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歷史與社會八上

發(fā)布時間:2017-01-2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與社會八上篇一: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2014最新教材)

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

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多元發(fā)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課 亞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羅河流域。 (1)尼羅河定期泛濫,促進灌溉農業(yè)的發(fā)展。

(2)按照尼羅河水的漲落和農作物的生長規(guī)律,埃及人發(fā)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 (3)尼羅河水流平緩,是一條寶貴而又可靠的交通運輸線,促進了尼羅河流域的統(tǒng)一。 2、發(fā)展歷史:

(1)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羅河沿岸出現(xiàn)幾十個小國,標志著尼羅河流域進入了文明時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統(tǒng)一的埃及國家。

(3)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對外擴張,開疆拓土,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帝國。 (4)公元前6世紀,古代埃及被波斯所滅。

(5)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與阿拉伯人逐漸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專制制度。 (1)古代埃及國王稱為“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獨攬國家行政大權,主宰國家經濟,控制國家軍隊和司法。

(2)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詡為“太陽神之子”。還動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①金字塔的精密程度體現(xiàn)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②金字塔的高峻威嚴體現(xiàn)了古代埃及王權的神圣權威。

③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即“靈魂不死”。 ④成功組織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先進的組織水平。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一種與事物形狀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讀音。

(3)天文歷法: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把一年劃分為“泛濫季”、“播種季”、“收獲季”3個季節(jié),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歲末加上5天宗教節(jié)日,一年365天,與回歸年的天數(shù)僅有1/4天誤差。后來的羅馬歷法和我們今天通用的公歷,都源于此。

(4)醫(yī)學: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學”的知識,懂得了“血液循環(huán)與心臟跳動的關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術”。并開始“分科治病”。

(二)古代西亞國家: 1、“新月沃地”: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形似一彎新月,故稱“新月沃地”。 (1)河流:沃地東部為“兩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這一地區(qū)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不穩(wěn)定,兩河沿岸農業(yè)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統(tǒng)。

(2)居民:

①兩河流域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發(fā)明了楔形文字); ②沃地西部:希伯來人(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一帶,曾建立希伯來王國,后來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太王國。他們是猶太人的祖先。)腓尼基人(大致生活在今天黎巴嫩一帶,建立過一些古代小國,造船業(yè)、航海業(yè)和商業(yè)很發(fā)達,發(fā)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3)城市:巴比倫;烏爾;烏魯克。 2、發(fā)展歷史:

(1)約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南部出現(xiàn)小國,標志著兩河流域進入了文明時代。

(2)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國

家。

3、文化成就: (1)法律:《漢謨拉比法典》

①歷史地位:世界上迄今發(fā)現(xiàn)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②制定目的:為了維持統(tǒng)治。(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③主要內容:嚴格規(guī)定了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關系;規(guī)定如何處理自由民內部的矛盾和沖突。

④重要影響: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階級狀況,即奴隸主是統(tǒng)治階級,自由民和奴隸是被統(tǒng)治階級。

⑤法典被刻在一塊巨大的石柱上,石柱上部的浮雕描繪的是太陽神正把象征國王權力的權標授予漢謨拉比。這一畫面表達了“君權神授”的思想。

⑥使用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⑦法典中“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殘忍與不平等”,與現(xiàn)代法律所包含的“平等和人道主義精神”有本質的不同。

(2)天文歷法:根據月亮圓缺變化規(guī)律,編制了“太陰歷”;規(guī)定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3)建筑:空中花園。

(4)文字:①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用小尖棒在泥版上壓出字跡,筆道近似楔子的形狀,發(fā)明了“楔形文字”,有力推動了西亞文化的發(fā)展。②腓尼基人發(fā)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形成了22個字母,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古代希臘人在這些字母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希臘字母,羅馬人又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和最通用的字母。

(三)古代印度

1、地理環(huán)境: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豐沛的河水使得這里發(fā)展灌溉農業(yè)的條件十分優(yōu)越。

