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利根達姆 強化全球治理:八國集團、中國與海利根達姆進程
發(fā)布時間:2020-02-2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2007年開啟的“海利根達姆進程”是八國集團同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五個發(fā)展中大國就知識產權、投資、發(fā)展、能源效率等結構性議題開展的機制性對話。本文首先探討了海利根達姆進程的淵源,分析了八國集團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作用,并特別提到了八國集團與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大國的早期互動,然后探討了海利根達姆進程的概念、籌備過程、運作方式等,最后總結了海利根達姆進程的優(yōu)勢和不足。本文認為,海利根達姆進程加強了八國集團同發(fā)展中五國在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貿易治理中的聯(lián)系,正在朝著“全球治理有效中心”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八國集團 中國 海利根達姆進程 全球貿易治理
中圖分類號:D8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812(2008)04-0045-52
導言
2007年1月27日,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在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做了兩個大膽的預言:WTO多哈回合談判在未來幾個月內將取得突破性進展;“G8”正在朝著“G8+5”方向發(fā)展,八國集團同五個發(fā)展中大國對話會議將走向機制化,最終“G8+5”可能會發(fā)展成為“G13”。后來的實踐表明,布萊爾的第一個預言失敗了,到2007年底,多哈回合談判仍未取得重大進展;而第二個預言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2007年6月6-8日德國小鎮(zhèn)海利根達姆召開的八國集團峰會上,八國集團開啟了同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五個新興發(fā)展中大國(Outreach Five, O5)就知識產權、投資、發(fā)展、能源效率等4個議題開展對話的“海利根達姆進程”,這樣“G8+5對話會”機制就正式形成了。海利根達姆進程是否會使“G8+5”演變成“G13”,取決于“G8”和“O5”雙方在未來幾年的政治意愿,但只要“G8+5”進程能夠延續(xù),它就可以把貿易納入議程之中,從而最終推動實現(xiàn)布萊爾的第一個預言。
八國集團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變化,與它過去32年里一直朝著“全球治理有效中心”方向努力是分不開的。從1975年成立時起,這個由主要的工業(yè)化民主國家組成的“大國俱樂部”就一直在全球治理的幾個重要問題領域里發(fā)揮作用。它在幫助成員國控制國內政治、促進成員國在全球性問題上進行治理等方面發(fā)揮重要功能,與此同時,不容否認的是,八國集團也遭到了一系列的批評,包括合法性與代表性不足、履約程度不高等。
國際貿易是體現(xiàn)八國集團成就與不足的一個重要領域。一方面,八國集團成功發(fā)起和促成了多個回合的貿易談判;另一方面,八國集團在這些多邊談判過程中也經常受到指責,尤其是當八國集團成員國分歧較嚴重時,八國集團的影響力就會下降,其促成談判達成協(xié)議的能力也會相應下降。這在最近的多哈回合談判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原定于2004年底結束的多哈回合談判,至今仍未看到任何勝利的曙光。
很多因素造成了八國集團在目前全球貿易治理領域的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球貿易力量對比發(fā)生重要變化, 八個大的工業(yè)化民主國家未能完全控制全球貿易格局,一批新興大國在國際貿易領域日益崛起,俄羅斯作為八國集團的新成員國目前還不是WTO的成員國,中國作為WTO中的新興大國目前還不是八國集團的成員國。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八國集團開始通過多種渠道傾聽新興貿易大國的聲音,包括1999年發(fā)起了20國集團財長會議,2004年七國集團財長會議邀請中國參加,2003年八國集團開始同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進行對話。但即使這樣,多哈回合談判依然艱難。
