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語的文獻綜述 網絡熱詞傳播的社會現(xiàn)象透視
發(fā)布時間:2020-02-2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網絡熱詞在2008年呈井噴狀爆發(fā)。網絡流行語言智慧風趣、發(fā)人深思,呈現(xiàn)出諸多時代特性。網絡熱詞傳播的背后,體現(xiàn)了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與勃興,網絡熱詞已經兼具傳遞復雜民情、記載歷史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熱詞 網絡流行語言 公民意識 敏感詞匯
2008年以網絡為平臺的網絡熱詞呈井噴狀爆發(fā),新詞匯、新語錄層出不窮。2008年網絡流行語言以“打醬油”、 “做人不能太CNN”、“俯臥撐”、“叉腰肌”、“山寨”、“什錦八寶飯”等為代表,其中表達的既有網民的諷刺,也有網民的無奈,更有網民的智慧。網絡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詞語本身的字面含義,它們成為網民對社會現(xiàn)象的某種態(tài)度和看法的代名詞,賦予傳統(tǒng)語言全新的含義,在網絡熱詞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更深層的公民意識的崛興。
一、網絡熱詞,群體意見的另類表達
網絡熱詞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新聞事件中當事人的原話,比如“打醬油”、“很黃很暴力”、“做俯臥撐”;另一種是網友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做人不要太CNN”、“豬堅強”、“范跑跑”等。
伴隨新聞事件產生的網絡流行語言,借助網絡媒體的平臺表現(xiàn)異常活躍。網民通過新聞留言板、個人博客、論壇發(fā)帖跟帖等各種途徑發(fā)帖蓋樓、發(fā)表評論,用網絡熱詞這種簡單而另類的方式來表達意見。廣州一位市民在就艷照門事件接受某電視臺采訪時說:“關我X事,我是來打醬油的。”此話一出立即紅遍網絡。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談論某事時,都可以用“打醬油”來表達!爱Y安事件”后,人們對貴州省公安廳新聞發(fā)布會上的某些表述頗有爭議,“三個俯臥撐”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成了人們表達質疑的代名詞。
在網絡評論平臺未開通之前,大量的普通民眾在面對新聞事件時,只能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交流看法。但網絡媒體不僅為公眾提供了迅速的信息發(fā)布平臺,也為社會營造了良好的言論交流平臺,形成了觀點的自由市場,使得群體意見的表達成為可能。
“觀點的自由市場”最早是由約翰?彌爾頓提出的。彌爾頓認為真理是可以肯定的,是可以表達出來的,真理本身具有戰(zhàn)勝其他意見而存在下來的無法比擬的力量。[1]將“觀點的自由市場”理論化的第一人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他在《論自由》一書中指出,我們永遠不能確信我們所力圖窒閉的意見是一個謬誤的意見,加入我們確信,要窒閉它也仍是一種謬誤。
網絡為個體個性表達提供了便利,從個體影響到立體幾何形式擴張以后,逐漸變成一群有影響力的團隊,他們的言論可以稱為群體表達。互聯(lián)網匯聚了大量的言論,是新聞事件發(fā)生后群體意見的聚集地。因此,網絡為公眾提供了“觀點的自由市場”的技術支持和操作平臺,而網絡流行語言成為了群體意見最簡易、最快捷的另類表達方式。
二、網絡流行語言的諸多特性
1、道德旗幟鮮明 旨在揚善伐惡
對于一些積極的社會現(xiàn)象,網友向來不吝熱情。汶川地震后36天,一頭豬被人們從震后的廢墟中救出,奇跡般活了下來,網友親切地稱之為“豬堅強”。人們用“豬堅強”相互鼓勵,直面災難,重建家園。而“范跑跑”和“郭跳跳”的出現(xiàn),則體現(xiàn)了因個人價值取向不同而引起的道德激辯。
流行的網絡語言,不僅傳遞和弘揚積極的人類精神,同時更充當著網友針砭時弊的道德工具。以“我是北京派來的”威脅女童家長的深圳官員林某,抽天價煙戴名牌表、試圖托起房市的南京房管局局長周某,都逃避不了網友的“人肉”和指責。
2、娛樂調侃盛行 網民自得其樂
