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
發(fā)布時間:2017-02-0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篇一: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 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1、夏朝的建立:
①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中國出現早期國家政治制度。 ② “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原始社會后期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通過占卜的方式來決定國家大事,王權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設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務。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為臣服于商朝的方國首領,定期向商王納貢,并奉命征伐。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①分封對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3.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百年的強國。
4.瓦解: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fā)展)
三、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定義:用規(guī)定宗族內嫡庶系統(tǒng)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
2.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3.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互為表里。
4.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四、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tǒng)一
1、秦朝統(tǒng)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權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②諸侯國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間進行戰(zhàn)爭,改變了大國的均勢。③人民經受長期的分裂和混戰(zhàn),渴望統(tǒng)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統(tǒng)一的條件: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具備了統(tǒng)一的力量3、統(tǒng)一的過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內容: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
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②特征: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虛職),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②“九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③特征: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郡縣制的由來:
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xù)在新兼并的地區(qū)設郡縣,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
②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①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2、設置機構: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な囟
②期向丞相匯報工作?h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
訟和兵役?な睾涂h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朝行政機構的特征:秦朝通過郡縣制,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人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4、影響: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1、兩漢時期:
①漢初:郡縣、封國并存。封國有時也會于朝廷對抗。
②漢武帝后期: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隋唐時期: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jié)度使。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往往發(fā)展成為藩鎮(zhèn)割據局面。
3、 北宋時期:
①宋太祖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
③財政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④結果: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4、元朝:
①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設宣慰司進行管理。
③影響:行省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兩漢時期:漢初,丞相位高權重。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3、隋唐朝:
①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
①②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
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
4、宋初:
①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②為制約宰相,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皇帝得以強化。
5、元朝:設中書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機關。
6、總體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時期:選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朝: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婆e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婆e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4、影響: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
①明初鑒于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wěn)、內亂屢生,明太祖朱元璋認為,這種制度妨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同時,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③至此,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二、內閣的出現
1、出現的原因:
①廢除丞相后,全國重大政務都由明太祖決斷,明太祖深感力不從心。
②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
③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并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明成祖時期確立內閣制度)
2、內閣的地位: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內閣與丞相的本質區(qū)別:是否限制皇權)
三、軍機處的設立
1、原因:
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的事,連皇帝也難以更改;蕶嗍艿胶艽笙拗。
②康熙親政后,為擴大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
2、軍機處的設置: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在宮內設置軍機處。
3、軍機處的地位:軍機大臣品級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4、影響:軍機處的設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而且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第5課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1、地理位置的影響:
①古希臘以海洋為依托,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干半島,東臨愛琴海,海岸線曲折,天然良港眾多,海島星羅棋布,航海和海外貿易的條件得天獨厚。
②希臘半島沒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廣闊平原,縱橫的山嶺和交錯的河流,把希臘人分割在彼此相對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島上,形成了眾多的小國。
2、古希臘文明的特征:
①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構成城邦的基本特征。②公民的定義:根據傳統(tǒng),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組成。③城邦的狹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參與城邦政治,更積極地追求民主權利。④在海外貿易和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城邦,新興工商業(yè)者階層追求民主權利的渴望更加強烈。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確立的背景:
①舊氏族貴族實行專橫統(tǒng)治。②新興工商業(yè)者階層對此非常不滿,社會矛盾尖銳。
2、確立的過程:
①公元前6世紀初,執(zhí)政官梭倫推行改革。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②公元前6世紀末,執(zhí)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xù)迸行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
三、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1、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紀,在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2、“黃金時代”的民主政治表現: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梢詤⒓庸翊髸潭ǔ前钪卮笫聞。②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也迸一步擴大。③陪審法庭成為最高司法與監(jiān)察機關。④伯利克里為鼓勵公民積極參政,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fā)放工資。為吸引公民觀賞戲劇。還特意為公民發(fā)放 “觀劇津貼”。
3、雅典民主政治的影響及評價:
積極:①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②民主氛圍創(chuàng)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消極:③雅典民主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民主卻是遙不可及。④雅典民主更是小國寡民的產物。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4、希臘城邦制度衰落的原因有:①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根源)②內部混亂,城邦間長期混戰(zhàn)③BC338年馬其頓王國征服希臘。
5、希臘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fā)展
一、從習慣法到成文法
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
①習慣法時代:早期貴族壟斷著立法和司法大權。當時羅馬只有習慣法,法律與習慣之間沒有明顯界限。
②成文法的誕生:公元前5世紀中期,在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中,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羅馬成文法誕生,平民利益得到保護。但是,它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公民法: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所以被稱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羅馬公民受到法律保護,并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
二、羅馬法的發(fā)展與完善
1、萬民法產生的背景:
①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征服并統(tǒng)一了意大利半島,然后向地中海地區(qū)擴張。②羅馬帝國建立至1世紀后期,羅馬帝國已經建立三十多個海外行省,控制歐、亞、非三大洲的廣闊疆域,統(tǒng)治了許多不同的民族。③在征服過程中,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出來。僅適用于羅馬內部的公民法己無法應對這些新變化。
2、萬民法的誕生:
①羅馬帝國的皇帝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②法學家也積極立法,進行法律解釋,以充實羅馬法律。
③為鞏固統(tǒng)治,帝國對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的司法保障。
④3世紀,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qū)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公民法與萬民法的區(qū)別:使用范圍不同)
⑤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以系統(tǒng)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三、維系統(tǒng)治 影響后世
①羅馬統(tǒng)治的有力支柱。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③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
④近代時期。賀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利用和發(fā)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力武器。
⑤但是,羅馬法也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四、實質(目的):維護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經濟利益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光榮革命
1、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但在經濟上日益強大,而且在議會中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②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信奉“君權神授”,厲行專制,經常干涉工商業(yè)的生產經營。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同國王展開斗爭。
2、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zhí)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tǒng)治英國。這次不流血的政變,歷史上稱為“光榮革命”。
二、議會權力的確立
1、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①背景:“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統(tǒng)治確立。
②目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國王權利。
③內容:《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篇二: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人教版)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人教版)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zhí)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后期王權衰弱,春秋戰(zhàn)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zhàn)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zhàn)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zhí)行機構
尚書臺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tǒng)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zhí)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qū)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并行制;漢武帝后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軍鎮(zhèn)長官節(jié)度使越設越多,發(fā)展成藩鎮(zhèn)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它的創(chuàng)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qū)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tǒng)治時期
2、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tǒng)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wěn)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lián)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tǒng)和國會之
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行政權 總統(tǒng) 總統(tǒng)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tǒng)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zhàn)時可行使獨裁權。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司法權 聯(lián)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tǒng)任命,終身任職。聯(lián)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美國建立起聯(lián)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zhàn)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后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于總統(tǒng);立法權歸于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于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于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tǒng)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yè)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yè)資本的發(fā)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tǒng)一后的德國為邦聯(lián)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lián)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zhàn)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2、1841年初英軍強占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guī)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
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游、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guī)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guī)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于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guī)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zhàn)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zhàn)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zhàn)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特別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辛亥革命意義:偉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1919年)是一次不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反帝封建的革命運動。
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2、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召開。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其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1935年1月),成為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轉折點。 第16課 抗日戰(zhàn)爭
1、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zhàn)場組織的四大會戰(zhàn)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zhàn)爭中國勝利。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2堅持全民族抗戰(zhàn);
○3日本發(fā)動的是侵略戰(zhàn)爭,國際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課 解放戰(zhàn)爭