海利根達姆進程是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在全球治理領域新近進行合作的一次嘗試,現(xiàn)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盡管貿易沒有被列在海利根達姆進程4個核心議題(投資、知識產權、發(fā)展、能源效率)之中,但它與這四個核心議題有密切聯(lián)系。投資和知識產權兩個議題是WTO關注的重點,也被列為WTO“新加坡議題”談判的核心。發(fā)展議題是WTO多哈回合談判的核心。能源效率議題與貿易也有著直接的關系,尤其是日本已明確表示在2008年八國集團北海道峰會上將著重討論與能源效率相關的貿易自由化議題。
遺憾的是,沒有學者去探討海利根達姆進程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作用,也沒有學者去探討海利根達姆進程的起源和演變、分析它的談判進程和運作架構。本文就是要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具體探討海利根達姆進程的過去和現(xiàn)在,分析它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作用以及作為一個更有效、更合法的“全球治理中心”的可能性。文章首先回顧八國集團在全球治理尤其是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作用,梳理八國集團與中國的關系,包括在20國集團、七國集團財長會議、八國集團峰會框架內與中國的互動,然后探討海利根達姆進程的概念、談判進程、原則和早期運作等,最后分析海利根達姆進程的優(yōu)勢和不足。
過去:八國集團與全球貿易治理
八國集團貿易治理的成就與不足
在貿易領域,八國集團曾發(fā)揮過突出的作用:抵制貿易保護主義、1979年成功結束被延遲的東京回合談判,1986年成功發(fā)起并于1994年結束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創(chuàng)建一系列新的貿易制度(1981年創(chuàng)立七國集團四方貿易部長會議、1995年推動成立WTO)。目前最重要的成就是在2001年八國集團熱那亞峰會上成功發(fā)起多哈回合談判。
同樣在貿易領域,八國集團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在80年代早期忽視貿易議題,1985年波恩峰會未能發(fā)起新一輪貿易談判,1990年、1991年、1992年連續(xù)三年宣稱要在年內結束烏拉圭回合談判但都未能如愿,1994年那不勒斯峰會上拒絕克林頓總統(tǒng)倡議的新一輪貿易談判,9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促進地區(qū)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給全球自由貿易帶來一定沖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侵蝕了自由貿易賴以存在的“新自由主義共識”,集團外國家和市民社會組織要求在全球貿易治理領域更加開放、透明、民主,而不是像八國集團那樣由幾個大國來操縱。因此,八國集團作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最后堡壘”、促進自由貿易“催化劑”的功能正面臨挑戰(zhàn)。盡管它發(fā)起了多哈回合談判,但如何成功結束目前仍不明朗。
為什么八國集團在全球貿易治理中有時成功有時失敗呢?學者們對此展開了廣泛的爭論。第一種解釋可稱為“法律化學派”,按照基歐漢等人的觀點,國際制度的有效性與它們法律化程度直接相關,也就是與義務性、精確性和授權性成正比。而八國集團既沒有憲章,也沒有組織化的機構,甚至連秘書處都沒有,因而法律化程度相當?shù),這就導致在貿易治理中的低效。根據這種邏輯,在1995年法律化程度更高的WTO取代GATT以后,八國集團應該會在貿易領域消失,但事實并非如此。
第二種解釋稱為“虛假新共識學派”,認為八國集團的無效性主要源于內在的認知和能力因素,而不是外在的制度因素。部分領導人錯誤地認為在美國霸權衰落的情況下,八國集團無力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也無法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
第三種解釋是“新自由主義領導學派”,認為作為工業(yè)化大國俱樂部的八國集團代表的是各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執(zhí)行的是一項消極的、保守的政策,只有在面臨危機和抗議的情況下才會采取自由主義的政策,也就是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第四種解釋稱為“社會變遷學派”,認為八國集團維護并擴展了約翰•魯杰所宣稱的二戰(zhàn)后“嵌入式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由于它堅守了開放式民主、個人自由和社會進步等核心價值,因而也就能夠通過自由貿易來促進就業(yè)、社會福利和生態(tài)平衡。