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2-0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宗教與歷史篇一:正確認識新疆宗教發(fā)展演變的歷史
正確認識新疆宗教發(fā)展演變的歷史 旗幟鮮明地制止和打擊非法宗教活動
一、新疆宗教的起源、發(fā)展與演變
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重要的交通動脈和商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主要通道。作為人類文化現(xiàn)象的宗教,很早就沿著絲綢之路開始了由東向西和由西向東的相互傳播。作為絲綢之路樞紐的新疆,自然成為東西方許多宗教的傳播和匯聚之地。
在外來宗教傳入以前,新疆地區(qū)流行的主要是原始宗教,一些地方已出現(xiàn)了原始宗教的高級形態(tài)——薩滿教。大約公元前4世紀左右,外來宗教開始沿著絲綢之路陸續(xù)傳入新疆。這些外來宗教與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一起,逐漸形成了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統(tǒng)治階級宗教政策的變化,各個宗教的社會地位也在發(fā)生變化,新疆的宗教也隨之不斷演變。有的宗教因統(tǒng)治階級的推行興起了,有的宗教因統(tǒng)治階級的壓制衰落了;原有的一些宗教消亡了,一些新的宗教又傳入了。但是,不管各種宗教如何興衰更替,各種宗教的地位如何變化,新疆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卻沒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
在外來宗教傳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發(fā)展而成的薩滿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都還程度不同地保留著原始宗教和薩滿教的觀念及遺俗。
公元前四世紀前后,產(chǎn)生于古代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即中國所稱之祆教(俗稱拜火教)經(jīng)中亞傳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魯番地區(qū)尤為盛行。當時的高昌政權專門設置了機構和官員來加強對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歷史上曾信仰過祆教。
公元前一世紀前后,產(chǎn)生于印度的佛教經(jīng)克什米爾傳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統(tǒng)治者的大力推行下,發(fā)展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時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緣各綠洲,佛寺林立,僧尼眾多,還形成了于闐、疏勒、龜茲(音:秋詞)、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繪畫、音樂、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豐富了中國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
公元五世紀左右,中國內(nèi)地盛行的道教隨著漢人的不斷到來傳入新疆。但是傳播范圍不廣,主要盛行于漢人比較集中的吐魯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傳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紀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經(jīng)中亞傳入新疆。九世紀中葉,以摩尼教為國教的回鶻西遷新疆后,促進了摩尼教在新疆的發(fā)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鶻人在吐魯番地區(qū)建造寺院,開鑿洞窟,翻譯經(jīng)典,繪制壁畫,弘揚摩尼教教義和文化。在摩尼教傳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別聶斯脫利派)也傳入了新疆,但早期傳播不夠廣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時,才因為大量回鶻人接受景教而興盛起來。
九世紀末十世紀初,伊斯蘭教經(jīng)中亞傳入新疆南部地區(qū)。十世紀中葉,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發(fā)動了對于闐佛教王國歷時四十余年的宗教戰(zhàn)爭,于十一世紀初滅亡于闐,把伊斯蘭教推行到和闐地區(qū)。十四世紀中葉起,在察合臺汗國(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臺在西域建立的藩屬國)的強制推行下,伊斯蘭教逐漸成為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維吾爾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紀初,伊斯蘭教最終取代佛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成為維吾爾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來主要由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隨之逐漸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從明朝起,藏傳佛教還有了重大發(fā)展,成為與伊斯蘭教并列的新疆兩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紀后期,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借助藏傳佛教的力量,消滅了自己的政敵黑山派和卓勢力,并滅亡了葉爾羌汗國(蒙古察合臺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間以今莎車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權),足見當時藏傳佛教勢力之大。大約從十八世紀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繼傳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薩滿教也有了較大發(fā)展。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歷史上,新疆的宗教雖然一直在不斷演變,但自從外來宗教傳入以來所形成的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卻一直保持下來,F(xiàn)在新疆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包
