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_論跨文化傳播的性質(zhì)
發(fā)布時間:2020-02-1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本文通過對現(xiàn)有跨文化傳播理論的思考以及對跨文化傳播活動實踐的審視和分析,對跨文化傳播的性質(zhì)進行了分析和確認。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性質(zhì)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很多成果,比如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的高語境/低語境理論、古迪孔斯特(William B.Gudykunst)的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汀?圖梅(stellaTing-Toomey)的面子協(xié)商理論以及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的大眾文化傳播理論等。但是對于跨文化傳播學的核心理論問題――跨文化傳播的性質(zhì)卻缺乏專門深人的研究,很多中外學者大多注意到了這個現(xiàn)象,比如薩默瓦(Larry A.Samovar)、波特(Richard E.Porter)和麥克丹尼爾(Edwin R.McDaniel)說:“對跨文化傳播的研究已經(jīng)揭示了跨文化變遷的多樣性,也產(chǎn)生了大量的應用性理論,盡管有了這些進步,但是對于跨文化傳播的知識主體來說,還遠遠沒有完善,從其他學科獲得的關于文化多樣性的數(shù)據(jù),還沒有被充分的整合。已有的很多信息更多的是關注當下社會的、種族的和民族問題的反映,而不是試圖去定義和解釋跨文化傳播。”這是跨文化傳播學作為一門學科的重大欠缺。對跨文化傳播的性質(zhì)缺乏深度認知,跨文化傳播理論的合理性和適用性就失去了判斷的依據(jù)和標準,跨文化傳播學的多學科整合就會失去學術一致性。
本文在中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跨文化傳播活動的特性,提出跨文化傳播的三大本質(zhì)特征,由此確立跨文化傳播的基本性質(zhì)。需要說明的是,認識和闡釋跨文化傳播的本質(zhì)特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它不僅要求對已有文獻和經(jīng)典理論進行深入的參閱,而且要求對各種形式的跨文化傳播活動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為此,本文的分析和討論只是一種嘗試性的解釋。
一、特定異文化群體間的傳播
人們通常把跨文化傳播解釋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很多學者都有大致相同的表述,比如中國學者關世杰先生說:“跨文化交流是一個涵蓋面比較廣的通用術語。它通常是指一種文化背景的人、群體與另一種文化背景的人、群體所進行的交流!泵绹鴮W者薩莫瓦和波特說:“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tǒng)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他們的這些不同足以改變交流事件!笨缥幕瘋鞑ナ遣煌幕g進行的傳播,顯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的實質(zhì)在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只是跨文化傳播的偶然特性,或者說外在特性,不能揭示跨文化傳播的本質(zhì)特征。因為我們可以在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中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傳播的特性。我們以大眾傳播為例,進一步討說明個問題。按照大眾傳播的一種常識,大眾傳播的受眾是“龐大的、異質(zhì)的、及分散的”因此,從傳者和受者的文化關系上看,大眾傳播的傳者與受者之間既可能是同文化關系,也可能是異文化關系。就文化差異存在的普遍性而言,嚴格地講,任何一種大眾傳播活動,必然會在某個領域、某個層面上構成傳者和受者的異文化關系,也就是說,大眾傳播活動必然經(jīng)常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因此,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不是跨文化傳播的本質(zhì)特征。
筆者認為跨文化傳播的本質(zhì)特征是傳者和受者雙方的特殊指向性,即跨文化傳播是在特定的異文化群體之間進行的傳播。我用“特定的”這個詞語,想要強調(diào)的是,在跨文化傳播活動中。傳者和受者對彼此的文化身份有明確的認知。
我們觀察和研究大量的跨文化傳播活動時,可以發(fā)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傳播主體――傳者和受者――既分屬于不同的文化群體,又對彼此的文化身份有明確的認知。比如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跨文化傳播(當我們把中國和美國看作是兩個文化群體的時候)、兩者之間的跨文化傳播或者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跨文化傳播。傳者和受者分屬于不同的文化群體意味著跨文化傳播是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的傳播;傳者和受者對彼此文化身份的明確認知,意味著跨文化傳播必然是在兩個特定的文化群體之間進行的。也就是說跨文化傳播的傳者和受者非常明確我們是誰、他們是誰,非常明確在文化群體意義上的誰在和誰進行傳播。這種特定的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傳播構成了非常特定的傳者與受者的文化關系。換句話說,只有當傳者和受者明確對方所屬的某一個特定文化群體的時候,跨文化傳播活動才能產(chǎn)生。比如2010年初在中國上演的美國電影《阿凡達》,從傳者(制作者)的角度講,《阿凡達》在全世界的播放是一個大眾傳播活動,不是跨文化傳播活動,也就是在電影拍攝和發(fā)行的時候并沒有針對任何一個特定的文化群體。但是,當某些受者把《阿凡達》看做是一部美國電影的時候,也就是說當受者確定了傳者所屬的文化群體的時候,并且受者也同時明確了自己所屬的特定文化群體的時候,比如中國文化的受者,播放和觀看《阿凡達》成為了一個跨文化傳播活動,我們可以在跨文化傳播的范疇內(nèi)討論《阿凡達》這部電影。