2、進入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xiàn)城市國家。 3、政治制度:種姓制度。

(1)形成背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內部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

4、佛教的創(chuàng)建:

(1)背景: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 (2)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3)教義(宣傳的主要思想):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宣揚的種姓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

(4)發(fā)展:公元前3世紀,國王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興建許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會,整理和編纂佛教經典,派僧侶到鄰國傳教。

(5)傳播:兩個方向(兩條路線)。向北:印度——中亞——中國——朝鮮、日本。(北傳佛教)向南:傳入我國傣族地區(qū),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南傳佛教)

(6)影響: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qū)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由于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的佛教文化——石窟藝術得到了極大發(fā)展,我國著名的石窟藝術的代表有: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見課本P9:佛教傳播示意圖)。 5、課本P30自我測評1:古(轉載于:www.newchangjing.com 蒲 公 英 文 摘:歷史與社會八上)代埃及、古代西亞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中,有哪些對今天仍有直接影響? (1)古代埃及: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2)古代西亞:字母文字;七天一星期制度。(3)古代印度:佛教;十個數(shù)字符號(阿拉伯數(shù)字)。

第二課 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一)早期國家與社會:夏朝、商朝、西周。(史稱“三代”) 1、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文明時代。

(2)禹死后,兒子“啟”繼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凹姨煜隆贝媪恕肮煜隆薄 (3)夏朝后期的都城“二里頭”,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創(chuàng)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

(4)夏朝末代國君“桀”殘暴無度,激起平民和奴隸反抗,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領“湯”滅夏,建立商朝。

2、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紂王”,展開“牧野之戰(zhàn)”,消滅商朝,建立西周。

(2)青銅鑄造業(yè)發(fā)達:

①特點:青銅器“種類繁多”(有禮器、飲食器、兵器、工具等數(shù)十種);“使用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巨大”(使社會生產和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形制雄偉(高1.33米,重800多千克),技藝精湛(銅、錫、鉛三種金屬合成的比例合理,體現(xiàn)了商朝工匠的智慧);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古代最大的青銅器。

③鼎在古代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鼎在現(xiàn)代是“和平”的象征。與鼎有關的成語:鼎力相助;問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人聲鼎沸??。

(3)文字:甲骨文

①含義:商朝時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②特點: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③意義: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會極其珍貴的史料。甲骨文推動了中國文字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

(4)從課本P12圖1—16“甲骨文所見商朝武器和使用情況簡表”中我們可以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①.甲骨文屬于象形文字。②.說明商朝武器的多樣、戰(zhàn)爭的頻繁和軍隊的強大。

從課本P12圖1—17“甲骨文所見商朝刑罰簡表”中可獲取的歷史信息:商朝制定了嚴酷的刑罰。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定都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時,西周滅亡。 (1)分封制:

①目的:為了鞏固統(tǒng)治。 ②對象: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

③諸侯的權利:可以從周王那里得到土地和人口,并且在諸侯國內享有世襲的統(tǒng)治權。 ④諸侯的義務: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交納貢品;守衛(wèi)疆土;管理地方事務;保衛(wèi)周王室。 ⑤影響:確立了周王的權威,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使西周成為對周圍民族具有圈套影響的國家。 (2)宗法制:

①含義:諸侯在自己的封土內,依據血緣關系的親疏確定土地、財產和權位的分配和繼承的制度。 ②宗法等級:周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他們共同構成了西周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 ③周朝時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權利是怎么決定的?

由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等級決定,等級越高,地位越高,權利越大。

④這與強調平等和奮斗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有什么根本差異?

西周強調社會等級,重視人的出身。而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社會地位主要取決于個人的學識、能力和才干等;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公民擁有平等的基本權利。

(3)禮樂制度:

①制定: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②目的:以便更有效地調節(jié)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

③內容: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qū)別。 ④孔子為什么重視禮樂制度?