括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薩滿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較大影響。概括起來,歷史上新疆宗教的演變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原始宗教階段。這一階段從新疆出現(xiàn)原始宗教直到外來宗教傳入,歷時至少數(shù)千至數(shù)萬年。
第二階段是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并存階段。構成這一格局的宗教除佛教外,還有原始宗教(包括薩滿教)、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這一格局一直維持到伊斯蘭教傳入,歷時1000多年。
第三階段是佛教與伊斯蘭教并立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并存階段。在這一階段,伊斯蘭教通過對和田的宗教戰(zhàn)爭,逐漸將佛教勢力排擠出南疆地區(qū),形成南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格局。這一階段的早期各種宗教都比較活躍,后期則發(fā)生了較大變化,隨著伊斯蘭教勢力的不斷壯大,祆教、景教、摩尼教則日趨衰落。這一格局大致持續(xù)了6個多世紀。
第四階段是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并存階段。公元16世紀初,伊斯蘭教在東察合臺汗國的強制推行下,最終取代佛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由于維吾爾等民族接受了伊斯蘭教,原來主要由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便逐漸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主要在漢族中流行。公元17世紀初,衛(wèi)拉特蒙古人接受藏傳佛教后,佛教又在北疆地區(qū)興盛起來。此后,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也相繼傳入新疆。新疆的宗教格局演變?yōu)橐砸了固m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這一格局一直延續(xù)至今。
二、新疆宗教發(fā)展演變的特點
(一)、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并存與傳播的地區(qū)
早在伊斯蘭教傳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種宗教,就相繼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新疆,與當?shù)赝辽灵L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傳。伊斯蘭教傳入后,新疆不僅繼續(xù)維持了多種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傳入。歷史上,新疆的宗教雖然一直在不斷演變,但自從外來宗教傳入以來所形成的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卻一直保持下來。
(二)、伊斯蘭教從來都不是新疆地區(qū)唯一的宗教
從新疆多種宗教并存的歷史可以看出,伊斯蘭教從來都不是新疆地區(qū)唯一的宗教,伊斯蘭教在新疆地區(qū)的傳播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受統(tǒng)治階級宗教政策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主要宗教的地位會發(fā)生改變,但是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一教獨存”的情況,“一教為主、多教并存”始終是新疆宗教演變的基本格局。
(三)、新疆多種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變,是由多民族聚居的特點所決定的
自古以來新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這種信仰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如維吾爾族歷史上就先后信仰過原始宗教、薩滿教、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種宗教,最后才信仰了伊斯蘭教。民族宗教信仰的不斷改變,也是導致新疆多種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及其演變的重要原因。
(四)、新疆宗教在歷史發(fā)展中起著雙重作用
1、宗教對新疆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宗教包含勸人從善、樂助他人、扶貧濟困、不做惡事、淡泊名利等積極因素,如佛教的“人間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教的“慈愛和同、濟世渡人”、“天人合一”;伊斯蘭教的“兩世吉慶”,天主教、基督教的“榮神益人”等。
2、宗教對新疆發(fā)展的消極影響
