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國與中國土木工程高等教育方式的異同和各自利弊
發(fā)布時間:2019-08-10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本文主要從授課方式、課堂內容、課下任務、教授互動、教育文化理念五個方面對兩國土木工程高等教育方式進行詳細對比,并闡述各自利弊。筆者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進行訪學交流,會以此經歷為例對一些問題作出具體性解釋,并發(fā)表自己對一些現象的看法。
關鍵詞:土木工程;方式;對比;利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4-0227-02
一、授課方式
美國大學分大班授課的lecture(講座)和小班授課的workshop(研討會),二者數量等同。對于土木工程專業(yè)課來講,多數是小班教學,教室不到二十人左右,學生環(huán)繞教授而坐,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課后學生自行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對某問題的深入探討環(huán)節(jié);國內大學授課特點更加鮮明,絕大多數是大班授課的lecture,教室內學生人數較多,但在小學期,例如在國際課程周,學校同樣會為學生提供研討會的機會,進行內部交流。
各自利弊:研討會一般的課堂充滿著代入感,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這是美國課堂充滿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學生有時過度投入討論之中,會出現進入知識盲區(qū),走入死胡同的現象,原因在于教授沒有及時把一些基本概念傳遞至學生。對于土木工程的課程來講,無論是前期打基礎的力學,還是后期對材料及工程結構的研究,內容和知識點通常較復雜且枯燥,國內講座式的課堂固然能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傳遞大量的信息,但學生接收信息的效率并不可觀,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的情緒。
二、課堂內容
國內土木工程的課堂大班授課,以課程教材為基礎,從知識點講起,或先從大的土木工程背景開始介紹,引入一些實際問題,然后再接入知識點,進入正題。知識點梳理過后,便會要求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國外課程教育,一定程度上已經脫離課本。教授明確表示,課堂可不用攜帶教材或參考資料。教授課堂上會直接提出實際問題,要求學生給出解決方案。之后根據學生出現的各類型問題,教授進行統(tǒng)一答復。
各自利弊:國內如同教科書一般精準的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完美的學習指導。依據教材內容順序理清所有知識點,對于學生編織自己的知識網絡、形成清晰的思路并獨立解決問題有非常有效的幫助。然而,模板式的教學終究會左右學生的思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套用教材或老師所講的例題中的方法,盡快找到解決方案,而實際上沒有太多的自我思考,久而久之會依賴標準答案,缺乏思維創(chuàng)新。國外土木工程教育,例如三大力學,由于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生在沒有接觸過問題的規(guī)范解答模式之前,會提出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所謂美國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極強的執(zhí)行力正是來源于此,長期對問題的鉆研,使他們形成高速運轉的頭腦風暴,不斷提醒自己用全新的視野來提升思考方式的維度。但有時候,由于缺乏教授的引導和對于基本概念的了解,容易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進入思維盲點,而這樣追求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要求有時會有些不現實。
三、課下任務
在美學習期間,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美國大學網上教學系統(tǒng)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名叫coursework的平臺。該平臺包含學生所選課程的全部信息,包括:課程教授通知、課程任務、作業(yè)及內容(PDF)、小組討論內容、所有任務相應截止日期、課程相關書籍及考試日期。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coursework,對應自己的各種任務的deadline,清晰明了;有各種可供查閱的書籍資料,側向幫助較為有效。但在美國大學里,教授往往會布置一些,除了因對專業(yè)課學習以外的,對于幫助了解專業(yè)背景知識的閱讀材料。
各自利弊:對于任務的比對,最大的不同便是,中美土木工程教育對于學生閱讀量的要求。在國內大學,學生們對于土木工程(甚至是所有理工科)的印象就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搞懂每一個問題。評價是否學好一門課程的標準在于,能否解決所有問題,以及最后考試成績是否優(yōu)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的不停地接收土木行業(yè)最新的資訊,不斷更新自己對該行業(yè)的理解,倘若進入工作狀態(tài),能很快的適應各類工作環(huán)境。