但在新時期,八國集團仍拘泥于二戰(zhàn)后的全球治理結構,未能設定新的全球治理方向,因而未能適應社會變遷,最終喪失了在全球治理中的優(yōu)勢。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八國集團峰會的集體決策功能以及對集體決策的遵約狀況時,爭論就更加激烈了,也就是第五種解釋“民主制度學派”,這個學派認為八國集團的貿易治理狀況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1975-1978年成績較好,1979-1986年有所下降,1987-1993年喜憂參半,1994-2000年成績較差,2001年以來開始恢復(成功發(fā)起多哈回合談判)。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貿易治理功能突出的時候都是八國集團領導人堅定地承諾維護自由貿易體系,并且與集團外國家以及市民社會保持良好關系,在發(fā)展援助和債務減免問題上表現(xiàn)積極的時期。
第六種解釋是“靈活一致學派”,認為八國集團運行模式是大國之間的靈活一致,這種模式具有一定優(yōu)勢,但它同時也遭遇到WTO這種制度化程度較高的國際組織的競爭壓力。
這六種解釋有助于我們理解八國集團過去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表現(xiàn),但最近幾年來,當我們開始從協(xié)商、導向、決策、傳遞、制度發(fā)展等五個層面來分析八國集團峰會的功能時,上述解釋顯得不夠了。在這五個層面的功能中,協(xié)商功能最為重要,制度發(fā)展功能處于末位,但無論是哪個功能,都各自有自己的解釋變量。一些學者把八國集團視為“集團霸權”,視為一個靈活的、領導層層面的議題范圍廣泛的國際制度。當集團內成員國之間實力更為均衡、相互依賴程度加深、達成的共識增加、領導人更愿意做出并遵守承諾時,八國集團在全球貿易治理中就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然而現(xiàn)實是,正是上述這些條件的缺乏,導致八國集團在推動結束多哈回合談判時顯得乏力。八國集團實力優(yōu)勢和實力均衡分布狀況開始惡化,中國和其他一些新興大國迅速崛起,集團內的相互依賴被成員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貿易所部分取代。在沒有新興大國的參與下,八國集團領導人做出的承諾也很難兌現(xiàn)。因此八國集團要想在全球治理中重新崛起的話,就必須改革自身的伙伴關系與進程,包括與中國的關系。
八國集團與中國
在過去的十年中,八國集團正與中國越走越近,但不可忽視的是,關于八國集團如何發(fā)展與中國的關系還存有廣泛的爭論。一派觀點主張把中國視為一個外部客體,認為不應與之發(fā)生制度性聯(lián)系,主要是因為中國缺乏成為這個排他性俱樂部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價值觀方面;另一派認為應將中國作為八國集團的一個重要聯(lián)系國,盡管中國目前還沒有加入,但也許再過一段時間,可以考慮讓中國加入八國集團;最后一派觀點是主張將中國視為八國集團體系的部分或完全合法成員。
這些爭論很激烈,但它們都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八國集團與中國聯(lián)系的基礎和目標是什么?怎樣才能找到令雙方都感到舒適的位置?從1975年成立以來,八國集團對中國的態(tài)度日益積極,尤其是當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fā)生時,中國表現(xiàn)出負責任的態(tài)度,以及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中國與八國集團的立場有某種程度的重合;1999年成立的“二十國集團”和“金融穩(wěn)定論壇”上,中國與八國集團都對對方表示滿意;2003年以來,八國集團峰會開始與中國進行對話;2004年七國集團財長會議邀請中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參加。下面我們分別探討這幾個聯(lián)系的渠道:
二十國集團
二十國集團是1999年12月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的倡議下成立的非正式對話機制,成員包括八國集團成員國、歐盟、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韓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土耳其、沙特等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也有代表參會,每年召開一次部長級會議,其宗旨是就重大國際經濟問題進行磋商。