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廣大農(nóng)村發(fā)展水平落后,人們把脫貧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胡達”的身上。他們認為種植是共產(chǎn)黨帶著干的,收獲卻是“安拉”給的。這種虔誠的宗教意識對南疆維吾爾族農(nóng)民世界觀的影響是很大的。南疆許多地區(qū)的農(nóng)牧民只滿足于吃飽穿暖、缺乏進取和承擔風險的精神,沒有更高的生活要求。長期靠救濟過日子,貧困戶心安理得等著、爭著領救濟。在貧困地區(qū)流傳著這樣的話:五十年代領救濟,感謝共產(chǎn)黨;六十年代領救濟,真是救命糧;七十年代領救濟,政府該這樣;八十年代領救濟,開始學撒謊;九十年代領救濟,公開叫喊給少了!胺凑伯a(chǎn)黨不讓餓死人”在部分貧困地區(qū)已成為少數(shù)
民族貧困者懶惰和混日子的依據(jù)。這種把改變生活命運的一切希望寄托在胡達身上以及滿足于低水平的安于現(xiàn)狀的思想觀念是不利于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對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起著制約作用。
(五)、多種宗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歷史的基本特點,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但民族分裂主義卻不顧歷史事實,歪曲和杜撰新疆宗教演變的歷史,否認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種宗教并存,胡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流行伊斯蘭教,其目的就是利用宗教進行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動,這是新疆的非常突出的特點。近代以來新疆歷史上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暴亂、騷亂事件都是利用宗教。包括 “7?5”事件上街呼喊的口號依然是所謂的“圣戰(zhàn)”。成為影響新疆穩(wěn)定的主要危險,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新疆宗教的演變歷史,肅清“泛伊斯蘭主義”和分裂思想在新疆的流毒和影響。我們要清楚地看到,新疆各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共同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共同維護了祖國統(tǒng)
一。新疆的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都是新疆這一方熱土的主人,都是祖國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我們第一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用事實和史實去批駁他們的反動謬論,從根本上摧毀“三股勢力”鼓吹“新疆獨立”的反動思想理論體系。使“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團結奮斗、共同開發(fā)建設的歷史”等正確觀點在各族干部群眾頭腦中牢牢生根。
三、認清非法宗教活動的本質及其危害,旗幟鮮明地制止和打擊非法宗教活動
(一)、敵對勢力和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為什么要利用宗教
國際敵對勢力和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為什么往往要在宗教問題上做文章,要以宗教作為利用的工具?深究起來,這也是由宗教自身的一些特點決定的。宗教的特點很多,但敵對勢力和分裂主義分子主要是抓住宗教的如下幾個特點進行加以利用的。
1、神圣性——是指宗教具有的神秘色彩和威嚴性。在生活中,一種外部力量一旦被超現(xiàn)實化,就帶上神圣的意義,人們得神秘感、恐懼感和敬畏之心就
宗教與歷史篇二:中國宗教百年了歷史回顧
中國宗教學百年歷史回顧
20世紀以前,中國學術中關于宗教的論述主要有三大類:一是佛家學者站在佛教立場上,以佛教信仰和弘揚佛法的態(tài)度對佛教教義或內(nèi)容所作的闡述和傳揚;二是道教學者站在道教立場上,以道教信仰和追求長生或登仙的態(tài)度對道教教義或內(nèi)容所作的闡釋和探究;三是儒家學者站在“敬天法祖”(儒教)立場上,以儒家維護“道統(tǒng)”的態(tài)度對佛教、道教、基督教等進行的抨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宗教的學者為自己的宗教進行的辯護。所有這些,都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宗教學。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宗教學,是以比較宗教學的形式最先出現(xiàn)在西方的。它產(chǎn)生于19世紀中葉采用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和神話學等科學方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并從英國學者繆勒(MaxMueller)1870年的一次演講中獲得了一個獨特的名稱──宗教科學(scienceofreligion)。它不是站在某一宗教立場上的以信仰的、傳教的態(tài)度對本教教義或內(nèi)容所作的闡述和傳揚,也不是站在反對某一或所有宗教的立場上,以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對宗教進行的抨擊和壓制,而是以理性的、客觀的方法對不同宗教所作的研究。
在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宗教學是在啟蒙思潮、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誕生的,至今已經(jīng)走過百年歷程。中國宗教學按照發(fā)展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20世紀初至1949年:啟蒙思潮、西學東漸與宗教學的興起