“艷照門”事件成為2008年網絡流行語言的開端,并一舉將網絡調侃語言推向了高潮,隨之產生了一大批人們耳熟能詳?shù)男迈r網絡詞匯,如“嬌身冠養(yǎng)”、“新陳代謝”。這些新生詞語是對傳統(tǒng)詞匯的挪用和改造,從中讓人感覺到網友對娛樂明星糜爛不堪的生活狀況的震驚和鄙夷。“山寨”恐怕是2008年牽涉范圍最廣的網絡語言了,從最初的意指靠模仿維生“山寨”手機、“山寨”相機,再到后來的“山寨”明星、“山寨”春晚,甚至更有網友要組建“山寨”足球隊向缺少“叉腰肌”的國足下戰(zhàn)書!吧秸币辉~不僅開始流行,而且意義在不斷被擴大,已經遠遠超出了最初的商業(yè)范疇,任何巧合雷同或非為正統(tǒng)之處,都被冠以“山寨”之名。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創(chuàng)新、群眾智慧的烙印。
原本釋義為“光明”的“?”字,在網絡文化中產生了意義變革,其字型內小 “八”字似眉眼,下面一張大大的嘴,已經成為尷尬、無語表情的代名詞,被新一代年輕網友廣泛使用,類似的流行語言還有“雷”“?”“華麗麗”等。
3、時效性強 更新頻率快
網絡流行語言緊隨新聞事件的發(fā)生而產生,因此具有鮮明的時效性。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重復出現(xiàn)的東西容易讓人產生抵觸情緒和厭煩心理,當使用頻率過多時間過長時,網友就會對反復使用的網絡熱詞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當貴州甕安事件新聞發(fā)布會上,有官員拋出“做俯臥撐”后,原本成為網友口頭禪的“打醬油”立即失寵了,凡是表達對權利不信任或對官方說法存在疑慮,網友借用“俯臥撐”或“三個俯臥撐”來回帖。當云南省官方對因盜伐林木被關押的青年李蕎明的死解釋為玩“躲貓貓”游戲撞墻而死時,網友又迅速改口,而玩起“躲貓貓”。
三、網絡詞語傳播的原因
網絡流行語言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2008年網絡詞語的流行與勃興,與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多有莫大關系,這一連串焦點新聞事件的匯合,共同催生出富于網絡特色的流行詞語的傳播。此外,筆者認為網絡熱詞傳播的背后,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社會情緒宣泄的需要,網絡提供了最便捷的表達渠道。
改革開放30年,處于急劇轉型期的中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成功也是有限的,伴隨產生的還有很多問題:生態(tài)危機、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以及地方腐敗,這些問題與經濟成功形成了強烈反差。普通民眾在面對醫(yī)療、住房、教育和就業(yè)等社會保障方面感受的壓力陡增。
因此,網絡成為社會情緒宣泄的最便捷場所,是民意表達的一個重要渠道。網友通過“人肉搜索”發(fā)動民間力量,將“天價煙”,“深圳怪叔叔”以及“喝茅臺”的當事人統(tǒng)統(tǒng)曝光。在網上鞭撻聲討腐敗官員的已經成為趨勢,這股網絡監(jiān)督力量與腐敗官員的權利之間形成一種較量。
第二,國家領導重視網絡輿情,網友積極性受到鼓勵。
早在2003年,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就公開了網民身份,向外界展現(xiàn)對互聯(lián)網的重視。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又通過人民網,實現(xiàn)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同網民在線交流,再次“開先河”接觸網民,令中共領導人親民形象再次增分。在經歷2008年歲初的雪災和年中的震災之后,國家領導人的親政愛民形象在民間被廣為歌頌。
2009年全國“兩會”召開前,中新網發(fā)起的“全國兩會您最關注的十大問題大型網絡調查”投票,互聯(lián)網成為百姓表民情、暢民意、集民智的重要渠道。網友通過網絡發(fā)表言論得到傾聽和重視,網絡輿論監(jiān)督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這無疑鼓勵了網友大膽發(fā)表自己言論的積極性。
第三,網友回避敏感詞匯,網絡語言表情達意。