中國從一開始就是二十國集團關鍵成員,并于2005年在河北香河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關于二十國集團的作用存有廣泛爭論,尤其是其賦予新興大國以平等地位,但對它進行仔細研究后會發(fā)現(xiàn),二十國集團在全球治理的很多領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十國集團是在八國集團領導下成立的國際組織,其目標是在大國之間謀求共識,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推動全球化朝著互利共贏方向發(fā)展。在成立后的幾年中,它通過擴大議題、夯實基礎、發(fā)展與其他國際組織的關系,有力地彌合了工業(yè)化國家與新興大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分歧。二十國集團成功的關鍵在于堅持了透明、開放、民主和社會進步這些八國集團所倡導的核心價值。
二十國集團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議題的廣泛性。從國際金融穩(wěn)定到國際自由貿易再到其他領域的全球治理;(2)承諾數(shù)量的上升。盡管年度變化較大,但每年秋季財長會議承諾數(shù)量還在增加;(3)輪流做莊的優(yōu)勢。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新興大國輪值作為主席國,2001年印度,2003年墨西哥,2005年中國,2007年南非,2008年巴西。
七國集團財長會議
八國集團與中國的聯(lián)系還表現(xiàn)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最初是1973年四國財長會議,后來是五國財長會議,1986年日本舉行七國集團峰會時正式形成了七國集團財長會議。俄羅斯1992年開始與七國集團財長會議進行接觸,到2000年以后頻繁地發(fā)生聯(lián)系。中國2004年10月首次應邀參加七國集團財長對話會議,之后在2005年2月、9月、12月,2006年6月多次參加,頭兩次是單獨參加,后面與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五國一起參加。
“G8+5對話會”
中國在二十國集團以及七國集團財長會議上的突出表現(xiàn),使得八國集團峰會也開始直接邀請中國參加對話會。中國2003年開始參加法國舉辦的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對話會,2004年由于美國沒有邀請未參加,2005年參加英國格倫伊格爾斯舉辦的“G8+5對話會”,2006年參加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辦的對話會,2007年參加德國海利根達姆舉辦的對話會。中國等發(fā)展中大國的參加改善了八國集團承諾的遵守狀況,盡管這些承諾都是由八國集團成員國做出的。由于發(fā)展中五國的參加,2005年英國格倫伊格爾斯峰會關于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承諾的遵約狀況、2006年俄羅斯圣彼得堡峰會關于氣候變化承諾的遵約狀況都有了顯著提高。
現(xiàn)在:海利根達姆進程
海利根達姆進程在維持金融、社會和環(huán)境穩(wěn)定以及安全事務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最終會有力地推動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在2007年海利根達姆峰會上都認識到了這一點。海利根達姆進程使發(fā)展中五國與八國集團之間發(fā)生了更可靠、更制度化的聯(lián)系,被視為峰會的一個重要成果。這一進程一開始只是八國集團成員國領導人的一個想法,到后來變成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大國共同接受的一套制度,這就使得我們更加堅信它在將來會成為全球治理的中心,尤其是在貿易領域。
“海利根達姆進程”的籌備過程
有關“海利根達姆進程”的想法最初來源于2006年圣彼得堡峰會上英國首相布萊爾主張讓發(fā)展中五國加入八國集團的提議。盡管布萊爾的同事們認為發(fā)展中五國加入八國集團的時機尚未成熟,但都普遍感到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的聯(lián)系。
在一開始為2007年海利根達姆峰會作籌備工作時,德國總理默克爾就重視了布萊爾的提議,主張繼續(xù)邀請發(fā)展中五國出席與八國集團的對話會議,但同時表示,在這次峰會上發(fā)展中五國不會比以前發(fā)揮更大作用,德國沒有什么特別的計劃。然而細心的觀察家們發(fā)現(xiàn),東道主德國正在聚焦于那些亟需發(fā)展中大國參與的帶有結構性的全球性問題,這就為海利根達姆進程打下了“伏筆”。
