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1-2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陳家歷史篇一:全國陳姓宗譜姓字輩排行(更新于20160405)
全國陳姓宗譜陳姓字輩排行
揚州《聚星堂》陳姓宗譜陳姓字輩排行說明如下:本家族(聚星堂)輩序排行,因歷史原因,無老譜查對,經(jīng)健在的長輩回憶,追溯到“宗”字輩,敬祈“宗”字輩以前的先組諒察。
各代排行,順序如下:
......宗
嘉廷宏學 正大高明 文師孝道 國泰民安......希各戶仰體祖德,一脈傳承。子孫取名,都按輩序,避免同名,姓名最好用三個字,以防排名混亂。新生兒起名后,當年上會,應向家譜會報告,記入家譜。女兒婚出的,不登記,屬招婿、其子女姓陳的,依照輩序登記。收養(yǎng)的子女,隨陳姓方可入譜。
“安”輩后輩序排行,推薦如下:
和衷共濟 興旺發(fā)達......
查閱有關資料,陳姓在全國各地陳姓字輩排行如下:
1.湖北省廣水市陳姓義門宗祠字輩:
道可光家,昌延奉昭;義乃韶祖,慶啟鴻文
2.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有一支陳氏家族:起源于百犬同槽,江門分莊時,一支到了麻城孝感鄉(xiāng),后時逢湖廣填四川,8個兄弟一起到重慶,后有7個兄弟一起到了貴州遵義府,1個到了四川合江,落腳到了合江大橋鄉(xiāng)鹽井壩,字輩詩是:
世澤時鐘秀,克純代有賢,道乃身之本,國以家為先。目前這一支
有了先字輩了。
另:重慶市合川區(qū)陳姓,先祖國用,創(chuàng)業(yè)于貴州遵義府,其后代遷當時四川合州府(即重慶市合川區(qū))。字輩詩是:天國上朝文,萬年在通光,開元登大位,榮華世代昌。日前到登字輩了。
3.福建安溪縣美法村陳氏家族的字輩詩是:
文章華國,詩禮傳章。
4.湖南岳陽陳氏的輩分排行是:
青云其捷步,恢振賜書榮;義重傳家遠,修齊贊治平。
續(xù)譜是:
光華開復旦,萬國慶常新;任巨資英俊,行成在禮仁。
合群敦孝友,奕世紹文明;謨訓承先澤,賢才望后昆。
同宗隆愛敬,念祖倍尊親;達道宜兼善,興邦貴正倫。
均權依憲法,篤志建洪勛;位祿偕名壽,千秋典策馨。
5.湖南永州市祁陽縣羊角塘陳氏的輩分排行是:
仁慈景運昌, 安閑德殷長
6. 浙江義烏市倍磊
賢.良.雕(音).逢.景.運.興.獻.文.章(結束)
7.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白馬鎮(zhèn)清塘村
如、繼、元、善、家、國
8. 浙江鄞縣茅山走馬塘
開天文榮 祖烈愈隆 賢宗躍人
9. 江西上饒
(1)旨方溫潤,光大正輝,文行忠信,禮義賢良,恭慶嘉祥,恒豐履泰,豫順謙和,孝友樹幫,學道同芳,長紹萬世,炳承家有,源遠永思,崇祖繼宗,培元植德,天錫其美,善壽汝康。
(2)上饒縣石人鄉(xiāng)青山村青山頭
河清征圣瑞 海晏兆升平 國泰禎祥獻 邦興選舉明 啟佑文福德 吉建祿長生 士進經(jīng)綸志 登朝入相卿。
10. 江蘇江都
恩、錫、萬、福、世、壽、方、桂
11. 湖北漢陽
永國良振,必育英華, 榮昌祖順,志禮益芳, 詩書佩澤,錫福增強, 遵仁安義,事業(yè)維長
12. 山東省陵縣陳輦莊
德、文、興、相、世、少、傳、卿
13. 漢陽
克永光明,榮華迪吉,和平治世,忠厚傳家
14. 重慶永川
天星經(jīng)綸,人利禮至,文章報國,私(或詩、思)書傳家,永遠少樹,世代光華.