傳授雙方的文化身份確認是跨文化傳播的要素之一,如果傳者和受者不能確認對方屬于哪一個文化群體,不能確定彼此的文化身份,就不能構成跨文化傳播活動。因此我們可以說跨文化傳播的本質(zhì)特征之一是在特定異文化群體之間進行的傳播。
二、跨越特定文化差異的傳播
跨文化傳播從傳者和受者的文化關系上看是是特定異文化之間的傳播,這樣一個特性意味著影響跨文化傳播活動的核心要素是某種特定的文化差異。
人們通常把文化看作是影響跨文化傳播的核心問題,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跨文化傳播之所以為跨文化傳播,不是文化影響了傳播過程,而是文化差異影響了傳播過程。從拉斯韋爾開始,人們在研究傳播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文化對傳播的影響,比如施拉姆的經(jīng)驗場論。但是,跨文化傳播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在兩個特定的異文化群體之間由于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導致了傳播的失敗?缥幕瘋鞑サ牡旎藧鄣氯A?霍爾在一次訪談中,曾經(jīng)根據(jù)他的切身體驗說:“不同文化的成員在感知現(xiàn)實方面的基本差異是最根本性的傳播失效的原因!笨梢哉f,沒有文化差異,就沒有跨文化傳播。
在跨文化傳播的范疇內(nèi),文化差異不是兩種文化的總體差異,也不是某一文化要素的程度差異。而是維度差異。不同的文化只有從不同的維度上才能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差異。文化差異是在價值判斷上的,或者用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的說法是在心靈程序(mental programs)。上的分歧和對立。就兩個特定的(比如精英文化群體和大眾文化群體)不同的文化群體而言,他們在某個維度上可能有差異,比如權力距離維度;但在另一個維度上就可能沒有差異,比如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維度。因此,在傳播的條件下,當傳者和受者在某一個維度上有差異的時候,而且這個維度的差異影響到了傳播過程,那么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傳播活動看作是跨文化傳播活動。 跨文化傳播的文化維度差異,不是抽象的,獨立于傳播過程之外文化維度差異,而是某個特定的訊息將傳受雙方帶入某種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引發(fā)出的某個特定維度的文化差異。如圖:
比如我們向法國傳播中國的茶文化,那么“中國的茶文化”就是這項跨文化傳播活動的特定訊息。為了讓法國人認識和理解"中國的茶文化,我們要研究中國的茶文化和法國飲食文化、酒吧文化或休閑文化的特定文化差異,并在這個特定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確定向法國傳播中國茶文化的途徑和方法。再比如,某企業(yè)總經(jīng)理要向員工講解該企業(yè)的獎金制度,假定這個總經(jīng)理屬于一個文化群體,而該企業(yè)員工屬于另一個文化群體,那么該企業(yè)的獎金制度就是跨文化傳播的特定訊息,為了有效進行跨文化傳播,該項跨文化傳播活動不是要跨越總經(jīng)理和員工這兩個文化群體的文化差異,而是這兩個文化群體在“獎金”問題上的文化差異。這樣才能有效進行跨文化傳播活動。
總之,超越特定文化差異意味著(1)跨文化傳播的研究對象是兩個特定異文化群體的特定維度的文化差異,而不是兩個特定異文化群體的總體文化差異;不僅如此,與之密切相關的是(2)跨文化傳播的還要研究特定維度的文化差異對傳播的特定影響;并且(3)研究超越特定維度文化差異,是實現(xiàn)有效跨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方法。關于跨文化傳播的研究對象,筆者另有專門討論,這里僅僅是特定維度的文化差異必然會引出的一些結論。
三、實現(xiàn)意義共享的傳播
從傳播活動的過程上看,傳播是一個信息編碼、信息交換和信息解碼的互動過程。從這個過程上看,跨文化傳播活動與人類的其他傳播活動沒有什么差別,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傳播過程的有效性和傳播效果問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本質(zhì)特征。