前面提到,2007年1月英國首相布萊爾在達沃斯論壇上公開宣稱希望擴大八國集團。2月份召開的八國集團領導人私人助理會議上,私人助理們熱烈討論八國集團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怎樣才能讓發(fā)展中五國更好地參與到八國集團進程中來。海利根達姆峰會將會延續(xù)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的傳統(tǒng),很多人認為沒有發(fā)展中大國的參加,八國集團將很難取得實際成就。而且他們進一步達成這樣的共識:八國集團必須適應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不應只關注經濟和市場的問題,還必須維護大家共同信仰的價值以及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八國集團不再能夠像以前一樣代表全球力量的優(yōu)勢,只有在發(fā)展中大國的配合下,針對很多全球性問題的全球集體行動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比如在氣候變化領域,中國將很快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巴西也已經是全球第四位的排放國,因而沒有這些發(fā)展中大國的參與,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然而在八國集團內部還是有些國家對發(fā)展中大國持有保留態(tài)度,它們擔心發(fā)展中大國的闖入會破壞八國集團原有的傳統(tǒng)。美國在八國集團中扮演重要角色,主張八國集團的任何改革都不能犧牲大國之間的親密合作和集團的核心價值,八國集團必須保持延續(xù)性,應該更多地強化工業(yè)化民主國家之間的認同,而不是與發(fā)展中大國建立聯(lián)系。
另一個問題是,即使八國集團要擴大對話,那么是否一定要把對話對象限制在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這五個發(fā)展中大國身上?一些國家感到可能要把穆斯林國家包括進來,如非洲最大國家尼日利亞以及中東重要國家沙特阿拉伯等,這樣八國集團才能獲得廣泛的代表性與合法性。
議題設置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只有尋找到有價值的議題才能使對話會更有意義。私人助理們回想起70年代七國集團誕生時主要議題是石油危機,這是當時最重要的議題之一,F(xiàn)在八國集團擴大對話選擇的議題既不能搶奪那些已有國際制度關注的議題,也不能是那些流于空談的議題。私人助理們在協(xié)商中提到了有利于推動全球化朝著互利共贏方向發(fā)展的幾項議題:氣候變化、經濟失衡與知識產權保護。這幾個議題是相互關聯(lián)的: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新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這就必須要求保護知識產權,同時需要經濟均衡發(fā)展以保證發(fā)展中國家也有資金來資助新技術的研發(fā)。
2007年4月,德國提出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每年兩次會晤的建議:一次是峰會期間的領導人會晤,一次是峰會之后的領導人私人助理會晤。5月4日,德國邀請來自八國集團和發(fā)展中五國的領導人私人助理以及各國的環(huán)境和氣候變化專家們來柏林參加一個特別會議。在會上,八國集團成員國之間相互了解,比較容易協(xié)調彼此在很多問題上的立場,而八國集團成員國與發(fā)展中五國之間比較陌生,協(xié)調立場非常困難。實際上,在八國集團同發(fā)展中五國彼此陌生的情況下,各國之間的討論顯得有些艱難,大家在會上都表現(xiàn)得比較謹慎。但這正好說明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之間的會晤十分重要,同時也使工業(yè)化國家明白不能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對發(fā)展中大國有太高預期。為延續(xù)這一會晤進程,德國明確提出“海利根達姆進程”的概念,邀請發(fā)展中大國就一些“結構性難題”與八國集團進行為期兩年的對話。
結構性難題指的是對八國集團和發(fā)展中大國都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其中之一是創(chuàng)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維持經濟和就業(yè)的增長,而不斷創(chuàng)新又依賴于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另一個全球性問題是投資。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都必須明確表態(tài),支持全球開放的投資體系。聯(lián)合國貿易與發(fā)展會議指出,90年代以來各國針對對外投資的立法中大約有3%的保護性條款,而到了2000年左右保護性條款的比例上升到20%,因此有必要在各國中間尋求達成一項投資自由的宣言。投資市場越開放,就越有必要在各國創(chuàng)造相似的投資條件,這樣才能維持與貿易伙伴的緊密聯(lián)系。能源效率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盡管關于氣候變化某些國家有不同觀點,認為非人為因素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但所有國家都認為提高能源效率是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步驟。最后一個重要議題是發(fā)展問題。八國集團認為,對于非洲來說,要想在全球化進程中取得更大的發(fā)展,“良治”是必需的,因此國際社會在對非援助時達成良治的共識是非常重要的。