15. 山東省莘縣張寨鄉(xiāng)土陳村
王廣西興玉,計風連清懷,韶生時恒良,道遠在明德
16.江蘇鹽城郊區(qū)伍佑鎮(zhèn)
采、如、錦、宏、國
17.四川省永川縣
天星經(jīng)綸,人利茂知,文章報國,私書傳家,永遠紹樹,世代光華。
18.海南省瓊海市
運、會、永、紹、輝
19.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龍子口
秉懋邦家善慶長,翼為明聽煥文章。 虞夏殷周漢唐宋,六經(jīng)世受紹其芳。
從來作述敦仁禮,萬代聲名啟俊良。志據(jù)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揚。
20.湖北黃洲府麻城縣孝感鄉(xiāng)落葉沙子場郭家獅子巖幾子灣
國、正、碧、加、大、元、庭、永、遠、興、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21.江蘇東海
増 景 方 貴 秀 步 興
22.湖北省竹山縣東川
之元國治興隆長 祖德宗功世代揚 尊守延綿恢先緒 詩書彥秀起賢良。
23.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zhèn)港邊村
仁。義。長。發(fā)。祥。忠。和。永。垂。芳
24.河南鄭州
宗,邦,萬,選,天
25.徐州北郊
龍.興.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26.四川達州市
先維加大啟,正應于朝學,其昌永曰繼,思尚信義卓,家長宗可傳,榮錫用安樂,富貴萬年興,甲弟連登科
27.四川廣安岳池玉皇廟
一啟思良上,堯舜禹湯周,文武忠天世,萬代顯鴻 猷
28.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訓,孝義惟先,永正一家典則
29.湖南長沙
仲思旺興國,善德嘉立朝。學開文仕啟,永遠定祥曜。
30.湖南綏寧
遠.歷.代.善.名.揚
31.陜西漢中
春、啟、文、明、正、乾、坤
32.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齊。文學開創(chuàng)景, 中云自定基
33.柳州融安
以興光登文,世國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貽謀燕翼長,培植基業(yè)永,克昌后裔祥
34.四川
春先思龍來 明道西光富
35.河南省濮陽市孟軻鄉(xiāng)
陳家歷史篇二:乾隆身世之謎
乾隆身世之謎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文韜武略,風流倜儻,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是中國古代最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而這樣一位君主,卻又是清朝除努爾哈赤外唯一一位身世不明的帝王。努爾哈赤是因為入關前沒有文字記載而身份不明,課乾隆已經(jīng)為清朝入關后的第四位皇帝,不可能沒有文獻記載。且身為皇子皇孫,出生會由史官記載入冊,受天下矚目,怎么會身世不明呢?關于他的身世之謎,流傳著好幾種說法,普遍流傳的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海寧陳家之子,一種是熱河宮女之子,還有一種就是雍和宮鈕鈷祿式之子。這三種說法他們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后文我會一一分析并闡述我的看法。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在民間流傳最為之廣。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因它連續(xù)不斷地出現(xiàn)在文藝作品中。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便是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金庸是浙江海寧人,從小便聽說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因此《書劍恩仇錄》緊緊圍繞乾隆身世這條線索展開。書中說當年,陳世倌同雍親王交好,內眷也常有往來,王妃鈕鈷祿式和陳家夫人同日生產,陳家生了個兒子,喜不勝收,而鈕鈷祿式卻得了個女兒,愁眉苦臉。這時,鈕鈷祿式身邊的婢女便出了一個主意,邀請陳家?guī)Ш⒆觼硗醺隹停缓笳{換陳家之子。而后陳世倌的小孩被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被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而早早告老還鄉(xiāng)”。金庸在書中還寫到了陳世倌的三公子即所謂的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金庸的小說精彩紛呈,使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說法傳得更廣了。此外還有人說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海南陳家是為了尋親,而陳家高掛的“愛日堂”和“春暉堂”兩塊表示兒子孝順父母的牌匾正是乾隆所賜。通過了解后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是不可信的。首先文藝作品不等于歷史,因情節(jié)需要作者往往會杜撰歷史人物或事件。其實金庸先生自己在《書劍恩仇錄》的后記中就老老實實地告訴廣大的讀者,“陳家洛這個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時他還聲明,歷史學家孟森做過考據(jù),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說靠不住”。清朝的生育制度極其嚴格,每個皇家新生兒都會馬上上報,并詳細的將新生兒生辰和生母記錄到皇家族譜《玉碟》中,瞞報,謊報和遲報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由此可見,想要在新生兒出生后幾天換孩子,以貍貓換太子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發(fā)生。而關于乾隆六下江南是為尋親一說也是無稽之談。乾隆南巡主要目的是為了視察錢塘江海塘工程。錢塘江海塘工程是為了防止海水倒灌淹沒杭州,蘇州等全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qū),如果工程失敗,江南地區(qū)被淹,國家的稅收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乾隆爺當然無比重視。至于為什么乾隆四次住進陳家私宅,原因很簡單,在海寧那樣一個偏遠的小鎮(zhèn),是找不出比陳家私宅“隅園”更加體面適合皇帝住的宅子了,再說“隅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而乾隆爺四次住進陳家卻一次都沒有召見陳家子孫,這也不是尋親的表現(xiàn)。關于那兩塊牌匾,在清代國史館編纂的《陳元龍傳》中孟森首先肯定確有其事,但考證的結果是,兩塊匾額都是康熙御書賞賜的,分別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五十二年(1713)根據(jù)陳家在朝中做官的侍讀學士陳元龍、陳邦彥的奏請,題寫后賞賜其父母的,而不是乾隆寫的。再看看清宮檔案的有關記載。陳世倌,在乾隆六年(1741)升任內閣大學士不久,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乾隆斥責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如此一點情面不留,別說是生父,就是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這樣的奚落,而且此事也證明陳世倌在乾隆登基后仍在朝為官,說什么在孩子被掉包后不敢聲張,早早告老還鄉(xiāng)也是假的。以上種種論點都可以清楚的證明乾隆為漢人陳家之子是不可信的。
