教新兒歌》《鄉(xiāng)村教師叫板〈老鼠愛大米〉》,而且配發(fā)了新聞照片、版面上的《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翻拍圖片、老教師俞新生的來信及他創(chuàng)作的鄉(xiāng)土兒歌《貓和老鼠》的詞和曲。
該組合報道抓住熱點,切中時弊,引發(fā)了社會對“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這個熱點問題的關注,讀者還在《蕪湖日報》言論欄目“鳩茲茶座”,開展了一系列互動討論。
“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專題策劃報道,亦引起國內多家媒體的關注。中央電視臺“第一時間”、安徽衛(wèi)視“超級新聞場”等作了專題報道,《合肥晚報》《皖江晚報》等作了轉載。原《人民日報》總編輯范敬宜看了相關版面和報道后,予以高度評價,認為熱點問題抓得好,版面處理也做到重點突出。蕪湖市中小學德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亦將《蕪湖日報》有關報道和系列言論,作為全市“新蕪湖、新童謠、新兒歌創(chuàng)作大賽”宣傳材料收集建檔。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精神,用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占領中小學陣地,用正面有益的活動抵制“粗口歌”“灰色童謠”等不良文化的影響,《蕪湖日報》隨后與南陵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在南陵召開“鄉(xiāng)村孩子唱什么歌?”主題座談會,形成了校園文化健康發(fā)展需要積極主動加以引導的共識!妒徍請蟆愤推出《兒歌小話題,牽動德育大工程》專版,進一步深化了專題策劃報道。
二、另辟蹊徑謀劃 整體運作打造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fā)展、都市類休閑性報刊日益興旺、電視網絡等第三第四媒體不斷壯大的今天,作為地方黨委、政府宣傳報道主渠道之一的地方黨報,如何走入尋常百姓家,如何把黨的聲音傳達到千家萬戶,把群眾的聲音通過黨報反映給決策者,在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真正架起一座連心橋?近幾年,《蕪湖日報》通過“黨報進社區(qū) 熱線連萬家”系列活動,進行了有益而且是成功的嘗試。幾年來,采編人員先后98次深入社區(qū),傾聽居民呼聲,推出專版98期;版面開設的“記者敲門”“鳩茲茶座”“一街一品”“社區(qū)人物”等欄目,刊發(fā)了近千篇鮮活生動的報道,使黨報在群眾中的威信越來越高,印象越來越深刻,親和力越來越強。
其中,活動開展的當年夏天,《蕪湖日報》抓住在“黨報進社區(qū) 熱線連萬家”活動中獲悉的新聞線索,迅速捕捉戰(zhàn)機、進行深度策劃的“唐山大地震傷病員回蕪尋親感恩”特別專題系列報道,在全國“紀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新聞報道中,可謂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該深度策劃的起因,是當年春《蕪湖日報》“黨報進社區(qū)”活動,走進蕪湖“苗木之鄉(xiāng)”清水鎮(zhèn)時,記者與一同參加活動的地區(qū)醫(yī)院一位骨科專家閑聊,得知他1976年8月18日,不僅第一批代表地區(qū)醫(yī)院去南京接收唐山大地震傷病員,自始至終參與救治地區(qū)醫(yī)院接收的200多名傷病員,而且一個月后他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迢迢把第一批治愈的傷病員送回余震不斷的唐山。
這位專家提供的許多信息和線索,給《蕪湖日報》早已醞釀的“紀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報道計劃,帶來新的策劃靈感和開掘新意。采編人員在先期發(fā)出一些相關報道的同時,從網上搜尋發(fā)現,當年在蕪湖所轄繁昌縣接受救治的唐山大地震傷員李鳳春,其女兒目前正在網上發(fā)帖,尋找30年前救治她母親的恩人――繁昌縣醫(yī)院醫(yī)護人員李向陽、魯金林和錢軍等。