為使結構性對話得以進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可以充當對話的平臺,這種平臺的作用不是監(jiān)督海利根達姆進程的實施,只是提供對話的組織框架而已。但一些發(fā)展中大國仍對由經合組織來充當這樣的平臺感到不滿。八國集團希望結構性對話能使發(fā)展中大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而發(fā)展中大國希望在諸如氣候變化之類的全球性問題上工業(yè)化國家率先采取切實的措施。盡管歐洲各國愿意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承擔更大的責任,但八國集團內部還有較大的分歧,因而海利根達姆峰會首先必須在工業(yè)化國家之間達成共識,然后把這種共識延伸到八國集團與五個發(fā)展中大國的對話會上。
要使海利根達姆進程變成現(xiàn)實,德國必須尋求2008年峰會主辦國日本以及2009年峰會主辦國意大利的配合。領導人的私人助理們都認為海利根達姆進程是八國集團擴大對話合乎邏輯的發(fā)展,通過將近一年的籌備過程為對話設置了議題,對話的形式保持開放,對話的對象選擇也保持靈活。
海利根達姆峰會
在峰會上,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運用高超的外交手腕促使大家接受了“海利根達姆進程”的概念。發(fā)展中五國的領導人被安排在單獨的房間里進行等待,連德國外長也沒有與他們會晤。八國集團領導人中只有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與發(fā)展中五國的領導人進行了1個小時的會晤。德國在與發(fā)展中五國進行對話前發(fā)布了一項關于海利根達姆進程的約為一頁的文件。而在發(fā)展中五國這邊,中國、印度、南非對德國在對話前發(fā)表文件表示不滿,認為對話形式、對話議題設置、對話成果等方面都是由八國集團說了算。默克爾成功地化解了這幾個發(fā)展中大國的不滿,承認德國這樣做有些不妥,強調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開展結構性對話具有重要意義,最終把發(fā)展中五國帶回了對話桌上。
在海利根達姆峰會上通過的“海利根達姆進程”是八國集團同發(fā)展中五國就知識產權、投資、發(fā)展與能源效率等結構性議題開展的機制性高層對話。它定于2007年下半年開始,并將在未來兩年內產生具體的成果,2008年日本舉辦峰會時進行中期審議,2009年意大利舉辦峰會時進行最終審議。經合組織將充當對話的平臺,在能源效率方面國際能源機構也會作為對話的合作伙伴。德國在會前制定的目標大都已經實現(xiàn),包括主張將能源效率納入海利根達姆進程以及將經合組織作為海利根達姆進程的秘書處。
通過這種機制性對話,作為一個“大國俱樂部”的八國集團開始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這五個迅速崛起的發(fā)展中大國聯(lián)手在全球治理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海利根達姆進程延續(xù)了2005年英國格倫伊格爾斯峰會上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國家關于清潔能源、氣候變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幾個議題開展的對話。海利根達姆進程表明,八國集團具有把新興大國吸納進來的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所不具備的。同時,吸納進來以后也不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那樣總是糾纏于“投票權”的問題。但海利根達姆進程本身是很靈活的,也就是說,在吸納新興大國的時候,成員資格是變動的,有些大國可能在前兩年被邀請參加對話會議,后兩年可能就不被邀請了。
“海利根達姆進程”的后續(xù)工作
海利根達姆峰會之后,法國總統(tǒng)薩科奇呼吁將八國集團擴大成“十三國集團”。而在八國集團內部,人們還在爭論:未來對話會邀請的發(fā)展中大國還是這五個國家嗎?未來對話會的議題還是那四個議題嗎?五個發(fā)展中大國的領導人會在對話會上提出新的議題嗎?未來的議題是由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共同設置還是仍由八國集團來設置?