孔子重視禮,重視不同社會等級、社會身份的人之間的關系和秩序,而西周時期完善的禮樂制度恰恰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

⑤你認為禮樂制度有什么用處或者有什么害處? 用處:禮樂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

害處:禮樂制度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一面,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至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春秋五霸:

(1)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2)出現(xiàn)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王室衰微)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爭戰(zhàn),爭做霸主。

3、齊桓公首先稱霸: (1)稱霸原因:

①地理位置——臨近大海,物產豐富;處于中原東面,較少遭到各諸侯國的包圍封鎖; ②善于用人——不計前嫌,重用管仲。

③實力雄厚——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和內政,發(fā)展經濟,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④謀略高明——采納管仲的建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 (2)稱霸標志: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舉行“葵丘會盟”,周天子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4、“尊王攘夷”的含義:

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民族,捍衛(wèi)了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化。和中原諸國組成聯(lián)軍,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

5、戰(zhàn)國七雄:

方位記憶: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滅亡順序記憶:韓、趙、魏、楚、燕、齊。

6、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與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不同點:

(1)目的:戰(zhàn)國七雄已不再滿足于稱霸諸侯,做諸侯之長,而是要滅掉其他各國,自己統(tǒng)一天下。 (2)性質: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屬于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爭霸屬于地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3)規(guī)模更大,時間更長,更加殘酷,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破壞性更大,影響也更加廣泛。

7、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 (1)消極: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積極:大國兼并小國,出現(xiàn)了局部統(tǒng)一,加快了統(tǒng)一的步伐;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舊制度更替的過程。

8、春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

(1)春秋時期,開始出現(xiàn)鐵農具,使用牛耕,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

歷史與社會八上篇二: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新教材書上答案

P4、尼羅河流域的自然環(huán)境對古代埃及文明的影響:

1、尼羅河定期泛濫,為古代埃及的農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尼羅河便于航行,為古代埃及的統(tǒng)一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3古代埃及人觀察尼羅河泛濫,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發(fā)展起天文學,如制定了太陽歷。

P6、第一條:它雖然有原始的“同態(tài)復仇”痕跡,但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觀念,但這種公正主要體現(xiàn)在身份和社會地位相同人之間。第二條: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里,社會地位高的階級對于社會地位低的階級享有特權。第三條:反映了當時社會奴隸主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采用的刑罰十分殘酷。第四條:反映了當時奴隸主的特權受到法律的保護。

這些規(guī)定通現(xiàn)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與現(xiàn)代法律相比,它所體現(xiàn)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

P7、古代北非和西亞產生過哪些古老的文字?它們對世界語言文化的發(fā)展有什么貢獻? 古代北非和西亞產生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等。

文字的出現(xiàn)有力的推動了文化的發(fā)展。尤其是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出現(xiàn),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

P8、課文中婆羅門宣揚造物主創(chuàng)造等級說的目的在于維護高級種姓的統(tǒng)治。

理發(fā)師兒子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不同種姓之間壁壘分明、等級森嚴的社會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種姓制度逐漸成為社會前進的障礙,激化社會矛盾。

P12、周朝時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權利是由其統(tǒng)治階級血緣關系的遠近決定的。

與現(xiàn)代社會的根本差異在于,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社會地位主要取決于個人的學識、能力和才干等;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公民擁有平等的基本權利。

P14、1、從地理位置看,齊國處于中原東面,較少遭到各諸侯國的包圍封鎖;臨近大海,物產豐富。2、從個人因素看,齊恒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虛懷若谷,擅于吸納別人的正確意見。3、從實力、謀略來看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內政,發(fā)展經濟,使齊國強大起來;打出“尊王攘夷”旗號,樹立威信。

P15、“城門立木,取信于民”的作用?

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強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項改革措施的推行。

“城門立木,取信于民”的意義?