20世紀初年,國難當頭,反思歷史,社會上出現(xiàn)了懷疑與批判中西傳統(tǒng)宗教的啟蒙思潮。啟蒙思潮造成的思想解放,以及19世紀后期以來西學東漸所帶來的新的思想理論方法與理性態(tài)度,使得這一時期知識界關于宗教的論說,大多擺脫了儒佛道三教的立場,從而為現(xiàn)代中國宗教學的產(chǎn)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前提。標志著平等看待各種不同宗教的“宗教”一詞,從日本引進并廣泛流行,表明中國學術已開始理性而客觀地對待各種不同的宗教。中國宗教學由此而興起,并產(chǎn)生了相當一批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只是由于中國學術重視歷史考據(jù)的傳統(tǒng)影響,取得最多成果的領域仍是宗教史學。
在此期間,宗教界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的宗教研究。雖然在當時條件下,他們的學術活動多多少少與維護自身的信仰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不少誠實開明的宗教界學者,面對社會上對宗教的猛烈批判進行了嚴肅的反思,并通過內(nèi)部革新對啟蒙思潮作出積極回應。其中一些飽學深思之士(以基督教會的學者居多),本身就是西學東漸的積極參與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學術活動倡導和實踐了現(xiàn)代學術方法。二、1949年至1976年: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與宗教學的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一方面,在《共同綱領》和憲法中都寫進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條款,并把擁護共產(chǎn)黨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宗教界愛國人士作為統(tǒng)戰(zhàn)對象;另一方面,又大力開展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無神論的宣傳教育,防止宗教有神論對廣大人民的影響,社會科學研究與政治宣傳教育常常被等同起來。其結果是,學術上的“百花齊放”逐步變成了政治上的“一元化”,純學術的宗教研究被視為資產(chǎn)階級的東西而遭到否定,作為專門學科的宗教學大大衰落。
其間,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毛澤東同志在一份文件中就宗教研究問題進行批示。他認為,宗教影響廣大人口,宗教研究有重要意義,如果“不批判神學,就寫不好世界史、文學史、哲學史”。翌年,根據(jù)毛澤東批示的精神,在中國科學院設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即現(xiàn)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該研究所在“文革”之后成為中國宗教研究的最大中心,對推動中國宗教學的復蘇與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拔母铩逼陂g,包括宗教在內(nèi)的中外傳統(tǒng)文化研究全被取締,社會生活秩序也被打亂,科研、教學人員都不得不以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政治運動,后來又被送到農(nóng)村進行體力勞動。剛成立不久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不但不能進行學術研究,而且連“批判”的對象即宗教本身也似乎不復存在了。
三、1976年至20世紀末:改革開放、思想解放與宗教學的復蘇
1.改革開放與宗教學的復蘇
“文革”后,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禁止宗教活動和迫害宗教信徒的做法也得到糾正,再加上“十年動亂”造成的價值混亂和相應的信仰危機等復雜因素,從80年代開始興起了所謂“宗教熱”,即宗教活動和宗教信徒絕對數(shù)量的大增長。這一狀況對宗教學的復蘇和發(fā)展提出了迫切的客觀要求。與此同時,改革開放與思想解放,使宗教研究者開始正視從古至今各種宗教的客觀事實,并且不再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作片面的和教條式的理解。從而為宗教學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復蘇,以及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發(fā)展,提供了起碼的主觀條件。
1978年,世界宗教研究所開始恢復研究,南京大學也成立了宗教研究所。這兩家宗教研究所創(chuàng)辦了宗教學刊物,并開始招收研究生。1979年成立的中國宗教學會,又使分散在全國不同部門和各大學的宗教研究人員,有了更為明確的宗教學研究目標和某種學術聯(lián)絡的渠道。80年代以后,一些大學與地方社會科學院等教學科研單位也逐步設立宗教學專業(yè)、創(chuàng)建宗教研究所,大大擴充了宗教研究的隊伍和機構,培養(yǎng)了更多的研究人才。
2.從“鴉片”論爭到“文化”思潮
宗教學的復蘇和發(fā)展,從社會政治環(huán)境來說,是改革開放的結果,而從思想意識條件來說,則是思想解放的結果。一個重要的例證,就是宗教學界圍繞馬克思關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一論斷發(fā)生的學術論戰(zhàn)。這場論戰(zhàn)的效果是積極的,因為盡管雙方對馬克思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但是都反對過去那種極“左”的理解,反對把宗教等同于反動政治。這就有助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宗教的社會功能。同時,這場論爭也反映出,在80年代早期和中期,宗教學理論方面的探討主要還是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范圍內(nèi)進行的。但它標明了宗教學界思想解放的趨向,顯示出宗教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更加開放的認識程度。