戰(zhàn)機來臨,采編人員非常興奮,通過討論,決定放棄策劃初衷,改由以新聞人物李鳳春“尋親感恩”為新聞深度策劃主線,把新聞資源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迅速集中,統(tǒng)籌運作,整體打造。采編人員立即在網上和李鳳春的女兒聯(lián)系上,進一步了解相關情況。在報社領導的支持下,采編人員當機立斷拍板敲定李鳳春回蕪尋親感恩以及相關報道事宜。采編人員還獲悉,繁昌縣醫(yī)院當年總共救治包括李鳳春在內的唐山大地震傷病員達300余人。這些傷病員康復回鄉(xiāng)后,仍戀戀不忘蕪湖人乃至安徽人對他們傾注的真情。
為此,《蕪湖日報》再次抓住戰(zhàn)機、深入策劃,將此次活動作為“紀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特別報道的重頭戲來抓。首先在“7?28”劫難30周年前夕,《蕪湖日報》特派記者前往北京,住進李鳳春家進行采訪。記者很快發(fā)回《蕪湖尋恩之行讓李鳳春深夜難寐》《唐山孩子吃著蕪湖“媽媽”的奶水》《恩人,我來看望你們了》等一批圖文并茂的報道!妒徍請蟆凡删幦藛T還從蕪湖市檔案部門、報社老攝影記者處,尋找到一批當年蕪湖軍民接受救治、護送唐山大地震傷病員的珍貴歷史照片,陸續(xù)配發(fā)記者的相關報道。蕪湖日報還報網聯(lián)動,豐富這場戰(zhàn)役性報道的形式,充實尋親感恩深度策劃的內容。
經過精心策劃的專題系列報道,發(fā)表之初便引起社會反響,《蕪湖日報》讀者紛紛來電來函表示,這既體現走出地震陰影的唐山人知恩圖報、難忘真情的質樸情懷,更反映出蕪湖人民在災難面前無私無畏、艱苦奉獻的良好品質。一位繁昌讀者稱她當年也參加了唐山大地震傷員救治工作,7月18日《蕪湖日報》刊登的照片上,那個穿花格子上衣的女孩就是她。她還告訴記者,至今她也還保存著那張照片,也期待著30年后重逢的那一刻。在蕪湖的“市民心聲”網站上,《尋找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幫助過母親的繁昌人》的主題帖,更是引起無數網民熱切關注。一位網友說:網絡傳遞著親情;人應該有感恩的心!另一位網友更是詳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是繁昌縣人民醫(yī)院的一名職工,近日,我們醫(yī)院許多人因為‘李鳳春尋找76年唐山大地震中幫助過她的人’這件事而感動?吹嚼铠P春生活得這么幸福,真為她高興,歡迎李鳳春來我院舊地重游、追尋往事!
2006年7月28日早晨,李鳳春及其女兒、外孫,在《蕪湖日報》特派記者的陪同下,從北京抵達蕪湖。由于當年主治醫(yī)生李向陽后來從縣醫(yī)院調到蕪湖二院工作,《蕪湖日報》策劃的“唐山大地震傷病員回蕪尋親感恩首場見面會”,當天下午在蕪湖二院舉行。當年參與救治李鳳春等的醫(yī)務人員李向陽、魯金林、錢軍參會,當年分管唐山大地震傷病員救治工作的市老領導張克儉出席會議,與李鳳春、李向陽、魯金林、錢軍等,一起回憶起救治唐山大地震傷病員的難忘歲月。會議真情洋溢,催人淚下。第二天上午,李鳳春一行去繁昌縣醫(yī)院參加座談會,并參觀新縣城、感受新變化。其故地重返尋親感恩的情感更是得到了升華。
李鳳春返回北京后,《蕪湖日報》重頭推出專版,報道了包括見面會在內的李鳳春一家來蕪尋親感恩的前前后后,以及那些難忘的瞬間,給這場深度策劃的戰(zhàn)役性報道劃上圓滿句號。
“鄉(xiāng)村新發(fā)現”系列報道活動、“黨報進社區(qū) 熱線連萬家”系列報道活動,是《蕪湖日報》多年來許許多多次成功策劃的一小部分。而從這些活動中發(fā)現新的新聞線索,經過深度策劃而產生的“鄉(xiāng)村的兒童唱什么歌?”專題系列報道、“唐山大地震傷病員回蕪尋親感恩”專題系列報道,以及所產生的放大效應和宣傳效果,無疑是《蕪湖日報》善于捕捉戰(zhàn)機、精于深度策劃的典型范例。它不僅告訴我們,新聞的深度策劃和整合開掘,是新聞人增強新聞傳播能力,擴大新聞傳播效果,提高新聞宣傳質量的永恒的話題和創(chuàng)新的追求;而且還告訴我們,在新聞策劃和采訪報道中,社會生活永遠是第一性的,新聞工作者只有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才能開掘出汩汩的新聞報道源泉。
(作者單位:蕪湖日報總編室)
責編:葉水茂
相關熱詞搜索:捕捉 時機 宣傳效果 捕捉策劃時機 擴大宣傳效果 捕捉策劃時機 抓住有利時機擴大宣傳效果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