沃爾特?李普曼認為,我們在尋求比較公正的見解時往往會堅持我們的成見,其原因除了節(jié)省精力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成見系統(tǒng)也許是我們個人傳統(tǒng)的核心,是對我們社會地位的保護。[2]當前的網民多為年輕人,思想活躍,喜歡新鮮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創(chuàng)新。具有匿名性的網絡虛擬世界,無疑給以年輕人為主的網民群體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同時,由于他們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思維敏捷,有自己的觀點,使“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具有了必然性。
網絡媒體尤其是各大論壇都對一些關鍵詞進行屏蔽,這就導致了網友無法在網絡上用直白的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現(xiàn)有的表達渠道下,網民要堅持自己的“成見”,針對一些敏感事件發(fā)表異議,就必須用“替代”或“隱晦”的方式。[3]如,當憤青們熱議“封殺湯唯”時,為了回避敏感,寫出來的變成了“圭寸殺殳三易口隹”。
四、網絡流行語背后的公民意識
網民通過網絡媒體發(fā)表意見已經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網民不僅通過網絡的信息平臺發(fā)表言論交流觀點,更通過實際行動去“人肉”腐敗官員。網絡熱詞的沸騰是公民意識覺醒與蓬勃的表現(xiàn)。
朱學勤教授曾說,公民意識有兩種含義,一是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于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及監(jiān)督;二是當民眾側身面對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與積極參與。[4]
“草根民意”借網出海,成功實現(xiàn)了對公共事件的政治參與和意見表達,行使了公眾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由網絡流行詞匯可以看出網友也分為兩派,有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件的,也有消極應對的。對時政感興趣、積極參與和關注政治的如“什錦八寶飯”,就表現(xiàn)了網友參與關注時政的積極態(tài)度,對國家領導人的愛戴和擁護。面對當前的一些腐敗現(xiàn)象,網友以狂歡式批評的方式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情緒,所以就有了“國考炮灰”、“裸體官員”、“國家羅漢”、“官癮癥候群”等抨擊官場的網絡詞語的流行。而“醬油黨”的態(tài)度卻是托詞敷衍,對政治參與表現(xiàn)出漠不關心。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對人民的這種心理絕不能也充當“打醬油”的角色,而是應該關心群眾的情緒變化,了解政府行為的得失,喚醒人們的監(jiān)督意識,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件。積極地引導民眾的情緒將給政府提供決策反饋機制的渠道和平臺,為營造健康的社會氛圍、構建和諧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條件。
五、網絡熱詞:傳達民情民聲、記錄社會進程
每個網絡流行語言的背后都有一個新聞故事,如“正龍拍虎”、“秋雨含淚”、“兆山羨鬼”等。網絡流行語言與典故不同的是,古代的典故是通過口傳的方式,并通過書面記錄的方式流傳至今的,而如今的網絡語言的流行,卻是通過網絡這個平臺、更迅速更快捷地流傳開來的。
現(xiàn)在的網絡流行語言均由當今草根平民撰寫傳播,與目前的社會政治密切相關,成為社會進步的一股激進力量,集普天之下大眾平民之智慧和聲音,兼具傳遞復雜民情民心、記載歷史的意義!
注釋
[1][美]施拉姆,《報刊的四種理論》,新華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第51頁
[2][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77頁
[3][法]勒龐,《烏合之眾》,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3頁
[4]人民網http://cppcc.省略/GB/34952/3262981.html
。ㄗ髡邌挝唬呼吣洗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 研究生)
相關熱詞搜索:透視 現(xiàn)象 傳播 網絡熱詞傳播的社會現(xiàn)象透視 網絡新詞 對網絡熱詞的看法作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