80年代后期開始,宗教學界受到學術界“文化研究”熱潮的影響,在思想上集中表現(xiàn)為“宗教文化”思潮———以“宗教是文化”、“一個民族的宗教是構成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等說法為代表。這些說法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創(chuàng)見,但在中國特有的社會環(huán)境下,突破了以往只把宗教與反動政治相聯(lián)系,從而只作負面評價的觀念,有助于進一步解放思想,促使人們以更廣闊的視野去認識宗教。在這種情況下,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論述或介紹各種宗教與文化之間關系的學術論著、翻譯著作和通俗書籍大量涌現(xiàn),宗教社會學、宗教人類學、宗教哲學、宗教史學等學科都呈現(xiàn)出一種可喜的發(fā)展勢頭(相對來說,宗教史學成果最多,而宗教心理學、宗教現(xiàn)象學的研究目前幾乎還是空白)。
總之,中國宗教學經(jīng)過特別艱難的歷程之后,終于進入興旺發(fā)展階段。盡管目前還存在著“研究人才嚴重缺乏”、“學科設置畸輕畸重”、“協(xié)調配合極其不夠”等諸多問題,但可以預見,在中國社會繼續(xù)走向改革開放的前提下,只要宗教學界與關心中國宗教研究的各界人士吸取教訓,努力不懈,在20世紀飽經(jīng)磨難又奇跡般復蘇的中國宗教學,一定會在21世紀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宗教與歷史篇三:淺析宗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淺析宗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摘要】我國是一個有悠久宗教文化歷史的大國,宗教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陜西省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俱全,宗教文化資源豐富。(來自:www.newchangjing.com 蒲公英文 摘:宗教與歷史)中國宗教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包容的。他們共同組成了中國文化的融和以及促進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宗教融和影響促進
作為一種古老而又普遍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宗教不僅體現(xiàn)在寺廟教堂和神像寶塔上,而且滲透于倫理準則和社會習俗中;不僅制約著帝王將相和文人騷客的動機和行為,而且引導著善男信女和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在中國的漫長歷史時期和廣袤地城內(nèi),宗教歷盡滄桑而依然。
古往今來,大概沒有任何一種世界歷史文化現(xiàn)象能像宗教那樣,給人一種神秘莫測、撲朔迷離而又耐人尋味的感覺.它像一根魔棒,攪得人們心潮洶涌激蕩;它似一個幽靈,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約著凡間追求來世幸福人們的精神世界。
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應該怎么去認識,還是再深入一點加以反思?這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宗教呢?中國文化認為:有一個創(chuàng)始人、有崇拜對象為“宗”;有一群追隨者,有一定的祭祀儀式為“教”。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萌芽于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在原始社會里,它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靈崇拜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人類走向文明的過程中,它逐漸形成包括教義和神學,經(jīng)典、教義、戒律規(guī)矩、組織機構等一整套宗教體系?傊,宗教反映了人類以自然和人類自身問題的模糊認識,也說明了人類具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它是人類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是后來宗教發(fā)展的基礎,對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影響極度大。人類不能沒有信仰。
實際上,中國人講的信仰,不完全是對宗教的信仰,還有文化的信仰,甚至還有其他的信仰。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種制度化的信仰形式,是一種尚未構為組織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是對宗教的信仰,但不是宗教信仰,是一種沒有完全進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國宗教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包容的,具體有:節(jié)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宵節(jié)其實就是中國道教的上元節(jié) 上元是天官圣誕;中國傳統(tǒng)的鬼節(jié)“七月半”其實也是道教的中元節(jié) 還有二十四節(jié)氣的春分也是和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關系 。建筑,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一般都依據(jù)周易來修建,道教又奉周易為經(jīng)典。喪葬文化,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文化黑白無常,地獄之類的。文藝,有很多宗教題材的書法,書畫,陶藝,還有小說都取材于宗教《聊齋志異》《西游記》《封神榜》等。中醫(yī),自古醫(yī)道不分家 中醫(yī)的原始形態(tài)就是道教。化學,道教煉丹就是化學反應的開始,古典哲學的傳統(tǒng)的學派,家 和道教有莫大聯(lián)系。