筆者在來美國學習之前,關于土木工程的論壇,經常聽到的是:土木工程這一專業(yè)的發(fā)展已接近尾聲,結構原理和施工技術在多年的進化中已趨于成熟。但來到美國交流學習后,即便是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對于這個專業(yè),許多人還是會不停地發(fā)表個人見解,更新著專業(yè)資料庫。例如土木工程材料方面,由于出于環(huán)保和性能上的優(yōu)越性,鋼結構開始大量使用,相關研究不斷深入。這里的學生由于不斷地閱讀最新刊物,自然對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和行業(yè)現狀有直觀的把握,致使他們在學習書本的同時,能夠辯證地看待所有理論知識與當前實際研究方向的差距,不拘泥于簡單接受知識體系,而是要形成自己對該專業(yè)的獨到見解,以便今后理性選擇自己的從業(yè)或研究方向,從而減少走彎路。
四、教授互動
1.課堂互動。國外教授希望學生有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不僅能夠盡早解決疑問,解答的過程中還有將問題知識點擴展的可能,因此同時解決了許多其他同學的疑問。所以,一個常見現象:教授每在課堂上進行完畢一個階段的講解后,總會習慣性問同學是否有疑問,同學們也會積極提問。而國內老師,倘若在進行土木工程專業(yè)課講解,會針對某個問題要求學生現場提出想法和疑問。然而在教授基礎類課程時(三大力學尤為明顯),有些老師在講解過程中是不希望被中途打斷的,他們希望保持課堂狀態(tài)的持續(xù)和銜接,望學生有問題可以課下請教。
2.課下交流。在國內,許多學生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與老師的交流,在課下,倘若遇到問題,更多的傾向則是選擇詢問同學,亦或是自己上網尋找資料。這樣的狀況筆者認為有兩點原因:首先,有些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雖然給了同學們自己的聯系方式,但卻沒有留下自己的辦公地址,無法找到老師當面交流。而且,聯系方式有些僅僅是電子郵箱,并不能及時得到回復,致使學生不愿尋求老師幫助;第二個原因,也是最為重要的:其實在中國學生的潛意識里,始終或多或少存在著對老師的敬畏和距離感。這種感覺頗為復雜,是在大文化教育背景和每個學生個人的學習成長經歷雙重影響下的產物。在美國,哥大材料力學教授會把自己的email和辦公時間地點發(fā)到每個學生的coursework中,并鼓勵學生咨詢。
各自利弊:美國的活躍課堂固然有可取之處,輕松的氛圍是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提高對權威質疑能力的肥沃土壤,教授保持對學生問題的關注,使得所有疑問得以及時解決,以至于學生不會在課下受到過多的困擾;然而,由于學生對問題思考角度不同,有時候的一些提問實際上已偏離課堂主題,這就會導致有時課堂進度被拖延,課堂內容并不充實。筆者這些年對土木工程課程的整體印象來講,每門課內容通常都會很多且雜,且越是專業(yè)性課程,要求記憶并理解的東西越多。因此上課期間,老師對節(jié)奏的把握就顯得至關重要,一定程度上來講,個人覺得不應該采用拉長戰(zhàn)線的方式去解答學生的問題,更何況,美國大學圖書館設備資料齊全,學生也比國內大學里的有更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五、文化差異
首先從最根本的課堂談起:盡管,國內大學的課堂已經很大程度上脫離高中的嚴肅化、制度化,給了學生很大的發(fā)言與討論自由,但在長期的應試教育大背景的影響下,學生思維的禁錮已成為普遍現象,很多學生早已不習慣在課堂上高談闊論,并對教授的講解當堂提出質疑(不代表他們沒有質疑)。當然,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的產物,畢竟,禮儀之邦并不倡導學生大膽露骨地向老師立即提出疑問,更倡導學生課下再耐心求解。相反,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在教授講解的過程中突然將其打斷并提出質疑,已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教授同樣不以為然,會非常耐心地進行解答。
不得不承認,在筆者留學期間,美國校園無時無刻不充斥著對于學生人權的保護氣息,或許是教育理念使然,這使得學生的發(fā)言權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樣,由于對人權的保護,在各項制度上也是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例如,在上課期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去聽課;考試過程中,學生可自由進出考場;在校園內,學生各種積極或極端言論自由。這些必然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權,給予了學生一個極度開放、自由的學術平臺。學生的興趣特長可最大化地培養(yǎng),思維的火花可以任意地碰撞,這正是美國教育的精髓之處。
然而自由的環(huán)境和權利免不了出現越界的現象,言論自由,也使得美國學生喜歡使用言論武器,這也是美國校園不安因素的源頭之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