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功夫【編輯的笨功夫】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把外宣書做好,這是一個外宣圖書編輯的工作要求,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 筆者曾編輯一本《中國印章――歷史與藝術》(以下簡稱《印章》),包括中文、英文兩個文版。其中,中文版是筆者所在出版社十分重視的一個項目,英文版更是入選為新聞出版總署主持的首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之一。這更讓我們感到責任重大。因此,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竭盡所能,花上一點“笨功夫”,力求能達到“好書”的要求。
不能太相信自己
《印章》的作者孫慰祖先生是中國印學史研究領域的翹楚,具有一流的學識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功底。同時他是一位極為負責的作者,行文十分嚴謹、洗練,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幾乎句句牽涉史實,句句都有依據(jù)。盡管如此,整部書稿近三十萬字,又有各類圖表等復雜的表現(xiàn)形式,再嚴謹、縝密的文稿也可能存在一些疏忽之處。比如書中涉及諸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生卒年、帝王的在位時問、年號的起至時間和引用名著典籍等等。這些問題,能夠查證的我們在編輯過程中也都一一仔細查證核對,確保無誤。當然,整部書稿涉及的問題太多,不可能做到每一句話、每一個點都去核查,因此只能對比較重要或是存在疑惑的問題做重點核查。核查過程中,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則就是“不能太相信自己”,而應多聞闕疑。如果憑著自以為正確的印象擅作主張地修改文稿,就會有三種可能的結(jié)果:一,改正了原先的錯誤;二,原先的錯誤,更改后依然不對;最壞的結(jié)果是改對為錯。為防止后兩種情況的出現(xiàn),就要遵循胡適先生提出的“小心地求證”的精神,去查找相關的資料。
在查找資料方面,我們也盡量查找比較可靠的資料。首先,盡量找原始資料。比如《論語》中的句子,我們不會查找轉(zhuǎn)引的圖書,也不會找沒有古籍出版實力的出版社出的《論語》。其次,版本的優(yōu)良與否也同樣重要。還以《論語》為例,盡管同是最專業(yè)的古籍出版機構(gòu)――中華書局出版,但是我們也不會從《論語心得》中去查證,而要回歸到朱熹的《四書章句》或是《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文本。
《印章》一書英文版還存在面對多音字的問題。如其中涉及到浙江的一個地名――會稽。“會”字一般有兩種讀音:hui,kuai。另有一種讀音為“kuo”。編輯過程中,為了給譯者提供方便,我們在書稿中標明此處應念“kuai"。然而澤者在網(wǎng)絡上查到讀音標為"hui”,并給出了相關的理由,(現(xiàn)在的百度百科依然標為"huiji’")。為了確認這個小問題,我們先后查找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贰ⅰ锻趿艥h語字典》(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和《漢語大辭典》,甚至還請教了浙江當?shù)氐囊粋人,最后確定應該為“kuaiji”。
即使是詞典,有時也會出錯,何況我們的記憶?因此我們秉持著遇到疑惑立即查證的原則,而且一定要查找靠得住的依據(jù)。麻煩一點,花的功夫也比較笨拙,但總比貽笑大方好一些。
編輯的體力活
《印章》是一本圖文并茂的書。相信讀者翻看的時候,會對書中的圖片印象深刻。這不僅因為書中圖片都非常精美,更是因為書中幾乎每一頁都有圖片,甚至大多數(shù)頁面都有好幾張圖片。因為在500頁左右的書中(中文版約450頁,英文版約570頁),圖片數(shù)量達到1450多幅,而這1450多幅圖片還是從作者提供的2000余幅圖片中篩選而來的。
圖文書比較容易產(chǎn)生的一個錯誤就是圖片與說明文字的張冠李戴。通常,一幅圖片、一條圖片說明對應一個對象,這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處理。但是印章卻絕非如此簡單。在印章研究中,印花(印章鈐在紙上的文字或圖案)當然最受關注,但是印章載體的材質(zhì)、形貌也是印學研究的重要對象,而且許多印章還有刻在邊側(cè)的邊款文字或其他裝飾,同樣不容忽視。因此,一枚印章需要展示的圖片往往包括印花、印體和邊款。如果一枚印章有多個印面(常有雙面印、六面印等),則還可能會同時展示多個印花。這就造成一枚印章往往對應三張以上的圖片。如此大量的圖片,加上如此復雜的情況,勢必給圖片之間以及圖片與文字說明的對應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而印面文字通常都是篆書,沒有一定的篆文基礎,很難辨識。這對于圖片以及圖文對應工作更是雪上加霜。實際上,甚至在第三遍編校稿(本書共有六次編校稿)中,依然發(fā)現(xiàn)有個別對應錯誤的現(xiàn)象。編輯過程中,我們只能將排版稿與作者提供的原文件逐一對應,并核對圖片說明,遇到不能確定的還需要及時與作者聯(lián)系確認,發(fā)現(xiàn)版面中可能會給讀者造成誤會的地方,則在圖片說明中以箭頭作出標示,確保全書對應無誤。核對圖文對應關系本是編輯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面對數(shù)量大、難度大的情況,沒有一點笨功夫是不行的。
一般來說,書中的圖片所占版面的大小會視版面許可而定。實際上,各種印章實體和其他相關照片所占版面的大小確實是根據(jù)版面確定的。但是,其中占了近千幅的印花卻并非如此。書中的印花所占版面大小十分懸殊,大的近20厘米見方,小的僅有幾個毫米。這樣的版面并非隨意為之,而是由印章的特殊性確定的。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書的前勒口印著這樣一行小字――“本書中印花都以實際大小呈現(xiàn)(另標尺寸者除外)”。我們在編輯過程中真可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才敢于印上這行很可能被忽略的說明。
印章是用來鈐蓋在書畫作品或是圖書、文件上的印記,一般不會很大,這給以實際大小展現(xiàn)印花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性。實際上,這也是印學出版物的要求。同時,《印章》一書既要面對國內(nèi)讀者,同時也要出版英文版面對西方讀者。因此,我們決定盡量以實際大小呈現(xiàn)。
書中的圖片都是作者提供的電子文件,同時還提供了印花的原大黑白復印件。最開始,我們請一位實習生幫助先用尺子逐一量好每個印花的大小,作好標注。我們的第一次排版稿即依此確定了印花在版面中的大小。然而,偶然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實習生所標注的尺寸多數(shù)并不準確,有的與實際相差幾個毫米。兒毫米當然是很小的數(shù)字,對于一個龐然大物自然可以忽略不汁,但是對于多數(shù)只有兩三個厘米見方的印花來說,幾個毫米足以產(chǎn)生不一樣的觀感。因此,別無選擇,我們只能完全拋棄實習生的勞動成果,將近千幅印花重新精確地測量一遍,一一認真標注,再依次對已有的排版稿進行核對,標注出或需放大、或需縮小的圖片。雖然我們一再強調(diào),但是排版人員并不能按我們所標注的尺寸做出精確的修改。結(jié)果是第二次、第三次打印稿出來后,依然有許多沒做修改。我們又只能一次次比對、標注,提出修改,如此再三,終于在第五遍紙稿中達到了我們的要求。
可以說,這一道編輯工作毫無創(chuàng)造性可言,不過是體力活而已。然而,有的時候,編輯工作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一些“純體力勞動”,十分麻煩,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勉力為之。編輯是個苦差,許多心力滲在書里不為人知,案頭編輯尤其如此。然而出版畢竟是個文化行業(yè),需要有一點使命感和責任心。編輯所付出的笨功夫也必然有其價值,至少于人不至于誤人子弟,于己也能無愧于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