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在若干特定歷史時期,由于具體的社會原因,學術界對傳統(tǒng)文化一棍子打倒,全盤否定。而自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這種態(tài)度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目的則是宏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對儒家文化也好,對中華文化也好,還是要認真區(qū)分里面的精華與糟粕,不能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上去。深化了對宗教的認識,為提高整個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對宗教的認知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糾偏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過激反應和處理態(tài)度,倡導尊重傳統(tǒng)與理性回歸!敖y(tǒng)”銘記并持守了一種持續(xù)存在的精神和道德態(tài)度。對“傳統(tǒng)”之革故鼎新,在于剔除其疲沓、陳舊、喪失活力之外在形式,而非改變一國一民固有之文明氣質。然而,在對傳統(tǒng)認識上的偏差卻以為傳統(tǒng)窒息了中華文明的固有精神,阻礙了中華文明的原始力量和自由,因此之故,以往的反傳統(tǒng)運動尤其是“文革”期間曾采取了種種外在甚至是暴力的手段,造成了傳統(tǒng)的人為斷裂,乃至缺席狀態(tài),從而導致了近百年來自我身份認同的混亂,乃至道德生活和價值系統(tǒng)的明顯失范。
在中國歷史上,常有儒、釋、道三教之稱,因此談論、研究中國古代宗教,很難回避儒學與宗教的關系問題。中國的傳統(tǒng)儒學,并不是純粹的宗教,它是一種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與深厚的人文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學說,正因為儒學在中國社會長期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才使中國未曾出現(xiàn)過其他國家和民族大都經(jīng)歷過的宗教全面統(tǒng)治的時代。但傳統(tǒng)儒學也確實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宗教功能,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儒家學說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繼續(xù),而在三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天”、“天命”、“天道”觀念仍然是儒家學說的最高范疇。孔子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開始了從“天”向“人”的轉變,“罕言命與鬼神”,但在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中,“天”一直是政治思想和人倫道德之本原,
所以說儒家學說仍然具有一一的宗教色彩。
毋庸置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以儒、釋、道為主體,后三者在單獨提及時往往被視為宗教,有“三教”之稱。自漢武帝始,儒家思想首次被抬高到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并日益被整合進國家和社會的權力秩序之中,從而已具有國家宗教的意義。而佛、道兩教雖與世界三大啟示性宗教頗有差異,卻不失為建制性宗教的另一種類型。此外,儒、釋、道與數(shù)千年來眾多的民間信仰一道,構成了中國宗教的完整譜系,滋養(yǎng)和維系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精神價值和道德生態(tài),也是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基本文化資源和精神紐帶。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宗教維度之認識,是我們?nèi)、完整地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宗教信仰與無神論思想并非截然對立的兩極,它們互為辯證,互相補充,毋寧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共同成就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宏偉圖景。
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入?yún)f(xié)和、共融的各大宗教在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發(fā)展中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儒、釋、道三教曾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和文明的大本原、大傳統(tǒng),以后仍將會在中國思想文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包括儒、釋、道和民間信仰在內(nèi)的中國傳統(tǒng)宗教,作為一種深具潛力的、開放的文化和精神資源,其在完成現(xiàn)代性嬗變之時,也必將為當代社會輸出富有活力的價值和精神資源,對當今中國文化“軟實力”構建及文化戰(zhàn)略提供有效營養(yǎng),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積極動力。而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等具有世界傳播性質的宗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及其本土化、中國化,也將與中國的傳統(tǒng)宗教形成互補格局,進而豐富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共同探索適應現(xiàn)代化的途徑,以體現(xiàn)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風范,構建共有精神家園。 對于宗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偏見,摒棄黨同伐異的偏狹心理,倡導以知識介入社會,以文化陶鑄、滋養(yǎng)精神與價值的先進意識,進而完成國民精神和道德價值的重建。