另一種更為荒謬的說法稱雍正在康熙四十九年,隨駕到熱河木蘭圍獵,在一次打獵時,喝
了壯陽的鹿血,不能自持,身邊又沒有王妃陪伴,臨時找了宮女李氏發(fā)泄,不料宮女過后竟然有孕,次年在草棚生下了乾隆帝。在清朝家法極嚴,皇子勾搭宮女會議穢亂宮闈論處,后果是相當嚴重的。加之雍正為人隱忍,這一點在眾皇子中是無人能及的,這樣荒唐的事實在不像雍正所為。況且1710年,即康熙49年,康熙廢太子,原本毫無希望的皇位確變得有機會,每個皇子都虎視眈眈,為了爭奪皇位,他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首要的一點就是減少自己犯的錯誤,以免被人抓住把柄。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為了皇位雍正也不可能犯這么荒唐的錯,因為哪怕是一點點小小的錯誤都有可能讓他永遠失去競爭的機會。當然這些都是我個人推斷,并不能直接證明乾隆為宮女所生是靠不住腳的?蓳(jù)《清圣祖實錄》記載,雍正隨康熙前往木蘭秋圍是康熙49年五月初一,九月初三隨駕返京。如果該宮女在此前受孕,那么乾隆應該在六七月出生,而。這么說來那位宮女的孕期達到11個半月,根據(jù)常識判斷,這明顯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謂乾隆是宮女生在草棚里的說法不可信還是是有理有據(jù)的。
而最為歷史學家推崇的一種說法就是乾隆生于雍和宮既當時雍親王府。據(jù)記載乾隆于八月十三日生于雍和宮,生母為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凌柱之女。這是最為官方可信的說法?墒恰队竦返挠涊d明顯是乾隆即位,追封祜祿氏為孝圣憲皇后之后才記錄的,我們完全可以質疑他的出生地和生母存在被修改過的可能。而且從乾隆帝自己的詩來看,他在世時便有人質疑他的身世,以至于他要親自作詩辟謠。乾隆在五十年(1785)正月到雍和宮瞻仰禮拜后,作詩說:
首歲躍龍邸,
年年禮必行。
來瞻值人日,
吾亦念初生。
“人日”是古人對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人日”那天到雍和宮作禮拜,不禁感念當初自己就是生在這里。類似的詩句,乾隆還有不少,如:“雖曰無生俞宗旨,到此每憶我生初!薄吧袘洺跎,忽來八十翁!碧貏e是,在一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很明確地寫道:“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边@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隱隱點出了具體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如此多次強調未免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之疑。而且,關于鈕鈷祿氏的身份也存在質疑,有人說她是熹妃錢氏,鈕鈷祿氏是乾隆為生母改的,又有人說熹妃就是鈕鈷祿氏。這些眾說紛紜我沒辦法考究,只好等歷史學家們?yōu)槲覀兘忾_疑團了。
關于乾隆身世之謎,通過對海寧陳家說,熱河宮女說,雍和宮說的逐一分析,我不敢說探討出了乾隆爺?shù)纳硎乐i,但至少是加深了對乾隆爺身世的了解。他出生在哪,我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爺絕對不是漢人之子,而是雍正帝親生兒子。
陳家歷史篇三:40個不可不知的歷史典故
40個不可不知的歷史典故
【炎黃子孫】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聯(lián)合炎帝戰(zhàn)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后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qū)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又稱為“炎黃子孫”。
【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制禮樂,天下大治。據(jù)說他“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成為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之交。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公子小白成為齊桓公后,公子糾死,管仲被囚禁了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后管仲在齊國為相掌政,助齊桓公成為霸主。管仲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曾多次通婚。晉獻公曾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后獻公妃子驪姬為亂,迫害獻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國時,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文贏并同宗四女嫁給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幫助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成就了“秦晉之好”。
【楚王問鼎】《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征,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于此。
【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五次諸侯會盟的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說指齊桓公、晉襄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zhàn)國七雄指戰(zhàn)國時期的七個最強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合縱連橫】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在縱橫家蘇秦的游說主張下,齊、楚、燕、朝、趙、魏六國結成聯(lián)盟,“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則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用“連橫”瓦解聯(lián)盟,為泰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車同軌、書同文】秦王贏政先后滅掉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大興土木。
【鴻門宴】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項羽在宴會上欲殺劉邦,但劉邦成功逃遁而去。這次宴會對秦末農民戰(zhàn)爭及楚漢戰(zhàn)爭都發(fā)生了重要影響。后人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霸王別姬】劉邦趁項羽出兵之際,自漢中出擊攻占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范增不允劉邦求和,劉邦離間項、范,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權宜之計,后用韓信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愛妾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項羽退至烏江,在烏江邊拔劍自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初到漢時不為劉邦重用,于是逃走,謀士蕭何追回了韓信,并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攻下三秦,占據(jù)關中,后協(xié)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稱帝后,以韓信謀反為由將他降為淮陰侯,后蕭何與呂后設計將韓信處死。