1、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xié)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zhàn),召開政協(xié)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2、三大戰(zhàn)役:遼沈戰(zhàn)役(1948年9月)、淮海戰(zhàn)役(1949年1月)、平津戰(zhàn)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統(tǒng)治中國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結束的事件是解放軍占領南京。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tǒng)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3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的發(fā)展起來。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雖然失敗了,但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寧的《四月提綱》(1917年4月),提出把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篇三: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①知識點強化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夏商時期王權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時期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例如:楚王問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
5.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加強是秦統(tǒng)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有利于加強地方對中央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存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
10.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別是中書。Q策)、門下省(審議)、尚書。▓(zhí)行)。
12.漢武帝時設置了“中朝”以加強皇權。
13.明太祖時,廢除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強皇權,廢行省、設三司,以加強中央集權。
14.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
15.清朝雍正時設置的軍機處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16.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中國開始落后西方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輝煌屬于希臘”指的是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宏偉歸于羅馬”指的是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兩者實質是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希臘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國寡民、獨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倫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確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4.在古希臘婦女、外邦人、廣大的奴隸,不享受民主的權利。
5.古羅馬習慣法發(fā)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從公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發(fā)展到萬民法(帝國境內的一切自由民)是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
6.《十二銅表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是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紀)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7.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在近代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利武器。
8.羅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護私有財產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英、美、法、德確立的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不管是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都是適合各國國情的,沒有先進落后之分)
1. 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
2. 1832年議會改革,大大加強了工業(yè)資產階級的力量(因為工業(yè)革命的開展),為工業(yè)資
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3. 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的第一位首相,英國的責任制內閣制開始逐步形成,首相是
議會多數黨的領袖,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與首相共進退。首相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兩者相互制約。
4. 美國民主共和制確立標志是《1787年憲法》,其中體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
“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在聯(lián)邦政府結構中體現出“三權分立”的原則。
5. “三權分立”下總統(tǒng)(行政)、國會(立法)、最高法院(司法),總統(tǒng)由選民間接選舉
產生,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tǒng)提名,參議院批準。三者獨立平等,相互制約,防止專制的出現。
6. 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許
奴隸制度的存在,存在種族歧視。
7.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兩黨對壘,交替執(zhí)政,成
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兩黨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政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8. 法國民主共和制確立標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9. 法國民主共和制下,總統(tǒng)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總統(tǒng)由參、眾兩院組成的聯(lián)席
會議選出,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10. 德意志統(tǒng)一的方式是王朝戰(zhàn)爭。
11. 德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12. 德國君主立憲制下,皇帝掌握國家大權,宰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
構,由聯(lián)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帝國議會作用權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是不完善的。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民主革命的分期: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資產階級領導
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無產階級領導
任務都是反帝反封建
1. 英國為擴大海外市場,掠奪生產原料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
2. 扭轉中英貿易逆差是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直接目的
3. 在《南京條約》中,開放通商口岸和關稅協(xié)定最能體現英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本質
4.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
5. 太平天國運動首次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揭開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6. 1853年,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7. 1856年,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標志
8. 1859年《資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國的產物,是洪仁玕個人智慧的結晶,沒有得到實施的
原因是沒有必要的社會條件
9. 1894年7月,豐島海戰(zhàn)標志中日甲午戰(zhàn)爭開始,1895年初,日軍占領威海衛(wèi)標志甲午
戰(zhàn)爭以清軍慘敗告終。日軍在旅順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10. 1895年,《馬關條約》開始,列強對中國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其中最明顯
的體現是《馬關條約》中規(guī)定,允許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
11. 19世紀末列強進入帝國主義,對外表現是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
12. 義和團運動口號“扶清滅洋”,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
13. 懲辦反帝官員,禁止中國人成立、參加反帝性質組織,表明了清政府成為了列強統(tǒng)治中
國的工具
14. 1894年,成立的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1905年成立的同盟會是
近代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15. 同盟會十六字綱領“驅除靼虜,恢復中華(民族),創(chuàng)立民國(民權),平均地權(民生)”。
16.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特別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有效的限制了總統(tǒng)的權力。這部約法
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17.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18. 1921年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轉移到嘉興的南湖舉行
19. 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標志是,1924年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
20. 北伐戰(zhàn)爭的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21. 國民大革命的失敗給中共最深刻的教訓,掌握軍隊的重要性