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從和佛教有關的作品來看,最成功的,莫過于《西游記》。通過寫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沿途降妖伏魔,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jīng),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故事本身,使用了許多幻想、夸張的手法,這是佛學的特點;而作品本身,就是和佛教息息相關的;而且,作品所
展示的思想,就是佛學的思想。 佛教對中國文學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最為關鍵的在它對中國文人內(nèi)心世界的啟示,在它通過翻譯實踐對中國語言形式的豐富,在其奇幻夸飾的想象給予中國文學的刺激。 佛教為中國文學帶來了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宗教情趣,也為中國文學帶來新的文體和新的意境。佛教在中國文學史上發(fā)揮過不可磨滅的作用,存在較多值得肯定和批判繼承的合理因素。
伊斯蘭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化體系,季羨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各自又都是博大精深的綜合性的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本身就是阿拉伯帝國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它兼收并蓄,廣泛繼承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臘文化的成就,將東西文化熔化為一爐!八粌H是古代各種文化的拼湊,而是原有文明的新的綜合。它雖然來源不一,但卻明顯帶有阿拉伯伊斯蘭教的特征!币了固m文化傳入中國以后,伊斯蘭哲學與中國儒家思想及中國傳統(tǒng)觀念相互融通,鑄造出以回族為主的獨特的中國伊斯蘭文化。西安的回明街也印證了陜西宗教和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與相互通融。 基督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基督教的愛的觀念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認知最深,表現(xiàn)得最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冰心、沈從文作品中的“愛”帶有準宗教性質,尤其是偏重于愛的普遍性,無所不在,它可以拯救人的輕生,救贖人的罪惡,這種近似基督教的愛的觀念無疑有別于傳統(tǒng)文化的人倫之愛,F(xiàn)代作家不僅僅把愛限制在人間,作人道主義的闡釋,并且還引向神性,表現(xiàn)愛的澄明世界,照亮內(nèi)心的意義 真正表現(xiàn)基督教文化的“燈”之功能的是基督教的“犧牲”、“懺悔”觀念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生存方式及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深刻影響!拔也幌碌鬲z,誰下地獄”這種獻身、救世的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人格很有關系。基督教以“原罪”、“沉淪”、“復活”等為理論基礎,拯救沉淪的蕓蕓眾生,犧牲自己,
以求精神復活。中國現(xiàn)代社會歷史的復雜和曲折,勞苦大眾因受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浸染而愚昧和麻木,這對現(xiàn)代中國作家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基督教的先知者受難與人類沉淪的觀念。 80年代,被中國作家所推崇的是西方的現(xiàn)代派文學,具有強烈非理性色彩的存在主義和新傳統(tǒng)神學思想占據(jù)重要地位。 比如海子在思想上屬于早起和先行的詩人,并將其思想情感與深切而宏大的感受連接起來,以獨一無二的藝術方式表現(xiàn)于作品之中,感動、迷醉、同時也困惑著一代讀者。我們從他的詩中尤其是長詩中可以看到圣經(jīng)影響的明顯痕跡。作品充滿宗教思想、宗教意象和宗教語言。這不禁令人想起同樣受基督教影響很深的艾青,他的太陽組詩和北方組詩,基本上也是以前者歌頌光明和希冀,以后者描寫苦難和掙扎。海子的詩比艾青多出一種情感,就是感恩。這種對上蒼的感恩稱謝的情感,顯然來源于圣經(jīng)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和西方消極思想涌入,社會上出現(xiàn)了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人的社會價值和人文理想被嘲弄,被遺棄;倫理觀念混亂,道德滑坡。這時受宗教影響的文學呼喚人的神性,張揚人生的超世性,以此來反撥過度的世俗化傾向。史鐵生的《務虛筆記》和作為陜西本土文化名人賈平凹的《高老莊》、《秦腔》等都不同程度的在作品里喊出神圣的聲音。
道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長的宗教!度龂萘x》中便塑造了不少道教人物,如太平道的領袖張角、五斗米教的領袖張魯。至于諸葛亮、司馬徽等人是屬于具有道教色彩的隱士。諸葛亮能未卜先知、神機妙算、呼風喚雨,道士味極濃,從他身上,集中表現(xiàn)了道教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水滸傳》將道教神仙置于崇高的地位。在書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道教的九天玄女!靶笔巧願W神妙的意思!独献印分姓f:“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毙词巧衽。玄女生活在九重天之里,故又稱九天玄女!端疂G傳》中梁山首領宋江夜夢九天玄女,玄女親授天書給宋江,并說:“此三卷天書,可以善觀熟視,只可與天機星同觀,其他皆不可見。功成之后,便可焚之,勿留在世。”此外,還有張?zhí)鞄、公孫勝及其師傅羅真人等,他們都能騰云駕霧、作法除妖等道術,而“替天行道”的旗號,實際上也是要實現(xiàn)道教的理想。
相關熱詞搜索:宗教 歷史 宗教與歷史發(fā)展 西藏宗教歷史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