【投筆從戎】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輕時為官府抄書,曾經(jīng)投筆慨嘆:“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于是投身軍旅,40歲出
使西域,71歲回洛陽,31年中平定西域,西域鄯善、于闐、龜茲等50余國再度隸屬于東漢統(tǒng)治。
【三顧茅廬】袁紹于官渡之戰(zhàn)敗北后,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公元207年,劉備三訪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并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所言“東聯(lián)孫吳,西據(jù)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yè)。
【三國鼎立】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漢獻帝退位,東漢滅亡。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yè),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孫曹髦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殿中衛(wèi)士、僮仆討伐司馬昭,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曹髦死后,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
【八王之亂】西晉宗室八位諸侯王間進行的一場混戰(zhàn)。公元290年,司馬衷即位為亞惠帝,皇后賈南風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音同偉),廢除太子。趙王司馬倫聯(lián)合齊王司馬冏(音同炯)廢賈后,之后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二聲yong)、長沙王司馬乂(音同義)、東海王司馬越等為爭奪皇位展開廝殺。最終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為帝,西晉從此衰落。
【淝水之戰(zhàn)】十六國時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音同服)堅率80萬軍隊攻打東晉,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率8萬北府兵迎擊。晉軍要求秦軍后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秦軍撤退之際,晉軍渡水突擊,秦軍大敗,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此戰(zhàn)直接導致前秦衰亡,東晉則此后數(shù)十年間再無外族侵略。
【南北朝】中國歷史上一段較長的分裂時期。南朝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公元420年,東晉將領劉裕登基,國號“宋”,統(tǒng)治南方。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統(tǒng)一了北方。南北政權分統(tǒng)天下百余年。
【楊堅建隋】公元581年,楊堅滅北周,稱帝,改國號隋,為隋文帝,建都長安。楊堅使其后,節(jié)儉肅貪,穩(wěn)定政權,進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績是,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chuàng)了科舉制。公元589年,隋文帝消滅了南朝的最后一個朝代陳朝,統(tǒng)一了中國,結束了270年(東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有四子:三子元霸早亡,長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齊王元吉。長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懼怕李世民的勢力,屢次設計謀殺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著名的貞觀盛世。
【玄奘西行】唐代僧人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于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到達天竺那爛陀寺取真經(jīng),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返回長安,歷時18年,共帶回600余部經(jīng)文。他長期從事佛經(jīng)翻譯,譯典有《大般若經(jīng)》、《心經(jīng)》等,并著《大唐西域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房謀杜斷】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杜f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日月同天】公元689年,臨朝稱制的“圣母神皇”武則天造“曌”(同照)字,自名武曌,意為“日月當空”。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自號“圣神皇帝”。她稱帝以后,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fā)展經(jīng)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后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敝卫硖煜碌馁t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期間的一段盛世。玄宗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選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諫官,恢復諫議制度。完善法制,編纂《唐六典》。經(jīng)濟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勸農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這段時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史稱“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唐玄宗執(zhí)政后期,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攻陷洛陽,安祿山自立為帝,號大燕皇帝,之后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唐軍乘機收復長安、洛陽。不久安祿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后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此次叛變持續(xù)8年,史稱“安史之亂”,是唐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五代十國】唐王朝滅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國中原地區(qū)先后經(jīng)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史稱“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qū)之處的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余個割據(jù)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tǒng)稱“十國”。
