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為核心的外國文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外國文學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專業(yè)核心能力,外國文學課程對考核方式進行了三方面改革:夯實學科理論基礎是改革的前提;重視過程評價;考核方式多樣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
[關鍵詞]外國文學 考試方式 改革
[作者簡介]唐霞(1963- ),女,重慶人,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和高等教育。(重慶 40216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校地合作視野下的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施”(課題編號:CQGJ13C449)和2012年度重慶文理學院校級重點項目“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綜合改革”(項目編號:1202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8-0092-02
外國文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標是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獨立分析、評價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專業(yè)核心能力和人文素質。
一、改革的基礎:夯實專業(yè)理論基礎
。ㄒ唬┪谋炯氉x與文本闡釋結合
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走進文學作品,運用文本細讀等方法,研讀、挖掘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質,以培養(yǎng)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夯實專業(yè)基礎知識,提高其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文本細讀是20世紀美國新批評派的文學主張,它強調“細密地研究文學作品的上下文以及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評家注解每一個詞的含義,發(fā)現(xiàn)詞句之間的精微聯(lián)系,包括詞語的選擇和搭配,隱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組織等,只有經過這樣細致的分析,才能見出一部作品的總體,從而確定其藝術價值”①。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引入文本細讀具有多方面意義。第一,它可以使學生走進文學作品,親身研讀文本,通過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文學感受。第二,它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本鑒賞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和思維習慣。第三,可以深入作品,細致研讀文本,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提升其藝術審美性。最后,關注文學作品的語境,探討作家、歷史文化、社會時代背景等因素與作品的密切關系,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拓展學生視野。由于外國文學作品多為長篇巨著,難以在有限的課時里達到字斟句酌的細讀,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一部短篇小說或長篇小說的經典片段進行細致的研讀,為學生展示如何運用細讀法研讀文學作品,以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所謂文本闡釋是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地深入解讀和拓展,以體現(xiàn)“課程的深度、意義的層次、多種可能性和多種解釋”。在教學時,教師將外國文學教學與文藝理論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社會歷史批評、結構主義、敘事學、精神分析、神話原型等理論,從心理學、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角度,對文學文本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闡釋。
。ǘ├碚撈饰雠c實踐運用結合
漢語言文學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系統(tǒng)地講解外國文學史,講清文學思潮和流派的演進和特點,從而使學生構建外國文學知識體系,夯實專業(yè)基礎;應注意融會貫通多種知識,運用文學理論多角度解讀、剖析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作品,適時引進外國文學學科前沿學術信息,充實和升華教學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圍繞教學內容,讓學生課外查閱相關學術論文,引導學生加深對作品、文學現(xiàn)象的理論分析。
理論知識是學生能力形成的基礎,實踐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后現(xiàn)代課程觀認為實踐是一種課程的語言,也是課程的根本特征,沒有什么概念比“實踐”更能揭示課程的本質與規(guī)律。主講教師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設置實踐環(huán)節(jié),以強化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訓練。
1.閱讀與寫作。要求學生一學期閱讀10~15部作品,其中精讀3~5部,做好精讀作品的讀書筆記。每學期舉行1~2兩次讀書報告會,讓學生與同學、老師交流讀書心得。學生選一部精讀作品,深入分析,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課程論文。
2.解讀與講課。學生3人一組,收集、整理中學語文教材的外國文學作品,每個小組選一篇作品進行詳細解讀,寫出簡要教案,制作課件,在課堂上展示解讀成果。
3.改編與表演。改編外國文學名著的精彩片段,以課堂劇或舞臺劇的形式進行表演,教師參與指導。具體做法:第一,改編。學生任選一部作品中相對獨立完整的場景,進行劇本改編。第二,分組分工。以班為單位比賽,學生分成導演組、編劇組、表演組、評委組。導演組統(tǒng)領全局,包括劇本改編、演員排演、舞臺設計、思想表達等。其他小組各司其職。評委組由教師和學生組成,負責評分標準的制定和現(xiàn)場評分。
二、改革實施的過程:注重過程性評價
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強調考查學習結果,忽略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得到的成長與發(fā)展,不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與能力的增長。為了避免結果評價的不足,外國文學課程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進行動態(tài)化的評價,以到達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根據外國文學課程的特點,教師擬定了課堂討論、課程論文、改編表演、讀書筆記、講課評課等評價項目,這些項目構成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50%。在學期之初,教師向學生公布過程評價方案、評價標準等,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為了鼓勵學生從事科研活動,在過程評價中,增設了一個拓展項目即論文發(fā)表,并對參與的同學加以獎勵,如表1所示。
三、改革的特色:考核方式多樣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
考試方式的改革是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在改革中,主張考核方式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結合,積極探索和逐步構建評價主體與目標多元、方式多樣、重視過程的動態(tài)評價體系。
。ㄒ唬┠繕硕嘣c考核方式多樣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