從“以史為鑒”的角度看,改革會遇到各種阻力,人們難免有觀望、等待和逃避的心態(tài),只有通過“取信于民”才能顯示改革者的決心,排除人們的觀望情緒,推動改革的順利實施。從公民教育的角度看,商鞅的做法對于學生學會如何做人也有啟示:做誠實的人,不說假話、謊話,說到做到。

P16、老子的這番話的意思是,柔軟的事物得以長久保存,而剛烈的事物很容易夭折,這反映了老子以柔克剛的思想以及對立雙方相互轉化的思想。

反映這種思維方式的成語有:積少成多、轉敗為勝、無中生有、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等等。

P17、孟子的核心觀點是主張“仁政”“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道德準則。莊子的核心觀點是主張重視人的天性,順其自然。墨子的核心觀點是“非攻”,“兼愛”,反對戰(zhàn)爭,主張愛一切人、互助友愛。韓非子的核心觀點是主張變法,重視法律,主張加強君主的威權。

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zhàn)爭,統(tǒng)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要求百姓服沉重的兵役、徭役,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受到秦國統(tǒng)治者的重視。

P18、雅典的民主制度并不像伯利克里那樣的美好,他的話僅說對了一部分。因為,雅典民主制的實際上具有兩重性:從積極的方面看,使公民主動積極地參政議政,它具有專制統(tǒng)

治所不具備的特點和優(yōu)點,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權利;從消極的方面看,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占人口多數(shù)的奴隸、婦女和外國人并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P21、亞歷山大帝國版圖大致包括今天的希臘、馬其頓、保加利、埃及、約旦、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約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大部分和印度的小部分。希臘文化傳播到這些國家或地區(qū),促進了這些國家文化的發(fā)展

亞歷山大帝國雖然短暫,但它是希臘城邦制度的終結,又是希臘文明的傳播者,也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促進者。亞歷山大帝國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透到西方,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P23、武力征服,古代羅馬人尚有尚武精神,驍勇善戰(zhàn),戰(zhàn)術高超。

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希臘、土耳其、埃及、利比亞、突尼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

P25、古羅馬的建筑主要有哪些種類?

一、宗教建筑,如神廟、祭壇等;二、公共建筑,如廣場、劇場、斗獸場、浴場等;三、紀念性建筑,如記功柱、凱旋門等;四、道路工程建筑,如橋梁、道路、高架水道;五、宮殿等。

羅馬建筑的主要特點:

規(guī)模宏大、類型多樣、莊嚴厚重、喜用柱子和拱券結構、建筑與藝術緊密結合、公路四通八達。

P27

、

P28、(1)處于溫帶,氣候條件適宜早期人類生存。

(2)臨近大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

(3)除位于島嶼上的克里特文明外,其他幾個文明區(qū)域都位于河谷或河流沖積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4)克里特島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農業(yè)以谷物、橄欖、葡萄種植為主,同時也充分利用海洋優(yōu)勢發(fā)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區(qū)域的繁榮。

P28、概括出三項人類跨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志?

國家、文字、國家機構與制度

P29、(1)古希臘位于巴爾干半島南部,包括希臘本土、愛琴海地區(qū)和小亞細亞三大部分,三面環(huán)海,交通便利。古希臘人利用當?shù)刎S富的物產和便利的航海條件,向海外輸出橄欖油、酒、布匹等產品,輸入大量的糧食和物資,商品貿易和城市經濟繁榮。

(2)希臘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隸制制度的基礎上的,廣大奴隸為希臘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3)古希臘占大多數(shù)人口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shù)。

(4)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貿易和交流,為商業(yè)經濟的繁榮提供了制度保障。

P30、自我測評

1、古代埃及的太陽歷;古代西亞七天一星期制度;古代西亞的字母文字;古代印度的佛教和0到9的十個數(shù)字符號。

2、(1)孔子重視禮,重視不同社會等級、社會身份的人之間的關系和秩序,而西周時期完善的禮樂制度恰恰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2)從積極的方面說,禮樂制度起到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從消極方面來說,禮樂制度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一面,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

5、古希臘:

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成為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

哲學:現(xiàn)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學”一詞就來自古希臘語,原意是“熱愛智慧”。 科學:阿基米德 的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