22.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
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3. 1927年9月,秋收起義中建立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標志中國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轉移到
農村
24.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內容: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據地建設
25. 長征是一次戰(zhàn)略轉移,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在甘
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6. 國共第二次合作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機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
盾。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
27. 正面戰(zhàn)場:淞滬會戰(zhàn)(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太原會戰(zhàn)、徐州會戰(zhàn)(臺
兒莊戰(zhàn)役是抗戰(zhàn)以來取得最大的勝利)、武漢會戰(zhàn);敵后戰(zhàn)場:平型關大捷(抗戰(zhàn)以來的第一次取得勝利)、百團大戰(zhàn);海外戰(zhàn)場:遠征緬甸
28. 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zhàn)場,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
29. 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的標志是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qū),1947年春開始的重點
進攻對象是陜北和山東解放區(qū)
30.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zhàn)略反攻的序幕
31. 戰(zhàn)略決戰(zhàn):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32.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近代百年來屈辱的歷史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了世界政治舞臺,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表明了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馬克思主義三大理論來源: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3.《共產黨宣言》內容:闡明了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明確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4.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5.巴黎公社革命脫離了廣大的農民,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還處于上升期
6.俄國二月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革命后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掌握實權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工兵代表蘇維埃的建立說明的二月革命已經超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
7.《四月提綱》提出了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奪權的破產,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
8.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1. 新中國建立后確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會制
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綱領》首先提出,1954年憲法中正式確認)
2. 1954年人大召開前,政協(xié)代行人大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1954年人
大召開后,政協(xié)作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繼續(xù)存在,發(fā)揮政治協(xié)商和民主監(jiān)督的職能,1956年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八字方針,標志政協(xié)制度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
3.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
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4. 1947年,建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個民族自治
區(qū):西藏自治區(qū)
5. 文革給我們最深刻的教訓是: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6.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
制建設方針
7. 1979年開始全國人大加緊全面立法,1982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形成以
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8. 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9. 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統(tǒng)一祖國的方針是在,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
10. “一國兩制”首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實踐是在香港!耙粐鴥芍啤睂
施的前提是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11. 香港、澳門問題的成功解決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12.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13. 國共兩黨關系經過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 新中國初期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
客”、“一邊倒”(在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實行的)
2. 新中國建立第一年與蘇聯(lián)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50年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
同盟互助條約》
3. 為了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fā)展有好關系,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
度代表團時,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原則
5. 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上周恩
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
6. 1971年10月25日,新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原因是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第三世界
國家的支持
7. 1972年,中美關系正;侵腥贞P系改善的直接原因,20世紀70年代,出現外交新局
面的主要原因是中美關系的正;,國際上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8. 新時期新中國外交的特點: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加地區(qū)性的國際組
織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 美蘇從戰(zhàn)時的同盟關系轉變?yōu)閼?zhàn)后的敵對關系主要原因是: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
上的矛盾加劇
2. 美蘇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共產主義”,
“冷戰(zhàn)”,是指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
3. 美國“冷戰(zhàn)”政策的內容:杜魯門主義(政治)、馬歇爾計劃(經濟)(實質是通過經濟
控制西歐)、北約(軍事,1949),蘇聯(lián)的應對措施:1949年,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華約(歐洲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4. 德國分裂和朝鮮分裂,是美蘇冷戰(zhàn)的結果
5. 歐洲走向聯(lián)合的關鍵因素是:法德矛盾的化解
6. 1967年成立的歐共體由三個部分組成:1951年,《巴黎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
年,《羅馬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7. 戰(zhàn)后日本經濟恢復發(fā)展的基礎是,美國推動的民主改革
8. 不結盟運動形成的標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
召開
9. 不結盟運功的特點是:非集團、不結盟,20世紀70年代的重要任務是反對美蘇兩個超
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動綱領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10. 東歐劇變的實質是社會制度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波蘭是第一個發(fā)生劇變的國家
11. 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lián)解體的直接原因是戈
爾巴喬夫改革
12. 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是,蘇聯(lián)解體
13. 當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加強
14. 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力量中心的轉變
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lián)盟到封邦建國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內服指商王直接統(tǒng)治的地區(qū);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qū))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lián)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lián)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
相關熱詞搜索:高一 必修 人教版 歷史 人教版歷史必修一ppt 人教版高一歷史試卷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