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視角 視角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對外傳播》:您到中國之前對中國有哪些了解?來中國后,原來的印象和現(xiàn)實反差大嗎?每天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吉姆?雅德利:我2003年8月來到中國,之前來過一次。這個國家地理的廣闊、密集的人口以及普通民眾身上所散發(fā)出的活力都讓我驚嘆。我慢慢知道中國是一個具有多樣性的國家,也是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復雜”的國家。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到中國各個地方去報道中國正在發(fā)生的故事、就一些重大問題采訪一些學者和知識分子,也隨同有關官員出席新聞發(fā)布會、對普通民眾的生活和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進行采訪。
《對外傳播》:您的報道主要關注中國的哪些方面?
吉姆?雅德利: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發(fā)生在中國的事件進行報道,內(nèi)容涉及經(jīng)濟、政治、社會變化、環(huán)境、司法體系等等。我曾經(jīng)與同事合作寫過有關中國的一系列報道,內(nèi)容涉及政治、司法體系(1egalsystem)、環(huán)境以及城鄉(xiāng)收入差別。(注:大家可以在《紐約時報》上看到這樣的標題:《從深圳大芬村看中國無法拯救美國》、《中國不會充當美國經(jīng)濟的救世主》、《中國財政刺激方案能駕馭經(jīng)濟困難》等。)在一篇描寫中國年輕一代的文章中,我更多地是從一個清華大學學生對美國大選的關注反映中國年輕一代思想的變化。中國的年輕一代“不再像是20年前的年輕人”,他們更加理性,更加具有國際視野。
《對外傳播》:新聞報道都強調(diào)“客觀性”,您是怎樣客觀報道中國的?
吉姆?雅德利:在中國大陸和香港我們有6名記者。我們一直在盡力爭取報道這個復雜國家的各個方面。有些報道是你們所認為的“積極報道”(positive reporting),有些則是批評性的。但是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批評中國,相反我們報道的目的在于審視官方的政策和行為以及評估這種政策和行為對普通民眾的影響。中國的發(fā)展非常令人矚目,我們一直試圖從各個方面報道這種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比如現(xiàn)在的金融危機,我們對中國政府的努力感到高興,當然也會在新聞報道中(例如《中國:經(jīng)濟增長發(fā)動機面對全球性衰退》)分析中國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時面臨的困難,這些都是在積極反映中國政府的大國責任。
《對外傳播》:2008年,中國發(fā)生了很多大事,從年初的冰凍雨雪災害、拉薩“3-14”事件、奧運圣火傳遞、汶川地震到北京奧運會。在您看來,中國媒體在報道風格和報道語言方面發(fā)生變化了嗎?
吉姆?雅德利:2008年是中國發(fā)生新聞事件最多的一年,簡直難以令人相信。在我一生中我從來沒有這么努力工作過。我很難提供一個中國媒體在報道以上事件時風格和語言變化的描述,但是我在中國期間,認識了很多的中國記者,我敬佩那些能不畏困難去做真實報道的記者。西方記者肯定與中國記者的報道視角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不同和差異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大。我發(fā)現(xiàn)許多中國記者和西方記者所感興趣的新聞話題是一樣的。西方記者在報道政治話題方面有一定的偏好,但是中國的記者也時常報道一些有關政府政策方面的問題。
《對外傳播》:您會?匆恍┲袊臅螂s志嗎?有留下過深刻印象的嗎?為什么留下這樣的印象?
吉姆?雅德利:我一直在讀有關中國的書。每個月我都會讀有關中國的書籍、學術報道、報紙、雜志等。任何一個以中國為話題的作者都會沉迷于這個主題。對中國的報道或是描述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話題。因此我有必要多讀些東西。
責編 雪 石
相關熱詞搜索:他們的 視角 他們的視角 主視角 第一視角開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