文學:《荷馬史詩》是世界聞名的長篇文學作品。

戲。汗畔ED是歐洲戲劇的故鄉(xiāng),誕生了“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和“喜劇之父”阿里斯多芬。

體育: 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希臘,馬拉松賽跑也起源于那里。 美術:《擲鐵餅者》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之一。

古羅馬

法律: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語言、文字:拉丁語廣泛傳播,拉丁字母是目 前世界上流傳最廣泛和最通用的字母,現(xiàn)在的很多語種都從拉丁語演化而來。

建筑:現(xiàn)代許多建筑沿襲了古希臘、古羅馬的石制柱廊和拱券式等結構。

P32、查理這位幾乎統(tǒng)治整個西歐的國王,為什么要跪教皇面前接受加冕?教皇為查理加冕,這一事件意味著什么?

查理為了鞏固統(tǒng)治,積極爭取基督教的支持;基督教會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需要借助查理的勢力,此事件標志著教權與王權之間相互利用的關系及其聯(lián)盟的建立,為基督教在西歐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條件。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怎樣形成的?

連年的征戰(zhàn)迫使農民深受其苦,許多破產的農民被迫投靠大封建主,成為依附于封建主的農奴,同時,國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臣下,形成了封建主之間的封主與封臣關系,西歐封建制度隨之形成。

P3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由于封建等級制度是因土地的層層分封而形成的,各級封君與封臣之間都互有義務。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認自己直接受封的領主為封主,而對自己封主的封主卻沒有臣屬關系。所以,中世紀的西歐出現(xiàn)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現(xiàn)象。這種復雜的關系,在封建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之間不斷發(fā)生爭奪和混戰(zhàn)。 P33、·法蘭克國王與教會之間為什么會建立起合作的關系?

教會宣揚的“君權神授”觀念可以論證國王地位的合法性,維護教會的權威;而國王可以通過物質、軍事等力量來維護教會的權威。它們之間相互利用,借助對方的力量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P35、畫面上的巴黎街道兩側都有哪些行業(yè)?上面的情景說明了什么?

有裁縫店、理發(fā)店、皮貨店和雜貨店等,這說明了當時巴黎商業(yè)、手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的繁榮與興旺。

P37、伊斯蘭教的產生與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之間有什么關系?

伊斯蘭教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宗教,適應統(tǒng)一的需要!豆盘m經》對國家建立

后的伊斯蘭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規(guī)范等產生重要影響。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和傳播的過程就是阿拉伯半島統(tǒng)一、阿拉伯國家建立的過程。

P39 古代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把中華文明傳到西方,又把西方文化傳到中國。這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帝國東北和唐朝的邊境相連,當時唐朝時世界上強國;帝國的最西邊境和歐洲的法國相連。這樣,阿拉伯人把唐朝的文化傳到歐洲,又把歐洲的文化傳到中國。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具有融合精神。一方面,阿拉伯帝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促進了伊斯蘭文化的傳播,推動了帝國范圍內不同地區(qū)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和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既有鮮明的特點,又很很強的包容性。阿拉伯半島地處亞、非、歐三洲之間,這種優(yōu)越的地利位置,使其既有條件吸取三大洲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促進阿拉伯文化的發(fā)展,又能成為三洲溝通和交流的橋梁。 中古阿拉伯學者取得了哪些成就?

文化創(chuàng)新方面的貢獻:

1、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一大圣寺;克爾白神廟是前來朝覲的穆斯林必須拜謁之地。2、數(shù)學,改造印度人發(fā)明的從0到9的計數(shù)法;現(xiàn)代“代數(shù)學”一詞來自阿拉伯文;“代數(shù)學之父”花拉子密。3、阿拉伯醫(yī)學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拉齊斯的《醫(yī)學集成》,伊本·西那的《醫(yī)典》被譯成拉丁文,長期被西方人視為醫(yī)學指南。4、文學《一千零一夜》。5、天文學、化學取得很高成就。