很多人感覺到發(fā)展中大國將會在對話會中爭取到更大的發(fā)言權,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八國集團峰會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而不是第二部分,換句話說,仍然是在八國之間就當前世界面臨的諸多政治經濟難題進行有效的協(xié)調,八國集團領導人放棄了事先準備好的稿子,就大家共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坦率地交換意見,以尋求共同治理的解決之道。而在與發(fā)展中大國進行對話的第二部分,一些發(fā)展中大國領導人仍在念他們事先準備好的稿子,就像在聯(lián)合國開會一樣,導致對話成果不太理想。
如何落實海利根達姆進程任務艱巨。八國集團必須拿出真正的誠意來與發(fā)展中大國進行有價值的對話。一些發(fā)展中大國仍對由經合組織來充當海利根達姆進程的對話平臺耿耿于懷,德國需要進一步做它們的工作。雖然氣候變化不是海利根達姆進程的直接議題,但兩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在八國集團內部,大家爭論的一個話題是與發(fā)展中大國展開的這種結構性對話能否使它們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承擔國際責任。在2007年10月16日八國集團同發(fā)展中大國就氣候變化問題的對話會議上,美國公開質疑這種對話會存在的基礎和必要性,認為在華盛頓已經就氣候變化問題專門召開了會議,對話會只是在重復一些大家已經達成的共識。在會議最后的主席聲明中,也只是強調了一下工業(yè)化大國與發(fā)展中大國所能達成的非常有限的共識。
10月底,八國集團提出將以經合組織為平臺就海利根達姆進程重要議題之一的投資問題在11月份召開會議。此后,將會邀請來自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的高級別技術專家分別就投資、知識產權、發(fā)展和能源效率中的每一個議題,每年召開2-3次會議。這些會議將會把意見匯總到專門的海利根達姆進程指導委員會,由它反映到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領導人私人助理會議。一些發(fā)展中大國不希望海利根達姆進程與經合組織有太緊密聯(lián)系,八國集團也正努力把海利根達姆進程與經合組織區(qū)分開來。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都逐漸認同由領導人私人助理召開的這種平等交流的對話會議。多數(shù)國家對海利根達姆進程較為滿意和重視。
最初有些抵制態(tài)度的日本也轉而接受海利根達姆進程了。一開始,日本認為海利根達姆進程是德國的提議,應由德國通過單獨的軌道完成,而不應把它納入到2008年日本峰會的籌備過程中來。現(xiàn)在日本已明確表示,它愿意接手海利根達姆進程,擔當海利根達姆進程指導委員會的輪值主席。但與此同時,日本提出將保留邀請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權利,認為保持對會話的“靈活性”十分重要。
結語
正在形成中的“G8+5”或“G13”的治理結構在當前全球治理中已經獲得初步勝利,勝利的法寶在于它是由更少、更重要、更多樣的大國所組成。“G8+5”或“G13”治理結構未來還會發(fā)生很多變化,可能有新的國家或新的國際組織加入,也可能會有一些國家退出,但“G8+5”或“G13”治理結構的核心不會改變,它改變了以前八國集團“通過很長時間考察一個新成員,待其成熟后再允許加入”的歷史。
在“G8+5”或“G13”治理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日益突出的問題就是治理內容是什么,也就是設置哪些對話的議題。在海利根達姆進程框架內,我們很容易識別八國集團對發(fā)展中五國的需求,那就是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開放的投資體系、更多更嚴格的發(fā)展援助以及更高水平的能源效率,而發(fā)展中五國對八國集團的需求則未能清楚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海利根達姆進程未能關注諸如宏觀經濟管理、傳染病防控等很多重要的議題,也未能直接關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五國享有共同優(yōu)勢和共同命運的重大議題。
在眾多議題的設置中,貿易問題較為突出。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第4大出口國,發(fā)展中五國約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0%左右。八國集團峰會、八國集團四方貿易部長會議、二十國集團貿易部長會議以及WTO部長級會議都未能將多哈回合談判成功推向結束。而“G8+5”在結束多哈回合談判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從實力方面看,“G8+5”在全球貿易中占有明顯優(yōu)勢;從意愿方面看,八國集團內部美國和日本等成員國早先對海利根達姆進程的質疑正逐漸減少,發(fā)展中五國對海利根達姆進程對話形式不平等的抱怨也在逐步化解。在與貿易直接相關的投資領域,海利根達姆進程已經取得了重要成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2010年加拿大舉辦八國集團峰會時,貿易議題將被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因為加拿大是一個更加依賴對外貿易、文化更加多元寬容同時也更堅信國際機制力量的國家。
從長遠意義上來看,在海利根達姆進程頭兩年所設置的知識產權、投資、發(fā)展和能源效率4個議題方面,八國集團可能還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但在未來的貿易、金融、氣候變化等更多議題領域里,八國集團已經不再具有明顯優(yōu)勢了,吸納發(fā)展中五國的力量顯得非常必要。這就意味著在把很多新的議題納入海利根達姆進程的同時,八國集團必須與發(fā)展中五國保持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甚至可能融為一體而成為“十三國集團”。
(朱杰進譯)
收稿日期:2008年5月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治理 八國 強化全球治理:八國集團、中國與海利根達姆進程 強化全球治理 八國集團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