【杯酒釋兵權】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請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于言談中威脅利誘,解除他們的兵權,不久用同樣的方式罷免了各個藩鎮(zhèn)的節(jié)度使,加強了中央集權。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政權的最后一任皇帝。971年宋軍滅南漢后,李煜對宋稱臣,將自己的稱呼改為“江南國主”。公元974年,宋滅南唐,李煜共在位15年,世稱李后主、南唐后主。他于政治方面毫無建樹,藝術成就卻頗高,曾發(fā)明“金錯刀”書體,他的詞尤以亡國后所作的《虞美人》等最為著名。
【楊家將】北漢名將楊繼業(yè),隨北漢后主歸宋后,被宋太宗任命為大將,在抗遼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被稱“楊無敵”,后在征遼戰(zhàn)役中,在陳家口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絕食而亡。之后楊繼業(yè)的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保衛(wèi)宋朝邊境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成為抗遼名將。后人將其祖孫三代的抗遼演繹為“楊家將”世代流傳。
【澶淵之盟】公元1004年,契丹大舉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即澶淵),北宋名將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挫敗契丹前鋒,雙方議和,規(guī)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宋、遼之間百余年間不再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禮尚往來,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
【靖康之恥】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金人俘獲,北上金國,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今杭州)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精忠報國】1128年到1141年間,南宋名將岳飛率領岳家軍同金軍戰(zhàn)斗,所向披靡。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大敗金軍。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被迫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朝廷殺害。岳飛母親在他的背上刺“盡
忠報國”四字的故事成為我國著名愛國典故。
【一代天驕】遼及北宋時期,蒙古國各部落為爭奪領域展開了長期、激烈的部落戰(zhàn)爭,乞顏部落可汗鐵木真力量逐漸強大,并陸續(xù)消滅了其他部落,統(tǒng)一了蒙古,被推為大汗,即成吉思汗。公元1271年,其孫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是為元世祖,次年遷都大興府(今北京)。隨后大舉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統(tǒng)一中國,南宋宣告滅亡。
【靖難之役】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后,加封子孫為王,鎮(zhèn)守邊疆。其中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音同文)即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決定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其部隊稱為“靖難軍”,此次內戰(zhàn)史稱“靖難之役”。三年后,燕軍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監(jiān)鄭和七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將近30年里,鄭和七次出海,前后到過印度洋沿海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
【土木之變】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親征瓦刺,兵敗至土木堡被俘,史稱“土木之變”;瓦刺太師也先兵犯大明,群臣推舉其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景帝力主抗戰(zhàn),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wèi)北京,并取得了勝利!氨本┍Pl(wèi)戰(zhàn)”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東林黨】明末官員顧憲成罷官至無錫,修復籌建了東林書院,得到對當時魏忠賢為首的鬮黨不滿的士大夫、官僚、知識分子和商人的支持,這群人形成了社會輿論的中心,稱“東林黨”。后遭到鬮黨迫害,東林黨領袖先后被逮捕,有“前六君子”和“后六君子”之稱。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后,懲治鬮黨,東林黨得以昭雪,并一度入閣。
【清兵入關】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同時,南明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權先后建立。1645年,清兵揮軍南下,至揚州遭到明朝將領史可法的頑強抵抗。但由于寡不敵眾,揚州陷落。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權覆滅。此后20余年,清兵終于完全平定反抗勢力。
【三藩之亂】清兵入關后,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等。清廷平定南方后,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
尚可喜鎮(zhèn)守廣東、耿仲明之孫耿精忠鎮(zhèn)守福建。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亂起。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確立了穩(wěn)定的皇朝統(tǒng)治。
熱點文章閱讀