傳播文化方面的貢獻:

1、傳播阿拉伯數(shù)字。2、把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3、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fā)明傳播到歐洲。

2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作用。

P40、天皇似乎日本國君主的尊稱,是由最高統(tǒng)治者“大王”改稱而來。日本史書記載第一任日本天皇是被神化的神武天皇,傳說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明治維新之后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前,天皇是真正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當今日本,天皇依然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 P42、日本民族有強烈危機意識,具有善于學習、堅忍服從等特點。

宮城都坐北朝南,都有東西兩市、棋盤式街道,朱雀大街名稱與走向相同,等等。平城京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后主持興建的。

P46、自我測評

2、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最大特征表現(xiàn)于封建莊園制度、封建農奴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響。

5、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7、基督教的圣誕節(jié)、佛教的臘八節(jié)、伊斯蘭教的開齋節(jié)

8、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yè)繁榮,手工業(yè)發(fā)展,商業(yè)活躍。701年,日本參照中國的律令

制度,編訂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基礎。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tǒng)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

P51、指統(tǒng)一法律、計量單位、車輪距、文字,這是發(fā)生在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歷史事件,對鞏固統(tǒng)一國家統(tǒng)一、促進地區(qū)間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P53、秦法律名目繁多,刑罰殘忍,百姓苦不堪言,從而導致矛盾激化,人民起來反抗。 P54、破釜沉舟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P57、傳播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會產生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一方面,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這種只發(fā)展一家學術,限制其他各家學術思想的做法,對學術發(fā)展非常不利。

P61、中國、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拉瑪干沙漠

P64、紙的發(fā)明和使用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什么意義?

1、造價低廉,容易推廣,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紙面平整光滑,便于書寫成文3、紙質輕薄,便于裝訂、攜帶和保存,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

2、P69、由于絲綢之路不僅有干線,還有許多支路,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各條路線在不同時期的重要作用不同,并且不斷有新的道路開辟。因此,讓學生結合今天的世界政治地圖對比課文中的絲綢之路示意圖,說出大致的國家或者地區(qū)即可,如中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意大利等,不追求全面。

外交上,西漢政府分別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派張騫出使西域。軍事上,西漢政府派衛(wèi)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公元前121年,漢朝擊敗匈奴,占領河西走廊。行政上,西漢在擊敗匈奴后,先后設置酒泉、張掖、武威和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

長城對于漢朝向西開拓推進和保障絲綢之路通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西漢所采取的保護絲綢之路的措施發(fā)揮了作用。

絲綢之路的通暢推動了沿線區(qū)域的經貿發(fā)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時也穩(wěn)定了長城沿線地區(qū)的社會秩序。

P70、從郵政的內容方面來說,《驛使圖》反映了當時郵政的基本要素:如郵遞人員(驛使)、郵遞物品(尺牘文書)、郵遞工具(驛馬)等,它是我國古代郵政制度的活生生的物證。從郵政的意義來說,郵政保證和促進不同區(qū)域間的物品和信息交流,而《驛使圖》等畫像磚正是出土于中國歷史上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絲綢之路。 P72、自我測評

1、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有:政治上,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統(tǒng)一采用郡縣制。經濟上,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為了提高中央政令和軍事行動的效率,還修筑了馳道。

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有: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的勢力,建立刺史制度,以加強監(jiān)察制度;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在長安設立太學,在地方上設立官學,以培養(yǎng)后備官員。

3、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實行大規(guī)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變化,自然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西漢國力的增強。

4、4、這幅壁畫說明,漢代北方游牧地區(qū)受中原農耕文明的影響,已經有了農耕生活,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民族交融的狀況。

5、這兩則史料說明,漢朝時,中國的絲織品、陶器等商品通過絲綢之路,到達了西方。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是東西貿易的重要通道,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fā)

歷史與社會八上篇三:八上歷史與社會作業(yè)本答案2014

相關熱詞搜索:社會 歷史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 八上歷史與社會書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