傳播過程的有效性取決于信息接收和意義解讀的一致性。信息接收的一致性是指接收的信息與發(fā)送的信息相同;意義解讀的一致性指的是受者對某一信息意義的理解與傳者對信息意義的理解相同。這兩個一致性程度越高,傳播的有效性就越高。當然這里所說的“相同”只是理論上的設定,在傳播實踐中只可能是一個程度問題。但無論如何,傳播的有效性都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對傳播訊息/文本,或者說對傳播符號的一定程度的意義共享。沒有一定程度的意義共享,傳播的有效性就無從談起。比如中國人之間打招呼常說的“你吃了嗎?”這句話,無論說這句話的時候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無論有多少個人的、組織的或政治的、經(jīng)濟的、知識的或技術的因素介入,對這句話基本的意義共享是存在的,否則就不能理解這個訊息(你吃了嗎?)傳達了什么樣的信息(打個招呼),更不可能理解這個信息的意義(表示友好)。但是,在跨文化傳播活動中,恰恰沒有構成有效傳播前提的這個一定程度的意義共享。研究跨文化傳播活動的實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行為方式和規(guī)范,不同的象征符號系統(tǒng),導致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幾乎是必然的會出現(xiàn):其一,是訊息/文本意義的缺失;其二,對訊息,文本意義的誤解。訊息意義的缺失指的是受者接收到了訊息/文本中的信息,但是沒有發(fā)現(xiàn)該信息有什么意義,也就是接收到了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信息,中國俗語說“對牛彈琴”就是意義缺失的極端表達。對信息的誤解就是受者解讀出來的訊息,文本意義與傳者的意圖總是缺乏一致性,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是協(xié)商式解讀和對抗式解讀。
傳播效果是某一信息對受者的影響,有影響就是有效果,沒有影響就是沒效果。而所謂影響描述的是一種因(信息)果(認識、態(tài)度或行為的改變)關系,而這種因果關系包含著這樣一種假定,即受者可以理解信息的意義,也就是說只有在受者能夠理解信息意義的前提下,才有傳播效果的產(chǎn)生。但是,如果把這個邏輯置換到跨文化傳播活動中就完全不適用了。跨文化傳播的目的不是追求認知和態(tài)度的改變,更不是影響或支配人的行為,而是能夠用恰當?shù)挠嵪,準確地傳遞信息,并且能讓受者理解和認可信息的意義,也就是說,對于人類其他傳播活動而言,意義共享是傳播活動的前提,而對于跨文化傳播活動而言則是傳播活動的目的。跨文化傳播必須在傳播的過程中才能構建共享的意義,這是跨文化傳播活動和其他人類傳播活動的本質(zhì)差異。也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差異,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汀一圖梅把跨文化傳播定義為“分享意義的象征符號的交換過程!。
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共享不是文化認同,而是從了解到理解,再從理解到認可的一個動態(tài)構建過程!傲私狻笔悄軌?qū)邮盏挠嵪⑦M行有效的解碼;“理解”是解碼后的信息能夠有一個與傳者大致相符的意義解讀;“認可”是對解碼后的意義有一個接受的態(tài)度。當然,我們在這里必須要進行說明的是?缥幕瘋鞑サ囊饬x共享,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意義共享,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意義共享。在跨文化傳播的范疇內(nèi),文化差異是絕對的,編碼和解碼的誤解誤讀是絕對的,實現(xiàn)意義共享是相對的。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就是在這個相對的程度上尋找可以共享意義的途徑和方法,比如古迪孔斯特的焦慮/不確定管理理論(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汀一圖梅的面子協(xié)商理論(Face-Negotiation Theory)、勞倫斯?金凱德(Lawrence Kincaid)的“傳播趨同模式”(ConvergenceModel ofCommunication)等,都是對如何實現(xiàn)意義共享問題的探索和啟示。另外,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共享是一個動態(tài)的構建過程。這個動態(tài)過程就是通過傳播建立起一個逐步實現(xiàn)意義共享的意義鏈。英國文化研究學者保羅?杜蓋伊、斯圖亞特,霍爾等人在談到意義的作用的時候說:“我們好像沿著一條無盡頭的意義鏈條從一個意義到另一個意義不斷地走下去。因此,我們用我們已經(jīng)知道的意義來‘描繪’新的東西;或者我們通過將舊的意義加以轉(zhuǎn)變的辦法建立新的意義;或者我們通過用新的意義取代舊的意義的辦法來變更意義!笨缥幕瘋鞑サ囊饬x共享可以通過傳播新的意義轉(zhuǎn)變或取代舊的意義,比如,在許多西方人的觀念中,中國要么是穿長袍,拖辮子的清代形象,要么是全國人穿統(tǒng)一綠軍裝,騎自行車的文革形象,如果我們進行專門的傳播,就可以改變和取代這個舊的形象,這就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共享。
四、結 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跨文化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他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1)傳受雙方具有特定的異文化關系;(2)特定異文化關系的特定文化差異成為影響傳播過程的核心要素;(3)有效地跨文化傳播活動或者說跨文化傳播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特定異文化之間的意義共享。為此我們可以給跨文化傳播下這樣一個定義;跨文化傳播是在特定的異文化群體之間進行的能夠跨越特定文化差異實現(xiàn)意義共事的傳播活動。
相關熱詞搜索:跨文化 性質(zhì) 傳播 論跨文化傳播的性質(zhì) 跨文化傳播理論 跨文化傳播論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